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腊是明教的第几代教主?他的前后任是谁?

江南柏舟


水浒传中的摩尼教

在《水浒传》(以下简称“水浒”)中,方腊是与梁山宋江并存的“四大寇”之一。宋江被朝廷招安后,转而剿灭江南方腊集团。书中交代,方腊为农民起义军的领袖,并未明面提及摩尼教等宗教。然而,现代人研究水浒,却发现了书中隐形的与宗教相关的东西。

如在征方腊时,柴进化名柯引,潜入方腊军中做卧底。

方腊道:“既有贤士到来,便令白衣朝见。”……柴进奏道:“……近日夜观乾象,见帝星明朗,正照东吴。……今得瞻天子圣颜,抱龙凤之姿,挺天日之表,正应此气”……

有学者指出,方腊“白衣朝见”和柴进的恭维之词,体现了摩尼教尚白和日月崇拜的信仰。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水浒好汉首领的绰号与摩尼教“上僭天王、太子之号”基本上是一致的。诸如此类的细节描写还有很多,我们不一一列举。

跳出文学作品,我们回归史实更能发现方腊与摩尼教的关系。

摩尼教与明教

摩尼教是起源于古波斯萨珊王朝时期的一种宗教,在隋唐之际传入我国,后来渗入民间,流行于浙、赣、闽三地。摩尼教供奉摩尼为光明之神,主张以光明取代黑暗,并且多行反政府之举,因此被朝廷斥为鼓动叛乱的邪教。

由于受到朝廷打压,摩尼教在两宋时转入地下,并采取与佛教、道教模糊边界的方式艰难生存,逐步演化为民间的秘密宗教--明教。我国历史上很多农民起义,如建炎四年(1130年)的钟相起义,元末的韩山童、刘福通起义,清朝中后期的白莲教起义等都与摩尼教(明教)有着直接的联系,方腊起义亦在此列。

方腊与明教

北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方腊以明教为旗号,自称圣公,率众起义,并先后攻占了睦、歙、衢、杭、婺等州。《续纂淳安县志》载:

方腊世居县西喝村,托左道以惑众。

左道就是明教。可见,明教在统治者眼中的态度。方腊起义昙花一现,前后持续仅一年,活动范围仅限江浙一带,但对统治者的触动却很大。方腊之后,北宋朝廷大为震动,严厉镇压各种宗教结社,明教从此沦为“食菜事魔”之流。

方腊在明教中什么地位呢?

我们知道明教是一个比较松散的宗教组织。明教有神祇“明尊”,但无教主之说,这点和佛教很相像。至于方腊,他只是利用明教来组织发动民众,充其量只是一个组织者和代言人。

历史上类似方腊的人物不在少数,之前之后都有人打着明教的名义聚众起义。在他之后,上文已经提及;在他之前,唐代的陈硕真利用明教(那时候还称摩尼教)来组织浙东农民起义,并自称“文佳皇帝”。这些队伍几乎一战即溃,缺乏宗教应有的凝聚历,你也很难将他们的首领与教主联系起来。


史趣


方腊是第八代教主。

摩尼教从东汉末年就传入了中土,但是一直影响不大,直到大唐武则天时期才有了转机。武则天为了登基上位,就让宠臣兼姘头冯小宝造舆论,冯小宝也是能人,居然找到了摩尼教在中土的代言人,这位代言人把明尊转世弥勒再生的教义跟冯小宝一说,冯小宝很高兴,汇报了武则天,武则天说,这家伙级别不够啊,找个差不多的人来。



第二年,摩尼教波斯总教教主带着左右光明使者亲自来到中土,进了皇宫忽悠武则天,武则天安排了佛道大佬跟摩尼教教主展开辩论,结果明教完胜。于是武则天赐摩尼教教主和冯小宝等人紫衣,允许他们在中土传教。没多久总教教主回去了,留下几个法王帮助中土建立摩尼教,冯小宝成为第一任教主,全国广建大明寺。



在冯小宝的鼓吹下,武则天顺利上位。后来武则天冷落了冯小宝,冯小宝怒了,一把火把明堂烧了。武则天就把冯小宝杀掉了。

冯小宝到方腊有六百多年,但是只有八代教主,这很显然是不正常的。正常解释应该是,这六百多年间摩尼教遭到极大破坏,式微的很,一直没有发展起来,所以也就没啥教主可言了。


