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一本自己喜欢的书,说说喜欢的理由?

用户68431221


我在每一个时期都有不同的喜欢的书,今年读过的书中,最喜欢郎景和院士的《一个医生的故事》。郎景和院士是我国妇产科医学泰斗,为我国妇产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现已80多岁高龄,依然奋战在临床一线。作为一名医护人员,这本书给了我太多的思考与启发。

郎院士在书中写了他从医生涯的点点滴滴,包括与同事的、与患者的、与亲人的,文字简简单单却流露着真情,不矫情、不造作,不经意间打动着我的内心。每一个故事中,郎院士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着疾病,一方面科普疾病,另一方面又传递着自己对医学的思考。跟随他的娓娓道来,我也深入思考着医学的本质、医学与哲学、医学与艺术的关系,以及究竟该如何做好一名医生。

当下医学的发展,既快速又矛盾重重,医学到底是什么?医生与患者到底该维护怎样的关系?所谓人文医学到底该怎么做?这些一直困扰我的问题,这本书中都给出了清晰的答案。简单来说,因为医学是与人打交道,而人又是活生生、有血有肉有思想,个体背后还有复杂的社会背景,所以医学不是简单的一门技术,而是与艺术、人文、环境、历史、社会等融为一体的,即医学终将归隐于哲学。这是我从医生涯的一次顿彻的领悟。


静子读书记


《福尔摩斯探案全集》

◆柯南·道尔

推理小说中的圣经

◎经典语录

1.当你排除了不可能的情况后,其余的情况,尽管多么不可能,却必定是真实的。

2.笨蛋虽笨,但是还有比他更笨的笨蛋为他喝彩。

3.在她那苍白急切的面孔上和火一般的眼睛里有一种极端强烈的仇恨,那是男人永远达不到、只有极少数女人才能达到的仇恨。


《一厘米的阳光》

◆墨宝非宝〔文案〕

他们相识的太早,记忆太多,反倒显得模糊了。

她只知道,她曾毫无保留地爱过他,可他离开了她。后来她长大成人,他的好兄弟死在残酷战火中,身心俱疲的他,无法再做战地记者,回到了自己的祖国。有时上帝很吝啬,只会给你一厘米的微弱阳光,不管对她,对他,还是对那些渴望和平的人。

“你是我的纪忆,也是我此生的记忆。”

依旧是个简单的故事,他是她生命里最后的一厘米阳光,而她,是他唯一坚强的理由。

〔经典语录〕

1.这世界上有极致的现实,就有极致的理想。

哪怕坚持后者的人只有千万分之一,其存在的意义,就已超越生命的长度。

2.你眼里的一个波澜,已有人为之溃之千里,爱情啊……

3.“我亦飘零久,十年来,深情尽负,死生亲友。”季成阳说。

4.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春闺里的爱人倘若收到死讯,又会如何?

5.爱之于他,不是肌肤之亲,不是一蔬一饭,它是一种想要拥有的欲望,是他生命中最漫长的一段记忆。对他来说,爱情就是纪忆。


沐雨晚归辞


《事实》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一本书,本书的作者是瑞典的一位国际医生。就是他在全世界各地,哪个地方爆发疾病,他就会去做志工、去做医生,冒着生命危险深入到埃博拉病毒的疫区,去拯救非洲的患者。而他在整个全世界工作的过程当中,他发现了特别多偏见。

就是大部分的人的眼睛里边,好像装着一个滤镜一样,在看待整个世界的时候,失去了以事实为依据的思维方式。而他用了长时间的科研工作,以及数据统计,他的儿子和儿媳帮他,发明了一整套数据表达的方法。然后提出了,说怎么样以事实为依据进行思考。你会发现如果我们能够用事实为依据进行思考,我们会减少特别多内心的焦虑。

所以读完这本书之后,你会觉得这个世界,真的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糟。这就是我们说,当你学会以事实为依据出发,去思考问题的时候,你看到的是和其他人不一样的一个世界。

这个作者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得了晚期的胰腺癌,你知道晚期的胰腺癌,是非常疼痛的。他是忍受着巨大的疼痛,写下了这么一本充满着,幽默感、平实、快乐的书,然后写完这本书之后他去世了。最后的有个后记是他的儿子写的,我们需要记住这个名字,这个名字叫汉斯·罗斯林。

希望你能够喜欢《事实》这本书[玫瑰][玫瑰][玫瑰]



塞德乌漆嘛黑


最近一段时间在读王阳明的《传习录》,最大的收获就是无惧,给了我强大的心里动力。古代说修身,其实就是让我们修心,让被世俗蒙蔽的心还原本性。里面有个比喻很好,说世人用镜子照物,只是如何在“照”上下功夫,而不知镜子是昏的,此所谓本末倒置矣!

