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光義為什麼敢殺大哥趙匡胤?

史學達人


趙光義是趙匡胤的弟弟,之所以說趙光義殺了趙匡胤,只是一種推測。歷史上關於趙匡胤的死,一直都是沒有定論的,也就是說他是歷史之謎。

所以,直接說趙光義殺了哥哥趙匡胤,一定程度上這是對趙光義的汙衊。

不過,還有一句話叫做無風不起浪,既然人家都懷疑趙光義是殺害趙匡胤的直接兇手。那麼趙光義當年肯定做過讓人家懷疑他的事情。

其實這些事情,不是趙光義一個人造成的。是趙匡胤和趙光義兄弟兩個人直接造成的。

之所以說趙匡胤,對於他的死,讓皇權旁落給自己的弟弟,他自己是要負責任的。最為主要的一點就是他沒有早立太子。

當時無論是他的第二個兒子趙德昭,還是四兒子趙德芳,都已經成人了。兩個人都是準太子的人選。

但是,趙匡胤遲遲沒有立太子。

正是趙匡胤的這個舉動,讓趙光義想入非非了。

既然老大趙匡胤不立太子,那就是想把皇位傳給自己這個當弟弟的了。

趙光義這樣想並不是空穴來風。因為趙匡胤的母親杜太后去世之前,就把他們兄弟幾個叫到了床前交代後事。

當時,趙匡胤答應杜太后,自己百年之後,會把自己的皇位讓給弟弟趙光義的。據說當時記錄這件事的人,正是宰相趙普。

所以,趙匡胤天子一言駟馬難追,他不好反回。但是,若是讓他捨棄兒子,立自己的弟弟為帝,他又很不甘心。

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趙匡胤還是選擇先不立太子了。

趙匡胤不立太子,也就表明了,以後的皇位,也許是趙匡胤的兒子,也許是趙匡胤的弟弟。

所以,趙光義對這個皇位,還是抱有很大的希望的。

大家都知道趙匡胤死的時候,他只有四十九歲,要說這個年齡,沒有得不治之病的話,肯定是死不了的。

但是,趙匡胤偏偏就去世了。而且還是趙匡胤和趙光義,兩個人在一起喝了一頓酒,趙匡胤就不省人事,一命嗚呼了。

似乎能對趙匡胤痛下殺手的,也只有趙光義了。

趙匡胤去世之後,又是趙光義先得到了趙匡胤去世的消息,趕到宮裡去的。所以,他就當上了皇帝。

因此,他也揹負上了殺害趙匡胤的罪名。

其實,要說這些都是巧合,趙匡胤根本不是趙光義殺的,實在是讓人有點難以費解。

趙光義不但是殺害趙匡胤的兇手,他還是殺害趙匡胤兒子的兇手。

趙匡胤的二兒子趙德昭是被趙光義逼死的。趙匡胤的四兒子趙德芳是和老爹一樣,沒病沒災的就一命嗚呼的。

要說趙德芳的死,和趙光義沒有關係,那也是不可能的。但是,又沒有直接證據。所以,趙光義也僅僅是殺害趙德芳的兇手之一。

趙匡胤的兒子全部都死了,這時候趙光義就可以名正言順的當皇帝了,也可以把自己的皇位名正言順的傳給自己的兒子了。

就是因為這麼多原因,所以,才把殺人的兇手指向了趙光義的。

畢竟他是趙匡胤死後的最大的受益者。

所以,他殺害趙匡胤的嫌疑也最大的。這就是很多人說趙光義是殺趙匡胤兇手的原因,他殺趙匡胤的目的就是為了相當皇帝。

好想這個理由很充分,但是,真的沒有直接證據。所以,也不太好說趙匡胤就是趙光義殺了的。


史學達人


1.趙匡胤疏於防範.

趙匡胤武將出身,體格健壯,在對待接班人的問題上態度不明朗。他駕崩時,自己還活著的兒子中,年齡最大的趙得昭都20歲了,卻他始終沒有立太子,甚至都沒有封王過。知天命之年後,一幫臣子對他有敬畏感,但交心者少。而小趙又沒有地位,沒有哪個臣子敢去投靠。這樣,關鍵時刻趙匡胤父子難以獲得準確而及時的情報。所以,在被篡奪皇位的風口浪尖上,自己沒有了幫手。這無異於孤立了自己。


2.趙光義足智多謀,勢力龐大。

老二趙光義從宋朝建立起就位高權重,他處心積慮,一直在拉攏群臣。十幾年下來,已經培養出了自己的人脈,有了不薄的班底。尤其是:趙光義擔任開封府尹一職,能牢牢地把持著京城。從達官顯貴,到販夫走卒,都有人際關係。趙匡胤曾經要遷都洛陽,肯定也有要逃過弟弟監督與威脅的意思。而趙光義堅決不允許,一句“江山在德不在險”就搪塞了趙匡胤醞釀已久的遷都計劃。由此可以看出:趙匡胤生前對弟弟已經很無奈了。


