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国画是一门抒情艺术,你怎么看?

影影圈圈


元代书画大家赵孟頫除了领导书坛复古之外,还明确提出“书画同源”的艺术主张,他在自己画的《秀石疏林图》上题诗:“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须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问题来了:有人说国画是一门抒情艺术,你怎么看?



国画是一门抒情艺术

开篇简单说明了“书画同源”的艺术主张的缘由,事实证明书法与国画有非常紧密的关系,古代书画家用作画的笔法作书,或者用作书的笔法作画,那是极为普遍的事情,这也是古代书画作品能让人赏心悦目的主要原因,


之所以说国画是一门抒情艺术,那是因为书法也是一门抒情艺术,书画同用笔法,自然也是一样的心境,可以这么认为,国画艺术会随着人的性格、修养、志趣、爱好、心情、环境不同变化无穷,笔下线条千变万化,笔势情态各异而变幻不尽,但国画终究是让人“心畅神怡”,

虽说绘画艺术种类很多,任何绘画都是用笔墨色彩代表画作情感,唯有国画给人百分百的喜悦情感,这也是国画注重“写意”的原因,就如苏子美所说:“窗明几净,笔砚纸墨,皆极精良,亦自是人生一乐”,国画艺术带给人们莫大的精神享受,升华人们的情操,不像油画的情感太够复杂,



从国画的山水画,就可以感受到国画是抒情艺术,它给人的视觉效果很舒心,让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的原始风采;且看看国画中的人物画,之所以不注重人物的形象表情,这是为了着重突出国画艺术的“笔墨古意”,而不是去思考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只有纯粹的欣赏,才能有抒情的意境,要不然,只顾冥思苦想,就不叫抒情了。


诗夜城主


国画是抒情的!这句话很对。

这是东方文化的内涵和底蕴。

我们常说 :诗情画意。诗与画皆为情之所致。没有情,诗和画就没有生气和感染力,也就没有生命…………

也可以说,世间一切都为情之所致…………

可以想像,一个无情无意无思想、呆若木鸡的傻B,能写诗画画吗?答案必然是否定的。

我的诗与画,是倾注了很多感情的…………现发上几幅太行山水画 :






筑梦年代135923300


国画艺术是抒发画家的审美情感,表达了画家对自然景物、社会生活有感而发的深情厚谊。画家通过创作国画艺术作品,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强烈感受和感情来塑造国画的艺术形象。



一、唐代的山水画和山水诗最能表现出艺术的意境美,表达文人墨客的审美情感,抒发了自己美好理想的情怀。唐代山水画和山水诗的创作是,写景,不求工细,抒情,不予直说,都要留有余地,以待欣赏者的想象和联想,具有诗情画意、情景交融、寓意深远的艺术感染力。



二、我国唐代的山水画《游春图》,这幅画面青绿设色,景物浓丽。画家对自然景物有深刻的观察和情感的抒发。画面上山间白云浮动,湖面微风佛水,景物舒展,人物神态悠闲,荡舟湖心,山水、云烟、草木都呈现出浓郁的春意盎然。



三、当代画家傅抱石的国画作品《镜泊湖》,画家在东北镜泊湖旅游,由于广泛接触现实生活,在思想感情上受到启发,在笔墨技法和艺术风格有了新的发展,体现出画家的艺术手法、审美情感的创新,表达画家对新时代和新生活的歌颂和热爱。


黄智637


不能将国画这么大的范畴都称之为抒情艺术。

如拿山水画为例,文人墨客画山水,抛却其中的技法,莫不是在借景抒情,再附上一首诗词,更是将心中所感统统宣泄,可以说写意山水画是一门抒情的艺术。

然而工笔画又将怎样去定义呢?通过细致地描写人物,花鸟鱼虫,这其中倘若强行给人或物赋予感情,怕是说不通的。一部好的作品,以严谨的技法将花鸟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当然这是需要作者投入感情的。

但是如若深究作者想要抒发何种志向,表达何种感情,那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在艺术作品中的领悟也是不同的,所以说工笔画抒情往往没有写意山水画来得直接。


初九潜


唯有抒情,书写性造境才能给人以画境的“真实”











多少艺思一下


国画当然是抒情性的。但他不仅仅是抒情性,国画作为传统文化中的精粹,是意象文化的代表。

国画注重写意性,以情入画,以理入画,以性入画。王维提出诗画本一律,讲究抒情性,讲究意境。

国画多受老庄和禅宗思想的影响,在画面中还讲究哲理性、纯粹性,有哲学思考在里面。

当然,这是说的好的国画。大部分现在画家画的画,乱七八糟,不知所云。根本没有情、没有理在里面。甚至连画面都是乌七八糟,让人没法看。这是都一窝蜂的追求名利所致,在画面上除了铜臭味儿,没有意境、没有抒情性。所谓的国展获奖作品,更是如此,连民间的年画都不如,不爽利、拖沓、磨叽、污浊全都表现在作品里。卑躬屈膝的画没有思想性的,所谓重大历史题材。谈何抒情性?

