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和的存在对朱元璋也是一种威胁。为何朱元璋让汤和得善终?

王振华


朱元璋称帝后,在随后的岁月里开始屠戮开国元勋,老朱为何这么做呢?

老朱杀功的板子不能全打在他一个人的屁股上,实事求是的讲有老朱残忍和猜疑的原因,也有功臣为非作歹以及老朱为儿子清除障碍等诸多因素。

不管怎样讲,一些功高至伟的功臣最终难逃厄运。比如老朱曾经的红人、新锐宰相胡惟庸,还有把北元小朝廷赶到漠北的蓝玉、冯胜、宋濂、傅友德等人无一幸免。



然而开国元勋中汤和却是个例外,他是活下来为数不多的功臣之一,汤和为何能善终呢?

古语云“不遭人妒是庸才”,胡惟庸、蓝玉、刘伯温、傅有德等人都是人中精英,是不是汤和能力不够,功劳不高成不了气候,老朱拿他不当一回事呢?

答案是否定的。

汤和(1326~1395)是安徽凤阳人,和朱元璋是同乡,并且两家住的很近。

小的时候,汤和、朱元璋、徐达、周德兴等小伙伴一起为地主放牛,朱元璋等小伙伴把地主家的小牛犊煮着吃了其中就有汤和。



汤和比老朱大三岁,汤在26岁时带领十几个发小参加了红巾军,过了两年,他给当时还在皇觉寺当和尚的朱元璋写信,让他也来加入红巾军,朱元璋接到信后也参加了起义军。

也就是说,汤和是朱元璋参加“革命”的引路人。

汤和从朱元璋加入队伍开始,就认定朱非池中之物,极力拥护朱元璋的领导地位,所以朱元璋上位很快,反超汤和做了副元帅,汤和心甘情愿在他手下效力。

可以这样说,汤和在跟随老朱15年的反元战争中,始终以朱元璋马首是瞻。无论是在平定方国珍还是击败陈友谅,都有汤和的身影。

老朱南京称帝后,赐封52岁的汤和为信国公、左丞相。后汤主要担任沿海打击倭寇的职务,保护一方平安。




到现在每年的七月十五中元节,永强(浙江温州)一带的群众都举行祭奠明朝抗倭名将汤和的活动。后来逐渐演变为全民公祭的“汤和信俗”。

1389年(洪武十二年)汤和致仕还乡。

1395年(洪武十八年),70岁的汤和因病去世。朱元璋辍朝三日,命人前往祭祀。过了三年后,朱元璋也去世了。

汤和之所以能够善终的原因有如下几点。

一、

史书记载汤和为人谨慎,沉敏多智。“为人谨慎”说的是汤和有功劳但不拉帮结派。

当时朝廷中淮西派的大哥大胡惟庸和浙西派的大哥大刘伯温相争不下,汤和本来和淮西派的领军人物胡惟庸是老乡,但他没有加入淮西派,这也是他有幸躲过老朱清洗胡惟庸一派的原因。



汤和哪个派系也不参加,这让老朱很放心。拉帮结派都没有好下场,胡惟庸和刘伯温都被老朱杀了,汤和幸免于难是谨慎多智的结果。

二、

为官低调是汤和保命的法宝。史书记载,汤和晚年更加恭敬谨慎。这正是汤和机敏的表现。当身边的战友一个个倒下后,汤和能不总结经验吗?

这些人为什么被皇上杀了?还不就是太招摇、太狂妄了!还不是自以为是、眼中无人所致!

比如蓝玉,自恃功高,在带兵过关时,当时皇上有规定,夜晚不许为任何人开城门,蓝玉认为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竟然纵兵砸城门强行进关,消息传到老朱的耳朵里,从此种下了被老朱杀死的祸根。



汤和的举动和胡惟庸、蓝玉等人恰恰相反,越到老越谨慎。

汤和从不在外议论国家大事,他教育家人奉公守法。朝廷赐给他的赏赐,大多分给了家乡父老。

他没有官架子,每逢见到发小和乡亲遗老都显得非常高兴。汤和有亲和力,在地方口碑很好,这也是老朱不轻易动汤和的原因之一。

三、

汤和和老朱关系很铁,当初是汤和把老朱领进了“革命”队伍,可以这样说,没有汤和就没有老朱的今天,你说老朱还好意思杀汤和吗?

