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今年的元宵 我们这样过

2020   今年的元宵 我们这样过

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在中国人的心里,狠狠地划了一横,很痛但我们不怕,迎难而上,从来就是中国人的骨头。一方有难,八方支援,2月7日,16省份以一省包一市的形式,为湖北各市提供医疗力量支援,目前已有11000多名医护人员支援湖北,大疫当前,众志成城,战无不胜!

2020   今年的元宵 我们这样过

因为新冠新病毒,我们的城市封了,我们的道路静了,我们的孩子趴在阳台上细数花开,静候春天;因为新冠状病毒,我门的豫园灯会取消了,城隍庙也关闭,但那妩媚多姿的灯笼仍然在灿烂的绽放,那大气磅礴的中国红仍然在中国大地每一个角落闪耀。

2020   今年的元宵 我们这样过

闭居一室,洗手,消毒,运动,不串门,不恐慌,不信谣,不传谣,不添乱就是最大的贡献,就是最真诚的爱国;闭居一室,我们的元宵节不打折,幸福不打折!无数无名英雄们战斗在无声的抗疫第一线,千人在,而他独往!有他们,我们岁月静好,有他们,中华国泰民安!



2020   今年的元宵 我们这样过

让我们把灯笼挂起来,把圆圆的汤圆盛在孩子们的碗里,让我们仍然贴出最美妙的灯谜,让我们的孩子沉浸在中华悠久的历史文化里,2020年正月十五日,让我们过一个别开生面的元宵节!


元宵节的寓意,你知道吗?



2020   今年的元宵 我们这样过

古人称夜为“宵”。

古代,我们的祖先发现了月亮圆缺的规律以及月亮盈亏变化对自然物候与人的生命节律的影响,于是以月亮的变化作为计时的历法依据,形成了影响深远的太阴历历法体系每个月圆之日都被称为望日。

汉武帝时期,颁行的太初历则采用了阴阳合历,将正月定为一年之中的第一个月份,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这一天被称为元宵节。正月十五一元复始、大地回春,因此元宵节又有“小正月”、“元夕”、“灯节”以及“上元节”之称。

元是开始,在汉字寓意中,元也是善,元还通圆,预示着圆满的生命、圆满的欢欣、圆满的日子。所以元宵节不仅浓缩了中华祖先们的智慧,还饱含了华夏子孙对生活的热爱和未来的美好憧憬。

具史料记载,元宵节习俗起源于汉代,而正式命名是唐代后期才出现“元宵节”。唐初的《艺文类聚》:“《史记》曰:‘汉家以望日祀太一,昏时到明。’今夜游观灯,是其遗迹。”元宵一次最初出现在“元宵”第一次出现于晚唐五代诗人韩偓(Wò)《元夜即席》诗中:

元宵清景亚元正,丝雨霏霏向晚倾。

桂兔韬光云叶重,烛龙衔耀月轮明。

烟空但仰如膏润,绮席都忘滴砌声

更待今宵开霁后,九衢车马未妨行。


元宵节的起源有几说?六说


1、祀“太一”说

2020   今年的元宵 我们这样过

西汉时期,汉武帝听从亳州方士谬忌之奏,以为太一为天神之贵者,于是置太一坛以祀太一神,而后又兴建甘泉宫,宫中设台室,画天地太一等鬼神,且置祭具,每逢正月十五,汉武帝在甘泉宫祭祀主宰世间一切的“太一”神,以祈求风调雨顺、国富民丰祭祀活动从夜到明,祭祀时常常烈火满坛旁,类似后代通宵达旦的张灯习俗,自此正月十五被视为祭天祭神的节日流传下来。

2、汉明帝燃灯礼佛说

2020   今年的元宵 我们这样过

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汉明帝信奉佛法,派大臣汉明帝蔡愔到印度求佛法,归来告知明帝,印度摩揭陀国每逢正月十五,众僧、信徒均从四面八方赶来瞻仰佛舍利并把这一天视为参佛的良辰吉日汉明帝下令以后每年的正月十五晚上在皇宫和寺院之中燃灯,以供众人参拜佛祖,从此燃灯礼佛的习俗从而流传下来成为元宵节的雏形。

