河北1996年发现一古墓,墓主是武大郎,施耐庵后人为何连忙写信道歉?

小离Olina


在小说和影视剧中,武大郎不仅是一个相貌丑陋、身材矮小的人,而且还是一个为人懦弱,胆小怕事的人。《水浒传》和《金瓶梅》都对武大郎的外貌和性格进行了描述。



《水浒传》原文对武大郎的描述;

这武大郎身不满五尺,面目丑陋,头脑可笑,清河县人见他生得短矮,起他一个诨名,叫做三寸丁谷树皮。

《金瓶梅》原文对武大郎的描述;

人见他为人懦弱,模样猥蕤(rui),起了他个诨名三寸丁谷树皮,俗语言其身上粗糙,头脸窄狭之故也。只因他这般软弱朴实,多欺侮也……

武大郎长相丑陋,身高不足五尺,而且性格懦弱,经常遭人欺负。(宋朝一尺31.68厘米,这也就是说武大郎身高不足158厘米)。

反观潘金莲,肤白貌美大长腿,都可以参加选美比赛了。小说中的描述更是让人浮想联翩;“眉似初春柳叶,常含着雨恨云愁;脸如三月桃花,暗带着风情月意。纤腰袅娜,拘束的燕懒莺慵;檀口轻盈,勾引得峰狂蝶乱。”

这样的两个人结合,必然会引起家庭生活的不和谐。事实也证明,两本小说的作者也明确的给武大郎和潘金莲的婚姻划了一个惊叹号,闹出了天大的幺蛾子。当小说广泛传播后,武大郎更是成为了长相丑陋的绿帽男,而潘金莲则成为了心肠狠辣的蛇蝎女。

这种人设和定位一直持续了几百年,但进入到现代之后,貌似有人要改变这一思维定式。



1996年,武植墓修缮,而武植的墓志铭也重新撰写,其中的内容颠覆了人们传统印章中的武大郎和潘金莲,他们的人设也开始有所动摇。

墓志铭如下;

武公讳植字田岭,童时谓大郎,暮年尊曰四老。公之夫人潘氏,名门淑媛。公先祖居晋阳郡,系殷武丁后裔,后徙清河县孔宋庄(今武家那村)定居。公幼年殁父,与母相依,衣食难济。少时聪敏,崇文尚武,尤喜诗书,中年举进士,官拜七品,兴利除弊,清廉公明,乡民聚万民伞敬之。然悠悠岁月,历历沧桑,名节无端诋毁,古墓横遭毁劫,令良士贤妇饮恨九泉,痛惜斯哉。今修葺墓室,清源正名,告慰武公,以示后人,是为铭记焉。

武大郎不仅不是三寸丁谷树皮,而且还是是进士官拜七品,这件事也确实够刷新人们的三观的。

然而,刷新三观的事儿还在后面。墓志铭出来之后,又有一个关于武植的故事开始流传。



相传,武植是明朝初年人氏,由于父母早亡,所以幼年的生活相对贫困。但幸运的是有一好友黄堂,为人非常仗义,在武植贫苦的时候经常资助他,武植也因此挺过了人生最困难的时候。

后来,武植考中进士,当上了县令,成功发迹,也因此,武植娶了一个漂亮的老婆潘金莲。而这里的潘金莲不仅勤劳善良,而且还对武植一心一意,绝对没有不忠之心。所以,两口子过得相敬如宾。

后来,黄堂家中不幸失火,房子也在大火中付之一炬。无奈之下,黄堂选择投奔武植,不曾想,黄堂来到武植家后,武植只是好酒好菜的招待黄堂,根本不提资助盖房的事情。

过了三个月后,黄堂非常气愤,选择了离开武植的家。



正所谓退一步越想越气。

黄堂想到自己曾经资助他,现如今却这样,于是,黄堂为了报复武植,便编造了武植的老婆潘金莲和当地恶少西门庆的风流韵事,之后还写成了大字报,沿途贴满了大街小巷。

不过,黄堂回到家后却马上后悔了,原来武植在这三个月期间已经给黄堂修建好了新的住房,是自己错怪武植了。但贴出去的大字报已经没有办法收回,故事已经流传开来,恰好又被施耐庵看到了,并且写到了小说中。

也因此,武大郎和潘金莲、西门庆的风流韵事就一直流传到了现在。



那么,这个墓志铭和这个故事是真的吗?答案很明显,假的!

