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国初期,有哪些科学家从海外归来?

zuji999


1、钱学森



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于钱学森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



2、钱三强

钱三强,原名钱秉穹,核物理学家。原籍浙江湖州,生于浙江绍兴,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始人,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学院院士。



3、郭永怀

郭永怀,著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即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首任系主任,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4、华罗庚

华罗庚,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第一至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他是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与多元复变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并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世界88位数学伟人之一。国际上以华氏命名的数学科研成果有“华氏定理”、“华氏不等式”、“华—王方法”等。



5、苏步青

苏步青,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著名的数学家、教育家,中国微分几何学派创始人,被誉为“东方国度上灿烂的数学明星”、“东方第一几何学家”、“数学之王”。他是世界上的“东方第一几何学家”,是数学界一颗璀璨的明星。不仅自己学术水平极高,他还专心于教育事业,为中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数学家。



6、李四光

李四光,字仲拱,原名李仲揆,地质学家、教育家、音乐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和为新中国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元勋,2009年当选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超超吵吵


1949年12月,新中国成立两个月后,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成立“办理留学生回国事务委员会”,同月18日周恩来总理代表党和国家郑重邀请海外留学生回国参加新中国建设。1950年1月,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发函给留美科协,称“亟盼火速回国参加工作”,留美科协逐决定号召会员回国,此后数百位身在国外的科学家先后返回国内,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1950年8月,乘坐“威尔逊”号回国的科学家合影

钱学森(1911年1月11日-2009年10月31日):中国航天之父、导弹之父、自动化控制之父、火箭之王

钱学森是吴越王钱镠第33世孙,祖籍浙江杭州,曾先后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铁道部交通大学上海学校机械工程学院学习。1934年从国立交通大学毕业后,于同年6月考取清华大学第七届庚款留美学生。

△中年时期的钱学森

1936年9月,钱学森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并于次年9月获得航空工程硕士学位,转入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后,成为世界著名的大科学家冯·卡门的弟子。此后,钱学森先后获得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和航空、数学博士学位。1938年至1955年期间,钱学森在美国从事空气动力学、固体力学和火箭、导弹等领域研究,并在二十八岁时便成为了世界知名空气动力学家。

新中国成立后,钱学森便和夫人蒋英商量早日归国,但却遭到了美国的阻拦,而在1950年准备归国时被美国官员拦住,并被关入监狱。归国无望的钱学森后来写信向国内求助,然而由于美方的态度强硬,始终未能成行,直到1955年周总理在与美国谈判,甚至不惜释放11名在朝鲜被俘的美国飞行员后,钱学森才被允许返回国内,并于1955年10月8日返回国内。

△钱学森归国后的合影

归国之后的钱学森,先后在两弹一星、应用力学、物理力学、工程控制论等方面均有极大成就,为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而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导弹之父、自动化控制之父、火箭之王。2009年10月31日上午8时6分,钱学森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邓稼先(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两弹元勋

邓稼先出身于书香门第世家,1935年考入志成中学,在读书求学期间,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此后,先后在北平志成中学、四川江津国立第九中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就学,毕业后受聘为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之后为了学习更先进的科学技术,又于1947年通过赴美研究生考试。

1948年,邓稼先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学习,仅用一年多时间便获得了博士学位。邓稼先在美国的成就,很快便引起了美国政府的注意,他们希望将其留在美国,他的老师和同校好友也均劝其留下,但邓稼先最终还是拒绝了。

1950年10月,邓稼先放弃了优越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和两百多位专家学者一起返回国内,并迅速投入工作。作为中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

由于他对中国核科学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被称为“两弹元勋”。然而,由于在实验中遭到核辐射,邓稼先最终身患直肠癌,于1986年7月29日在北京不幸逝世,终年62岁。