唐风宋月


我们聊聊这个明教。

大家看过金庸先生的《倚天屠龙记》,里面有个张无忌,张无忌是明朝的教主。

老牛了,下面有一个小堂主,名字好熟,因为他叫朱元璋。

朱元璋就是明教的一个头目,因为会搞群众运动,所以后面反而成了大事,建立了大明朝。据说,他因为害怕明教,所以朝代不敢叫别的,就叫明朝。而明朝从《易经》上来说,也可以压制元朝。

《易经》有一句叫: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行。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就是元朝很牛,但最终还是要归到明朝来。

那么,中国到底有没有明教呢?

事实上,确实有明教,明教就是摩尼教,于公元三世纪的时候由波斯人摩尼创立。它有什么教义呢?其实很简单,它的教义是二元三际论。

二元就是光明跟黑暗两面。世界分为光明跟黑暗两层,这跟中国的阴阳有点像,同样把世界的物质分为了两大相反的东西。不过,阴阳讲究调和,要达到平衡,而不是一方消灭一方。而光明跟黑暗论是斗争的,最终一定是一方消灭一方。这更像基督的上帝战胜恶魔。

所以,明朝的总坛叫光明顶,而且明教的社会属性也总是充满了斗争性,这让他的传播引起了统治者的注意。

摩尼教传入中国大概是唐朝,唐朝的皇帝对他就很警惕,宣布它为邪教。而摩尼教只好披着佛教的马甲传了一会,到了后面,唐朝会昌灭佛。佛教这把伞也挡不住风雨了,摩尼教就正式转入地下,隐秘传教。

到了后面,摩尼教走起了群众路线,跟白莲教,弥勒教有扯不清的关系,而且它比较反动,老是让老百姓去搞斗争。

这里讲一下,摩尼教跟中国的农民起义。

第一个起义的人可不是朱元璋,而是唐高宗年间的陈硕真。

这个人是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人,当时闹饥荒,她大概心善,把自己东家的粮仓打开散米,当然被东家一顿暴K。她逃了出来,跑到安徽黄山歙县一个叫覆船山的地方。

这个山据说是大禹当年治水时的船化就,主锋叫搁峰尖,传说里面藏有无数的珍宝。

陈硕真不知道在这里碰到了什么,出来时就像一个得道仙姑的样子。宣称自己得到了真传,摩尼教跟道教她都懂,老百姓可以择教入团。利用这些,她创立了火凤社,称自己是九天玄女下凡,会奇门遁甲术,可以召神将役鬼吏。

一搞就搞大发了。找了一个机会就开始造反,还称了帝。这是中国第一个称皇帝的女人。她称帝时,武则天刚刚二进宫,皇后还没当上。

后面,这个陈硕真失败了。也不知道为什么官兵杀过来的时候,她的神将鬼吏不出来干活,可能中场休息吧。

又过了很多年,到了宋朝的时候,覆船山这里正式成为了摩尼教也就是明教的大本营,上面有光明顶这些东西。在这里办事的是谁呢?方腊!

方腊正式以这里为大本营,以明教为旗帜,方腊就是明教的一位教主。当然后面也是被灭了。

不过,覆船山这里正式成了明教的总坛,有奇门八卦阵,有三十六天门等等。寻常人是打不进来的。到了元末,这里又出现了一个教主李红瑶。他重振明教,把这里作为大本营。

此后,有一个人上了山。

这个人就是朱元璋。在明史有关朱元璋的记录,有四年时间是空白。没有人知道他去了哪里。据推测,他就是到了光明顶,跟李红瑶搭上了线。然后取得了明教的资源。所以,他在起义军中才迅速崛起。

那么,朱元璋当了皇帝之后,明教去了哪里呢?

民间传言,明教被朱元璋团灭了。


当了皇帝,朱元璋开始担心起明教啦,毕竟这个组织太有能量了,今天能帮助他得天下,说不定明天能帮助另一个人夺他的天下。所以,他派数十万大军围攻覆船山的明教总坛。

在破对方的奇门八卦阵以及三十六天门时,他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但总算攻破了光明顶,火烧总坛,屠杀教众。

此后,朱元璋就宣布明教为左道邪术,全国禁止。而且把覆船山给封了。这样,明教就彻底从历史中退出了。

不过,后面又出来一个日月神教。总坛位于黑木崖,“黑木崖在河北境内,由恒山而东,不一日到了平定州”。日月合为明,是不是明教的另一个组织呢?