最能说明王阳明心学的一段对话,有一个弟子问王阳明:“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王阳明答,汝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汝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过来。便知此花不在汝之心外。读到这一段文字,瞬间有顿悟的感觉。

如果想更深的理解王阳明的心学思想,还需多读四书,理解他们探讨的内容,最后四句话总结了心学的精髓: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我只是理解一点,如果想改变自己现状的,找不到目标,心里空唠唠的可以认真去读完,领略先贤圣人的智慧。肯定能给你指一盏明灯。


颓废还是奋发


1975年二、三月间,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细蒙蒙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纷淋淋地向大地飘洒着。时令已快到惊蛰,雪当然再不会存留,往往还没等落地,就已经消失得无踪无影了。黄土高原严寒而漫长的冬天看来就要过去,但那真正温暖的春天还远远地没有到来。

那也是一个飞雪漫天的日子,也在西北老家热炕上读完了《平凡的世界》,外面是冷的,我却流下了热泪,后来反复读了几次,在生命遭遇苦难时,就会想起它;再后来,电视剧又看了五六遍,伴随着信天游《神仙也挡不住人想人》,有时带上耳机,单曲循环,默默地心头落泪。

一方水土,养一方作家,一方作家也深化一方水土之人。正如萧红之于呼兰河,老舍之于北京,张爱玲之于上海,陈忠实之于白鹿原,贾平凹之于西安,路遥之于三秦大地,鲁迅之于中国.....

每次读完《平凡的世界》我都泪潸潸,不在于苦,也不在于悲,而是故土认同,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只因我爱这片土地爱的深沉。

我也度过了“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的青年时代。

我不想谈宏大的灾难与苦情,就说说书中少平,一个西北农村娃,走出大山的感同身受吧!其实,越长大越觉得这世上根本没有什么感同身受。但我依旧相信神仙也挡不住人想人。

生命由一段又一段的旅程衔接而成,在每段旅程中,都能发现不一样的风景,每片风景都是生命的记忆。

少平吃着丙菜,啃着黑非洲,想起读初中时,大冬天端着洋瓷缸,哆哆嗦嗦地排长长队,打着两毛钱的清汤寡水,泡着掰开中间结冰的白面馒头,多么地幸福,在他人眼里,多么的苦,而在我的心里,多么的热乎,少平应该也作如是想。

高中毕业了,少平硬气地去了农村,进城打工,抗货,下煤矿,不管是下地务农,还是打工生活,他都昂扬斗志,挥洒着灵魂的矜持。

考上大学,离开西北农村,以为自己成了城里人,大学毕业,回到农村,才发现,再也融入不了,更成不了城里人。开始过着“夹缝”中的日子,拼命地在城里打拼,发现根本不属于自己,内心始终有故土的声音在召唤,夜深人静时,才是想家时,更是安放悲伤逆流成河时。回到农村老家,精神的高贵又不安于一隅,又不甘平庸与落后,使劲想往大城市闯。这种“漂泊”与“安定”的张力像黑夜中的黑狗撕咬着我。

“漂”者,居无定所,食无常规,左右无亲,背井离乡,外出漂流。正所谓“北漂”,“南漂”甚至“非漂”。漂者,无奈之举也,若是生活不现实,谁人愿意江湖随浪漂,生活足够现实,理想丰满到肥胖者,选择了漂,且将漂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存在状态,无漂不生活,漂者,心里寂寞,孤独,痛苦,煎熬;洒脱,自由,快乐,如意。

“定”者,居有所在,食有规律,亲友相伴,稳定坚守。定,是中华民族农耕社会的常态与传统,正所谓“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定者,快乐,幸福,满足,安心。束缚,失乐,痛苦,煎熬。