3、道教“三元”说

2020   今年的元宵 我们这样过

三元指天、地、水三官, 是东汉末年五斗米教初创时吸纳自然崇拜神灵所创造的道教的主要神,魏晋南北朝时,道教盛行,三元信仰大盛,出现了所谓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之说,并编排出三官分别在一年中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降临人间的说法。道教在这三天要举行迎神祭祀活动,遂演化为节日。

《三元玉京玄都大献经》说:“天地水三官考校功过,毫分无失。所言三元者,正月十五日为上元,即天官检勾;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即地官检勾;十月十五日为下元,即水官检勾。”清代顾铁卿《清嘉录》说:“遇三元日,士庶拈香,骄集于院观之有神像者……归持灯笼,上御‘三官大帝’四字,红黑相间,悬于门首,云可解厄。”按道教的说法,元宵节即源于燃灯祀上元天官的活动,故又有上元节的名称。

4、神鸟说

2020   今年的元宵 我们这样过

据说古老的时候,人们以打猎为生,一天,天上的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落到了地上,被一位不知情的猎人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异常震怒,下旨天兵正月十五火烧人间。

天帝女儿得知消息后,偷偷把消息告诉了人们。一位智慧老人说:“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家家户户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我们大家都被烧死了,我们才能躲过这场灾难啊。”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天帝以为是天兵所放大火燃烧的火焰,心中大快,于是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和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燃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而热闹团圆的元宵佳节也就由此得来。

5、汉文帝说

2020   今年的元宵 我们这样过

汉高祖刘邦死后,汉惠帝刘盈登基。刘盈生性懦弱,优柔寡断,朝中大权旁落吕氏家族。齐王刘囊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一同设计,在正月十五这一天除掉了吕禄,平定“诸吕之乱”,汉文帝刘恒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这一天京城里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燃放烟火,彩灯布满大街小巷。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普天同庆的元宵佳节。

6、元宵姑娘说

2020   今年的元宵 我们这样过

相传在汉代,汉武帝有一宠臣名叫东方朔,他为人聪明又十分善良。为了帮助宫女元宵能与父母团聚

乔装成占卜先生在长安街上摆起一个占卜摊,让每个前来占卜的人所求的卦签上都写着“正月十六大火焚身”,顿时,在长安城里惊恐不安,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东方朔告知众人:“正月十五这天傍晚,天上的红衣女神将奉火神君之命下凡火烧长安城,若想避此灾难,把我抄录的偈jì语拿去给当今天子,或许他会有办法。”话音刚落,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众人拿起红帖,急忙送往皇宫并将此事禀报给皇上。汉武帝接过百姓送来的红帖,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

汉武帝看后心中不禁大惊,于是他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听闻此事后,东方朔假意思索了片刻,便说“听说天上的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女元宵不是经常给陛下您做汤圆吗?不如在正月十五那天晚上让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另外再传令让宫中上下和臣民百姓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除此之外,还要通知城外百姓,正月十五晚上进城观灯,这样火光冲天、人潮攒动,从天上看下来好像满城大火,就可以瞒过玉帝了。”汉武帝听后,觉得十分有道理,于是便传旨无论宫内宫外均依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这一天,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往来如织,热闹非凡。而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地喊道:“元宵!元宵!”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盼望已久的亲人团聚了。如此热闹了一夜,不仅长安城平安无事,人们也被这种热闹的气氛深深感染。汉武帝大喜,下令以后每年的正月十五全城挂彩灯、燃放烟火,家家户户都要做汤圆供奉火神君。

因为宫女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而正月十五这一天便被叫做元宵节。


古人怎么玩转元宵节呢?


1 赏明月


2020   今年的元宵 我们这样过

月亮永远是元宵节的,而正月十五和八月十五两个最完满的月圆之日,具有特殊的心理暗示甚至图腾崇拜,自古以来人们都会在正月十五的夜晚相聚共赏一年之中的第一轮圆月,并在明亮的月光下许下对新一年美好的祝愿。文人墨客在皎洁的月光里,伴着嫦娥、玉兔、吴刚、玉桂树交织的美丽传说中,也创作出一个又一个深入人心的佳作,而共赏明月也成了元宵节不可缺少的重要节日习俗。

2 吃元宵


2020   今年的元宵 我们这样过

在传统的元宵佳节,无论大江南北,人们都喜欢全家齐聚,围坐在一起品尝吉祥之食——元宵,是元宵节必备佳品,现代饮食文化让我们色香味俱全,那么元宵是是怎么不断美化的呢?

