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写楷书,带有隶书笔意,是妙笔还是败笔?


他写楷书,带有隶书笔意,是妙笔还是败笔?


他写楷书,带有隶书笔意,是妙笔还是败笔?


他写楷书,带有隶书笔意,是妙笔还是败笔?


他写楷书,带有隶书笔意,是妙笔还是败笔?


他写楷书,带有隶书笔意,是妙笔还是败笔?


他写楷书,带有隶书笔意,是妙笔还是败笔?

褚遂良(596~658年),字登善,杭州钱塘人,既为初唐名臣,亦为杰出书法家。太宗时历任起居郎、谏议大夫、中书令等。高宗时封河南郡公,任尚书右仆射,世称“褚河南”。后因反对高宗立武则天为后,屡被贬职而死。其书初学史陵、欧阳询,继学虞世南,终法二王,别开生面,自创一格。其早期书法体势宽博,晚年正书丰艳流畅,对后代影响很大,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为“初唐四大家”。传世书迹有《伊阙佛龛记》、《雁塔圣教序》、《孟法师碑》、《阴符经》、《枯树赋》、《倪宽赞》等。

他写楷书,带有隶书笔意,是妙笔还是败笔?


他写楷书,带有隶书笔意,是妙笔还是败笔?


他写楷书,带有隶书笔意,是妙笔还是败笔?

《雁塔圣教序》又称《慈恩寺圣教序》。唐永徽四年(653年)由万文韶分别刻于二石之上,前石刻序,后石刻记,二石分别嵌于长安慈恩寺大雁塔左右,故名。序为唐太宗李世民撰,记为唐高宗李治为太子时所撰,均褚遂良正书。序文22行,每行42字;记为20行,每行40字,此碑系褚遂良晚年杰作。

《雁塔圣教序》为褚遂良56岁时所书,巧妙地将欧、虞、二王融为一体,又渗透了浓浓的隶书之意,线条婉转流动,瘦劲飘逸,点画粗细有别,亦方亦圆,节奏轻快。结字紧中有疏,疏中求变,舒展大方,俯仰有情。形态绰约多姿,令人读后余韵回绕。难怪清包世臣云:“河南《圣教序记》其书右行,从左玩至右,则字字相迎;从右看至左,则笔笔相背。噫!知此斯可与言书矣。”

临习要点:

一、临习此碑前如果先作整体阅读,体察其风貌特征,就会觉得褚字与众不同,甚至会不自觉地与欧阳询、虞世南相比较:其结体不像欧、虞那样谨严,而飘逸萧散过之;其转折用笔不是那样棱角分明,而率意含蓄过之。既不像欧字险峻峭拔,亦不像虞字敦厚,而是落落有致,云卷云舒,可以说此碑正是创造鲜明个性特征的典范。

二、若有隶书基础,临习此碑更会得心应手。运笔腾空起逆势,或藏或露,因势而动,无需紧促。其横竖多为曲线,撇、捺、钩呈波浪状,隐含隶书之意,如同美女白裙随风翩舞。

三、结体正方形居多,正而不呆,稳中求动,点线浪漫率意,却不松散,美若空中散花。左右竖笔相背为主,转折方中带圆,刚柔相济。临习时需细加观察,全局体势,尽在胸中。

四、章法以空灵为上,无论通篇布局,或单字上下左右结构,不要因势阻塞,应及早留下空间,以便纵情挥就,心手相畅,快然自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