首先,在这个传说故事中,武植是明朝初年人氏,后来考中进士。而明朝第一科进士是在洪武三年,也就是1370年,也恰好就是这一年,《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去世了。

由此,我们可以推断,施耐庵的《水浒传》一定是在明朝开科取士之前完成的,所以,施耐庵一定不知道黄堂编撰武植的故事。而黄堂和武植发生误会,张贴的大字报也不可能被施耐庵看到,所以,施耐庵小说中的武大郎、潘金莲和武家那村的武植一点关系都没有。

其次,武植墓志铭是1996年武家那村人编撰的,是一个现代产物。

而且,在施耐庵的《水浒传》中,从来没有提及武大郎叫武植。反而是武家那村人修建墓碑时,故意告诉全世界,他们的老祖宗武植小名叫武大郎,而武植的老婆也叫潘氏,拼了老命的往三寸丁谷树皮的武大郎身上靠。不知道老祖宗看到这种做法会有什么感想,是不是网友们经常说的棺材板盖不住了。



至于武家那村人为什么这么做,到底是为什么非要把祖宗和武大郎联系到一块,原因自然是为了博眼球,蹭一蹭武大郎和潘金莲这个巨大IP,以这个事件为噱头拉动经济。

现如今,武植古墓也已经成为了清河县文化景点之一,武家那村人的老祖宗武植也因为后人的原因,紧紧的和武大郎这个人名字绑到了一起。


我是越关


武大郎有原型吗?

据说是有的!

1966年,河北清河县发现了一座古墓,墓的主人是明朝永乐年间阳谷县县令武植及其老婆潘氏。


据说,这就是武大郎和潘金莲的原型。当时人们出于好奇,打开了墓葬,发现了一男一女两具遗骸,根据骨骼判断,武植的身高有一米八几,根本就不是侏儒,而是像武松一样身材高大之人。

按照《水浒传》的说法,潘金莲毒死了武大郎,武松杀了潘金莲,既然潘金莲是谋杀亲夫的淫妇,怎么可能死后合葬一起呢?这根本不符合常理啊!

据当地的说法,武植和潘氏和和美美,恩恩爱爱一辈子,从来没见红过脸,吵过架,他们是举案齐眉的模范夫妻。

而且,武植勤政爱民,仁厚宽慈,是个受当地百姓爱戴的好县令。


那么问题来了,高富帅的武植怎么变成了矮矬穷的武大郎了?温柔贤惠的潘氏怎么变成了水性杨花的潘金莲了?

到底发生了什么呢?当地人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话说武植有一个朋友,姓黄。有一天,这位黄姓朋友过来找武植寻求帮助,原来他家的房子不小心失火烧坏了,他最近手头比较紧,希望武植能够从县衙里支点钱出来,帮助他修修房子。

武植是个公私分明的人,平时他家里打个家具,买个衣服啥的,从来不从县衙报销,而是从工资里面开支,这次,朋友提出了这个有些“过分”的要求,让武植左右为难。


武植回复道:“黄兄啊,这公是公,私是私,我实在无能为力啊?”

老黄一听此言,脸色瞬间黄了,心中暗骂:“装啥大尾巴狼啊,谁不知道当官的,一家老少吃喝拉撒睡都在县衙报销啊?连和小三开个房,都要公家报销。”

当然,这话老黄不好意思当面说出来,他说道:“哈哈,我只是开个玩笑,武兄当真是个清正廉洁的好官啊,佩服啊佩服!”

武植说道:“哪里,哪里,黄兄过赞了,咱们许久未见,中午略备薄酒,与黄兄畅饮一番。”

老黄说道:“谢谢武兄美意,我这还有事,改日我请你吧,再会!”说罢,头也不回地走了!


老黄一出大门,一路咒骂不止,大尾巴狼,伪君子,垃圾。老黄一边回家,一边抹黑武植,把武植“塑造”成了武大郎,连他的老婆也不放过,把她“塑造”成了潘金莲。

一传十,十传百,后来施耐庵就把武大郎和潘金莲故事写进了《水浒传》。

武植的后人看了《水浒传》之后,非常生气,决定找施耐庵的后人讨个说法。施耐庵后人非常惭愧,又是赔礼,又是道歉。

然而,武大郎和潘金莲早已深入人心了,成为了经典形象,想改变人们心中固有印象谈何容易啊!


一半秋色


事实上河北那个所谓的武植的古墓并不是1996年发现的,而是1996年重建的。

河北省邢台市清河县葛仙庄镇武家那村,一个叫武双福的老人表示自己是武大郎的24世孙,而武大郎的墓已经于1946年被挖了,里面的陪葬品,也被村里拿走去解决饥荒了。

所以一直到1992年,自称武大郎的25代孙的武书常做了村干部,才开始寻找此前的武大郎的棺木,打算重新安葬。结果找到的是一个铁索缠绕的楠木棺材。也就是说这个品级档次真的不是一个普通的卖炊饼的小市民可以承担得起的。

