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國初期,有哪些科學家從海外歸來?

zuji999


1、錢學森



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父”“中國自動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於錢學森回國效力,中國導彈、原子彈的發射向前推進了至少20年。



2、錢三強

錢三強,原名錢秉穹,核物理學家。原籍浙江湖州,生於浙江紹興,中國原子能科學事業的創始人,中國“兩彈一星”元勳,中國科學院院士。



3、郭永懷

郭永懷,著名力學家、應用數學家、空氣動力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即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物理系首任系主任,近代力學事業的奠基人之一。



4、華羅庚

華羅庚,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聯邦德國巴伐利亞科學院院士。中國第一至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 。他是中國解析數論、矩陣幾何學、典型群、自守函數論與多元複變函數論等多方面研究的創始人和開拓者,並被列為芝加哥科學技術博物館中當今世界88位數學偉人之一。國際上以華氏命名的數學科研成果有“華氏定理”、“華氏不等式”、“華—王方法”等。



5、蘇步青

蘇步青,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著名的數學家、教育家,中國微分幾何學派創始人,被譽為“東方國度上燦爛的數學明星”、“東方第一幾何學家”、“數學之王”。他是世界上的“東方第一幾何學家”,是數學界一顆璀璨的明星。不僅自己學術水平極高,他還專心於教育事業,為中國培養了一批又一批數學家。



6、李四光

李四光,字仲拱,原名李仲揆,地質學家、教育家、音樂家、社會活動家,中國地質力學的創立者、中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的主要領導人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批傑出的科學家和為新中國發展做出卓越貢獻的元勳,2009年當選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


超超吵吵


1949年12月,新中國成立兩個月後,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成立“辦理留學生回國事務委員會”,同月18日周恩來總理代表黨和國家鄭重邀請海外留學生回國參加新中國建設。1950年1月,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發函給留美科協,稱“亟盼火速回國參加工作”,留美科協逐決定號召會員回國,此後數百位身在國外的科學家先後返回國內,為新中國的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1950年8月,乘坐“威爾遜”號回國的科學家合影

錢學森(1911年1月11日-2009年10月31日):中國航天之父、導彈之父、自動化控制之父、火箭之王

錢學森是吳越王錢鏐第33世孫,祖籍浙江杭州,曾先後在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鐵道部交通大學上海學校機械工程學院學習。1934年從國立交通大學畢業後,於同年6月考取清華大學第七屆庚款留美學生。

△中年時期的錢學森

1936年9月,錢學森進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航空系學習,並於次年9月獲得航空工程碩士學位,轉入加州理工學院航空系後,成為世界著名的大科學家馮·卡門的弟子。此後,錢學森先後獲得航空工程碩士學位和航空、數學博士學位。1938年至1955年期間,錢學森在美國從事空氣動力學、固體力學和火箭、導彈等領域研究,並在二十八歲時便成為了世界知名空氣動力學家。

新中國成立後,錢學森便和夫人蔣英商量早日歸國,但卻遭到了美國的阻攔,而在1950年準備歸國時被美國官員攔住,並被關入監獄。歸國無望的錢學森後來寫信向國內求助,然而由於美方的態度強硬,始終未能成行,直到1955年周總理在與美國談判,甚至不惜釋放11名在朝鮮被俘的美國飛行員後,錢學森才被允許返回國內,並於1955年10月8日返回國內。

△錢學森歸國後的合影

歸國之後的錢學森,先後在兩彈一星、應用力學、物理力學、工程控制論等方面均有極大成就,為新中國的建設和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因而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導彈之父、自動化控制之父、火箭之王。2009年10月31日上午8時6分,錢學森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98歲。

鄧稼先(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兩彈元勳

鄧稼先出身於書香門第世家,1935年考入志成中學,在讀書求學期間,深受愛國救亡運動的影響。此後,先後在北平志成中學、四川江津國立第九中學、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就學,畢業後受聘為北京大學物理系助教。之後為了學習更先進的科學技術,又於1947年通過赴美研究生考試。

1948年,鄧稼先進入美國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學研究生院學習,僅用一年多時間便獲得了博士學位。鄧稼先在美國的成就,很快便引起了美國政府的注意,他們希望將其留在美國,他的老師和同校好友也均勸其留下,但鄧稼先最終還是拒絕了。

1950年10月,鄧稼先放棄了優越的工作條件和生活環境,和兩百多位專家學者一起返回國內,並迅速投入工作。作為中國核武器理論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鄧稼先領導開展了爆轟物理、流體力學、狀態方程、中子輸運等基礎理論研究,完成了原子彈的理論方案,並參與指導核試驗的爆轟模擬試驗。