况且汤和是一个谨小慎微之人。他在追寻朱元璋反元战争中,就有一次喝醉酒埋怨了老朱几句:“我镇守此城就像坐在屋脊之上,左右为难”。

就这样一句话,事后汤和还向老朱做了检讨。



四、

汤和淡漠名利,不计较,不嫉妒,不眼红,随遇而安淡然处之。当初封功勋的时候,一开始封了六位公爵:即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郑国公常茂。而汤和只封了一个侯爵,比这些人低了一个档次。

如果论功劳和资历,汤和并不在这些人之下。

当有些人因此怨天尤人愤愤不平时,汤和没有任何怨言,依然战斗在追赶北元残余的第一线。

后来老朱加封汤和为信国公,汤和很平淡,也没因此欣喜若狂,可见其内心波澜不惊,视名利为身外之物,这也是老朱敬重汤和的原因之一。

汤和能够做到急流勇退,到了晚年,主动请辞回家养老,这正和老朱之意,无形之中避免了老朱为儿子清除障碍之祸,汤和择机而退实在是明智之举。


秉烛读春秋


朱元璋对文武功臣清算,不像其他王朝相对温和,直接、粗暴牵连广泛,清算功臣是历朝都避免不了的。

朱元璋对功臣清算太狠,汤和也不是没有想过要清算,汤和也是少数幸免于难的功臣。



一、信国公汤和

字鼎臣,与朱元璋同乡,自幼家贫,1352年,投奔郭子兴红巾军,后邀请家乡子弟一同参军,其中就有朱元璋。

朱元璋很快脱颖而出独立成军,包括汤和在内的淮西人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参与平定方国珍、陈友谅、张士诚。

明朝立国后,汤和因功封为信国公。



二、汤和如何躲过清算?

汤和好酒,曾在一次庆功宴上,将酒浇到朱元璋头上,虽然是当时没什么,依着朱元璋睚眦必报的性格,在立国后怎么会放过汤和?

为防止功勋武将对朝廷产生威胁,朱元璋清算功臣,连李善长、刘伯温都受到牵连,太子老师宋濂差点被交代。

(1)早在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汤和就感觉到苗头不对,找机会以年老为名,主动回家养老,朱元璋很高兴的批准,并在凤阳专门给其修建府邸。

(2)汤和年长朱元璋,早前参军时,很多人不愿服从后来者朱元璋,汤和不计较主动服从朱元璋命令,让后者在军中树立权威。

(3)朱元璋因为国事多次征求汤和意见,汤和表现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不发表任何意见。

汤和因病还乡,稍好些后,又被朱元璋接到南京,此后,每年汤和都会入京面见。



1394年,汤和病重,同朱元璋会面,两人回忆起曾经峥嵘岁月……

汤和能够幸免于难,还在于本人低调做人、做事,不贪慕权利、富贵,对朝政从不妄加议论,也不提出任何建议,置身事外。

朱元璋想找汤和麻烦,都无处下手,汤和有功于朝廷,有恩于朱元璋,又忠心事主,让汤和成为硕果仅存的开国功臣。


最后的骑兵90


朱元璋杀了很多贪官污吏,其中不乏一些开国功臣,而且老朱杀人诛连面极广,一人犯罪会夷其三族。汤和为人谨慎,沉敏多智,善于韬光养晦,又守法守礼,还及时的告老还乡,所以老朱抓不到汤和的把柄,无法定罪杀人。另外朱元璋深知汤和不会造反,又守法守礼,所以老朱将汤和塑造成官员模范;一则表明大家像汤和这样做就不会有事,二则向天下表明老朱不是擅杀功臣的人,比如老老实实的汤和就好好的活着。

1352年,汤和参加郭子兴起义军,授千户。其后随朱元璋渡长江、占集庆(今南京)、取镇江,在战争中汤和屡破元军,累功升统军元帅。1357年,汤和镇守常州,多次击败张士诚部。1367年,汤和为征南将军,在浙东击败方国珍部。尔后汤和率部由海道入福州,俘获占据延平的陈友定。明朝建立后,汤和又随徐达率军征今山西、甘肃、宁夏等地。1378年,汤和受封信国公;1389年,告老还乡,赐第凤阳;1395年农历八月因病去世。