春秋时她叫 “蜜饵”,仿“浮萍果”用面粉仿制煮熟而食.

屈原在《楚辞•招魂》中提到的蜜饵,“粔籹蜜饵,有餦餭些”(蜜饵与餦餭同意,都是指用蜜和米面制成的糕点),被认为是最早的元宵。

相传在春秋末年,楚昭王在归家途中发现江中飘浮着一白色圆物,船工捞起后献给他品尝。昭王剖开后见其瓣红如胭脂,香味扑鼻,食之,味道甘美。便问左右大臣此是何物,大臣中无人知晓。昭王心中不乐,遂令人请教孔子。孔子见此物,说道:“此为浮萍果也,得之者主复兴之兆称。”此时正值正月十五,楚昭王心中大喜,便令人以后每年的这一天都用面粉仿制此果煮熟食之,以图圆满吉祥,但当时食用这种食物,并非是特定在正月十五日。

南北朝时期叫“豆糜油膏”

真正正月十五吃“元宵”的最早记载,出现在南北朝时期的南梁。南梁宗懔在一本记录中国古代楚地岁时节令的笔记体文集《荆楚岁时记》里提到,“正月十五做豆糜加油膏”,所谓“豆糜油膏”,在后人看来,就是“元宵”。

唐朝的是叫“面蚕”。

唐朝的元宵节食是面蚕。王仁裕的《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每岁上元,都人造面蚕的习俗到宋代仍有遗留,但不同的应节食品则较唐朝更为丰。”吕原明的《岁时杂记》记载:“京人以绿豆粉为科斗羹,煮糯为丸,糖为臛,谓之圆子盐豉。捻头杂肉煮汤,谓之盐豉汤,又如人造蚕,皆上元节食也。”

宋代叫“乳糖圆子”“浮圆子”“元宝”。

宋代时,正月十五元宵节吃元宵的做法习俗已经较为普遍。元宵最早又被叫做“浮圆子”,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宋代周必大的《元宵煮浮圆子诗》 是我国最早描绘元宵的诗:

今夕知何夕,团圆事事同。

汤官寻旧味,灶婢诧新功。

星灿乌云裹,珠浮浊水中。

岁时编杂咏,附此说家风。

明朝才叫“元宵”。

明朝时,“元宵”的叫法已十分普遍。刘若愚的《酌中志》记载了元宵的做法:“其制法,用糯米细面,内用核桃仁、白糖、玫瑰为馅,洒水滚成,如核桃大……”

清朝最有名的“八宝元宵”“马家元宵”

清朝康熙年间,御膳房特制的“八宝元宵”是闻名朝野的美味。马思远则是当时北京城内制元宵的高手。他制作的滴粉元宵远近驰名。 符曾的《上元竹枝词》云:“桂花香馅襄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诗中所咏的,就是鼎鼎大名的马家元宵。

元宵南北有别,你知道吗?

关于“元宵”,有一段和袁世凯有关的民间传说: 相传,窃国大盗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成果后,一心想复辟登基当皇帝,又怕人民反对,终日提心吊胆。一天,他听到街上卖元宵的人拉长了嗓子在喊:“元——宵!”觉得“元宵”两个字谐音“袁消”,有袁世凯被消灭之嫌,联想到自己的命运,于是在1913年元宵节前,下令禁止称“元宵”,只能称“汤圆”或“粉果”。然而,老百姓不买他的账,“元宵”两字并没有因他的意志而取消,照样在民间流传。

由于正月十五这一天被称作“元宵节”,因此,人们习惯于说这一天全家团圆吃元宵。

北“摇元宵”南“包汤圆”

2020   今年的元宵 我们这样过

一般来讲,北方常吃的是元宵。北方做的元宵,是以馅为基础制作的。先拌馅料,和匀后摊成大圆薄片,晾凉后再切成均匀的小四方块。然后把馅块放入像大筛子似的机器里,倒上江米粉,机器就“筛”起来了。随着馅料在互相撞击中变成球状,江米也沾到馅料表面形成了元宵,俗称“摇元宵”。做成的元宵江米粉层很薄、表面是干的,下锅煮时江米粉才吸收水分变软。