由於他對中國核科學事業做出了偉大貢獻,被稱為“兩彈元勳”。然而,由於在實驗中遭到核輻射,鄧稼先最終身患直腸癌,於1986年7月29日在北京不幸逝世,終年62歲。

朱光亞(1924年12月25日-2011年2月26日):中國工程科學界支柱性的科學家、中國科技眾帥之帥

朱光亞出生於湖北宜昌,因其父親早年在法國企業工作,因而朱光亞在少年時便開始接受西方教育。1931年後,其先後在漢口第一小學、聖保羅中學、合川崇敬中學、江北清華中學、重慶南開中學、國立中央大學物理、西南聯合大學學習,畢業後留校擔任助教。

1945年,抗戰勝利後,朱光亞以吳大猷助手的身份,隨同曾昭掄、華羅庚前往美國考察原子彈製造技術,並在考察組解散後,進入美國密執安大學(即密歇根大學)研究生院學習,並於1949年從該校研究生院物理系原子核物理專業畢業,獲得博士學位。

1950年2月,朱光亞拒絕了美國經濟合作總署(ECA)的旅費,告別女友取道香港,回到北京。並在歸國前,與51名留美同學撰寫了《給留美同學的一封公開信》,號召海外留學生回國參加祖國建設。

朱光亞先後多次參與組織領導中國原子彈、氫彈的研製及歷次核試驗,為中國核武器事業的創建與發展做出重大貢獻,並參加組織領導了秦山核電站籌建、放射性同位素應用開發研究、國家高技術發展研究計劃的制定與實施、國防科技與武器裝備發展戰略研究等工作,為中國核科技事業和國防科技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2011年2月26日10時30分,朱光亞因病於北京逝世,享年87歲。

華羅庚(1910年11月12日-1985年6月12日):中國現代數學之父,中國數學之神

華羅庚出生於江蘇常州,因幼時愛動腦筋和思考時過於專心而被同伴們戲稱為“羅呆子”。早年曾先後就讀於仁劬小學、金壇縣立初中、上海中華職業學校,但因家庭貧困最終無奈輟學,後用5年時間自學完高中和大學低年級的數學課程。

1930年,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熊慶來在得知華羅庚的數學才華後,破格讓其進入清華大學圖書館擔任任館員,並先後在清華大學數學系擔任助理、助教、講師。1935年,數學家諾伯特·維納訪問中國時注意到華羅庚的潛質,逐向英國著名數學家哈代極力推薦,次年華羅庚前往英國劍橋大學就學。

1937年,華羅庚返回國內,並先後在清華大學和國立西南聯合大學任教,後於1946年先後前往蘇聯和美國訪問,並於1948年被美國伊利諾依大學聘為正教授至1950年。新中國成立之後,華羅庚放棄在美國的優厚待遇,毅然返回國內,擔任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

華羅庚主要從事解析數論、矩陣幾何學、典型群、自守函數論、多複變函數論、偏微分方程、高維數值積分等領域的研究並取得突出成就,並在解決高斯完整三角和的估計難題、華林和塔裡問題改進、一維射影幾何基本定理證明、近代數論方法應用研究等方面獲出色成果,被列為芝加哥科學技術博物館中當今世界88位數學偉人之一。

1985年6月12日下午4時,華羅庚在東京大學數理學部講演廳向日本數學界作主題為《理論數學及其應用》的演講,由於突發急性心肌梗塞,於當日晚上10時9分逝世,享年75歲。

童第周(1902年5月28日-1979年3月30日):中國克隆之父

童第周出生於浙江鄞縣的農民家庭,幼年喪父的他家境極為清貧,曾先後在浙江省立第四師範學校、寧波效實中學、上海復旦大學就學。1927年,從復旦大學哲學系心理學專業畢業的他,先是在浙江省桐廬縣擔任建設科科長,後經中央大學生物系主任蔡堡推薦,到南京中央大學生物系任助教。

1930年,童第周前往比利時比京大學留學,後於1934年獲得布魯斯爾大學哲學博士學位,並於同年不顧國內形勢毅然回國,擔任國立山東大學生物系教授,此後先後任中央大學醫學院教授、同濟大學生物系教授、復旦大學生物系教授和國立山東大學動物學系教授、系主任。1948年,童第周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並應美國洛氏基金會邀請到美國耶魯大學任客座研究員。