就像吴冠中说的取消美协,取消画院是必然的。







国艺大家


前人说:“以法作画,千画一面,以情作画,千画千面”,可见中国画离不开“情”的表达。历代名作更是技巧与境界高度融合的产物,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表现了大山堂堂的气象,令人震撼,倪瓒的作品却表现了一尘不染名士之风。可见,不能以“情”作画者,作品必然苍白,不能与人产生共鸣!






罗雄504


艺术之所以为艺术,其共同点就是抒情。国画当然不会例外。“诗情画意”,此语几乎成为中国画的定律。唐王维诗画俱佳,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能做到这种境界的中国画家实在非常难得。齐白石画艺高超,诗也流畅,随着年岁增長,画艺愈臻,然诗情却渐枯竭,画路渐窄,老舍先生发现此情之后,便为白石老人寻找画题,摘录了苏曼殊的许多诗句,如"淒迷灯火更宜秋" “芭蕉叶巻抱秋花” “蛙声十里出山泉”等等,使白石老人大受启发,出了许多佳作。可见中国画所抒之情实乃诗情。诗之局限,画可补之,画才不足,诗情引之。至于说中国画可提高人之修养,可提高画家修养等说法,亦并非唯中国画如此,琴棋书一概如此。



培培1898


坦白讲,这个问题像互联网中千千万万个问题一样,带有一种简单化的倾向。它其实指向另外一些问题:什么是国画?你所说的国画是指哪个时期的国画?是指哪一种国画?国画悠久的历史,丰富的种类,很难以一言以蔽之的。国画不止是张大千、齐白石,而很多大众会将二者直接划等号。所以回到这个问题上,我们首先要从对国画的认识说起。


我会尽量简化自己对这个问题的认知,如果其中有纰漏,请各位方家海涵。

首先,我们从国画的起源说起,中国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有绘画了,主要是彩陶,作为一些装饰纹样出现。到了奴隶社会,一些青铜器上会有记录当时历史事件的图像,简化生动,主要承担着拜鬼神、成教化、助人伦的功能,起码这一阶段,它和抒情是不相干的。

(马王堆汉墓帛画)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宗教开始兴盛,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宗教人物画,最为著名的是敦煌石窟,它具有极高的宗教意义和审美价值,是不能用抒情来形容的。当然,这一时期,“国画”也真正产生了自己的审美觉醒,出现了宗炳的《画山水序》和王微的《叙画》等理论著作。尤其《画山水序》,可以说是东方美学思想发展的里程碑,它提出“含道应物”“澄怀味象”等,强调的就是个人修养和恬淡情怀,要和客观实物的形象相结合,要用自己的悟性来顺应自然。所以他并不是纯粹的抒情,而是物我合一,这是很高的境界,并且在我国的国画史中一以贯之,成为一种主流的审美倾向。它既不是单纯的抒情,也不是单纯的描绘客观实物,而是物我两忘,经过改造之后的现实,所以将它简化为“抒情”两个字,实在是有失偏颇。

顾恺之 《洛神赋图》,人物画向山水画过渡时期的传世名画。


隋唐时期是中国绘画继往开来、光彩博取而品类咸备的全盛时期。画家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隋有著名画家21人,唐有207人之多,这些还只是颇有成就的著名画家。他们的作品既有《历代帝王图》、《步辇图》《虢国夫人游春图》《高逸图》等人物画,描绘帝王、忠臣等为统治阶级服务。又有《长江积雪图》《江帆楼阁图》等山水画,这部分倒是重感受,抒发画家自己的个性和情趣,并慢慢滋生出了文人山水画这一流派。但是我们不能说为统治阶级服务的那些传世名画就不是国画了,对吧?所以把国画简化为抒情的艺术,仍然是偏颇的。

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虢国夫人游春图》


五代十国时期,在历史上可能不是很起眼,很多人连五代是哪五代都不清楚。但是,在绘画史上,这其实是一个很重要和灿烂的时期。《调马图》《二祖调心图》《韩熙载夜宴图》《珍禽图》(黄筌)《匡庐图》(荆浩)《雪山行旅图》《关山行旅图》(关仝)《秋山问道图》(巨然)等等,名家名作,全部出在这一时期。人物画就不说了,黄筌的《珍禽图》可以说是工笔花鸟画的发端,非常重视写实,形神兼备,决不能以“抒情“来形容。哪怕是山水画,也非常注重写生。荆浩《笔法记》里总结了“六要”、“真、似”,“四格”、“四势”、“二病”,强调画家要真实地体察自然,做到顺应自然而反映自然,不可造作。要寻求物象的形态、气质,不能僵死,更不能凭空捏造。这显然不是“抒情”二字可以概括的。