大概事到臨頭,趙匡胤才知道自己是真正的孤家寡人了。對老二不設防,終於讓養虎為患成為悲慘的現實。縱使後期🈶過警醒:知道趙光義的勢力過大,已經威脅到皇權。但,為時已晚!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培養兒子不是一天兩天的事。

3.趙匡胤想改變現狀,讓趙光義狗急跳牆了。

其實,趙光義野心顯現後,趙匡胤是🈶過改變現狀的想法與措施的。他開始提拔弟弟趙廷美,讓他做京兆尹,控制京城,以此來牽制趙光義。可惜,這雕蟲小技讓趙光義一眼看穿。於是趙光義鋌而走險,毫不猶豫地演出了“燭光斧影”的鬧劇。



4.趙光義審時度勢,佔🈶地利與人和。

趙光義敢於動手也是看準了時機,因為趙廷美剛上位,尚未清除自己的勢力。

開封是京城,權貴們都不願遷都到洛陽。因為,他們的祖宗墳墓、土地都在開封。趙匡胤想遷都後,開封的經濟地位會下降,所以,權貴們自然願意與趙光義站在一起。

而趙匡胤的兒子還沒有成長起來,缺乏政治經驗與軍事謀略,尤其是沒任何勢力。而皇宮裡裡外外都是他趙光義的人,這樣,他殺自己的哥哥就🈶恃無恐了。


希望星晨58298869


宋太宗趙匡胤在宋太祖趙匡胤死後登上皇位,可謂是一個千古之迷。因為在很多野史傳說中都說這一天晚上,宋太宗趙匡胤進攻用斧頭將哥哥趙匡胤砍死,然後第2天自己登上皇位。因為當時宋太祖趙匡胤不過才50多歲而已,而且他自己還有兩個兒子,大兒子趙德昭已經20多歲了,已經成年,可以繼承皇位。




首先趙光義一直是宋太祖重點培養的人,實力非常的強。



趙匡胤之所以敢殺自己的皇兄,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當時的實力非常的強,在殺了趙匡胤之後,完全能夠穩定住局面。為什麼趙光義當時有這麼強的實力,這完全是因為他的好皇兄趙匡胤刻意培養的結果。因為在五代十國那個大亂世之中,可以說王朝更替非常的快,每個王朝的平均壽命也不過10年而已,皇帝的變換更是迅速,能夠坐穩5年的皇帝已經是不錯的,超過10年的幾乎是相當是罕見的,皇帝輪流做,今年到我家。所以趙匡胤在通過陳橋兵變當上皇帝之後,並不是高枕無憂了,他還得應付來自於各方面的問題。



因為在五代十國中,軍人勢力非常的強悍,往往能夠干預朝政的變化。別說他人,就是趙匡胤自己,就是因為統帥著軍隊出征,結果在京城附近黃袍加身,最後就成了天子了。在這種情況下,趙匡胤自然怕別人來奪他家的皇位,所以他在杯酒釋兵權中就問其他的將領,如果別人把黃袍披在你們身上,你們該怎麼辦?歷史上都說是因為趙匡胤採用了杯酒釋兵權的方法解決了武將的威脅,事實上沒那麼簡單,武將的威脅不是一天兩天了,自從安史之亂以來幾百年都是如此,並不是趙匡胤通過酒席就能夠輕易解決的。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為了預防可能到來的意外情況發生,趙匡胤自然在培養自己的接班人。當時趙匡胤自己的兒子還非常小,所以趙匡胤就把培養的重點對象安在弟弟趙光義身上,畢竟除了兒子,弟弟就是自己最親的親人了,一旦自己的趙宋王朝遭到嚴重的威脅,能挺身而出的也就是趙光義了。所以趙匡胤在上臺之後不斷加強趙光義的力量,趙光義長期擔任開封府尹,在京城一帶的實力相當的強,甚至連太祖趙匡胤都不如他。這也形成了一個慣例,以後出任開封府尹的皇子就是未來的皇位繼承人。

等到形勢好轉的時候,趙光義的實力已經尾大不掉了。



但是五代十國之後的宋朝和那幾個朝代不一樣,他持續了10多年,並且相當的穩定,而且宋朝東征西討南征北戰,幾乎滅掉了其他的國家,馬上就要天下大一統了。這是自安史之亂軍閥分裂以來,中原王朝又一次大一統。而這個時候,趙匡胤的兒子也20多歲了,不用擔心,傳位給他會發生不穩的現象。所以在這種情況下,趙匡胤肯定開始考慮培養自己的兒子來接位的問題了。不過由於之前一直培養自己的弟弟,導致其勢力尾大不掉,這也是趙匡胤所擔憂的。趙匡胤曾經想遷都到洛陽,但是被趙光義還有群臣所阻。因為趙光義不願意都城離開他的勢力範圍,而當時開封市中國最繁榮的城市,群臣在開封有巨大的利益存在,不願意跑到荒涼的洛陽去。

