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是什么意思?

李憨


“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这句话非常明确的说出了道家的处世观,道家有他们自己的一套处世哲学,不具备某些条件,他们是不会轻易出山的。

得其时

道家追求的是“道法自然”,所谓“道法自然”就是决不勉强,意思是犹如大禹治水,要因势而利导,当一个时代发展到了某个时期,该向某个方向转变了,一切条件皆已经成熟,这时候只要轻轻一推,整个时代就会象轮子一样转起来,正如南宋的朱熹在一首诗中所说: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时中流自在行。

当一条巨舰在江边搁浅的时候,你费多大的力气推它都没用,因为它太大太沉,人的力气和它的重量相比悬殊太大,这时候你非要去移动它,那就是不得其时。

但是当江水涨潮的时候,潮水就把巨舰托了起来,这时候它飘浮在江面上,重量轻的就象一根羽毛,你只需要轻轻一推,就可以将它移到江心,任你驾驭航行,这就叫得其时。

则驾

只是“得其时”这一个条件,还不能满足道家的要求,还要能“驾”才行,“驾”就是驾驭,拿开车来讲,道家人物是不甘心坐在车上无所作为的,他们要不就不出同,要出山就要把方向盘抓在手里,车往哪里开,得他们说了算,宁做鸡头,不做凤尾,这是道家处世的另一个特点。

就象商汤的谋臣伊尹,就是一个典型的道家人物,他虽然只是一个臣子的身份,但商汤去世以后,王位传到商汤的孙子太甲手里,太甲年少气盛,又喜欢享乐,就每天花天酒地,对政事懒散懈怠起来,伊尹一看不行,马上就解除了他的王权,把他流放到商汤的墓地桐宫,让他对着自己的爷爷思过去。

三年以后,太甲痛定思痛,终于认识到了自己的荒唐,痛改前非,伊尹一看,改了就好,那就回来吧,便又把太甲接了回去,把政权还给他,让他继续为王。这就是道家人物,不管到什么时候,论实力,绝对是杠把子。

历史上这样的人物很多,象周朝的姜太公,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唐朝的李泌等等,都是这类人物,要不就不动,一但动起来的话,闹起的动静就不会小。

蓬累而行

如果不能满足上面的条件,那他们宁愿“蓬累而行”,“蓬”是一种叫飞蓬的植物,和蒲公英差不多,风一吹到处乱飞,“累”就是指它们飞起来那种飘飘荡荡的样子,飞蓬的生命力特别强,不管飞到哪里,都能落地生根,很快就可以繁殖起来。


道家人物的生命力就特别强,奉行“夫唯不争,故无忧”的处世观,他们随便到哪里都能找到自得其乐的方法,象上古时期的许尤,战国时期的鬼欲子,秦朝时期的商山四皓,隋朝时期的王通,五代时期的陈抟老祖等等,都是这类人物。

总之

道家处世,绝不勉强,只讲求顺势而为,时机成熟了,就大干一场,时机不到,就韬光养晦,但他们也并不会消沉,而是会趁机为社会培养大量的人材,以务来时之需。

我们知道鬼谷子就培养了一批学生,在战国时期纵横捭阖非常著名,象苏秦、张仪、孙膑、庞娟等,都是鬼谷子的学生,还有文中子王通,也培养了房玄龄、魏征、杜如晦、李靖等一干人才,都成了唐朝的风云人物。


澡雪堂主谈国学


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

君子如果生在,属于自己能够施展才华的年代,或有条件施展拳脚的机会,就应该果断的跃马扬鞭,驰骋疆场,建功立业,死而后已,或驾辕行路,奔向自己想去的方向和地方,全方位的感受,沿途风景,还有那广阔天空,让车上的人,行路的人,赞叹自己的技术,带领他们,翻过高山,躺过溪谷,走出沟壑!

不得其时,就老实的坐在车里,感受颠簸,或躺或卧,或卷曲着,看看天上的北斗,看看地上的辙迹,难以主宰自己的行程,方向,也难以第一时间感受美好的风景,还有那凶险,对于第一时间正确判断,存在影响,所以这种人生的道路,让人感觉非常的劳累!



毛小瓏


“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这句话是孔子问礼于老子之时,老子对孔子讲的。原文出自司马迁的《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原文是: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如是而已。”

上图是中华书局版《史记》图片。应该算是最好的版本了。题目中把蓬与累之间断开,是没有必要的。

因为这句话出自老子之口,有些解释者把它解释为道家智慧,这当然没有错。但这句话在后世的单独出现,体现的恐怕不仅仅是道家智慧。我们还是先回到题目上,说说它的意思。这句话分两部分,前半部分明白了“得时”和“驾”,意思就出来了。后半句重点在“蓬累”而行。下面我们分别解释。

“得时”的说法,现在有些地方还在用,比如某个人当了官,在某个地方说了算,人们便说他“得时”了。在历史上,我们说“乾隆”的时候,既是指公元1736年到1796年这段时间,也是指爱新觉罗.弘历这个人。为什么把时间和人合为一体?因为这个时代,这个人说了算。因此,得时,在中国文化中的含义是,某个人在某个时间段里在某个地方有权力说了算,就是所谓的得时。因此,当皇帝是在一国之中得时,当省长是在一省得时,当县长是在一县得时,依此类推。

然后我们再说“驾”。现代大多数的人都把“驾”解析坐车当官。这当然也不错,当官必然要管事。但是,驾其实还有个意思是“引领”“把握”的意思,比如驾轻就熟。因此,“君子得其时则驾”的意思其实就是,当你当了官为世所用之后,就要带领百姓创造美好生活。