2020   今年的元宵 我们这样过

南方的汤圆做法则完全不同,区别在于北方“滚”汤圆,而南方是“包”汤圆。 包汤圆与包饺子有些类似,先像包饺子和面一样把糯米粉加水和成团,放置几个小时让它“醒”透。然后把做馅的各种原料拌匀放在大碗里备用(不须像做元宵那样切成小块)。汤圆馅含水量比元宵多,这也是二者的区别之一。包汤圆的过程也与包饺子十分相似,但不用擀面杖。湿糯米粉黏性极强,只好用手揪一小团湿面,挤压成圆片形状。用筷子(或薄竹片状的工具)挑一团馅放在糯米片上,再用双手边转边收口做成汤圆。做得好的汤圆表面光滑发亮,有的还留一个尖儿,像桃形。汤圆表皮已含有足够的水分,很黏,不易保存,最好现做现吃。


3 乐舞百戏


在隋唐之前,元宵节主要是宗教性节日,封建统治者通过燃灯祭祀或礼佛来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但到了隋唐元宵节逐渐演变成为娱乐性的欢会,最初的祭祀燃灯已发展成为热闹喜庆的闹花灯。

2020   今年的元宵 我们这样过

《隋书•柳彧(yù]有文采)传》载柳彧上书隋文帝曰:“窃见京邑,爰及外州,每以正月望夜,充街塞陌,聚戏朋游。鸣鼓聒天,燎炬照地,人戴兽面,男为女服,倡优杂技,诡状异形。以秽嫚为欢乐,用鄙亵为笑乐,内外共观,曾不相避……尽室并孥,无问贵贱,男女混杂,淄素不分。” 人们“燎炬”、“鸣鼓”、男扮女装,戴假面具,表演杂技,尊卑不分,男女不避,内外共观,尽情欢娱,西域的乐舞百戏与汉武帝时传统的角抵戏融合发展成了节目繁多的百戏,这就是闹花灯的前身。


4 走马灯

元宵节又称“灯夕”灯,旧时特指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张挂的灯彩。第一次将灯作为正月十五主角的是隋炀帝,他的《正月十五日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诗》:

法轮天下转,梵声天上来。

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

月影凝流水,春风含夜梅。

幡动黄金地,钟发琉璃台。

隋炀帝燃灯是为了礼佛。

2020   今年的元宵 我们这样过

后来“燃灯礼佛”逐渐发展成为后来的元宵张灯习俗,并在民间流传开来。隋代起,每到正月十五的晚上,无论街头巷尾,家家户户都挂出大小各异、形式不一,内容丰富多彩的花灯。从正月十三“上灯”开始,市面上就开始有多种不同形式的走马灯,《燕京岁时记》记载:“走马灯者,剪纸为轮,以烛映之,则车驰马,团团不休,灯灭则倾止矣。” 从这天起,小孩们成群结队,提着灯笼四处游耍,家家户户无不欢天喜地。

2020   今年的元宵 我们这样过

到了唐代,元宵张灯的习俗更是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韩国夫人,置百枝灯树,高八十尺,竖之高山,上元夜点之,百里皆见,光明夺月色也!” 唐玄宗时的开元盛世,长安城的灯市规模很大,花灯数量众多、种类丰富。皇帝李隆基还命人制作高150尺、广达20间的巨型灯楼,灯楼悬挂金银、珠玉一类的穗坠,金光璀璨,风吹金玉,叮叮有声,极为壮观。

宋代时的元宵灯会无论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豪放词人辛弃疾曾以一阕千古传诵的词作称颂元宵盛况:“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5 写灯联

2020   今年的元宵 我们这样过

据记载,灯联产生于北宋时期,有个叫贾似道的官员家中有一门客摘唐诗中的诗句“天下三分明月夜,扬州十里小红楼”作门灯联,这是第一幅灯联

,这种独创的形式一时间轰动了京城,此后历朝历代都有人争相效仿这一做法,每逢正月十五便在大门或显眼的柱子上镶挂壁灯联、门灯联。


6 写灯诗

正月十五的明月与元宵节的闹灯活动,以及全民狂欢的场景让无数诗人诗兴大发,写出了无数的绝世华章。除了隋炀帝《元夕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还有不少的佳作:

《正月十五夜》

苏味道【朝代】唐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正月十五夜闻京有灯,恨不得观》

李商隐 【朝代】唐

月色灯光满帝都,香车宝辇隘通衢。

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朝代】南宋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元 宵》