1996年,在县里的支持下,重建了武大郎的坟茔、牌楼、祠堂。那篇著名的墓志铭是当时县里主要领导要求时任县文联主席的许超起草,时任县教委的王胜书写的。现在能看到的那个隶书“武植墓”的三个大字是当时县文化馆王庆昌写的。墓志铭如下:

武公讳植字田岭,童时谓大郎,暮年尊曰四老。公之夫人潘氏,名门淑媛。公先祖居晋阳郡,系殷武丁后裔,后徙清河县孔宋庄(今武家那村)定居。公幼年殁父,与母相依,衣食难济。少时聪敏,崇文尚武,尤喜诗书,中年举进士,官拜七品,兴利除弊,清廉公明,乡民聚万民伞敬之。然悠悠岁月,历历沧桑,名节无端诋毁,古墓横遭毁劫,令良士贤妇饮恨九泉,痛惜斯哉。今修葺墓室,清源正名,告慰武公,以示后人,是为铭记焉。

这段话的意思是,武大郎的本名叫武植,是商朝武丁的后人,父亲死的早,所以小时候家里比较穷,但是肯读书好武艺,到了中年中了进士,做了七品县令,做官很清廉,受百姓爱戴。老婆潘氏也是名门淑媛,两口子相敬如宾,关系很好。但是被人无端污蔑,留下了“武大郎和潘金莲”的故事。现在正本清源,告诉后人,以慰武大郎。

但实际上,武植是不是施耐庵笔下的武大郎,这里缺乏一个具体佐证,还有逻辑漏洞。

那就是无论《清河县志》、《阳谷县志》还有相关的史料上没有查到武植的履历。而根据原来的武植墓遗留的证据,武植是永乐年间从洪桐大槐树迁徙到清河县孔宋庄的,但永乐年间官员名录里也没有武植这个人。所以武植肯定是有钱人,但是肯定不是明朝的官员。

武植是永乐年间的人,而施耐庵是洪武年间成书。施耐庵成书在前,武植被污事件在后。后发生的事情不可能先被人获知。

但是网络流行的故事那版本就多了,更是有一篇故事会性质的,解决了武植被污蔑的逻辑。

武植好友黄堂,在武植落魄的时候,曾经帮助过武植,武植做官后,黄堂落魄,家中屋子被焚,找武植帮忙,武植不冷不热,使得黄堂心中不满,于是造谣武植之妇潘金莲。结果回家才发现武植已经帮他修好了房子,心中顿悔,可是这个谣已经造了,无法收回。已经被施耐庵抄到了《水浒传》中。

其实,黄堂者,荒唐也。这比施耐庵的故事更是一个故事。不过讲故事,还会有圆故事的。

此事立刻得到了自称施耐庵后人的施胜辰的回应。施胜辰是河北省广宗县文化馆副研究员画家,他不但绘制了武大郎和潘金莲的画像,还题诗道歉。这事就演变成为了施耐庵后人给武大郎后人道歉的故事。

杜撰水浒施耐庵,武潘无端蒙沉冤。施家文章施家画,贬褒迄今数百年,累世因缘今终报,正容重塑展人间。武氏祠堂断公案,施姓欠账施姓还。"——武大郎画像配诗"余曾敬绘武潘正传十六幅,端悬于武氏祠壁为其平反冤假错案,一白天下。然九泉武潘不恕吾族先人水浒传中泼污之过,故唆使小鬼得遍姿去,余今重塑武潘正容,还其本来面目,愿乞武潘在天之灵宽恕,施氏焚香再拜。"——潘金莲画像配诗

其实对于《水浒传》的作者,学界也一直未有最终定论,现在标注为施耐庵和罗贯中。也有学者考究,施耐庵可能只是一个化名。施耐庵者,实乃俺也。

武植这个人是否真的是被污名化,尚需认证,但是武植墓现已列入河北省清河县文化景点之一。



炒米视角


这个完全是造谣,一是历史上是否有施耐庵这个人还存争议,所谓施耐庵后人纯属往自己脸上贴金;二是所谓历史上真实的武大郎武植根本不存在,是毫无依据的无中生有。

无中生有的武大郎墓

河北省清河县武家那村是一个不知名的小村子,直到1992年,当地村民对外播报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我们村是武大郎故里,我们是武大郎后人,我们骄傲!

原来,这一年,武家那村从村里挖掘了一处墓葬,不知年代何时,不知墓主何人,墓内只有一座悬棺,一处尸骸,没有其他任何有价值的遗物,没有进行任何鉴定,就在这种情况下,当地村民公然对外宣称:这具尸骸就是明代进士武大郎,我们就是武大郎的后人!

当地村民还亲自量了一下那具不知名且不完整的遗骸,根据其大腿骨长度,得出科学结论:真实的武植(武大郎)高大威猛,身高至少在1.8米以上,根本不是什么三寸钉!

