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電影《極速車王》?

熱劇癮君子朱美麗


《極速車王》設定在60年代,但除開年代設定,整部電影從題材選擇到敘事手法,都透露出一種不屬於當今時代的,紮實而穩健的復古感。在Disney+流媒體平臺上線的這個週末,當多數媒體人對《極速車王》票房持悲觀態度時,這部在流媒體和“達斯米奇”時代顯得不合時宜的影片,在開畫首周意外票房大爆,將作為系列電影重啟作的《霹靂嬌娃》“埋葬”。《極速車王》遠不可能是部傑作,但它能成為給古典主義電影人們的一記強心劑,又再一次證明,“need for speed”在影院中,永遠不會過時。


松說剪輯錄


自從看了這部電影之後,我就非常喜歡賽車類的電影,那種尋求極致速度的感覺,讓我有種莫名的興奮。

極速車王這部影片原名叫作Ford v. Ferrari,改編自上世紀60年代福特與法拉利兩大汽車企業的爭奪戰。導演是詹姆斯·曼高德,主角是克里斯蒂安·貝爾和馬特·達蒙的第一次搭檔演出,兩人在電影中的造型,輪廓非常鮮明,體現出男子漢的一種氣概。

影片中謝爾比和邁爾斯互相配合,在試駕中進行改進,將福特的參賽用車 GT-40 Mark I 調校到一個近乎完美的狀態,從而發揮出賽車的最佳性能。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部影片不能看作是一部純賽車電影,它關於尊嚴——當尊嚴遭到踐踏,為挽回應該怎樣反擊。

同為賽車電影,如果和“速度與激情”系列相比,極速車王就如同電影裡的法拉利公司。走的是質,而不是量。

在外人看來,他們兩人只不過是企業為了達到商業目的的棋子。但反過來想,也只有他們自己知道,在這場比賽中,為了實現自我理想,企業和比賽也只不過是他們的棋子。所以總體評價這部影片還是非常不錯的,豆瓣評分都非常的高。還是大眾非常喜歡的電影之一。希望能夠幫到你。



吹氣泡的旺旺


開始之前,先說一箇中國加油、武漢加油、世界加油吧,至於其他的亂七八糟的東西,愛咋咋地吧。

OK,回到今天要聊的這個電影,其實很長時間都沒有看到這樣的電影了,至於風格,我個人覺得很像《綠皮書》《爆裂鼓手》給我的情緒,都是“綁架”觀眾的一種感受,而且節奏感非常棒。這裡額“綁架”並不是貶義詞。電影主要就是給觀眾傳達一種情緒,“綁架”得好說明導演技法嫻熟。如果你也喜歡我上面提到的兩個電影,不管你是否熱衷賽車《極速車王》很可能是你的菜。

其實我就是那種並不熱衷賽車影迷,對速度,對車基本沒有任何興趣,我也是同齡人中唯一車牌都認不全的男生,但是這並不影響我喜歡這部電影,因為這部電影主要的主題是極限的熱愛,與可惡透頂的官僚主義。

剛開始的部分,包括ppt講策略,收購企業等內容雖然也挺有意思但是僅僅是一般商業電影的層級, 直到馬特達蒙第一次找貝爾聊福特要凱斯進軍賽車的時候,我看到了如下臺詞。

“你見過底特律的高層嗎?他們有龐大律師團隊與行銷團隊,會搶著和你合影,拍你的馬屁,然後回到溫馨的辦公室,想方設法弄死你,為什麼?因為他們就是忍不住。”

其實說到這句我就有點異樣的感受了,然後我有看到下面這句

“他們只想取悅上司,大家都想取悅上司,他們痛恨自己這麼做,但是內心深處,他們更討厭的是你這種人,因為你是異類,思路相左,因為你不是同溫層的人。 ”

這時候我想,好吧,這幾句臺詞已經徹底打動我了, 如果你也在企業上班過也許你會理解我的感受。

之後的發佈會環節也確定了第一反派,副總裁。

郭德綱說,同行是冤家,

我再補充你一句,比同行更加恨你的是你的同事

而副總裁就是那種一定要搞死比他有實力的同事的那種人,

這時候提兩個問題:

1.為什麼他要這麼討厭?非要搞同事,和諧工作不好嗎?一起對抗競品不好嗎?

答:他認為競品的對手是公司這個主體,而同事才是能威脅到自己的人,所以同事才是自己的第一敵人。

2.為什麼這種人總能做副總裁?