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蓬累,蓬,就是一种草,其状若皤蒿,细径,蔓生于沙漠中,风吹则根断,随军风转移也。累,是转行貌也。这样,这句话的意思也很明白了。不得时,不当官,不为世所用的时候,就当个普通老百姓。官府让干啥就啥。有句俗语不是说吗?人随王法草随风,就是这个意思。

说了半天,这句话其实就一句俗话的另一种表达。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但“蓬累”更有合光同尘之意,是圣人无为之状。而“独善”体现的是儒家的有为,就算是不能为社会做贡献,也要用自己不同于一般的智慧,把自己的生活过得更好。使自己不同与俗,不合俗。

从“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到“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变化,既能看出道家与儒家人生态度的不同。也能看出二者文化上的同根性。分析上文老子对孔子讲的话,明显是劝孔子不要积极入世的。这体现了老子的清虚自守,无为而治。而孔子是积极入世的。就算不能兼济天下,也绝不甘于平庸,还是要独善其身。如果是你来选择,你是选择老子的蓬累而行,还是选择孔子的独善其身?这道选择题可能正好说明了为什么两千年来,儒家会成为主流。


七月流火140400643


善于把握时机就能驾驭好各种情事,使事物按照预定的轨道运行;反之,就不能控制事物的发展变化状态,成败得失全平运气,好比飞蓬随风飘转流徙,动静转停皆不由己。

《诗》云:“比茁者蓬,一发五豵,于嗟乎驺虞”。驺虞何以被欣赏、被称赞?以其善驾也!





淡漠千里1


难得一见的老子与孔子的对话。

语出《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如是而已。”

以上为原文。

孔子到周王朝所在地去,在那里见到了老子,拉着老子要和老子探讨关于“礼”的学问。

孔子先是说了一大通(子所言者)。

孔子说完后,老子就开口了,先对孔子的话进行概括:

“你说的这些,说的人跟他们的骨头一样,都早已腐朽,只有他们曾说过的话还在。”

然后老子一语道尽自己的观点:

君子如果遇到好时机,就应该积极引自己去成事;如果生不逢时,就把自己深藏起来,随大流。(“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

接下去老子开始摆事实,打比方,这是老子说话惯有的习惯。

“我听说,会赚钱的商人(良贾)总是装作没有钱的样子,品行高尚(盛德)的君子外表看上去好像很愚钝。”

其实就是在告诉孔子即便有钱,有德,也要谦虚低调。

紧接着老子又进一步教诲孔子:

“除去你的骄傲之气和过多的欲望,也除去你摆谱的脸色(态色)和过高的志向(淫志),因为这些都对你自己毫无益处。”

最后老子谦虚的说到:

“我可以告诉你的,就这些了。”

其实这段对话很好理解,老子教诲孔子,做人要懂得谦虚审慎,虚怀若谷;做事要懂得审时度势,知道何时一飞冲天,又何时韬光养晦。

做一个朴实无华,脚踏实地的人,这个道理很简单,要做到却很难,因为人生而具有的欲望和杂念,会影响人的判断和行为。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读文化


無月文化馆


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生逢其时的时候就能够策马奔腾(大展身手),而生不逢时的时候就只有像蓬草一样随风漂泊流转(身不由己无法施展)。

这句话出自于《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这是孔子拜见老子的时候老子教诲孔子的一段话。孔子周游列国十几年想要君王们施行仁政,可是毫无结果。老子就告诫孔子,现在世间的潮流就是如此,这不是你一个人目前能够改变的,这个时代就不是君子、贤者的时代,这也就是你(孔子)为什么一直行不通的原因。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世间的大势不是个人可以决定的,所谓时势造英雄就是这个道理。

当英雄生不逢时的时候那么刘邦只能够是一个泗水亭游手好闲的亭长,而韩信吃了上顿没下顿。

但是时代的潮流一旦转变,当始皇帝过世,陈胜吴广揭开了时代的大幕后,过去束缚着这些英雄们的体制被彻底砸碎后他们就可以大展身手了。过去的皇帝大臣们被掀翻在地,平民百姓却爬上了王侯将相的高位。


叶好古


三十四岁的孔子去周问学老子。

老子对孔子说: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

老子的这句话对孔子影响很大,后来论语中记载“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就是受老子这句话的影响。

君子要识时务,要顺势而为,不可逆势。时势需要你,就发挥自己的能力,否则就要危行言逊。


天理之昭明灵觉处


“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就是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通俗说就是有机会就大展宏图,没机会就修养自己,也可以说就是庄子说的天下有道,则与物皆昌,天下无道,则修德就闲。

出自《老子韩非列传》,《史记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第三》,作者司马迁。这是一篇关于先秦道家和法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庄子、申子(申不害)和韩非子四人的合传。因限于篇幅,司马迁无法详细论述道家的各个流派,故而只能选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老、庄、申、韩为其立传。司马迁以老子“深远”,说其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并将其与申、韩同传,勾勒出道、法两家嬗变传承之关系。又附庄子,盖看重其“沈洋自恣以适己”的修身处世之道,还特意列举楚威王聘庄子为相的故事。代表了道家“ 刑名法术系统和养生神仙系统”③这两个系统 。司马迁的安排选取颇有见地。司马迁将他们合为一传,代表了先秦汉初人们对道家与法家关系的重要看法。

君子在时运来临时就应当驾车外出(一般指做官),时运不佳时则像一株蓬草,随风走走停停,由不得自己。蓬是一种草,遇风根部会折断。然后被风裹挟而翻滚行进。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多尔衮爱新觉罗


君子把握天道时机而动,则行得快如驾车,不能得到天道帮助的时机就会劳累而行。一句话顺呼天者谓之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