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公立幼兒園以玩為主,這樣會不會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海水one


現在的公立幼兒園以玩為主,實際上,很多的私立幼兒園也是以玩為主的。人生是一場馬拉松,不是百米短跑,你很難說在孩子本應玩耍的幼兒園階段是起跑線。

教育部發布的《3-6歲兒童發展指南》,其中提到,理解幼兒的學習方式和特點。幼兒的學習方式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遊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要珍視遊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創設豐富的教育環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的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嚴禁“拔苗助長”式的超前教育和強化訓練。

儘管其中的很多指南和目標還不是很完善,有待商榷和改善,但主體還是很符合兒童發展的。只不過在實際實行中,因為體制和教育資源嚴重缺乏等原因,再加上公立幼兒園老師屬於編制內,很多的培訓學習不到位,導致公立幼兒園還有很多的弊端。但是以玩為主的教學模式我還是很肯定的。

我給女兒選擇的幼兒園就是以玩為主的華德福理念幼兒園。當時和身邊朋友說起孩子幼兒園什麼也不教,就是玩時,朋友那種不理解和輕蔑的眼神啊,至今都忘不了。

正如《3-6歲兒童發展指南》中提到,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遊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剛接了一杯開水,孩子要去拿,你大聲吼孩子“燙!”,孩子急忙縮手,實際上孩子真的理解了抽象的“燙”這個詞了嗎?沒有!孩子只不過是被你恐懼的表情和急迫大聲的聲音嚇到了。讓孩子真正理解燙這個概念,只需要抓著孩子的手,輕輕地碰一下杯子,孩子感受到了“燙”,也就理解了“燙”,當下次孩子再要碰剛從鍋裡舀出來的湯時,你告誡孩子:“寶寶不要碰,燙。”孩子就會立刻聯想到被燙後的感覺,不會再因為好奇繼續下去了。

孩子什麼也不教,就一定是零起點,除了玩什麼都不會嗎?

我女兒幼兒園裡,每天的晨圈、再見圈、飯前感恩歌等,好多的都是古詩詞和畫面感特別強的故事,老師並不刻意教孩子,而是每天的薰陶,等過了一個月的時間,看孩子們大都會唱了,再根據季節和節氣等更換曲目和故事。

每月一次遠足,去年一年的時間都是去爬我們當地的封龍山,最開始幾次由家長陪同,後來不管是3歲還是4歲,全部由老師帶領,自己揹著水壺和裝上午餐的書包,除了鍛鍊孩子的身體和獨立能力,還能讓孩子感受一年四季山上不同的風景。

每月一次的跳蚤市場,除了培養孩子的財商基礎,數學的加減法也會派上用場。孩子們從最開始的一元錢一個,兩個兩元錢,到一個玩具三塊錢,給五塊錢找三塊錢,甚至更大數的加減法。


撇開幼兒園每天的教學內容不說,孩子在4-6歲有一個識字、數數和書寫的敏感期。我女兒現在四歲半,筆畫簡單的漢字幾乎都認識了。在四周歲時,每次給女兒讀繪本時,女兒都讓我指著書名一個字一個字的讀給她看,甚至她感興趣的內容,她也有如此要求,不知不覺,很多簡單的字都認識了。

這段時間,除了畫畫,她開始嘗試著“畫字”,不是寫字,在女兒口裡是“畫字”,而且真的是在畫字,除了形似,畫出來的就是一幅畫。

利用好孩子的敏感期,給與孩子充分發展的空間和環境,再加上家長適當的引導,孩子絕對不可能一張白紙的進入小學,並且孩子沒有體會到學習的痛苦,也就無從有厭學情緒一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