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出過哪些歷史名人?

十萬個知識點


漳州是福建歷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蘊深厚,歷史悠久,歷朝歷代名人不絕。

一,解放軍中將蘇靜

蘇靜,又名蘇孝順,是福建漳州龍海市海澄鎮人。革命戰爭期間,曾先後擔任過中央紅軍紅一軍團總指揮部參謀、科長、八路軍115師東進支隊司令部秘書長兼軍法處處長、政治部保衛部部長兼敵工部部長、東北民主聯軍情報部部長、作戰部部長兼教育部部長,曾先後參加過第4、第5次反圍剿、紅軍兩萬五千里長徵,爬過雪山走過草地。





抗日戰爭期間參加過平型關等戰鬥戰役,解放戰爭期間參加過遼瀋戰役平津戰役和渡江戰役,尤其是在平津戰役中,蘇靜作為解放軍的代表與國軍華北最高指揮官傅作義談判,為和平保全了北平這麼一座文化古都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談判成功,北平無戰事


二,閩海才子黃道周

黃道周是明末時期文學家、書法家、抗清志士,代表作品《儒林集傳》、《石齋集》、《易象正義》等,祖籍福建莆田,在其祖父的時候從莆田遷往了漳州,這塊歷史名城成為了生他養他的故土。

天啟二年(1622年),黃道周以出色的成績考中了進士,深得主考官的賞識,曾先後擔任翰林院修撰、詹事府少詹事等職,南明隆武年間擔任吏部尚書兼兵部尚書、首輔大學士,由於抗清失敗被俘而壯烈殉國,隆武帝親賜諡號“忠烈”,追贈文明伯,以紀念他的功績。



民國大師許地山

許地山是中國現代著名小說家、散文家,也是新文化運動的倡導先驅者之一,問題小說的代表人物之一,筆名落花生,代表作《空山靈雨》、《危巢墜簡》、《道教史》、《印度文學》等。

許地山原籍廣東,1894年出生於臺灣台南地區,原本的生活倒也算平靜,然而一起突發事件打破了和諧的氛圍。1894年的中日甲午戰爭以日本獲勝而告終,日本不僅從清政府手裡拿走了2億3000萬兩白銀,還割走了澎湖列島以及臺灣本島。


臺灣被佔據後,年僅三歲的許地山跟著自己的父親許南英一起遷回大陸,在福建漳州龍溪落戶定居,開始了自己新的生活。由於家道中落,許地山不得不自謀生路,他當過小學教員,也在省立第二師範中學任過教,1917年許地山考入燕京大學文學院,五四運動時期他成為了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之一。

1921年初,他與沈雁冰、葉聖陶、鄭振鐸等十餘人聯合發起創辦了文學研究會,成立了《小說月報》。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日本全面侵華,許地山積極發表文章、演說,宣傳抗日反對投降,呼籲國人誓死不當亡國奴。1938年在武漢漢口成立了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許地山與郭沫若、茅盾、巴金等40餘人共同成為理事。1941年,因為勞累過度,這位民國文學大師病逝。


龍武驍衛


漳州是歷史文化名城,閩南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歷史上有黃道周、張燮、潘振承等名人,這裡介紹4位漳州名人。

劉再興

劉再興(1921——2015),福建漳州市漳浦縣人。革命戰爭年代,曾任新四軍2支隊4團通訊排長、政治指導員等職,參加過孟良崮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等。新中國成立後,曾任海軍5艦隊天目山艇政委,海軍青島基地後勤部輔助船隻港灣處政治委員等職。轉業後任漳浦縣副縣長,漳州市氣象臺臺長、龍溪手工業局局長等職。榮獲三級八一勳章、三級獨立自由勳章、三級解放勳章。