金庸先生说了,明教是明教,日月神教是日月神教,日月神教是发源于云贵湘川的五毒教。

看来,明教真的是完蛋了。


脑洞历史观


因为金庸小说的影响,多数人都认为“明教”是专门爱造反的邪教。

其实不是,邪教因素可能有那么一点点,但是说“明教”最爱造反真的是冤枉他了,明教只是下层人民报团取暖的自救性组织而已。

著名历史学家蔡东藩说的好:

方腊、宋江,虽皆亡命之徒,而非贪官污吏之有以激之,则必不能为叛逆之举。就令潜图不轨,而附和无人,亦宁能孑身起事?盖自来盗贼蜂起,未有不从官吏所致,苛征横敛,民不聊生,则往往铤而走险,啸聚成群,大则揭竿,小则越货,方腊、宋江,其已事也。惟方腊之为乱大,而宋江之为乱小,方腊之作恶多,而宋江之作恶少,本回分段叙述,于方腊无恕词,于宋江犹有曲笔,而总意则归咎于官吏。——蔡东藩

方腊造反和他是不是明教没有关系,一切都是因为大宋的官吏横征暴敛,抢男霸女,百姓活不得活,只有铤而走险,搏命一活而已。

明教的教徒提倡素食,戒酒,裸葬,教民之间讲究的是平等是团结互助。

在唐朝的时候,明教甚至是武则天的合作者,明教第一任教主冯小宝甚至是武则天的舆论机器。

在过去没有报纸互联网的时代,明教这种“民间组织”确实是最好用的舆论机器。

武则天的“明堂”为什么叫做“明堂”?冯小宝事业失败不再能和武则天合作之时,为啥要烧掉“明堂”?“明”明教也!

政治领域就是这样,用得着你,功名利禄随你要,恩宠备至随你闹,用不着你你就是“肉中刺,心上刀”,必欲除之而后快。

于明教来说,武则天是第一个朱元璋而已。

武则天翻脸之后,明教转入地下,一直传到了第八任教主方腊。

很可惜,因为明教是地下组织,留下来的信史不多,我们不知道方腊的前任教主是谁。

这不奇怪,因为只要年月太平,明教一定会好好的吃素,戒酒,裸葬,一辈一辈的尽量降低生活水平,不偷不抢不吵不闹,求的就是一个抱团安慰,怎么会有人去注意他们呢!

到了方腊,“花石纲”横暴天下,民不得苟活,方腊以及他的教众“不甘做‘安安饿殍’,犹效奋臂螳螂”,惊动了官老爷们,官老爷们才拿起纸笔记下:

“方腊陷建德,又陷歙州,东南将郭 师中战死”——《宋史》

然后,世间人非明教教徒者才知道有一个“四大寇”之一方腊。

方腊死后,接过他的旗帜继续战斗的是他的堂兄方七。

方腊兄弟不少,方腊自己另一个名字就叫做“方十三”,方七是他的叔伯哥哥,方七在方腊死后,做了明教的第九任教主。


葭明通半瓶历史


看了之前的回答,感觉谬误太多,实在需要用历史真相来以正视听。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来看以下几个方面:

1、方腊是谁?

方腊(约1074年-1121年10月6日),又名方十三、方世腊,北宋末年农民起义首领,雇工出身(一说家有漆园)。

北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秋,利用摩尼教的“二宗”(明、暗)、“三际”(过去、现在、未来)之说,在睦州帮源发动起义。因花石纲酷害百姓,得到了百姓支持。自号“圣公”,年号“永乐”,设置官吏将帅,建立政权。

宣和三年(1121)夏,方腊起义失败,方腊受伤被俘,同年秋被杀。

要注意,历史上并没有记载方腊自称或者被人拥立为明教教主。金庸小说中,把方腊定为明教教主,只是小说家之言。

2、明教是什么?