答:因為總裁需要一個舔狗 和 若干解決問題的人。

而肥頭大耳開快車都會哭的總裁也許需要一個更加舒心的舔狗。

所以看到結尾你會發現,副總裁雖然壞,但是他並不是唯一反派,他提的那些狗屁建議,總裁也全部接受。真正的反派是整個官僚體系,官僚體系讓福特二世數次變好,最終還是變為了反派,官僚主義讓馬特達蒙不得不提出二的不行的要求,官僚主義讓一個冠軍團隊不光要與競品對抗,還要分出更大的精力來面對自己人挖的坑。

好吧,這部電影其實沒什麼可講的,情緒起起落落節奏感非常棒,我不能說我特別喜歡哪段(當然是結尾),因為那就劇透太多了,去看吧,年度爽片。

如果你也喜歡這部電影,可以去看看《爆裂鼓手》。

爆裂鼓手


安安小影


《極速車王》中Ken Miles本來能拿第一名的,結果被可恥的福特資本要求減速,等福特公司參賽的另外兩輛落後一圈多的車,希望福特公司的車能一起越過終點,美其名曰為了這樣拍出來的宣傳照片很好看,實際就是為了賣車。

不是乖寶寶的Miles也糾結過,用最短速度玩命的跑了個完美圈,超越了自己的歷史記錄,最終還是選擇妥協,開始減速等福特其他的車一起進入終點。如福特高層所願,三輛車看起來同時進入終點。結果,另外一輛車得了冠軍,那輛本來落後的車得了冠軍。

比賽結束,所有的媒體都圍著那個撿來的冠軍,送著鮮花,等著他的獲獎宣言。而Miles這邊什麼都沒有。只有落寞。

看到這裡的時候,我真的很氣,對啊,就算世人眼睛都沒瞎,就算那些在場的媒體人也都清楚,這場比賽本該Miles拿冠軍,是他讓給那個我們最後連名字都不會記住的冠軍。但儘管如此,比賽結束,宣佈那個我們連名字都記不住的人是冠軍時,所有人還是都會蜂擁到他面前,讓他說著些狗屁獲獎感言。這就是這個世界的遊戲規則,永遠只認結果,甚至有些時候,它也並不管你這些結果怎麼得來的。反正你就要贏。

也正因為這個世界,世俗到只認這個狗屁規則,我也更認為,不管什麼時候,只要你能拿第一,就不要把它讓出去,管誰威脅你,死命的把這個第一拽在手裡。不要怕那些擋我們路的狗屎們,就因為有他們的存在,所以更要拿第一,你不想辦法站最高處,他們就永遠有辦法欺負你。那就等我拿第一,等我站在最高處,就算到那時我依舊沒辦法拿你們怎麼辦,但至少我喊出的聲音更多人能聽到,你們也不敢拿我怎樣。

還有最重要的一點,關於要不要因為一些完全扯淡的包裹著資本主義外殼的集體,犧牲個人利益,我的答案永遠是不要。對不起,我不是一個太有集體感的人,我很自私,我只知道靠著我自己咬牙努力掙來的東西,我就是要握在手裡,我不能辜負我自己。而且我也知道,如若一個集體非要犧牲一個靠著努力走到現在的普通人的幸福,才能成全那個集體自私的想法,那我覺得這個集體本身就有問題,這樣的集體也不配得到我們的犧牲。




金雀花娛樂


首先,千萬不要帶著還原歷史的期待去看任何一部標榜“真實故事改編”的美國電影。前有鋼鋸嶺,後有新中途島,都忠心耿耿為資本主義文化反智事業做著貢獻。美國炸彈能一發炸爆日本航母,美國油門當然也能一腳踩贏法拉利。

  還好福特v法拉利並不是像中途島一樣的多線流水賬。單純熱愛著競速的Ken和表面賣身資本家實際在用自己的方式實現相同理想的Shelby,兩個人物的歷程更像電影的核心。對結局的幾次暗示平白,也符合電影自然的基調。另一方面,福特管理層的情節和對事件的改編似乎更多在於製造衝突,而我覺得導演似乎沒找到更好的方法來引入情緒波動。

這部電影可以說是美版《飛馳人生》,但我還是更加喜愛韓寒的版本。同時這也並不影響我在觀影這部電影過程所感受到的興奮和喜悅。那是因為若干年前,自己也曾經在賽道上飛馳過。