王德

王德(1906——1996),福建省漳州市龍海市人。革命戰爭年代,曾任共青團中央組織部秘書長,共青團中央組織部代理部長,八路軍120師暨晉綏軍區獨立2旅兼第2軍分區副政委,120師獨立2旅政委,晉綏邊區第2地委書記兼晉綏軍區第2軍分區政委等職,參加晉綏根據地建設和反“掃蕩”鬥爭。新中國成立後,曾任粵中區委第一書記兼粵中軍區政委,中共華南分局常委兼廣州市委第一書記,中共廣東省委書記等職。

林語堂

林語堂(1895——1976),福建漳州市人,中國現代著名作家、學者、翻譯家、語言學家。

早年留學美國,獲哈佛大學文學碩士,留學德國,獲萊比錫大學語言學博士。曾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廈門大學任教,為香港中文大學研究教授。曾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美術與文學主任、國際筆會副會長等職。創辦《論語》、《人間世》、《宇宙風》等刊物,作品有《京華煙雲》、《啼笑皆非》、《人生的盛宴》、《生活的藝術》,譯著《東坡詩文選》、《浮生六記》,主編《林語堂當代漢英詞典》等。兩次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

曾仕強

曾仕強(1934——2018),生於福建漳州,1949年隨父母赴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系畢業,英國牛津大學管理哲學榮譽博士、英國萊斯特大學管理哲學博士、美國杜魯門大學行政管理碩士,曾任臺灣智慧大學校長,臺灣興國管理學院校長等職。著有《家庭教育》、《孫子兵法與人力自動化》、《曾仕強說中國人》、《中國人,你心裡在想什麼?》、《總裁魅力學》、《如何在36歲以前成功》、《21世紀的易經管理法》、《人際關係與溝通》、《掌握中國人性的管理法》、《中國管理哲學》、《中國式管理》、《中國式管理之組織行為學》、《三種管理思維的交錯》、《透視靈魂看人生》等多部,被稱為“中國式管理之父”。

還有哪些漳州名人請補充。


鄭國柱


每個地方都有自已引以自豪的名人,漳州也是一樣,名人輩出。我追尋紅色的根基,傳承紅色的基因,現介紹幾位漳州籍的革命老前輩,緬懷他們的豐功偉績。

△彭衝(1915年-2010年),生於福建漳州。他是共和國中漳州籍中著名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我國政治工作和法制建設的傑出領導人。他1934年8月加中國共產黨,當過學生運動領袖,領導過地下革命工作,歷經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洗禮。新中國成立後,歷任歷任中共福建省委秘書長、省委統戰部部長兼中共龍溪地委書記,中共中央華東局統戰部副部長,南京市市長、市委第一書記,江蘇省委書記,江蘇省委第一書記,南京軍區第二政治委員、軍區黨委第三書記,上海警備區第一政治委員。1976年粉碎“四人幫”後,擔任中共上海市委第三書記、上海市革命委員會第二副主任、上海市政治協商會議主席。全國政協委員會副主席、全國人大副委員長。

△蘇靜(1910—1997),福建省海澄(今龍海縣)縣人。共和國中將,他是久經考驗的忠誠共產主義戰士、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人民解放軍優秀的政治工作者,被喻為一人能當10萬兵的四野名將。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紅一軍團司令部作戰參謀、偵察科副科長、科長。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一一五師司令部二科科長等職。在解放戰爭中,他任東北民主聯軍總司令部情報處處長、作戰處處長兼情報處處長,中南軍區司令部作戰處處長兼隊列處處長。在平津戰役中,作為我軍代表進入北平同傅作義的代表及傅本人進行談判,為和平解放北平做出了特殊貢獻。新中國成立後,任中南軍區副參謀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軍務部部長,國家計劃委員會副主任。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