于是乎,武家那村一下子成名了,为了充分利用名人资源,该村把武大郎墓修葺一新,开发为文化旅游景点,并为武大郎树碑立传,写下墓志铭,揭发了武大郎的昔日同窗心胸狭窄,故意丑化武大郎及其妻潘金莲的罪恶行径,对施耐庵进行了有力的控诉!墓志铭全文如下:

武公名植字田岭,童时谓大郎;暮年尊称四老,公之夫人潘氏,名门淑媛,公先祖居晋阳郡,系殷武丁后裔后人,搬清河县孔宋庄定居,公幼年丧父与母祖依,衣食难济,少时聪敏,崇文尚武,尤喜诗书 ,中年中进士,官拜七品,与利除弊,清廉,公明乡民聚万民伞敬之,然悠悠岁月历历沧桑,名节无端诋毁古墓,横遭数劫,令良士贤妇饮恨九泉,痛惜斯哉。今侑葺墓室清淙正名,告慰武公以示后人,是为铭记焉。

这篇墓志铭是当代人执笔,水平之拙劣就不说了,关键是所谓的武植(武大郎)在任何史料中都没有记载,就连《清河县志》《阳谷县志》等地方志都没有记载,墓志铭中的事迹从何而来?当地村民甚至考证出武植(武大郎)的祖先是商朝武丁后裔,真是牛掰到家了。

更重要的是,明代将近三百年时间仅录取不到3万名进士,所有进士的姓名、籍贯、初次授官都有明确名录记载,而明代登科进士名录中根本就没有武植(武大郎)这号人物,墓志铭内容纯属后人虚构,捏造水平极其低劣。

无中生有的网络段子

自从河北清河县的武植(武大郎)出现后,网上关于施耐庵利用《水浒传》对武大郎和潘金莲这对模范夫妻大肆诋毁的段子甚嚣尘上,水平之低劣,毫无底线,令人发指。

段子的大意是说武大郎发达后,昔日同窗想让他帮忙解决工作,但清廉如水的武大郎拒绝了他,这位同窗怀恨在心,回家乡的路上一路编段子诋毁武大郎,结果武大郎和潘金莲的恶名很快传的人尽皆知,而曾被武大郎整治过的恶少西门庆也抓住机会,大肆抹黑武大郎,以致于施耐庵都听说了这个故事,作为素材写到《水浒传》中,连三个人的名字都没改。

但当这个同窗回到家乡后才发现,武大郎虽然没有给他解决工作,却早已派人给他家送去了大量银子,他的家人已经用钱盖了大房子,买了好几亩地,成了一个小地主,他这才知道自己冤枉了武大郎,后悔不迭,但造谣的恶劣影响已经传播开来不可挽回了。

作者实在佩服这个段子手的胡编能力,明朝段子传播速度居然比现在自媒体时代还要快?清廉如水的大清官武大郎哪里来的大量银子资助同窗?真心拜托现在的自媒体小编,不要拿观众当傻子,胡编乱写,好歹有点良心。

无中生有的施耐庵后人

说到施耐庵,在史学界一直存在争议,就是这个人是否真实存在,因为关于施耐庵事迹的史料记载少得可怜,几乎为零,很多历史学家都倾向于施耐庵和罗贯中可能是同一个人。

罗贯中之所以署名“施耐庵”,是因为《水浒传》宣传“官逼民反”,在那个时代属于禁书,罗贯中为担心引火烧身,用笔名“施耐庵”暗示“实乃俺”,山东话“其实就是我”的意思。

既然施耐庵是否真实存在仍是谜团,所谓的施耐庵后人也没有任何证据,其实就是一帮人为了秀存在感,自己主动攀附名人,而他们写信给所谓武大郎后人道歉的事更是滑天下之大稽。若施耐庵真实存在,估计会把这个后人臭骂一顿:你个龟孙道的哪门子歉?!

可以说,所谓的武植(武大郎)墓、施耐庵后人道歉,完全是无中生有,牵强附会,炒作热点,充分展现了他们为追逐名利,毫无底线的做派。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1


狄飞惊


这个古墓位于河北清河县,并不是在1996年的时候才被发现的,在很早之前,人们就知道了这个墓的存在。

在当地人的说法中,这个古墓的主人是明朝永乐年间的阳谷县县令武植,这个古墓里除了他之外,还有他的妻子潘氏与他合葬在一起。



而他们夫妻二人,正是水浒传中武大郎和潘金莲的原型所在。

当地人在为武植重修坟墓的时候,他们特意打开过武植的棺材看过,得知武植的身高在一米八到一米九左右,身形魁梧,并非水浒传中矮壮丑陋的形象。

武植被朋友抹黑的故事

在他们自己的说法里,武植是中年的时候考中了明朝的进士,后来被委任为山东阳谷县县令的。

武植在为官期间尽忠尽职,为老百姓们做出了很多的贡献,在家庭方面和妻子潘氏恩爱和睦,未曾出现过什么家庭纠葛,是当时的典范夫妻。

至于后来为何会出现水浒传中的丑夫淫妇形象,主要跟武植一个朋友的抹黑有关。


在他们自己的说辞中,武植有一个姓黄的朋友,住在武植的邻县,他这位朋友当时不小心失火烧掉了自己的房子,在房子被烧后,他就找到了自己的好朋友武植,想让武植给他找个工作或者给点钱帮助自己修好房子。