唐寅【朝代】明

有灯无月不误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似银。

《咏元宵节》

姚元之【朝代】清

花间蜂蝶趁喜狂,宝马香车夜正长。

十二楼前灯似火,四平街外月如霜


7、猜灯谜

2020   今年的元宵 我们这样过

灯谜古代称之为廋辞,又称隐语。也就是说,要将一件事告诉对方,出于某种需要,不直接说出来,而是换另外一种说法,促使对方考虑,从而构成“谜”。作为一种富有讥谏、规戒、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文心雕龙》中记载:

谜 “义欲婉而正,辞欲隐而显”,因猜灯谜有相当的难度,所以又称“灯虎”、“文虎”,猜灯谜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活动。

灯谜是利用汉字音、形、义的变异,通过作者奇异的构思和巧妙地搭配,构成趣味文字游戏。

灯谜的基本结构包括谜面、谜目、谜底三部分,特殊情况下,有的谜没有谜目,还有的谜附加谜格。

谜面又称作谜题,出灯谜人在谜面文字中隐含谜底的意思或字,谜面文字包括单字、词汇、成语、历史故事、民间传说、诗词歌赋等,因此猜谜人一定要先将谜面文字的多重含义搞清楚,然后通过思维上的迅速转换,从而揭示谜底。

谜目是灯谜作者为猜谜人指定的猜测范围。它的表现形式常常是“打一字”、“唐诗人”、“成语”等。谜目说得夸张一些,是小百科的目录,包括的内容十分广泛,如字、词、语句、天文地理、古今中外、衣食住行、财政金融、教育环保等等,无所不包,可以这样说,辞海中的分类,在灯谜中都有所反映。有的谜目中还标有数量。如“故事片名二”、“法律名词三”、“民族名称四”等等。这样不仅要求按数量猜出,另外还要将这个谜底的两个或两个以上部分按顺序连缀成完整的意思与谜面扣合,方能显示灯谜的趣味性。如“珠峰映雪”它的正确谜底必须是“高山、满、白”,若是猜“高山族、满族、白族”,就全错了。一是先前谜目中已标出“民族名称”,更重要的是谜底中的“族”字在谜面文字没有任何提示,仅隐含着“高山、满、白”的意思,所以只有这唯一的谜底才对。谜目所标的猜测范围,可以考察猜谜人知识面和文化基础知识水平。

谜底,一则灯谜的谜底在同范围、同数字内应只有一个。谜底对否要用谜面文字隐含来检验,它是猜谜人冥思苦想寻求的结果。也可以用“答案”来替代,但绝不是谜面文字的解释。

千百年来,猜灯谜已经成为增加元宵节节日气氛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而一条条含义深刻、构思巧妙的灯谜也同样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8 话元宵传奇


北宋王安石妙联为媒娶娇妻

2020   今年的元宵 我们这样过

相传王安石在20岁时进京赶考,赶考途中路过一地时正逢元宵佳节,当时大街小巷、各家各户都挂起了彩灯。王安石边赶路边赏灯,行至一处见一户人家高悬走马灯,灯下悬一上联曰“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原来这是当地的一大户人家出灯联为家中小姐招亲。王安石见了,思索良久,却一时对答不出,于是他便将这灯联的上联默记心中。到了京城,考试中主考官以随风飘动的飞虎旗出对联“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对联一出便难倒了众人,思考了片刻后,王安石忽然想到来时路上看到的招亲灯联,于是便用此联作答,主考官大为赞赏,王安石遂被取为进士。更巧的是,高中进士后归乡途中路过那户人家,王安石闻知招亲联仍无人对出,

便以考试时主考官的出联回对,被招为快婿。就这样,一副巧合灯联,竟成就了王安石人生中的两大喜事。

明成祖朱棣灯联得状元

2020   今年的元宵 我们这样过

关于元宵灯联还有另一则趣事,相传明成祖朱棣元宵节微服出游,途中遇到一位秀才,交谈十分投机。朱棣得知此人为饶有学识的秀才后,便想试试他的才情,正好见街边到处是灯联,便也出一灯联想一试秀才。朱棣出上联,联云:“灯明月明,灯月长明,大明一统。”秀才稍加思索立即对出下联:“君乐民乐,君民同乐,永乐万年。”联中“永乐”是明成祖朱棣的年号,于是朱棣大喜,赐这位秀才为状元。


2020元宵佳节,品中华文化,祈我中华 庚子大安!


所有图片,皆取自网络,特此注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