△李兆炳(1909—1993)福建省漳州市人,共和國少將。1935年加入中 國共產黨。他是一位老紅軍,在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一直從事政治工作,歷經了長征,身經百戰,為我軍政治工作做出了重要貢獻。新中國成立後,歷任華北軍區政治部宣傳部副部長、軍委總政治部文化部處長、副部長,北京軍區後勤部副政委。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漳州還有其他革命前輩,歡迎大家補充、完善。



zj史海拾貝


漳州歷史名人太多了,說不完,道不盡的,老林太自私了,來列舉幾位林家的名人吧,

一,林震,漳州長太人,(1388一1448),明宣德五年狀元,也是漳州府歷史以來唯一的狀元。

二,林士章,漳州漳浦人,(1523一16OO),明嘉靖三十八年探花,官至禮部尚書,太子太傅,南京國子監。

三,林偕春,漳州雲肖人,(1537一16O4),明隆慶年間進士,號雲山居士,太師公廟香火旺盛。

四,林語堂,漳州平和人,(1895一1976)國際語言大師。

名人太多,講不完。


薌江釣叟老林


 有一位可能大家不怎麼熟悉,但是也是新中國建設前期的一個大寫的人:林語堂。

1932年12月,上海發起組織中國民權保障同盟,宋慶齡任主席,林語堂當選為全國9個執行委員之一。

  1936年8月,林語堂攜眷到美國教書,並從事寫作活動,向國外談論介紹中國生活藝術和文化。1938年春,離美旅居法國,在那裡寫了遊覽瑞士、比利時、意大利等地的名勝古蹟的遊記,並開始撰寫長篇小說《京華煙雲》;1939年8月在美國出版,嗣後又用英文寫了抗戰小說《風聲鶴唳》;五十年代又寫了一部小說《朱門》,合稱“三部曲”。

  1947年初夏,林語堂出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藝術文學組組長,在美國先後出版傳記文學《蘇東坡傳》、長篇小說《-街》及選注本《老子之智慧》。

  1950年,林語堂辭去聯合國科教文組的職務,自法返美,從事中國古典文學作品的翻譯改編工作。1950年4月,創辦《天風》月刊。1954年赴新加坡,以校長名義創辦南洋大學。翌年4月辭職回紐約,繼續寫作。從1950年至1964年,先後在紐約出版《杜十娘》、《遠景》、《紅牡丹》《武則天傳》等書。1964年他曾寫過一部-小說《逃回自由之城》,後又悔此一作,在盤存自己小說時將它刪掉。

  林語堂刻苦鑽研,曾發明林氏中文打字機,後為經費所限,未能投產。1967年,應香港中文大學之邀,擔任《當代漢英詞典》主編,兩年編成,並在香港出版。1969年林語堂出任臺灣《中國筆會》會長,1975年4月在維也納舉行的國際筆會大會上,被選為第40屆會長。1976年3月26日,病逝於香港,享年81歲。

還有一位,何子祥。是清朝時的明間最受百姓愛戴的官員之一。

何子祥(1707~1771),字象宣,號蓉林,平和(今福建雲霄縣)人。清乾隆十六年(1751)進士,三十年由浦江知縣調任平陽知縣。上任伊始,便與縣丞蕭垛興建龍湖等書院、昆陽等義學,觀瀾等社學,又建社倉十餘所以備荒。疏浚了縣城內外淤塞百餘年的河道(內河八百餘丈,外河三百餘丈),縣城面貌為之改觀。

  其時平陽糧禁甚嚴,凡過路穀米,都被兵差扣阻以牟利。何察訪民情後,便發佈《米準流行示》道:“誠以天下一家,豐歉之際,彼此通融。濟民善政,莫大於此。”“將軍嶺以至石塘、赤溪、蒲門等處,計程五十里,人民數千家,邊山邊海,地磽寒,早稻止一季,不比嶺內一歲兩收(而地土深厚者所收又倍)。是以該地農民早稻未登場時,每過嶺買米以接青黃,而嶺腳地棍哄同營民,私自攔截抄沒。”“此後如有此等仍蹈舊習,準該地居民赴縣控告,本縣按律究議,斷不少寬。”