只不过在他来到武植家中后,武植虽然很是热情地招待了他,但是却并没有同意给他安排一个工作的要求。

他本人也不好意思直接向武植借钱,所以在武植没有主动提及借钱给自己修房子的情况下,他就觉得武植不够朋友,记恨起了他,然后愤然地想回到家中。


而在他回家的路上,他为了报复武植的见死不救,就到处抹黑、污蔑起了武植夫妇,把武植夫妻二人的形象描绘得非常丑恶。

因而当施耐庵在听到武植夫妻二人恶劣的事迹之后,武植夫妻二人就被施耐庵当成写书题材写进了水浒传中。

但实际上,武植并非不想帮助自己这位朋友,他在这位朋友居住在自己家中的时候,就专门请人去帮自己朋友修建好了房子,只不过一直没有告诉朋友罢了。

至于这位朋友是在回到家后才知道了武植为自己修建房子的事情,这时候,他才知道自己误会了武植,正当他想挽救自己散布出的谣言时,一切已经晚了。




施耐庵“后代”登门道歉

当地的武氏宗族在为武植修建好坟墓和祠堂后,他们就专门在武植的坟墓前立上了一块石碑,专门写上这些事情控诉起了施耐庵写水浒传时的不严谨,说施耐庵抹黑了自己的祖宗,并到处在新闻上公布这种说法,吸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

而与提问中所说的不一样,在这件事情公开出来后,施耐庵的后人并不是写信向他们道歉的,而是直接登门来道歉的。

在前些年,有一个画家来到了当地,他自称自己是施耐庵的后人,在来到当地后,他诚恳地向当地武氏宗族的人道了歉,承认了自己祖先施耐庵的错误,并在当时,留下了一首诗、画上了几幅与当地人描述相符的武植画像赠与他们。

武植跟水浒传中的武大郎并没有什么关系

这些事情在现实中是真实存在的,只不过我觉得当地人的说法有些不太可信。

首先我们要知道施耐庵是什么时期的人,施耐庵生于元末时期,死于明朝洪武(朱元璋)三年。

虽然我们不太清楚施耐庵到底是什么时候写好这本书的,但是可以想象,他写这本书必然是花了很多年的时间以及心血,很有可能在元朝末年的时候就已经书写,然后才慢慢写完、发表出来的。

在这个过程中,即便施耐庵要吸取民间的故事题材书写水浒传,他所挑选的题材也是元朝或者宋朝之前的民间题材,是绝不可能穿越到后来把听闻到的武植故事书写在书里面的。


而且在当地人的说法中,武植是明朝时期的进士、县令,但是无论人们怎么在明朝的进士录中寻找,都无法找到武植这个人的存在。

因此关于武植这个人在历史中到底是不是当地人所说的那样,还是一个问题。

还有我们要知道,施耐庵是在明朝洪武三年的时候去世的。

明朝的科举重开正是在施耐庵去世的那一年,我觉得就算明朝的进士、县令中真的存在武植这个人,那么以施耐庵去世的时间,施耐庵也是不可能把武植夫妇写到自己书中的。

在我看来,当地人的说法可能是一个在攀附名声情况下编造出来的谎言。


武植这个人在历史中应该是真实存在的,是他们的祖先,只不过与施耐庵书中的武大郎、潘金莲没有半毛钱关系。

他们只是觉得武植在家中排行第一被称之为大郎、妻子又正好姓潘,在偶然的巧合下,所以才产生了联想,然后在以讹传讹的情况中,我们开头所说到的说法就编造出来了。

而那个专门去向他们道歉的施耐庵后人有可能是在不了解真实历史的情况下,听信了他们的说法,所以才去向他们道了歉。

或者那个人根本就不是施耐庵的后人,他这样做只是为了扩大自己的名声,才装作施耐庵后人去道歉的。


孤客生


施耐庵的《水浒传》真是武植和潘金莲的名誉彻底毁了;就是施耐庵后人道歉,也是无济于事,毕竟“名声在外”,武大郎是矮穷矬的代表,还有顶绿帽子;潘金莲则是荡妇的代表;