1949年3月,新中國成立前夕,童第周拒絕了耶魯大學的高薪挽留,克服重重阻力返回國內,再次回到了國立山東大學。童第周通過對兩棲類和魚類的研究,揭示了胚胎髮育的極性現象;通過研究文昌魚的個體發育和分類地位,在對核質關係的研究中取得重大成果;1963年首次完成魚類的核移植研究,為20世紀70、80年代國內完成魚類異種間克隆和成年鯽魚體細胞克隆打下基礎。

童第周開創了中國“克隆”技術之先河,因而被譽為“中國克隆之父”。1979年3月6日,在杭州浙江科學大會上作報告時,童第周因過度勞累而引發心臟病,暈倒在了講堂上,並最終於同年3月30日不幸病逝北京,享年77歲。

梁思禮(1924年8月24日-2016年4月14日):中國導彈控制系統研製創始人之一

梁思禮是清末維新運動領袖梁啟超的幼子,幼年喪父的他由母親撫養長大。1935年,梁思禮考入天津南開中學,抗戰爆發後轉入耀華中學。1941年,高中畢業後的梁思禮,隨三姐梁思懿赴美留學。

1943年,梁思禮進入美國普渡大學電機工程系學習無線電和自動控制,先後榮獲Sigmakai,Tau Beta Pi,Eta Kappa Nu等多個榮譽學會的金鑰匙,並於1945年取得學士學位。之後,又獲得辛辛那提大學的學士和博士學位。

新中國成立後,因國內建設需要,梁思禮毅然於1949年10月返回國內,被安排在郵電部電信技術研究所和通信兵部電子科學研究所從事技術工作,並參加了國務院組織的“12年科學遠景規劃”起草工作,負責起草中國運載火箭研製的長遠規則。

梁思禮曾領導和參加多種導彈、運載火箭控制系統的研製、試驗,在長征二號運載火箭的研製中首次採用新技術,為向太平洋成功發射遠程導彈試驗作出重要貢獻,是我國航天可靠性工程學的開創者和學科帶頭人之一、航天CAD的倡導者和奠基人。2016年4月14日10時52分,梁思禮最終在北京去世,享年91歲。

錢三強(1913年10月16日—1992年6月28日):兩彈元勳,中國原子能科學事業的創始人

錢三強原名錢秉穹,出生於浙江紹興,少年時期隨父親在北京生活。曾就讀於孔德中學,後考入北京大學理科預科。1936年,從清華大學畢業後,經吳有訓教授推薦,在物理學家嚴濟慈手下作助理員,從事分子光譜方面的研究工作。

1937年,在嚴濟慈的引薦下,錢三強前往巴黎大學鐳學研究所居里實驗室攻讀博士學位,其導師乃是大名鼎鼎的伊萊納·約里奧·居里(即居里夫婦的女兒),並跟隨化學師葛勤黛夫人做釙的放射源研究,還在約里奧先生主持的法蘭西學院原子核化學研究所學習,後於1940年獲得法國國家博士學位,1946年獲得法國科學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學獎。

1947年,錢三強升任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研究導師,並獲法蘭西榮譽軍團軍官勳章。1948年,新中國成立前夕,錢三強毅然返回國內,歷任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副所長、所長,中國科學院學術秘書處秘書長,二機部(核工業部)副部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兼浙江大學校長等。

從新中國建立起,錢三強便全身心地投入了原子能事業的開創,不僅為原子彈的研製做出了貢獻,更為為培養中國原子能科技隊伍立下了不朽的功勳。1992年6月28日,錢三強在北京病逝,終年79歲。


在新中國成立前後的那段歲月,曾有大量科學家在國家的號召下返回國內,除了以上幾位之外,還有師昌緒、王大珩、傅鷹、葉篤正、塗光熾、餘國琮、莊逢甘等多達數百人之多。這些科學家為新中國的建設和發展,均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例如23位“兩彈一星”元勳之中,便有21人曾有海外留學或工作的經歷。

香茗史館


中國實驗胚胎學的主要創始人--童第周

師昌緒開創了我國高溫合金、無鎳鉻耐熱、低溫鋼和接近使用條件下的材料性能研究領域,研製並開發了多種國防建設急需的新材料並推向應用,師昌緒是一位愛國科學家、建國初期排除萬難回到祖國

中國著名航天控制系統科學家梁思禮。

梁思禮是中國航天科學界的前輩,他是在中國建國初期,與錢學森等人一道回國報效國家的一批科學家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