1368年,明朝正式建立,老朱的敌人还十分多,因此汤和作为著名战将受到重用。天下大定后,汤和主动请辞,急流勇退,受到老朱的表扬和嘉奖。1388年,朱元璋年事已高,心中不愿诸将长期统领军队,只是还没有公开采取措施。汤和洞察出了朱元璋的本意,因此寻找机会对朱元璋说道:臣年事已高,不能再指挥军队驰骋战场了,希望能返回故乡,为将来死去找一片容身之处。朱元璋听后大为高兴,解除了汤和的兵权,开始在中都凤阳给汤和修建府第。

凤阳新宅也已建成后,汤和便带领妻子儿女去向皇帝辞行,朱元璋十分高兴,赐他黄金三百两、白金二千两、纸纱三千锭、彩币四十多套,赐给其夫人胡氏的物品也一样多,并且下诏褒奖,诸功臣无人能与他相比。汤和功成身退,不贪恋权力,及时为老朱分忧,这是老朱不杀他的主要原因。


汤和晚年为人更加恭敬谨慎,入朝所听到关于国事的议论,不敢向外泄露一句。他有妾百余人,生病之后便全部用钱将她们打发走。他在朝廷上所得的赏赐,大多分给了家乡的乡亲们。每年汤和都去老朱拜年,及时汇报自己情况,这让老朱对他十分放心。汤和七十岁时病逝,朱元璋下诏追封汤和为东瓯王,谥号襄武。


大秦铁鹰剑士


其实不仅仅是汤和对朱元璋来说是一种威胁,所有大明朝的开国功臣在朱元璋的眼中都是威胁,且大明王朝的开过功臣中,能得以善终的没有几个。

汤和之所以能得以善终,我们细细分析,原因主要是,汤和自身的性格保住了自己的一条小命

汤和实际上比朱元璋更早加入到了郭子兴的队伍中,相比汤和来说朱元璋只能算是一个后起之秀 。但汤和在面对朱元璋的时候,从来都不会倚老卖老,能严格恪守礼节,这些经历,都在朱元璋的内心深处早早的就给汤和留下了一个很好的印象。相比较胡惟庸、蓝玉这些不懂的收敛自己的的人来看,可见汤和的性格是多么的“优秀”。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说:

史料记载汤和这个人:“沉敏多智数,颇有酒过”。

根据史书上的这句话来反驳说汤和的性格并不好。的确汤和在守卫常州之时,曾在酒醉之后埋怨过朱元璋,说过朱元璋的一些坏话。但像素想问,汤和除了这件事以外,是否还有何任何的“不臣之举”?没有吧?无论是早年的汤和还是晚年的汤和,其对朱元璋都是恭恭敬敬的,无论什么事情都任劳任怨,从未有过对朱元璋有何不忠或不敬之举。

到了朱元璋晚年时期,变得更加的嗜杀,想除掉这些功勋赫赫的开过功臣们,好让自己的子子孙孙们可以坐稳皇位。这个时候的汤和变得更加的“恭慎”,先是遣散了自己的一百多名侍妾,在将自己这些人所得的赏赐都分给了部下们。然后对朱元璋主动提出了“退休”,且在外从不谈论国家大事。表现出一副“有心辅君、无心朝堂”的老实人的形象,可以说汤和这么做让朱元璋“很放心”,这是汤和能得善终的主要原因。

其实我们都应该明白,以汤和的功绩和能力,他肯定会引起朱元璋的高度警惕,说白了就死汤和的存在对朱元璋来说就是一种威胁。这一点朱元璋细数汤和治国,刻在赏赐给汤和的铁券之上就可以看出来。但汤和从来都是毕恭毕敬,表忠心、交兵权,晚年则是收敛锋芒做出“有心辅君、无心朝堂”之态,同时对自家人也是严格约束,也不结党营私。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史籍上找不出任何汤和的党羽,任何关于党争的诛连都和汤和靠不上边,得到证实。所以汤和虽然“功高”但是未必就会“震主”,故汤和能得善终。


像素说


趣谈唐宋元,胡侃元明清!