朱光亚(1924年12月25日-2011年2月26日):中国工程科学界支柱性的科学家、中国科技众帅之帅

朱光亚出生于湖北宜昌,因其父亲早年在法国企业工作,因而朱光亚在少年时便开始接受西方教育。1931年后,其先后在汉口第一小学、圣保罗中学、合川崇敬中学、江北清华中学、重庆南开中学、国立中央大学物理、西南联合大学学习,毕业后留校担任助教。

1945年,抗战胜利后,朱光亚以吴大猷助手的身份,随同曾昭抡、华罗庚前往美国考察原子弹制造技术,并在考察组解散后,进入美国密执安大学(即密歇根大学)研究生院学习,并于1949年从该校研究生院物理系原子核物理专业毕业,获得博士学位。

1950年2月,朱光亚拒绝了美国经济合作总署(ECA)的旅费,告别女友取道香港,回到北京。并在归国前,与51名留美同学撰写了《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号召海外留学生回国参加祖国建设。

朱光亚先后多次参与组织领导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及历次核试验,为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创建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并参加组织领导了秦山核电站筹建、放射性同位素应用开发研究、国家高技术发展研究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国防科技与武器装备发展战略研究等工作,为中国核科技事业和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2011年2月26日10时30分,朱光亚因病于北京逝世,享年87岁。

华罗庚(1910年11月12日-1985年6月12日):中国现代数学之父,中国数学之神

华罗庚出生于江苏常州,因幼时爱动脑筋和思考时过于专心而被同伴们戏称为“罗呆子”。早年曾先后就读于仁劬小学、金坛县立初中、上海中华职业学校,但因家庭贫困最终无奈辍学,后用5年时间自学完高中和大学低年级的数学课程。

1930年,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在得知华罗庚的数学才华后,破格让其进入清华大学图书馆担任任馆员,并先后在清华大学数学系担任助理、助教、讲师。1935年,数学家诺伯特·维纳访问中国时注意到华罗庚的潜质,逐向英国著名数学家哈代极力推荐,次年华罗庚前往英国剑桥大学就学。

1937年,华罗庚返回国内,并先后在清华大学和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后于1946年先后前往苏联和美国访问,并于1948年被美国伊利诺依大学聘为正教授至1950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华罗庚放弃在美国的优厚待遇,毅然返回国内,担任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

华罗庚主要从事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多复变函数论、偏微分方程、高维数值积分等领域的研究并取得突出成就,并在解决高斯完整三角和的估计难题、华林和塔里问题改进、一维射影几何基本定理证明、近代数论方法应用研究等方面获出色成果,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世界88位数学伟人之一。

1985年6月12日下午4时,华罗庚在东京大学数理学部讲演厅向日本数学界作主题为《理论数学及其应用》的演讲,由于突发急性心肌梗塞,于当日晚上10时9分逝世,享年75岁。

童第周(1902年5月28日-1979年3月30日):中国克隆之父

童第周出生于浙江鄞县的农民家庭,幼年丧父的他家境极为清贫,曾先后在浙江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宁波效实中学、上海复旦大学就学。1927年,从复旦大学哲学系心理学专业毕业的他,先是在浙江省桐庐县担任建设科科长,后经中央大学生物系主任蔡堡推荐,到南京中央大学生物系任助教。

1930年,童第周前往比利时比京大学留学,后于1934年获得布鲁斯尔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并于同年不顾国内形势毅然回国,担任国立山东大学生物系教授,此后先后任中央大学医学院教授、同济大学生物系教授、复旦大学生物系教授和国立山东大学动物学系教授、系主任。1948年,童第周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并应美国洛氏基金会邀请到美国耶鲁大学任客座研究员。

1949年3月,新中国成立前夕,童第周拒绝了耶鲁大学的高薪挽留,克服重重阻力返回国内,再次回到了国立山东大学。童第周通过对两栖类和鱼类的研究,揭示了胚胎发育的极性现象;通过研究文昌鱼的个体发育和分类地位,在对核质关系的研究中取得重大成果;1963年首次完成鱼类的核移植研究,为20世纪70、80年代国内完成鱼类异种间克隆和成年鲫鱼体细胞克隆打下基础。