十萬個知識點


據史料記載,約一萬年前就有先民在漳州這片沃土上繁衍生息。漳州是國務院公佈的歷史文化名城(1986年),從建州(686年)開始迄今已有一千三百餘年曆史,文化底蘊深厚,民俗風情多姿,歷代名人輩出。在漳州歷史的長河中,出現過很多優秀的人物。如開漳元勳、令漳屬人民一直懷念、稱之為開漳聖王的陳元光;堅持民族氣節,為國為民、敢言是非的明代著名學者黃道周;乾隆宰相、曾任四庫全書正總裁蔡新;中國詩歌發起人之一、抗戰詩星楊騷;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林語堂等。

1、開漳聖王——陳元光

陳元光(657-711年),光州固始人,生於顯慶二年(657年)二月十六日。他是閩臺地區重要的民間信仰之一,被奉為開漳聖王。陳元光將軍自未弱冠之年即隨父率眾南下,直至殉職,始終堅守在閩戍地,長達四十二年;治閩有方,開科選才,任用賢士,招撫流亡,燒荒屯墾,興辦學校,勸民讀書。還在州內設36個堡,立行臺於四境,作為軍事綏靖和政治教人的據點。

據瞭解,開漳聖王陳元光及其開漳將士入閩戍邊平亂開漳治州150年,偃武修文,施行惠政,勸農務本,通商惠工,屯墾安民,興國庫,施教化,移風俗,育人才,傳播中原文化和農耕技術等,開漳興閩的豐功偉績赫然可見。陳元光所創建的開漳文化,世代相傳,影響深遠,成為開漳後裔寶貴的精神財富。一千三百多年來,隨著開漳將士後裔之繁衍與遷徙,身居閩、臺、粵浙及東南亞與歐美等地的五千多萬河洛兒郎,慎終追遠,繼往開來,報效家國,並在海內外建廟宇八百餘座,奉祀開漳聖王陳元光。

2、明末學者——黃道周

黃道周(1585年—1646年),明末學者、書畫家、文學家、儒學大師、民族英雄,福建漳浦銅山(現東山縣銅陵鎮)人。明天啟二年進士,歷官翰林院修撰、詹事府少詹事等。南明隆武時,任吏部兼兵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首輔)。抗清失敗,被俘殉國,諡忠烈。清代著名學者蔡世遠概括黃道周一生說,嚴謹的治學精神和淵博的學問可比邵雍,忠貞為國直言敢諫可比李綱,慷慨赴難從容就義可比文天祥。徐霞客稱他“字畫為館閣第一、文章為國朝第一、人品為海內第一,其學問直接周孔,為古今第一”。

黃道周崇儒崇易,博學多才,一生著述豐厚,如《儒行集傳》《石齋集》《易象正義》《春秋揆》《孝經集傳》等。存詩2000首,被俘後在牢中所作300多首詩最為感人。清人編《黃漳浦先生全集》中,收集其著述150多卷。如今,漳浦縣將之列入重點文化工程,重新考證編修了《黃漳浦全集》。

3、《四庫全書》總裁——蔡新

蔡新(1707~1799年),字次明,號葛山,別號緝齋,漳浦下布(今漳浦縣大南坂下樓村林西墘)人,建府第在縣城準提室巷內。父早逝,家境貧窮,自幼與兄助寡母耕作、採薪度日。蔡新年輕時,刻苦學習,尤喜聞儒家性理天命的學說,深受堂叔蔡世遠的鐘愛。

蔡新在朝任職50年,歷任吏、禮、兵、刑、工等部尚書,官至文華殿大學士,德高望重;任《四庫全書》總裁,勞苦功高,深為時人敬仰。他歷次歸家時,遇災荒,捐資平糶,置義學、義倉、義冢,修葺先賢蔡襄祠、黃道周祠,興廢舉墜,有德於鄉。

4、抗戰詩星——楊騷

楊騷(1900-1957),福建漳州人,著名詩人、作家,中國詩歌會發起人之一。1938年加入“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1939年參加“作家戰地訪問團”到抗日前線訪問,被譽為“抗戰詩星”。楊騷一生著述甚豐,出版書籍22種。其中有抒情詩集《受難者的短曲》、《春的感傷》等;劇本集《迷雛》、《他的天使》;詩劇集《記憶之都》;評論、隨筆集《急就篇》。譯作有《鐵流》、《十月》、《沒錢的猶太人》、《異樣的戀》、《痴人之愛》、《心》等。