其实武大郎原型武植,身高一米七,相貌堂堂,还是做官的。这跟矮矬穷根本不搭边;潘金莲是大家闺秀,知书达理,相夫教子,简直就是模范夫妻;


可武植还有潘金莲如今的形象,是武植的友人,找武植借钱,武植没给她,他就在沿途编造武植夫妇的留言,还编成戏文传唱;就这样,回到家,才发现,武植帮了自己,这时想给武植恢复名声,可是以前的流言传播太广泛了,他自己也心有余而力不足,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渐渐的就认为武植夫妇是反面典型。

如果只是需要个形象,《水浒传》随便写都没什么;可是他把武植夫妇做原型,就有问题了。


过去即历史


1996年,河北清河县发现了一座古墓——武植墓,按照当地人的说法,墓主人武植是明朝永乐年间的阳谷县县令,古墓里还有妻子潘氏与他合葬在一起,正是《水浒传》武大郎和潘金莲的原型,当古墓打开时,人们发现武植并不是水浒传中矮穷矬的形象,竟然是个身材魁梧的一米八九的大个子。过了一段时间,有一位自称是施耐庵后人的画家施胜辰亲自登门向武氏后人道歉,这中间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武植中年时候考中了明朝的进士,被委任为山东阳谷县县令。做了县令的武植勤政爱民,做了很多利国利民的好事,收到当地百姓的爱戴。他的妻子潘氏也不是水性杨花的女子,出身大户,通情达理,在武植没有考取进士时就对武植很是爱慕,一直不顾父母反对接济贫困的武植,嫁给武植以后勤俭持家,两人恩恩爱爱,生下四个儿子。武植的这种形象与《水浒传》中的描述有天壤之别,而相传败坏武植声誉的人,正是武植的一个好朋友黄堂。

黄堂和武植是幼时的好友,武植也曾受黄堂的帮助,后来,黄堂家里遭了火灾,无奈之下投奔到武植家里,武植夫妇热情款待了黄堂,碍于面子,黄堂只谈了自家遭遇,并没有提出希望得到帮助,满以为武植会赠予或者借给修缮房屋的银两,但是武植却只是好吃好喝款待,每天早出晚归的忙于县里的赈灾事务。这一待就是三个月,黄堂一看武植没那帮自己意思,实在待不下去了,一气之下不辞而别,路上越想越气,觉得武植忘恩负义!一路抹黑污蔑武植夫妇,这些流言恰巧传到缺乏素材的施耐庵耳朵里,于是武植夫妇被作为武大郎和潘金莲的原型写进了《水浒传》里。

但是,当黄堂回到家时才发现,自己家立起一座新的宅院,一问妻子才知道,这三个月里,武植派人来修好房子并购置了一些地产,只是没有告诉黄堂罢了!知道误会武植的黄堂想到自己一路的所作所为,后悔莫及,但是想挽回却为时已晚。

后来武氏宗族为武植修好坟墓和祠堂后,专门立了石碑写了墓志铭,提到武植夫妇“名节无端诋毁,古墓横遭毁劫,令良士贤妇饮恨九泉,痛惜武公……”再后来就有了施胜辰亲自上门道歉,并当场赠送与武植夫妇形象相符的画像的事。

但是这件事还是不太可信。首先武植是永乐年间的进士,但是明朝洪武到永乐年间的进士中都没有叫武植的人,就算是有,施耐庵死于洪武三年,也不可能预知后世的事。再说很多学者认为“施耐庵”乃是笔名,写的《水浒传》当时也是禁书,他的后人怎样证明是施家后人的?

所以武植因为恰巧是排行老大,夫人又姓潘,刚好符合水浒传,正好可以以此以讹传讹,施耐庵的后人道歉也不排除作秀炒作的嫌疑吧!


国史通论


1996年,河北省内考古学家发掘出了一座古墓,一桩千古冤案真相大白于天下。根据专家现场认真调查,确认这座墓的主人是历史上鼎鼎有名的武大郎之墓。

历史名著《水浒传》中,小说作者施耐庵对武松极具浓墨重彩,用了十几章的篇幅来主要突出于他,杀嫂祭兄便是武松悲剧的起点。

和身材魁梧,相貌堂堂的弟弟不同,施耐庵把武大郎写成一个面貌丑陋的小豆丁。

虽然他是个好脾气的人,武松惹是生非,他去给赔笑脸;妻子潘金莲对他冷言冷语,他也不以为意,每天安心卖烧饼养家糊口,只是因为有个漂亮又不守妇道的妻子,才惨遭毒手。

这段故事被添油加醋,变成了金瓶梅。武大郎成了千古笑柄,潘金莲成了淫荡少妇的代名词。

本剧纯属虚构,如有巧合,纯属雷同。这是当年港剧前头永远打出来的字幕,然而还是有许多观众把故事当成真事。剧中的演员因为扮演坏人角色被当街扔臭鸡蛋的事屡屡发生。

施耐庵当初写小说提到的地名是真实的,人物也确有其人,但发生的事确实子虚乌有,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