  當看到恩佐.法拉利口沫橫飛地評擊“福特生成的是垃圾車”的時候,我開心得連連點頭。隨著情節推進,我明白了為何到今天我也不喜歡福特車了。其實沒有什麼車是垃圾車,只是在造車理念之中,鑲嵌進了阻礙創造和發展的人類意識部分罷了,而所有創造其實都是意識的投射顯化。

  商場上的追名逐利,和賽道上的忘我境界,永遠是背道而馳的,但賽車文化的持續和推廣,只能依賴於商業的利益。因此,極速的熱情總是深陷經濟危機和被收購的命運。

  同時,也明白了,以服務為依歸的日本車廠,為何能成為世界車壇的常青樹。









大仙多尷尬


《極速車王》的真實歷史:福特與法拉利的江湖恩怨,賽車天才之....

福特VS.法拉利 恩怨的起源1963年,福特副總裁唐·福萊爾帶領眾多高管和意大利的賽車狂佐恩·法拉利(1898-1988,意大利)談判收購事宜。

然而,福特公司擬定的合同條款,是法拉利老爺子難以忍受的致命缺陷。最後,法拉利堅決拒絕。

福特三百多萬的談判費和九個月的寶貴時間也因此付之東流。而法拉利車隊的掌控權仍牢牢握在佐恩·法拉利的手上。

博弈的失敗激起了福特二世(1917-1987,美國)的怒火,他知道,唯有在勒芒大賽上碾壓法拉利車隊的奪冠之夢,他才能一雪前恥。

多年前,臨危受命的福特二世儘管沒有早逝父親的相助,可他仍然使亨利·福特(祖父, 那個用一把斧子砸爛牆門,把福特雛形車開上大街的男人)留下的家業成倍地擴大。

他有信心,自己一定能讓法拉利顏面掃地。

1965年及以前,法拉利車隊在勒芒賽場上勇奪六次冠軍寶座,奠定了其在勒芒24小時耐力賽上不可撼動的霸主地位。

比起法拉利在賽車事業上的輝煌戰績,新生的福特賽車隊簡直不堪一擊。福特公司甚至還不能生產出,能挑大樑的標準賽車。

連續敗北的福特二世決定,把在勒芒賽場上功成名就的希望壓在謝爾比的身上,而謝爾比日後則是賽車/汽車設計行業中的扛把子……。

今年奧斯卡熱門,熱血賽車片,不玩虛的,咔咔就是幹。最後一部分長達幾十分鐘的賽車戲真是過足了癮,緊張又激動。




RG丶wind09


《極速車王》從電影名字就可以看出這是一部飆車電影!確實 本片講述:法拉利,跟福特的愛恨情仇,福特要打敗法拉利長期佔據勒芒耐力世界錦標賽的地位。最終福特製造出夢幻跑車福特GT40,成功擊敗法拉利。從此福特發奮圖強連續拿下1967'1968'1969年的冠軍!

此片2019年11月15日上影:豆瓣8.5分,有賽車情懷的朋友可以一看,我覺得都是男人愛看的多!



搜你光影劇場


以上世紀福特打算在勒芒24小時耐力賽上打敗法拉利的真實事件為主題,起因是嬰兒潮世代的顧客覺得福特不夠帥,法拉利那樣的跑車更好。結果福特跑去收購法拉利但被意大利語拒(罵)絕(走)了。

於是福特打算靠自己涉足賽車領域在比賽上打敗法拉利,並挖來了男主一號,一位退役頂級賽車手擔當汽車設計師,可是因為找的賽車手過於垃圾,1966年未能戰勝法拉利。然後,通過那位汽車設計師的慧眼識人,挖來了一個平時搞汽車維修玩賽車是興趣使然但每每參賽就能拿第一的車手。靠著這兩位男士福特終於如願以償的蟬聯了1967年和1968年的冠軍。以上世紀福特打算在勒芒24小時耐力賽上打敗法拉利的真實事件為主題,起因是嬰兒潮世代的顧客覺得福特不夠帥,法拉利那樣的跑車更好。結果福特跑去收購法拉利但被意大利語拒(罵)絕(走)了。