“漂”与“定”是两种截然对立的生活方式活生存状态,更是当下社会人们存在的最严厉的矛盾。

年轻一代,于当下社会,想着放飞自我,追求自由自在,我行我素,向外着“漂”的生活,动不动就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一个人,一个包,一双脚,就上路了。而家庭,父母则百般阻挠,苦口婆心,不惜以身家性命相挟,让你定下来,定下来,定下来,“一切都是为你好”。定下来,考公务员,教师等,娶妻生子,相夫教子,一辈子,一个人,一条路,走下去。

“漂”与“定”的对立,是两种观念的对立,是年轻一代与上一代的对立,而这种对立正是当下社会巨变,缺乏安全感,生活压力剧增所带来的弊病,造成家庭关系对立,在“漂”与“定”夹缝中人的精神苦闷。

今天的我们,比任何时候都焦虑。

今天的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抑郁。

今天的我们,比任何时候都孤独。

今天的我们,比任何时候都物化。

这是我们的存在状态,我们生在一个最伟大的时代,也活在一个最不确定的时代。

这过程有痛苦,有苦难,像少平的苦难学说那样,是因为觉得有希望了才会有绝望,希望和绝望往往是一对共生共存的东西。有了希望,生活才会过得越来越好,有了盼头,人活着,才不会面如死灰!极力饮酣现实熬给我们的泪水和碱水,泡上几回,总归大有裨益,一次次伤的体无完肤过后,伤口经岁月无声的安抚过后,形成一道痂,以后的你,不会再痛,不是因为麻木,而是再怎么伤,你总会衍生出希望。

苦难是炼金之火,使我更加纯净。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个世界,即使最平凡的人也要为他生活的那个世界而奋斗。

钱当然很重要,这我不是不知道;我一天何尝不为钱而受熬苦!可是,我又觉得,人活这一辈子,还应该有些另外的什么才对……

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 好好的管教你自己,不要管别人。

人,要像少平一样对精神生活一丝不苟,要像少安一样对生活脚踏实地。

人活一世既要脚踏实地于现实生活,又要不时跳出现实到理想的高台上张望一眼。在精神世界里建立起一套丰满的体系,引领我们不迷失不懈怠。待我们一觉醒来,跌落在现实中的时候,可以毫无怨言地勇敢地承担起生活重担。这是孙少平教给我的道理。 只能永远把艰辛的劳动看做生命的必要,即使没有收获的指望,也心平气静地继续耕种。要做到这一点,路还好长。

人生啊,是这样不可预测,没有永恒的痛苦,也没有永恒的幸福,生活像流水一般,有时是那么平展,有时又是那么曲折。

即使没有月亮,心中也是一片皎洁。

即使过着“早晨从中午开始”的生活,生活也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已去争取和奋斗;而不论其结果是喜是悲,但可以慰藉的是,你总不枉在这世界上活了一场。

正如路遥所说:

我是农民的儿子,到什么时候都是,我生活在一个普通人的世界,普通人的世界当然是平凡的世界,同样也是一个永远伟大的世界。在平凡的世界,不论遭遇多少艰难,困苦,折磨,甚至不幸。但我们仍然有理由为我们生活过的土地和岁月而感到自豪。

我相信,每个人都会读出属于自己的“感同身受”,但不论如何,它的生命力“只要广大读者不抛弃你,艺术创作之火就不会在心中熄灭。人民生活的大树万古长青,我们栖息于它的枝头就会情不自禁地为此而歌唱……”

在最平凡的生活里面,

隐藏着动人的诗意和丰沛的社会内容。

不否认帝王将或英雄伟人的意义,

但“平凡”的概率更大,意味无穷。

小人物有其平凡而伟大的世界,刻画着属于岁月的痕迹。

路途遥远,且行走在这个平凡的世界。

加油吧,生活已然展开......