5、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林語堂

林語堂(1895年10月10日-1976年3月26日),福建龍溪(今漳州)人,原名和樂,後改玉堂,又改語堂,中國現代著名作家、學者、翻譯家、語言學家,新道家代表人物。

林語堂於1940年和1950年先後兩度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曾創辦《論語》《人間世》《宇宙風》等刊物,作品包括小說《京華煙雲》《啼笑皆非》。散文和雜文文集《人生的盛宴》《生活的藝術》以及譯著《東坡詩文選》《浮生六記》等。1967年受聘為香港中文大學研究教授,主持編撰《林語堂當代漢英詞典》。


福建閩南網


福建漳州乃“魚米花果”之鄉,所出的歷史名人很多。這裡略舉幾例:

何子祥(1707至1771)字象宣,號蓉林,和平人。清乾隆十六年進士,在平陽知縣任上,興建龍湖書院,並廣邊義學,興修水利,關愛民生。雖卒於任上,然百姓慟哭挽留,遺著有《蓉林筆抄》四卷傳世。

林震(1184至1258),字敦聲,長泰縣人,狀元及第。林震極富文學才華,所作詩文多已散失。今存《儒學科貢題名記》,《林氏族譜序》,《春日偶成》,《歸省》等。

林士章(1253至1600字德斐,號璧東,漳浦人,進士及第,明嘉靖三十八年奪得探花。潛心研究古代經典,曾參與編纂《世宗實錄》。

蔡新(1707至1799)字次明,號葛山,漳浦人,清朝大臣,乾隆元年進士及第。曾參加編輯《四庫全書》。蔡新有《緝齋詩文集》刊行於世。

吳大成(1126至1227),字子集。號梅子,南宋“漸山七賢”之一,因直言得罪秦檜遂返鄉興學。其高風亮節,為世人稱讚。有《梅月詩卷》等傳世。

陳淳(1159至1223),字安卿宋朝龍溪人,世稱北溪先生,與朱熹一起興辦理學。陳淳工詩能畫,有《北溪大全集》五十卷,《論孟學庸義》《字義詳講》,《禮解》,《女學》等傳世。

林語堂(1895至1976)原名林和樂,龍溪人,中國現代著名的作家。代表作有《京華煙雲》,《風聲鶴唳》,《朱門》,《杜十娘》,《遠景》,《紅牡丹》等。其中《京華煙雲》被譽為當代《紅樓夢》。


綺閣書生


1.黃道周

漳州戶籍,祖籍福建莆田市城廂區,被譽為“閩海才子”,一生著述100多種,他在鄴山書院講學時,“四方學者環江門而來聽者千艘”。清代,數學家、水利專家南靖人莊亨陽,所著《莊氏算學》,融合中西數學知識,成為當時從事水利工程建設的實用手冊。

2.何子祥

字象宣,號蓉林,清乾隆十六年(1751)進士,三十年由浦江知縣調任平陽知縣。上任伊始,便與縣丞蕭垛興建龍湖等書院、昆陽等義學,觀瀾等社學,又建社倉十餘所以備荒。疏浚了縣城內外淤塞百餘年的河道(內河八百餘丈,外河三百餘丈),縣城面貌為之改觀。其時平陽糧禁甚嚴,凡過路穀米,都被兵差扣阻以牟利。何察訪民情後,便發佈《米準流行示》道:“誠以天下一家,豐歉之際,彼此通融。濟民善政,莫大於此。”