明教就是摩尼教,这点毋庸置疑。

摩尼教(Manichaeism)是三世纪在巴比伦兴起的世界性宗教。吸收犹太教-基督教等教义而形成自己的信仰,传播到东方来以后,又染上了一些佛教色彩。

它的主要教义是二宗三际论,有自己的戒律和寺院体制。摩尼教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内(从三世纪到十五世纪),从北非到中国的福建,在整个欧亚旧大陆上广泛传播,文献使用过叙利亚文、中古波斯文、帕提亚文、粟特文、汉文、回鹘文、希腊文、拉丁文、科普特文等十余种文字,与其他主要宗教发生了深入的思想对话。所以非常善于本地化。

比如到了宋代,摩尼教就已完全汉化并演变为明教(或明尊教)。宋代明教将原摩尼教教义要旨简单地归纳为“ 清净 、光明、大力、智慧”8 个字。为了迎合民间的需要 ,更加发挥其追求光明、善良、俭朴、友爱的道德观念,因而颇得人心,使之流传甚炽。

3、明教有教主么?

明教拜明尊,如果硬要说明教有教主,那么明尊才是明教教主。而又因为摩尼教(明教)只是一个松散的组织,所以和佛教一样,没有教主一说。大家听过佛教教主释迦摩尼,却可曾见过人世间谁自称佛教教主?敢自称的人一般也不是真佛教。台湾倒是有不少自称佛教教主的,但一般都被归为邪教。

而且上文也提到,方腊等也是利用明教起事,并没有自称明教教主。

4、方腊之前之后就有很多人利用明教起事

其实早在方腊,中国就有人利用明教起事。

第一个著名的就是女帝陈硕真,当时在睦州(今淳安的六甲岭上搁船尖)利用秘密宗教起义,其实就是利用摩尼教号称“羽化登仙”揭竿起义,失败后留下“天子基”(十门九不锁)与“万年楼”(万年螺)神秘遗迹。

北宋太平兴国间(980)撰写的《僧史略》把五代梁贞明六年(920)陈州毋乙叛乱以及五代后唐、石晋(923-946)时的相关叛乱都归罪于明教,认为都是利用明教来起事。

元朝,摩尼教、弥勒教、白莲教等民间教派迅速发展,互相融合,最后酿成红巾军起义。起义军公开以“弥勒降生,明王出世”的谶语箴言为口号,自称魔兵,透露出摩尼教对红巾军的深刻影响。此时的摩尼教(明教)则进一步通俗化、世俗化,并与弥勒、白莲两教相融合,甚至合为一体。

5、方腊之后的明教如何了?

方腊之后,宋朝统治者大为震惊,严厉镇压各种宗教结社,重立禁约,明教也跟着受到牵连。被毁拆其斋堂,惩办为首之人,悬赏奖励告发。

明太祖洪武(1368-1398)初曾下诏并立法禁止各种异端信仰,其中包括牟尼明尊教(即摩尼教)。一切与明教有牵连的事物也都下令更改 。

明教只得以更隐蔽、更秘密的形式开展活动。到了清代,许多民间教派,仍或多或少地受到摩尼教的影响。但史料已不见记载。

所以,中国历史上并没有人自称明教教主,要怪只怪金庸先生的《倚天屠龙记》太深入人心,营造出张无忌这个虚拟人物,又硬生生给方腊安排了明教教主一职。


老婆是半边天


明教,源于公元3世纪中叶波斯人摩尼所创的摩尼教。摩尼出生于公元216年4月14日,他的家乡位于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也就是古巴比伦,今天的伊拉克,当时属于波斯帕提亚王朝。

摩尼教的原始教义吸收了基督教的诺斯替派和同样 发源于波斯的琐罗亚斯德教的宗教成分琐罗亚斯德教俗称拜火教,中国人称之为祆教,由于摩尼教和祆教都传自波斯,所以古代中国好多人把两教经常混淆,金庸在小说里也把两教混为一谈。

摩尼教何时传入中国?