荆浩《匡庐图》


宋元时期,就不必说了。这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个几乎无法逾越的高峰,到今天为止,很多画家仍然是推崇宋元,倾向于回归宋元的绘画特质,认为这一时期才是正宗、本源。如果详细介绍的话,再来一万字也介绍不完。从它服务的阶级来说,因为经济的发达,也已经由统治阶级、士大夫阶级,已经覆盖到了商人和小市民阶级等,已经日趋商品化。既有宗教宣传,又有装饰需求,既有宫廷画院的命题创作,又有文人墨客的自娱自乐。绘画种类丰富多彩,抒情只是其中一种,而不能以偏概全。

第一类,宗教题材,教化为主。

代表作《朝元仙仗图》

第二类,花鸟画,写生为主,人才辈出。

代表作:《芙蓉锦鸡图》(宋徽宗)《雪树寒禽图》(李迪)《秋柳飞鸦图》(梁楷)等等,写生甚至“变态”到计较孔雀起飞先迈左脚还是右脚的程度。

第三类,山水画,寄情山水,心性和物象完美统一。

代表作《千里江山图》《富春山居图》《潇湘奇观图》《溪山行旅图》《早春图》等等,说都说不完。

第四类,人物画,禅意十足,形神兼备。

代表作:《六祖截竹图》《泼墨仙人图》《布袋和尚》《五马图》《浴马图》等等,佳作频出,审美高级,而且放到现在也不过时。

值得一提的是,《清明上河图》也是出在这一时期,它可以说是写生状物,描绘市井风情,高峰中的高峰。但是它其实是作者张择端讨好徽宗的歌功颂德之作,和抒情可以说是八竿子打不着。


至于明清到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绘画服务的人群更加广泛,市井文人创作的自由相对也更宽泛。由于宋元在“写实与抒情完美统一”的高峰难以逾越,很多画家将笔墨和心性放在了写实之上,追求笔墨的意趣,心性的表达。这既是造成题目中“国画是抒情的艺术”这种误会的源头,也是当今很多大家开始追慕宋元的原因之一。因为这虽然是人性的解放,艺术的自由,但是也容易让人把粗鄙当成豪迈,走向另外一个极端。

因此,在我看来,国画是一门内涵特别丰富的艺术,它承担的社会职责也不局限在一个方面。即便仅以文人画去看,它的高峰,以宋元为例,都是以中国人特有的中庸、和谐,倾向于将物和我,写实和抒情,进行完美的统一。将它简化为一种抒情的艺术,是不妥的、片面的。抒情只是国画艺术中一个比较醒目的特质,却并非它的全部。


大有艺术


说国画是一门抒情艺术不能说不对,但也不完全对。这个观点的出现实际上是伴随着西方艺术观点的涌入而兴起的。西方人就认为艺术的作用就是抒情,列夫·托尔斯泰就说过:艺术不是技艺,它是艺术家体验了的感情的传达。为了接轨我们也把比西方绘画历史更为悠久、内涵更为丰富的国画也称为抒情艺术。实际上中国画既能够表达个人的感情,也是一种提升人格修养的方法。中国画源于道家,非常强调阴阳的平衡,抒情属于外宣,还必须有内收。所谓内收就是中国画的修养功能。

古代信仰儒家的知识分子把琴、棋、书、画称为秀才四艺,就是看中中国画修身养性的作用。清代画家王昱就认为:学画所以养性情,且可涤烦襟,破孤闷,释躁心,迎静气。王昱论述的就是中国画对修身养性的作用。这是中国画所独有的,如果在这方面有所收获,不但会获得画技的提高、人格的提升,也大有益于生命健康,这也是诸如齐白石、吴昌硕、潘天寿等等中国画名家普遍长寿的原因。而西方绘画不具备这一功效,画家的寿命与画技之间没有这种内在的逻辑关联。

中国画既能抒发画家的感情,也是画家提升思想品格的一种手段,而西方绘画只有抒发感情引起观者共鸣这一项功用。由于长期学习西方文化,片面强调中国画是一门抒情艺术,导致了中国画失去了抒情之外的另一项重要功能——教化。这是一种自我贬低以适应西方标准的做法,是削足适履的行为。中华文化想要真正复兴就不能一直按照西方的标准委屈自己,应该把绘画的教化功能也进一步发扬,才能充分体现中华文化的优越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