施耐庵

清河县确实有武大郎其人,他的妻子的确叫做潘金莲,不过当地县志记述却是与《水浒传》中有些许差异,直到武大郎古墓的发掘,才被人普遍认知历史的真相。

武大郎相貌堂堂,身高八尺,一表人才,并不以卖烧饼为生,而是读书人,为职一方县令。妻子潘金莲是大家闺秀,知书达礼。两人恩爱有加,一生携手白头。真相与小说里的人物相差很大。

但因为施耐庵小说写的深入人心,所以武大郎后人一直心中有梗,甚至导致武大郎和潘金莲两家所在的村庄后来也成了仇人,老死不相往来。

施耐庵写的是小说,不是正史,说他有责任也确实冤枉了他。施耐庵早已经作古,虽然他是名著之父,但他的后人没有什么出人头地的人物,所以一直寂寂无名。

这次写道歉信的是一位画家,他不仅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还为武大郎画了一幅还原画,通过替老祖宗道歉的名义,顺便火了一把。而武大郎的后人也坦然接受,通过这个为老祖宗正名是一方面,宣传自己家乡更为重要。

现在武大郎家乡建立了武祠,成了小小的旅游景点,不时有好事者慕名而来,繁荣了当地经济。所以这迟来的道歉也算是皆大欢喜了。


实说历史


《水浒传》中的武大郎、潘金莲据说有历史原型。

他俩不是宋朝人,而是明朝人,和《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是同时期的人。

武大郎原名武植,幼名”大郎“,中年高中进士,出任山东阳谷县令,其妻潘氏,生于官宦世家,武植岳父曾任知州,武潘二人并非普通柴米夫妻,两人之间生活也算得上琴瑟和鸣。

据闻施耐庵把武植作为原型,却又将其形容予以丑化。更将其妻潘氏写为淫妇毒女。是源于一个王姓书生的编排。

这王姓书生是清河县人,与武植是老乡,曾资助其读书考功名,后来这王生家境败落 去寻武植资助。却迟迟得不到响应,于是愤而出走,一路走,一路编排武潘二人,将武大郎描绘成”三寸丁谷树皮“,潘金莲是为”毒女淫妇“并写出了戏文。

这个戏文一传十,十传百,就被施耐庵听了一耳朵,也编排进了他的小说中。

那王生回到家中,才发现武植已经为他造了新房,只是还没有当面告诉他。王生十分后悔,赶紧跑回去辟谣,但事已迟矣。

这个戏说究竟可不可考,笔者不置可否。毕竟历史上这类的传说有好几个版本,至少我听说过的就有苏秦张仪版、陈世美版。内容大同小异,简直难辨真假。

而1996年河北发现古墓事,一说河北,一说河南。

有鼻子有眼的就是河北清河县说。那个村子至今存在,村人全部姓武,而据说在1946年,武大郎第24代传人第一次打开了武植之墓,村里老人亲眼所见,说其遗骨很长,一米八还多,1992年,村民清理了这个墓,关在1996年重修该墓,并刻下了武大郎的生平。

据说2009年时,施耐庵的后人施胜辰亲自来墓前道过歉。

原型说,道歉说,简直是胡说。

这都是什么跟什么啊。首先,施耐庵笔下的武大郎是根据元朝无名氏的《大宋宣和遗事》以及元朝龚开《宋江三十六人赞》为蓝本衍生编撰出来的。列位想一想,施耐庵编排一个当任县令,有这个必要吗?而且,施耐庵不知哪个八竿子打不着的后人,还要必要去一个小说人物的墓前道歉?

历史上明朝永乐年间的阳谷县县令武植当官大约在1403-1424年间,而施耐庵1370年就病死了。

后人这般张冠李戴,还扯出施公的后人来,笔者认为,这都是炒作,应该是为了开发旅游吧。


钱多多读文史


碰瓷不仅发生在马路上,历史上也有碰瓷。  题目中所说的事情很搞笑,小说不是纪实文学,小说的性质就是纯属虚构,如有雷同,不胜荣幸。

按照施乃庵后人这个逻辑,最该赔礼道歉的应该是琼瑶阿姨,一部还珠格格他就得向乾隆皇帝道歉,毕竟压根没有什么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嘛,他也得像甄嬛娘娘道歉,毕竟人家一辈子没有用过老佛爷这个让人感到极度不适的称号,他还得为乾隆的皇后道歉,毕竟人家没有容嬷嬷这么厉害的贴身侍女!