大概是在唐武则天严载元年(694)年,佛多诞携《二宗经》来朝,摩尼教始传中国。不过有学者认为应该更早,只不过严载元年标志着摩尼教在中国公开合法传播的开始。

武则天对摩尼教很感兴趣,这大概是因为她代替了李唐,需要从宗教方面获得更多支持有关。而唐玄宗时,佛多诞曾奉诏令翻译《摩尼光佛教法仪略》。主要介绍你该教的创教者、经典、教义和教规。这一次翻译活动给摩尼教带来了巨大挫折,第二年唐玄宗就以“本是邪见,妄称佛教,诳惑黎元”的理由禁止摩尼教在汉人中传播。李隆基这么做,大概是认为摩尼教是佛教的山寨货。

宗教在乱世更有机会,虽然摩尼教被唐廷禁止了,但很快安史之乱爆发,唐代宗借回鹘兵从叛军手中收复洛阳,回鹘牟羽可汗带着四名摩尼教僧侣回漠北,很快摩尼教在回鹘就被定为国教。

当时的唐廷已经没有能力了,摄于回鹘的要求,于大历三年至元和二年,先后允许在京师、荆州、扬州、洪州等地建置摩尼寺,称大云光明寺。

然而,公元840年,回鹘不被另外一游牧部落黠嘎斯攻破,中原的摩尼教一下子失去了外部支持者,而加上会昌三年,以“灭佛”而闻名的唐武宗开始打击所有外来宗教,摩尼教也不能幸免,摩尼教遭受到了几乎毁灭性地打击。

这一次诛灭“夷教”的行动,使得摩尼教信徒们心有余悸,于是他们加速了中国化进程以便深入民间传播。到了宋代,“摩尼教”这个音译被意译为“明教”所代替,这个名字来源于崇拜光明的教义。

宋代的明教,实际上并不在金庸小说里的昆仑山,而是在东南沿海的福建福州、泉州以及江浙一带。明教在唐代为了传教,把自己佛化,到了宋代崇道的氛围下,又 把自己道化。宋真宗时编写《道藏》,明教徒贿赂主管官员,把明教经典也给编进去了。宋徽宗是编写《政和万寿道藏》,负责雕版印刷的黄裳(没错,就是金庸小说里九阴真经的作者黄裳)也把明教经典吸纳了进来。

然而,明教其实跟方腊没有多大关系,方腊甚至连明教徒都算不上。明教不允许信徒吃肉喝酒,但方腊起义一开始就招呼手下杀牛喝酒,很难想象一个浇筑宣布自己破除戒律,毕竟这是组织教众的信条。

明教就基本的戒律就是吃素,以至于人们一见到吃菜事魔就和明教李安纳西起来,实际上当时许多民间宗教都是吃素的,而“事魔”是统治者对这些民间结社的贬称。“魔”并不一定就是摩尼教的“摩”。

再者,明教实际上跟佛教一样是一个松散的宗教组织,并不像基督教那样在世俗里拥有极强的控制力和影响力,从始至终都没有出现过一个统一的教宗统领天下所有教徒,哪儿来的教主?佛教高僧那么多,但却没有一个可以称之为佛教教主的,毕竟它们并没有类似基督教那样广泛组织化的行政构架。

不过,在宋代明教也确实对统治者产生了严重威胁,大诗人陆游就曾指出革除流行的金刚禅、揭谛斋之类民间教门为朝廷之忧,明教最甚。


江畔初见月


明教源自摩尼教,摩尼教由波斯人摩尼创建,时间大约是中国三国时代,教义杂糅祅教(拜火教)、基督教、佛教。因为不容于波斯主流宗教,摩尼教开始外传,其在魏晋时已在中原活动,但是没有得到官方重视,记录也少,唯一记载是西晋的《老子化胡经》提过一笔,说老子转世投胎为摩尼。

摩尼教在唐时属于回纥国教,两国邦交,因而在武后时代入住中原,并且得到官方扶持。唐代宗大历三年赐额大云光明寺于长安,六年又在荆、越、洪等州各赐一座大云光明寺。其基本教义就是二宗三际,二宗即光明与黑暗,译成中文就是阴阳,所以又名阴阳教,教徒称为阴阳人或摩尼师。据国宝陈垣考证,广学会出版的奥古斯丁的《忏悔录》被译为中文时,摩尼教即被译为阴阳教。

《旧唐书·德宗下》记载:“四月丁丑,以久旱,令阴阳人法术祈雨。”《新唐书》此条作“摩尼师”。

元明也有阴阳人,但是意义大不相同。

《元史·世祖五》记载:“癸未,诏遣使江南,搜访儒、医、僧、道、阴阳人等。”