明朝洪武年间,任何一位优秀的谋臣和任何一位优秀的武将存在,对于朱元璋而言都是一种危险,而怎样处理这种威胁,关系到一个王朝究竟以怎样的姿态运转下去?

只不过整体来看汤和对于朱元璋的威胁最低,而且汤和为人也没有表面上看起来的那样老师实在,针对于种种缘由,最终汤和得以善终,而那些与朱元璋打天下的其他兄弟却提前到阎王爷下面报了个到。

事件回顾

汤和与其他的大臣并不一样,事实上汤和也从来没有与其他大臣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因为汤和和朱元璋是邻居。

没有看错,汤和从小便和朱元璋是拜把子兄弟,而且他们两个人的家距离非常的近,事实上朱元璋之所以走上反叛的这条道路上来,也是因为汤和出的主意。

在当时的那个年代,南方起兵反对梦园的种种喧嚣势头成为了时代的潮流,而汤和作为一个年轻人也决心追一把潮流,只不过在汤和混的不错的时候,写了一封信,将那封信送给了朱元璋,好巧不巧的这封信被某些和尚发现了并且告发了朱元璋,此时的朱元璋只有两条路可以走:

第1条跟随汤和一条路走到死,第2条在原地等着官府派兵来抓自己。

朱元璋自然不是傻子,在那种情况之下迫于无奈只能选择了第1条道路,自此开始朱元璋和汤和走上了另一条道路,在这条道路上,汤和一直把朱元璋当成自己的大哥。这句话很重要,事实上其他的一等大臣、皇亲国戚最终落了个横死的惨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没有做到这一句话:他们没有时时刻刻把朱元璋放在自己大哥的位子上。

最开始进入军营的朱元璋,身份地位都比汤和低,可是汤和从来不在意这些,每一次行军打仗他都会听从朱元璋的意见,并且在当大多数人不服从朱元璋管理的时候,汤和率先做了示范。

没错,这就是事实

通过上文我们能够得出2点结论:

第一点汤和非常优秀,非常有眼光,也非常有野心,因为没有野心的人是不敢走上造反这个道路的,因为没有眼光的人是绝对不愿意把自己的权力以及地位通通让给朱元璋的。

可以说汤和表面上的老实实在背地里却一直有着自己精明的算计,在汤和的心目当中,一旦认准了朱元璋是自己的大哥,就从来不会改变主意,而且在时时刻刻都会牢记这样的地位转变。

除此之外,第2点也最为重要,事实上正是因为第2点保住了汤和的生命,

因为汤和在时时刻刻都注重一点,那就是低调低调再低调,当其他的臣子都忙于贪污,都忙于和太子党打成一片,都忙于做一些不法的事情,巴结当朝的权贵时汤和仅仅是每日上下朝,除此之外便是享受生活。

对于这样听话的臣子,又是自己的办法的兄弟,还是自己从小活到大的好朋友好伙伴,朱元璋自然不忍心痛下杀手。

【感谢大家的耐心阅读,希冀大家点赞、评论、关注,小生在此谢过!】

趣谈唐宋元明清


汤和生于1326年,字鼎臣,濠洲钟离人和朱元璋是实打实的老乡,从小也是和朱元璋一样的苦,更是和朱元璋在同一条街上长大,汤和虽然从小日子过得特别的苦,但是自幼就立有大志,常常对别人说自己长大以后要做大将军。1352年汤和看到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自己的父母已亡待在家中早晚也是饿死,所以他就带领十多个壮士参加了郭子兴的红巾军,因为汤和作战特别的勇猛所以被封为了千户之职,汤和自己混的发达了以后呢,就给自己儿时的玩伴朱元璋写了一封信,邀请在当和尚的朱元璋一起来参加义军,后来朱元璋便参加了这义军,并且在汤和的帮助下很快就立了大功做了汤和的上官也就是军中的镇抚。

1353年汤和开始跟着朱元璋混,并且率兵进攻了当时的大洪山,攻克了滁州,后来又拿下了和州,当时把朱元璋也是刚刚的做了镇抚,在军中还没有多高的微信,但是汤和虽然比朱元璋大,却是最服从他命令的之人,朱元璋特别的喜欢他。后来汤和开始受到了朱元璋的重用,然后跟随朱元璋打下了南京攻陷了镇江,最后汤和驻守在常州城内。