经我这么一说。您也觉得这个逻辑很感人吧!我第一次听说这件事情的时候反应您可以参照一下岳云鹏的表情包,“我的天呐,这么神奇!”



我们来还原一下事情的来龙去脉。

整个事件据说是这样的,河北1996年发现一座古墓,墓的主人叫做武植,小名大郎。这位武先生的墓志铭上主动认领了武大郎这个被认为头顶呼伦贝尔大草原的称号,并对水浒传中对武大郎的污蔑不实之词进行了驳斥。很显然,这是武家后人为老祖宗恢复名誉专门写的。   

按照墓志铭的说法武大郎是一名读书人,并且成功的挤上了比现在高考考上北大清华更加狭窄的独木桥进士及第!这可以说是读书人中的成功人士,进士考试可不是年年都有,三年才有一次大比,而且名额相当少,远比清华北大一年的招生量少。

这位武大郎在山东阳谷县做了一个人人称颂的好县令。而他的夫人确实叫做潘金莲,但是,套用冰冰的那句话“我不是潘金莲”,此金莲非彼金莲!


人家这位潘金莲大家闺秀出身,贤良淑德,为人方正,家里的父亲在武植落魄的时候,就一眼相中了这个潜力股,化身成为天使投资人,无私的资助了这位穷苦的书生,而在与武植的交往中,潘金莲被武植那一米八十的伟岸身姿,不凡的学识所吸引,和武植坠入了爱河,婚后两人相敬如宾,和和美美,可以说是阳谷县内的模范家庭。   

那么施耐庵为什么要这么恶心武植和潘金莲呢?为什么将两人的形象写的如此不堪?

  许多历史发明家经过仔细研究,发现其中的猫腻。原来,武家夫妇有一个好朋友在武大郎困难的时候,曾经帮助过他。眼见得武大郎做了官,而这位朋友却落了魄,他就找到了武大郎,希望能够得到他的帮助,谋一点私利。这个要求自然被刚正不阿的武大郎给拒绝了,这个所谓的好朋友,心里那个郁闷那个气呀,好你个武大,你落魄的时候,我竭尽所能帮助你,我现在有点困难,要你这个县令老爷帮帮忙,你居然摆出当官的臭架子来,好吧,你不仁别怪我不义!


这位朋友暗自思忖,矮油,有了,我编排他!

于是很快在十里八乡便流传起了武大郎身高不满五尺,形象猥琐,却守着一个如花似玉的老婆,他的老婆水性杨花,把一个好好的武大,愣是绿成了大草原这么一个流言。

不用问这个故事肯定就是武大的那位朋友编造出来的,不得不说,这个朋友还是很有能力的,他编造的故事,很能抓住眼球,迎合了广大人民茶余饭后,闲来来无事猎奇的心理。

所以这个故事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成为了全县人尽皆知的秘闻。   

而施耐庵在创作水浒传的时候,也听闻了这个故事,便将它整理重新编辑,写入了小说之中。

随着水浒传的广为传播,武大郎的形象彻底被篡改,原本一米八的进士老爷武大郎,成了三寸丁谷树皮,温柔贤惠的潘金莲,成为了女性出轨的代名词。   


然而,这一切都是真的吗?

首先,在水浒传中,没有提到过武大郎叫武植,你凭什么说就是说的这位武大郎呢?武家也不算小门小户,普天下武家子孙遍及全国,古代人的习惯喜欢把大儿子唤作大郎,可能全国最少同时有三五百个武大郎。那些武家后人这种主动对号入座的行为,真心搞不明白是为了为祖先澄清历史真相呢?还是为了其他什么目的?

其次,有没有一个叫做武植的人存在疑问,按照道理说,他是进士及第,那么按照常理,在他的墓志铭上应该写明某某年某某科的进士及第。很显然,在边转这个墓志铭的时候作者疏忽了,或者故意省略了,毕竟把年份一旦写清楚的话,只要一查,就能知道这是份西贝货。

退一万步来说,就算存在这个人,就算他的小名真的叫做武大郎,后人主动将他和水浒传中的武大郎划等号,请问他是愿不愿意呢,这根本就不是为先人正名,这是一次拙劣的历史碰瓷!   

不过平心而论,这件事情还是挺耐人琢磨的。前两年,某冰冰主演的一部电影叫做我不是潘金莲,结果票房大卖。由此可见,潘金莲武大郎这个IP,在国人心目中影响力之大,连某冰冰都要蹭这个热度。

所以说这整个事件,我认为就是一次炒作,目的就是为了抢夺旅游资源,君不见,有两个地方为了西门庆的故居争得头破血流,打了无数口水官司,还有一个地方宣称是孙悟空出生地么!西门庆都可以炒作,那被他害死的武大郎,怎么不可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