《明史·职官三》记载:“自五官正下至天文生、阴阳人,各分科肄业。”

《明史》的阴阳人应是阴阳术数的别名,乃是官职名。顾名思义,就是精通阴阳术数的人,与《元史》相类。于是反过来再看大唐阴阳人,因为摩尼师能呼风唤雨,与阳阳术士相类,所以尊为阴阳人。

而摩尼教在唐朝昙花一现,不过半个世纪,异教终结者唐武宗降世,听从道士赵归真的建议,大肆消灭佛教,搂草打兔子似地把摩尼教也灭了,京师七十二名女摩尼以死殉教,性格之刚烈可见一斑,所以金老笔下的明教弟子皆是视死如归。

摩尼教的正史记载不多,反倒是佛教为了与它划清界线而专门立传。《释门正统》将白云宗、白莲宗、摩尼教归为一类,说它们“假名佛教,以诳愚俗”。

南宋陆游曾经奉旨研究过摩尼教,《渭南文集·条对状》说:“惟是妖幻邪人,平时诳惑良民,结连素定,待时而发,则其为害,未易可测。伏思此色人,处处皆有,淮南谓之二禬子,两浙谓之牟尼教,江东谓之四果,江西谓之金刚禅,福建谓之明教、揭谛斋之类,名号不一,明教尤甚。至有秀才、吏人、军兵亦相传习。其神号曰明使,又有肉佛、骨佛、血佛等号,白衣乌帽,所在成社,伪经妖像,至于刻版流布,假借政和中道官程若清等为校勘、福州知州黄裳为监雕。以祭祖考为引鬼,永绝血食,以溺为法水,用以沐浴。其他妖滥,未易概举。烧乳香则乳香为之贵,食菌蕈则菌蕈为之贵,更相结习,有同胶漆,万一窃发,可为寒心。汉之张角,晋之孙恩,近岁之方腊,皆是类也。”

西方学者认为肉佛等名号即是耶稣,他们发现汉文《摩尼教下部赞》有“血和肉的耶稣”的说法,而东方摩尼教的文献中,耶稣被称为佛,所以肉佛等名号的出现很自然。而北宋《大宋天宫宝藏》收录《明使摩尼经》,既入道藏,经义必有与道家相通之处。可见摩尼教吸收道家理念之后,终于转变成明教。至于以溺(尿)为法水,则有点匪夷所思。

今人把方腊归为明教,大抵出自《渭南文集》及《佛祖统纪》两处。《佛祖统纪》说:“二宗者。谓男女不嫁娶,互持不语,病不服药,死则裸葬等。不根经文者,谓《佛佛吐恋师》、《佛说啼泪》、《大小明王出世经》、《开元括地变文》、《齐天论》、《五来子曲》之类。其法:不茹荤饮酒,昼寝夜兴,以香为信,阴相交结,称为善友,一旦郡邑有小隙,则凭狼作乱。如方腊、吕昂辈是也。”

其实《渭南文集》将方腊与张角、孙恩相类,乃是“妖幻邪人”,并未直说方腊即是明教。而比陆游大五十多岁的方勺写过一篇地方志《青溪寇轨》,文曰:“始,唐永徽四年,睦州女子陈硕真反,自称文佳皇帝,婺州刺使崔義玄平之。故梓桐相传有天子基、万年楼,方腊因得凭借以起。又以沙门宝志谶记诱惑愚民,而贫穷游手之徒,相乘为乱。”又说方腊起义之后,明教才趁势而起,他们“亦诵金刚经,取‘以色见我为邪道’,故不事神佛,但拜曰月,以为真佛。”

可见方腊是以“沙门宝志谶记”而聚众起义,宝志是南梁僧人,好作预言,语如谶记,当时帝王士庶皆视为神僧而信奉之。既然方腊凭借佛门谶记起义,就不能视作明教,而应划为白云宗或白莲教。正史从没说过方腊属于明教,《宋史》说他是“左道”,其义军“以巾饰为别,自红巾而上凡六等”,红巾之制被元未白莲教因袭,《明史》记载刘福通、韩山童、徐寿辉等等白莲教领袖皆是“倡言亦云弥勒佛下生,以红巾为号”。

至于金老小说之中,按大历三年(769年)至宣和二年(1120),大约350年,三十年一代,方腊应是第十二代教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