3.林震

字敦聲,又字起龍,林震富有文學才華,寫下不少詩文,惜多已散失。今存有《儒學科貢題名記》、《林氏族譜序》等文章以及《紫極宮》、《春日偶成》、《歸省》、《元宵》、《題蘇步坊》等30多首詩歌。林震年幼喪父,事繼母至孝,家庭生活貧困,但貧不移志,堅持刻苦讀書,據林震自述:“夜則讀書於室,晝則樵于山,倦而息影林樾下,出攜卷腰底,讀之聲朗朗出樹間。”經多年苦讀,他學問淵博,文章超群。

4.林士章

字德斐,號璧東。福建漳浦人。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1559)己未科丁士美榜進士第三人。林士章早年在鄉間執教。嘉靖三十七年(1558)鄉試中舉,次年奪得探花,授翰林編修。當時翰林詞臣多以待詔供奉承恩。林士章卻杜門閉戶,潛心研究古代經籍。隆慶元年(1567),林士章參與纂修《世宗實錄》。隆慶二年(1568)三月,又出任會試同考官,後升為國子監司業。隆慶五年(1571)十月,為南京國子監祭酒。

5.蔡新

字次明,號葛山,別號緝齋,福建省漳浦(今漳浦縣大南坂下樓村林西墘)人,清朝大臣。乾隆元年進士,授庶吉士、翰林院編修、直-房、翰林院侍講,累官內廷總師傅、兼理兵部尚書兼管國子監事務、禮部尚書兼理兵部尚書、吏部尚書兼國子監事務、文華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加授太子太師。嘉慶四年十二月,卒於家,贈太傅,賜祭葬,諡文恭。人物生平乾隆元年(1736年),登進士第,選翰林庶吉士。

6.吳大成

字子集,號梅子,又號梅月,四都人,南宋“漸山七賢”之一。大成少年聰明好學,喜歡尋師問道,曾師從陳景肅於仙人峰。紹興中期,時年19的大成以文行與薛京、鄭柔、楊耿等被選入太學。在學期間,大成曾被朝廷差遣任事。他不投時好,不阿權貴,又敢於抨擊當權者投降-行徑,因而得罪於奸臣秦檜。後陳景肅在湖州知事任上被秦檜罷黜還鄉,大成與楊耿、薛京諸友也乞歸省回籍,隨陳景肅講學於漸山石屏書院,潛心研讀理學,辨訂經籍,大有發明。

7.周匡物

字幾本。唐龍溪縣人。曾在天城山之麓讀書。“天城”,後改名“名第”,郡人稱匡物為“名第先生”。少時家貧力學,徒步上京赴考,途經錢塘江,因乏渡船費,久滯不前,遂於公館題詩云:“萬里茫茫天塹遙,秦皇底事不安橋?錢塘江口無錢過,又阻西陵兩信潮。”郡牧見之,乃罪津吏。自是舟子不敢收取舉選人渡船錢。周匡物未第時,已馳名閩詩壇。元和十一年(816年)中進士第四名,是自唐垂拱二年(686年)漳州建州後第一個進士。御試時作《學殖賦》及《鶯出谷詩》,傳誦一時。

8.孫叔謹

字信之。宋龍溪縣人。是當時倡言“攘外必先安內”的朝議大夫孫昭先之子。孫叔謹自幼刻志問學,長成後以父功補官,初任廣東揭陽縣尉。揭陽稅重民苦,叔謹力言於知州減稅以便民。次年,轉任大理寺評事,持法公正,朝中稱美。他在輪對時說:當前旱災、蝗災嚴重,作物歉收,盜賊蜂起。朝廷對地方長官,應責成其辦好賑恤實政;對守土軍人,應責令其著實防禦盜寇。

9.陳淳

字安卿。宋龍溪縣遊仙鄉龍州里(今步文鄉蓬洲社)人,居北溪,世稱北溪先生。為人恬靜,略有口吃,不善交遊,初專攻科舉,後受林宗臣勸導,崇奉朱熹理學。紹熙元年(1190年)朱熹知漳州,陳淳以《自警詩》拜見,兩人一見如故,交談極歡。朱熹曉之以德義透徹瞭解並身體力行的“上達”之理。從此,陳淳常與朱熹論理終日,有時竟至深夜。朱熹常稱讚陳淳善於提問和鑽研精神。