於是福特打算靠自己涉足賽車領域在比賽上打敗法拉利,並挖來了男主一號,一位退役頂級賽車手擔當汽車設計師,可是因為找的賽車手過於垃圾,1966年未能戰勝法拉利。然後,通過那位汽車設計師的慧眼識人,挖來了一個平時搞汽車維修玩賽車是興趣使然但每每參賽就能拿第一的車手。靠著這兩位男士福特終於如願以償的蟬聯了1967年和1968年的冠軍。以上世紀福特打算在勒芒24小時耐力賽上打敗法拉利的真實事件為主題,起因是嬰兒潮世代的顧客覺得福特不夠帥,法拉利那樣的跑車更好。結果福特跑去收購法拉利但被意大利語拒(罵)絕(走)了。

於是福特打算靠自己涉足賽車領域在比賽上打敗法拉利,並挖來了男主一號,一位退役頂級賽車手擔當汽車設計師,可是因為找的賽車手過於垃圾,1966年未能戰勝法拉利。然後,通過那位汽車設計師的慧眼識人,挖來了一個平時搞汽車維修玩賽車是興趣使然但每每參賽就能拿第一的車手。靠著這兩位男士福特終於如願以償的蟬聯了1967年和1968年的冠軍。雖然片名是FordvsFerrari,但看下來其實影片真正的主題是兩位男主vs福特。如果說法拉利那邊的黑點只是暴躁的意大利佬,那福特這邊就是思想腐朽只有功利心毫無賽車精神 —— 在一個賽車故事裡的最大黑點。“得第一的是我們美國車”聽起來還有點主旋律,但仔細一想,幫你們奪冠的賽車手是個英國人耶,這也有點莫名諷刺。兩位男主的演技都很好,都是老戲骨了,從小鮮肉演到油膩中年,帥氣勁一直在。賽車戲也很燃,本來看見勒芒24小時耐力賽就是24小時在固定賽道轉圈圈我是有點不理解的,


金陵流影


基本上,《極速車王》是一部男人戲,不管從賽車還是從雙男角色,亦或是從劇情展開的角度,影片都充斥著男性的思維模式,我覺得這樣的設定是挺好的,因為這樣可以吸引更多女性觀眾,我覺得看男人飆車戲,的確是會雄性荷爾蒙十足。

這部電影,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賽車視覺商業電影,影片的英文名是《Ford v. Ferrari》,直譯過來是福特VS法拉利,說的就是兩個品牌車之間的故事。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時間背景放在1963年。

而影片最重頭和吸引人的部分,則是賽車比賽方面,這也是影片最商業的部分了,長達152分鐘的電影,給足了真實賽車上的速度與激情。當然,最後影片在讚美福特賽車牛的同時,也不忘最後甩臉反過來諷刺一下福特腐朽的內部制度。





星圖影視



《極速車王》是詹姆斯·曼高德執導,克里斯蒂安·貝爾、馬特·達蒙、喬·博恩瑟等主演的動作傳記劇情片。於2019年11月15日在美國上映。講述了幾個夥伴一起經營福特公司,最終成為第一支勒芒耐力賽冠軍車隊的故事。


影片改編自A·J·貝米的紀實小說《地獄駕駛:福特、法拉利和勒芒耐力賽》。影片堪稱完美,從拍攝、場景、演員、結構、鏡頭等方面,可謂是面面俱到,是一部表現不俗的傳記片。

影片結構工整,節奏穩健,全片一氣呵成。特別是影片結尾最後幾十分鐘的賽車戲真是過足了癮,緊張又激動。簡直是演繹了一場速度與激情啊。電影鏡頭捕捉的是熱情敗給金錢、體育精神敗給商業運作的現實,但是在現實和理想當中,依舊完成了理想。



基本上,《極速車王》是一部男人戲,不管從賽車還是從雙男角色,亦或是從劇情展開的角度,影片都充斥著男性的思維模式,我覺得這樣的設定是挺好的,因為這樣可以吸引更多女性觀眾,我覺得看男人飆車戲,的確是會雄性荷爾蒙十足。



這部電影,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賽車視覺商業電影,影片的英文名是《Ford v. Ferrari》,直譯過來是福特VS法拉利,說的就是兩個品牌車之間的故事。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時間背景放在1963年。

而影片最重頭和吸引人的部分,則是賽車比賽方面,這也是影片最商業的部分了,長達152分鐘的電影,給足了真實賽車上的速度與激情。當然,最後影片在讚美福特賽車牛的同時,也不忘最後甩臉反過來諷刺一下福特腐朽的內部制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