童第周开创了中国“克隆”技术之先河,因而被誉为“中国克隆之父”。1979年3月6日,在杭州浙江科学大会上作报告时,童第周因过度劳累而引发心脏病,晕倒在了讲堂上,并最终于同年3月30日不幸病逝北京,享年77岁。

梁思礼(1924年8月24日-2016年4月14日):中国导弹控制系统研制创始人之一

梁思礼是清末维新运动领袖梁启超的幼子,幼年丧父的他由母亲抚养长大。1935年,梁思礼考入天津南开中学,抗战爆发后转入耀华中学。1941年,高中毕业后的梁思礼,随三姐梁思懿赴美留学。

1943年,梁思礼进入美国普渡大学电机工程系学习无线电和自动控制,先后荣获Sigmakai,Tau Beta Pi,Eta Kappa Nu等多个荣誉学会的金钥匙,并于1945年取得学士学位。之后,又获得辛辛那提大学的学士和博士学位。

新中国成立后,因国内建设需要,梁思礼毅然于1949年10月返回国内,被安排在邮电部电信技术研究所和通信兵部电子科学研究所从事技术工作,并参加了国务院组织的“12年科学远景规划”起草工作,负责起草中国运载火箭研制的长远规则。

梁思礼曾领导和参加多种导弹、运载火箭控制系统的研制、试验,在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的研制中首次采用新技术,为向太平洋成功发射远程导弹试验作出重要贡献,是我国航天可靠性工程学的开创者和学科带头人之一、航天CAD的倡导者和奠基人。2016年4月14日10时52分,梁思礼最终在北京去世,享年91岁。

钱三强(1913年10月16日—1992年6月28日):两弹元勋,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始人

钱三强原名钱秉穹,出生于浙江绍兴,少年时期随父亲在北京生活。曾就读于孔德中学,后考入北京大学理科预科。1936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后,经吴有训教授推荐,在物理学家严济慈手下作助理员,从事分子光谱方面的研究工作。

1937年,在严济慈的引荐下,钱三强前往巴黎大学镭学研究所居里实验室攻读博士学位,其导师乃是大名鼎鼎的伊莱纳·约里奥·居里(即居里夫妇的女儿),并跟随化学师葛勤黛夫人做钋的放射源研究,还在约里奥先生主持的法兰西学院原子核化学研究所学习,后于1940年获得法国国家博士学位,1946年获得法国科学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学奖。

1947年,钱三强升任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导师,并获法兰西荣誉军团军官勋章。1948年,新中国成立前夕,钱三强毅然返回国内,历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副所长、所长,中国科学院学术秘书处秘书长,二机部(核工业部)副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兼浙江大学校长等。

从新中国建立起,钱三强便全身心地投入了原子能事业的开创,不仅为原子弹的研制做出了贡献,更为为培养中国原子能科技队伍立下了不朽的功勋。1992年6月28日,钱三强在北京病逝,终年79岁。


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的那段岁月,曾有大量科学家在国家的号召下返回国内,除了以上几位之外,还有师昌绪、王大珩、傅鹰、叶笃正、涂光炽、余国琮、庄逢甘等多达数百人之多。这些科学家为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均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例如23位“两弹一星”元勋之中,便有21人曾有海外留学或工作的经历。

香茗史馆


中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创始人--童第周

师昌绪开创了我国高温合金、无镍铬耐热、低温钢和接近使用条件下的材料性能研究领域,研制并开发了多种国防建设急需的新材料并推向应用,师昌绪是一位爱国科学家、建国初期排除万难回到祖国

中国著名航天控制系统科学家梁思礼。

梁思礼是中国航天科学界的前辈,他是在中国建国初期,与钱学森等人一道回国报效国家的一批科学家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