10.顏師魯

字幾聖,宋龍溪縣青礁人,世居漳州西橋。紹興十二年(1142年)中進士,初任番禺主簿,繼任莆田、福清知縣。因卓著政績,內調國子監丞,嗣外放任江東提舉、浙西常平。在浙西時,當地農民終年辛勤耕種,所獲輒為豪強掠奪,交不上租賦,地方官吏即以“盜種”罪名對農民枉法懲辦。師魯提議應核實農民租賦數額,使農民勞有所得,才能積極生產。高宗認可其奏,遂頒佈政策法令於天下。當時役法大敝,每次徵役,百姓納款代役,往往傾家蕩產。


博覽古今中外


同盟會會員、辛亥革命先驅黃升(龍文區橋頭村樓內社人) 【附】 釜山古城裡那位塵封多年的辛亥革命志士 喚起國民成革命,救鄉救國自治行。 面帶憂時容色慘,心關亂日貌沉吟。 舉陳危局痛難盡,環顧列強哀感生。 只望同胞團結力,嶄新社會用和平。 這首《七律 傷懷》表達了憂國憂民的情懷、喚起民眾團結革命以及對和平社會的嚮往。真摯感人。它的作者叫黃升(原名黃志騫),是從釜山古城裡走出的一位辛亥革命志士。 1905年,黃升下南洋到菲律賓的宿務創辦麵粉公司,篳路藍縷、創業維艱,後經營有方、業績斐然。辛亥革命爆發後,他在1907年參加了孫中山組織的同盟會。與陳嘉庚、林文慶、蘇眇公等一批閩南愛國華僑一起,成了“同盟會南洋支部”的成員,並被孫中山委任為“宿務參議員”。黃升多次捐巨資支持革命、多次受孫中山嘉獎(部分獎狀現收藏於中國革命博物館)。1925年孫中山先生逝世時,黃升還以菲律賓宿務黨員的身份發了一封唁電給孫中山長子孫哲生。在那軍閥混戰、風雨飄搖的年代,黃升又不顧親朋勸阻,拋棄了菲律賓的產業、帶著三個孩子回國投身革命。他把一個孩子送人,另兩個孩子寄養老家樓內,自己隻身奔赴前線,曾任國民革命軍第三軍的參謀長等職。後不滿於國民黨內部派系的爭端而離開部隊,一種說法是回故鄉教書(資料缺失)。直到1941年病逝,年終58歲。


一天一道一酬勤


漳州歷史名人—黃道周黃道周(1585~1646)明末學者、書畫家、抗清英雄.字幼玄,一作幼平或幼元,又字螭若,螭平,號石齋,漢族,福建漳浦銅山(現東山縣)人.天啟二年進士,歷官翰林院修撰、詹事府少詹事.南明隆武時,任吏部兼兵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抗清失敗,被俘殉國,諡忠烈.

生平簡介

早年苦學

祖籍莆田文賦裡雙牌鋪(今莆田山牌村),是福建莆田始祖唐進士桂州刺史開國公諡忠義黃岸

公三十世孫、興化軍城始祖北宋會元鄭獬榜傳臚進士太常寺卿侍中兼樞密副使諡文正黃中庸二十一世孫、宋隆興癸未特奏進士潭州知府黃豐十八世孫.黃道周乞言自序狀雲:“先代從莆田徙居銅海(今福建省東山縣)再世矣.”

明萬曆十三年(1585年)二月初九(3月9日),道周生於漳浦縣銅山所,即令東山縣銅陵鎮,出生世家,年少家貧,自幼聰穎好學,5歲就學於銅山崇文書院;11歲即善文章;14歲遊學廣東博羅,獲譽“閩海才子”;18歲居銅山海中塔嶼耕讀攻《易》;23歲始致力講學著作;25歲攜母遷居漳浦縣城;28歲後隱於縣城東郊的東皋攻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