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修集‖040.長江三峽巫峽長——“長江行”第12天(上)

2019年9月7日,“長江行”第12天,夔門、巫峽、神女溪。

遙想當年白帝城


早上打坐的時候,感覺有點晃動,這種感覺是很舒服的。所以,打坐的時間比平時要長一些,但也不到一個小時。

晚上的時候,會覺得引擎的聲音特別吵,白天就沒有那麼強烈。早上吃了豐盛的早餐,總有人吃的不少,還抱怨早餐不好,我就覺得很滿足。

潛修集‖040.長江三峽巫峽長——“長江行”第12天(上)

在甲板上拍了幾張江景,大江兩岸,一層薄霧,逐漸散去,輪廓盡顯。太陽在雲層中露了一個臉,像一顆金丹。

今天上午只有一個自費項目,遊覽白帝城,我沒有報名。按照船上的規矩,只能集體活動,個人是不能下船的,所以,我們沒事幹的,就只能呆在船上。

我回艙裡看會兒電視,又出去打太極拳,有點小雨,絲絲潤心,很愜意。

白帝城是個很重要的景觀,所以我對室友說,別的不說,就衝那句“朝辭白帝彩雲間”也得去看看,不去白帝城,三峽等於少了一半。所以,船艙裡只有我一個人了。

潛修集‖040.長江三峽巫峽長——“長江行”第12天(上)

【2017年9月,奉節縣城】

我是2017年9月去的白帝城,看的很仔細。白帝城最有名的典故,就是李白的那首詩,和劉備白帝城託孤的歷史。其實,白帝城的名字也充滿了想象力,餘秋雨先生說,在他的想象力,這裡有一位白衣勝雪的帝王站在高山之上。其實,我也是這麼想的。這麼想,比它原來的意思還要好。

白帝城本來的名字,頗有點陰謀論。

白帝城原名子陽城,王莽篡漢,他手下大將公孫述割據四川,自稱蜀王。後來天下大亂,公孫述也就有了帝王之心。某日,他騎馬來到瞿塘峽口,見地勢險要,難攻易守,便擴修城壘,屯兵嚴防。後來公孫述聽說城中有口白鶴井,井中常冒出一股白色的霧氣,宛如白龍,直衝九霄。公孫述便說這是“白龍出井”,是他日後必然登基的徵兆。於是,他自稱白帝(25年),遂於此建都,所建城池子陽城即改名“白帝城”,山亦改名“白帝山”。

潛修集‖040.長江三峽巫峽長——“長江行”第12天(上)

【2017年9月,白帝城遠眺夔門】

其實,我覺得公孫述自稱白帝,也與當年漢高祖斬白蛇起義有關。劉邦斬了白蛇,一個老婦人哭泣說:“赤帝子斬了白帝子。”如果公孫述就是當年那條白蛇,那麼漢家就欠了他一個皇帝,他稱帝也就有了依據。

但不久,東漢建武十二年(36年),劉秀入川,公孫述戰死,白帝城毀於戰火。不過,在公孫述稱帝的12年間,雖然各地戰亂頻繁,而白帝城作為都城,這一帶卻比較安寧。後人為懷念他,在白帝山上建廟,立像祭祀,稱“白帝廟”。(微信公眾號:潛真堂)

由於修建三峽水庫,水位上漲,白帝城現在成了一個島,建了一座橋與陸地相連,倒也有趣。只是四周高山聳峙,水線又高,就沒有了高大險要的感覺。

潛修集‖040.長江三峽巫峽長——“長江行”第12天(上)

白帝城位於重慶市奉節縣,這裡是中國臍橙的原產地。但可惜,那塊“原產地”不大,已經被淹沒在水下。當地政府,在蓄水之前,把那塊地的土挖了,轉移到了山腰上。我特意網購過奉節臍橙,水大而甜。

上午沒事,看會電視,打會拳,然後來到二層甲板,看看江景。這裡我比較熟悉,以前在奉節的山上眺望過,對照手機地圖,還能想的起來。前方是梅溪河,那條小河不知道和清江有什麼關係。梅溪河的左邊是我們經過的長江,白帝城在我們的前方,也就是現在船尾的方向。

我們船的裡側停了一條巨大的遊船,船頭是一個很誇張的龍頭,非常好玩。後來它走在我們的前面,成了我們鏡頭中的一景。

潛修集‖040.長江三峽巫峽長——“長江行”第12天(上)