社会契约论111


2019年12月15日入手南怀瑾老先生的《论语别裁》,分上下册。之前也看过一些别人注解《论语》的不同版本。南老的注解深入浅出,总是可以联系实际,从现代人的视角去进行解读。而且对于一些语句,还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不说教,不教条,因势利导,水到渠成,让我们抓住《论语》的精髓。其实,我们要学会反思,很多古文古诗不被现代人接受,不是古文古诗本身不好,而是这些给古文古诗解读的人没有用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让人接受,要么欲言又止,要么就是故弄玄虚。其实很简单的道理非要弄得非常复杂,很单纯的情感非要弄得缠绵悱恻,往往得不偿失。





时间,你好!


《百年孤独》——加西亚·马尔克斯

先来看看其中的经典语录


  1. 生命从来不曾离开过孤独而独立存在。无论是我们出生、我们成长、我们相爱还是我们成功失败,直到最后的最后,孤独犹如影子一样存在于生命一隅。
  2. 当事人的苦笑取代了旁观者的眼泪,“愚者”自我表达的切肤之痛取代了“智者”貌似公允的批判和分析,更能收到唤起被愚弄者群体深刻反省的客观效果。
  3. 岁月流逝,她却永远停留在天真烂漫的童年,对各种人情世故越发排斥,对一切恶意与猜疑越发无动于衷,幸福地生活在自己的单纯的现实世界里。
  4. 孤独是一个陪伴人一生的伙伴,是一个既定事实,与其否认,与其抗争,与其无谓的逃避,不如接受它,拥挤的人群里让它保护你回家,周六的上午让它陪你吃早餐,整理阳光。
  5. 有时两人会一直默默坐到傍晚,面对着面,彼此凝视,在静谧中相爱,并不比当初在癫狂中相爱减色。

内容简介

《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作品融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现实与虚幻,展现出一个瑰丽的想象世界,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经典文学巨著之一。1982年加西亚•马尔克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奠定世界级文学大师的地位,很大程度上乃是凭借《百年孤独》的巨大影响。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Gabriel José de la Concordia García Márquez,1927年3月6日-2014年4月17日),哥伦比亚作家、记者和社会活动家,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代表作有《百年孤独》(1967年)《霍乱时期的爱情》(1985年)。

我不敢妄谈自己看懂了这本书,就不谈自己的感想了 附赠一张人物关系图


上青松年


杨绛先生的这本书以前念书的时候已经读过一次,那时候觉理解不了那么深。

这一次经过了新冠状病毒在家闭关时再一次拜读了她的书籍,收获颇深。

在她96岁高龄时,首次坦诚自己对命运人生生死灵与肉,神与鬼等根本问题进行思考。并以多篇精彩随笔对自己的看法加以佐证,这本书思路缜密,文笔优美,内蕴激情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刘墨薇


前一段时间看了《皮囊》这本书,作者是蔡崇达,是新生代媒体人!这本书是他的首部作品,白岩松 刘德华都为该书写了书评。所以我迫不及待的将该书读完!

整本书以人物肖像画的方式描绘了福建渔业小镇的风土人情和时代变迁,在温情而又残酷的故事讲述中阐述了作者对父母、家乡的缅怀,对朋友命运的关切。文集风格沉稳,表达了这一代理想膨胀却又深感现实骨感而无处安身的青年人对自己命运的深切思考。故事围绕自己周边最熟悉、最亲密的人展开:倔强残疾的父亲、对生活勇敢而又无助的母亲、自尊心强烈到杀死自己的天才文展、满嘴“世界”和“理想”而遭受现实沉重打击的厚朴、被小镇古制旧俗扼杀生命的美丽少妇张美丽。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跃然纸上,透过蔡崇达的眼睛,看到了泛着太阳细碎光影的海面,嗅到了一阵阵带着咸味的拂面海风,更领阅到了特有的闽赣小镇风情。

比起现在市场上有些华而不实的作品。这种描写亲人故事的其实更可贵。而又因为亲人太过熟悉,往往也是最难下笔的。稍写不好,就容易出现不是冷漠就是矫情的感觉。可是作者却把握得很好。


"如果皮囊坏了,我们还剩下什么"非常经典,引人深思。文笔朴素充满深情活力,揭示出人与人之间的关联冲突下,追求对人的影响,给予巨大的力量,深远的启发。对不同的人生描述很励志。

