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墉教育之道:教育應該有溫度,行善是每個人自己的事

這幾天,湖北當地的紅十會系統遭到網友的吐槽,大家主要質疑的是其在捐贈物資分配等方面做得不到位、透明度不夠、效率跟不上。疫情如此嚴重的災難當頭,令人著急又痛心。

這讓人想到貴州身高1米35體重只有43斤的女大學生吳花燕的離世。據悉,以吳花燕名義發起籌款的公益平臺“9958兒童緊急救助中心”類似“募款100萬卻只給了吳家人2萬”的行為曾多次發生。

於是一時之間,“慈善”“公益”“捐款”又成為了人人喊打的對象。

這不是“行善”的第一次翻車,可能也不是最後一次。前有“郭美美”“水滴籌掃樓”,再不久前也有“女孩專項春蕾計劃救助男孩”的違規操作,如今出現這更令人心寒的“百萬善款只給2萬”,一步一步,消磨著人們心中的善與愛。

所以,我們便高喊著“再也不受騙了”而拒絕一切慈善?

劉墉教育之道:教育應該有溫度,行善是每個人自己的事

華人作家、知名親子教育專家劉墉在新書《終身教養》中有這麼一篇文章,《做好好人好事》,文章開頭是這樣寫的:“你可以不行善,但是千萬別在他人行善時冷言冷語”。

劉墉說了這麼一件事,南亞海嘯的時候,他的一位好朋友捐了許多錢。有人說當地政府腐敗,只怕外面人捐十塊錢,到災民手裡也就只有一塊錢了。而他的好朋友只是淡淡一笑說:“畢竟還有十分之一到了災民手裡,如果我們都拿著個當藉口,不捐了,他們不是十分之一也拿不到嗎?”

劉墉教育之道:教育應該有溫度,行善是每個人自己的事

其實捐錢並非義務,也不一定人人有能力。只是有些“口號”喊的多了,一個傳一個,眾口鑠金,甚至成為一種迷信——“都是內幕”“就是圈錢”“小心被訛”“全是騙子”,那麻煩可就大了。信任的建立可能需要比樹木成材更久,但崩塌往往只在一瞬間。

劉墉認為,行善絕對是一件應該衷心願意,而且量力而為的事。換句話說,行善其實是每個人自己的事,不容外人置喙。

有些人自己不做也就罷了,如果非但不做,反而用自己的處世原則“教育”別人,見到他人行善就冷嘲熱諷“人傻錢多”,或是“沽名釣譽”,甚至找到這樣那樣的社會事件就猛力宣傳,阻止他人行善,這便是行惡了!

劉墉教育之道:教育應該有溫度,行善是每個人自己的事

或許在經歷了這麼多的“愛的失守”之後,我們更應該往積極地方向去做些什麼。劉墉在文中呼籲大家,“用積極的態度去監督公益團體,用犧牲的精神去奉獻愛心,用寬容諒解的心去接納可憐人”,一方面嚴懲忘恩負義、發苦難財的那些人,一方面對見義勇為、慈善捐助有實質的補償或獎勵。或許他們也不會要,但收不收是他們的事,給不給卻是公理之在、公道之在、公義之在,沒有公義的社會,便很難有公益。

劉墉在文章的最後警醒的發問:“小悅悅是誰殺的?”——“第一次是人軋的,第二次是社會軋的!”

如果放任“明哲可以保身”“捐款都是傻子”這種理念繼續存在蔓延,那麼下一個“吳花燕”事件的時候,整個社會都是共犯!

雖然有些事很“涼心”,但教育應該有溫度,教導人們擁有良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