当时汤和所驻守的常州城形式特别的复杂,和同样是义军首领的张士城挨的特别的近,并且张士城多次的派细作来打探这边的消息,每天都想着夺取汤和驻守的常州城,但是汤和为人特别的谨慎,多次的破坏张士诚的阴谋,又率军打败了很多次张士城的进攻,为朱元璋牢牢的守住了侧翼的安全。1365年汤和正式随大军讨伐张士诚,率先攻克了当时的太湖水寨,拿下了吴江州,在这次战斗之中,汤和受了很严重的伤,但是他仍然坚持作战,最终过得了胜利,得到了朱元璋很多的赏赐。

1367年朱元璋正式称自己为吴王,汤和作为主要的功臣被封为了左御史大夫,后来汤和被授予了征南将军与自己的副手吴贞一起前去征讨当时的方国珍一直把方国珍追的入了海,俘获了很多的海船杀死了很多的人,1368年汤和又攻占了当时的延平,擒获了敌大将陈友定,把其押送到了南京城处决。

建国大明以后的汤和看到朱元璋已经变成了一位冷血帝王,多次的想要交出自己的兵权,然后回家养老,可惜的是当时大明的北方还有很多的敌人没有消灭,朱元璋没有批准他辞官的请求,1370年明朝开始北伐汤和负责在明州造船,把当时作战需要的军粮转运到直古,但是当时海风特别的大,所造大船肯本不符合航行的要求,最终只能把粮草送到镇江,然后自己返回,后又被抓了壮丁做了徐达的副手,一起攻占了当时的兴元。

1378年汤和被封为了信国公,可以参加商议军国大事,但是汤和为人特别的谨慎,并且已经看出来朱元璋想要杀掉所有的老臣,所以就主动上书给朱元璋,说自己已经老了带不了兵了,交出了自己的兵权,然后帮助朱元璋四处的修路修城,最终在1388被朱元璋批准告老还乡,在朱元璋的老家凤阳为汤和修建了新的住所。

1390年汤和到京师给朱元璋拜年的时候,知道自己命已经不多了,所以重重的给朱元璋磕了几个头,然后和朱元璋进行了深情的道别,后来过来没多久更是话都说不出来,朱元璋听说以后多次的前去探望汤和,和他回顾了自己从小和他的点点滴滴,最终汤和叩谢了皇恩之后,驾鹤西去,终年七十岁,朱元璋追封他为做了东瓯王,把他安葬在了安微的蚌埠,汤和成为了朱元璋一朝,极少数可以寿终正寝的元老!


诸葛有财


汤和与朱元璋是老乡,对朱元璋比较熟悉,在一起时间比较长,充分了解朱元璋的思想变动,汤和参军比较早,比朱元璋要年长一些,初期起义的时候和朱元璋平辈的都不怎么服气朱元璋,只有这个年长朱元璋三岁的汤和认认真真尊尊敬敬的听,远比徐达,常遇春等等这些大将要低调,就好比去面试第一印象很重要。要因1朱元璋认为汤和的军事能力远远不如徐达,常遇春,蓝玉这些人,汤和的战功也确实不如这些人,没到功高盖主的地步。2在建国之后,浙东集团和淮西集团搞政治斗争非常激烈的时候,他几乎没有参与,没怎么站队3丞相胡惟庸知道自己政治上走的很冒险的时候,就开始到处拉帮结派,他能用的也只能是这招,胡惟庸以为跟他坐在一条船上的人越多,他越保险,法不择众吗!你朱元璋想杀我,总不能都杀了吧!结果朱元璋真没惯病,真就都给杀了,结果几乎用扫把在扫同党,沾边就杀,官场几乎塌方,都没扫到汤和,可见汤和没有参与官场斗争,也没惹过什么人,这个是个非常重要的原因,4汤和退休之后,不干涉地方,对子侄约束的也比较好,不像李善长退而不休,有一次李善长修房子找汤和借了300兵勇,结果让汤和告密给了朱元璋,可见汤和心思有多细,就这么一点一低,逐步建立了朱元璋对他的信任,躲过了一劫又一劫得以善终,以上纯属个人意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