如作者所说,写作都是从剥削自己的故事开始,每个片段都深刻生动,每每读到悲情的童年和人生,总是很庆幸自己的一切,那么平淡,那么不悲情。厚朴那章给我带来很多思考。最后,写到对父亲的遗憾,是不曾认识一个完整的父亲,只认识那个作为父亲的父亲,我们都是一样,在不同的时间扮演不同的人物。所以尽量不揣度,不责备,因为你不是他,你只是你。七年前,在书店看到过这样一句话:“不阅读你只过着一个人生,阅读,你将过着千万个人生。”这句话直到今天仍然深深的影响着我。

总之这本书让我深陷其中不可自拔,全书的氛围悲伤却又无可奈何,很好的阐述了皮囊的主题,人活着更应该注重人的感受,而不是在乎身外的面子财富,陈旧的观念和言论有时候真的可以逼人走上陌路。


蝈蝈爱吃鸡


法国作家马克·李维的《偷影子的人》,是一部能让人感受到秋空霁海般轻快空灵的小说。作者在开始部分用儿童的视角去看待成人的世界,清新目光,俏皮可爱,纯真纯良。国内的作品很少这么有趣,童年时多是像大头儿子一般幼稚,然后直接进入青春期,满眼都是女孩衬衣下若隐若现的文胸肩带,充斥着随时可能爆裂的荷尔蒙,读者很难感受到韶华正好的透明。

“我”是个新转来学校的小男孩,因为瘦弱常被霸道的同学欺侮。有一天父亲忽然离开了家,“我”在与母亲的相依相怜中日渐长大。“我”有一种特殊的超能力,把别人的影子偷过来,能够洞悉影子主人不愿示人的秘密心事。“我”学会运用这种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的人,为每个偷来的影子找到点亮生命的小小光芒,最终自己也找回了童年的爱情,一个有着大提琴般音色,会用风筝写出“我想你”的女孩。

这部小说的语言柔和明快,又带一点诙谐风趣,即使是失去和分离也幽淡绵长,看不到撕心裂肺的黑暗和愤世嫉俗的怨懑,读完了心里敞亮亮的。这种语言风格实在让我喜欢,没有矫揉造作的卖弄,没有晦涩难懂的典故,译者的理解也是深得我心,那些质朴无华的句子自然而然留在脑海里。

“我提醒她,孩子们都拥有成人所遗失的语言,一种仅存于孩子间、方便他们沟通的语言。”

只有没有遗失童真童趣的大人才写得出这样的话,才读得懂孩子们的世界。仍清楚记得孩子三四岁童言无忌时,我最开心的事便是看他和小伙伴一边玩耍一边交流,他们用自己的理解模仿大人的生活,奶声稚气地老气横秋着,常常让我忍俊不禁。那时特别想加入进去一起玩,可他们有时会嫌我碍事。

“生命中某些珍贵的片段,其实都来自于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

童年的温暖,能忆起的是昏黄灯光下母亲缝缝补补的身影,是父亲的自行车似乎能去世界上任何地方。爱情的甜蜜,不过是顽皮过后他疼爱地摸摸你头发,不过是过马路时一定不忘牵住你的手。母子的连心,是他对着每个橱窗里的漂亮模特都叫“妈妈”,是他胖乎乎的小手按摩你酸胀的肩。

这些小事如同被海浪推上沙滩的贝壳,等你一个一个俯身捡拾,用时光的丝线串起,便是长长的一生。

“谈到时间,我常搞不懂,我的日子所剩无几,为何要用尽方法来跟我们过不去;禁止喝酒、不准抽烟、不能吃得太油或太甜,就为了让我们活得更久,但所有这些站在我们的立场、为我们着想的专家,夺去的是我们活着的欲望啊。”

人进入老年以后,生活方式上需要适当的节制,但我也不太赞同把医生的所谓健康教育当成清规戒律严格恪守,君不见医官大人们抽烟喝酒熬夜的大有人在么?日子没有鲜香麻辣的酣畅,没有喜悦和盼望的滋味,再长也是枯索无趣。

心态,往往比身体更能决定一个人的生活质量,活着,开心最重要。良好的心态,不是时时刻刻都开心,而是每次不开心的时间越来越短,微笑着对自己说:“以后总会好的,现在也不错哦!”

“其实最棒的回忆就在当下,在眼前,而且这会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