夔門天下雄


等他們遊覽回來,就開始吃午飯。這時候,大船開動,午飯後,我們就將進入三峽。

首先,迎面而來的,就是夔門。

夔門位於奉節縣瞿塘峽夔門山麓,兩岸高山凌江夾峙,是長江從四川盆地進入三峽的大門。因其水勢波濤洶湧,呼嘯奔騰,令人心悸,素有“夔門天下雄”之稱。10元人民幣背面所繪,就是夔門。

杜甫詩云:“眾水會涪萬,瞿塘爭一門。”“白帝高為三峽鎮,瞿塘險過百牢關”。之所以叫“百牢關”,不僅是因為此處江水湍急,奔騰咆哮,也是因為地處要津。夔門,也叫瞿塘關,即古之江關。漢晉時又別稱扞關,五代北宋時別稱鐵鎖關,至南宋以後至今稱瞿塘關。瞿塘峽入口處是長江三峽的西大門,是古代東入蜀道的重要關隘,所以自秦漢以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

瞿塘峽在三峽中,是最為險要的一處。不僅是因為長江到此突然水面收窄,兩岸高山夾峙,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在這個咽喉要路上,曾經還有一個哽喉之骨——灩澦堆。(微信公眾號:潛真堂)

潛修集‖040.長江三峽巫峽長——“長江行”第12天(上)

這張照片是網上找的,據說是美國《生活》雜誌攝影師德米特里•凱塞爾(Dmitri Kessel)所拍三峽夔門,在夔門峽口之中,那一大塊愕然而立的巨型礁石,就是傳說中的“灩澦堆”。

灩澦堆,俗稱燕窩石,古代又名猶豫石。北宋《太平寰宇記》上說:“灩澦堆又名猶豫,言舟子取途不決水脈也。”舊時船工有歌謠雲:


灩澦大如象,瞿塘不可上。

灩澦大如牛,瞿塘不可留。

灩澦大如馬,瞿塘不可下。

灩澦大如袱,瞿塘不可觸。

灩澦大如龜,瞿塘不可窺。

灩澦大如鱉,瞿塘行舟絕。

潛修集‖040.長江三峽巫峽長——“長江行”第12天(上)

【灩澦堆】

這首歌謠,也是大家行船的準則。瞿塘峽能不能行船,要看灩澦堆的大小。

秋冬水枯,灩澦堆顯露江心,橫截江流。此時,下水船可順勢而過;上水船則因水位太低,極易觸礁。故有“灩澦大如象,瞿塘不可上”之說。

夏季水大,一江怒水直奔灩澦堆,狂瀾騰空,渦流千轉,形成“灩澦回瀾”的奇觀。這時的灩澦堆已大部浸入水下,行船下水,如箭離弦,分釐之差,就會船沉人亡。所以“灩澦大如馬,瞿塘不可下。”當灩澦堆露出水面部分如袱、龜、鱉一般大小時,那就更需十分警惕了。

古代船民為消災避禍,有投牛祭江的風俗。杜甫在《灩澦堆》中寫道:“巨石水中央,江寒出水長。沉牛答雲雨,如馬戒舟航。”“沉牛”就是投牛祭江。

潛修集‖040.長江三峽巫峽長——“長江行”第12天(上)

灩澦堆雖然是夔門一景,但在航運上卻是一大障礙。經請示批准,於1958年冬炸除,“灩澦回瀾”成了歷史。據說,炸掉的這塊巨石,如今存放在重慶的三峽博物館中,不過我還沒有機會去看。

我以前看到過夔門,是從白帝城上往東看,距離太遙遠,不真切。這次真的要從夔門穿過,大家都很激動。激動的表現,就是大家都跑到甲板上,拿出手機拍照,即使有點小雨,也都渾然不顧。

船上的大副此時也在廣播裡給大家講解,同時提醒大家注意江風,在外面掛著的衣服要收回去。

果然,隨著船慢慢進入峽口,江風驟然大了起來,身體弱的人,就受不了,趕緊回去添衣服。我想到自己的衣服還掛在外面,擔心會被吹走。轉念一想,我掛在背風口,或許無恙。即使吹走了,也隨它去吧,只是汙染江面,有點愧疚。不過,後來我回去的時候,衣物不僅安然無恙,而且都吹乾了。

“兩岸青山相對出”,如果不是這樣坐船,你很難體會到這句詩的情境。兩岸的山,就像兩座大門,隨著我們船隻的行進,一點點地打開,兩岸的高山一點點朝我們壓過來。

夔門雄關,名不虛傳。

【待續……】

潛修集‖040.長江三峽巫峽長——“長江行”第12天(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