趙光義最後不得不動手,因為再不動手的話,他就與真的與皇位無緣了。



在遷都受阻之後,趙匡胤自然想到讓自己的三弟趙光美接替趙光義出任開封府尹,這樣就可以很好的把趙光義在京城的勢力給稀釋掉。時間一長,趙匡胤傳為給自己的兒子就沒有什麼問題了。不過趙匡胤想得好,但是趙光義從中看到了危機。因為此時可謂是趙匡胤最後的良機,趙光義這個時候如果不動手的話,以後成功的可能性就會越來越低了。所以趙光義當機立斷,在一個恰當的時候,趁趙匡胤不注意的時候,最終殺掉了趙匡胤。在殺掉了趙匡胤之後,由於趙光美當上開封府尹的時間還非常的短,來不及根除趙光義的勢力,所以趙光義依靠他在開封的勢力,最終穩定了局面,最得以登上皇位。



在登上皇位之後,趙光義編出了一個所謂的金匱之盟,也就是他們的母親杜太后留下了遺詔,讓皇位他們兄弟之間傳承。不過趙光義在自己皇位穩固之後,很快就除掉了潛在的皇位競爭者趙德昭,趙德芳,還有趙廷美。這樣,北宋的皇位就在趙光義這一脈傳下去了。


平安讀歷史


趙光義是否殺了大哥趙匡胤,從歷史資料中,也許永遠不會再有真相。但我們如果從人性和邏輯角度去分析推測,或許更能接近真相。

首先,我們先來討論趙匡胤是否被人殺害的?

趙匡胤有可能是飲酒過度暴病而亡嗎?我們說有這個可能,但是可能性不大。

因為趙匡胤當時剛滿50歲,正值壯年,身體一向很好,歷史資料從未有其生病的記載。他本人又是武將出身,功夫很好。一套太祖長拳流傳至今,可不是吹牛。

另外從歷史記載看,我們沒發現趙匡胤有酒色過度,沉溺女色的情況。反倒是突出了太祖本人崇尚節儉,對私生活很有節制。

其次,我們看看趙匡胤死的時機:

A. 趙普作為反晉王派的代表人物,一向主張父子相繼。不久前被罷免了相位,離京出任河陽三鎮節度使。

B. 忠於趙匡胤的禁軍,及其主要將領們正在太原城下血戰,他們不在開封城。

C. 事發當天開封城內的文武官員正在休沐,政事堂、樞密院和各部衙門主官都沒上班。

綜合看上述信息,我們就能看出點兒意思了。如果此時趙光義採取行動,條件已經好的不能再好了。

趙普不在,沒人以宰相身份,強力阻止趙光義以弟弟身份繼位。

禁軍不在,哥哥的兩位皇子想翻盤也沒人支持。

官員休假,只要控制了宮禁,就沒人能干擾到這次行動。

趙匡胤怎麼會挑這麼個時間點暴病而亡?我說完全是巧合,讀者您會相信嗎?

第三,趙光義有必要殺死親哥哥嗎?

我們說有,而且當時的情形已經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了。

從弟弟強力阻止遷都洛陽這件事,趙匡胤已經感到了來自弟弟的威脅。從洛陽回到開封,趙匡胤就開始著手打壓趙光義了。最典型的事件是,大力扶植幼弟趙光美以牽制晉王,”一月內三幸光美宅”。

同時趙光義也感到了哥哥已經明確不會傳位給自己了,比如接待進京朝見的吳越王錢俶的任務被交給了趙德昭,這就是一個明確信號,因為這類活動一向是由趙光義出面的。

試想一旦趙匡胤決心立某個兒子為儲君,那麼等待一個能隨時嚴重威脅儲君地位的皇弟的命運將會是什麼?

縱然趙匡胤寬厚,會給弟弟一個體面的富貴閒王地位。可等新君繼位以後呢,會留著他這個隨時爆炸的定時炸彈嗎?結論不言自明。

第四,趙光義有機會獲勝嗎?

我們的答案是趙光義有機會,但不多。從歷史資料來看,趙光義為奪位做了很多工作,幾乎滲透了除禁軍之外的所有核心機構。

但是禁軍這一關他怎麼過呢?我們猜想他應該是抓住了趙匡胤的一個關鍵疏忽。

趙匡胤可能樂觀的以為只要牢牢掌握禁軍就可以萬事無憂,他可以從容的逼迫弟弟放棄幻想,接受一個簡單皇弟的身份。

但是雄才大略的太祖皇帝沒有想到,禁軍會為一個活皇帝賣命,卻不一定會為一個死皇帝賣命。更沒想到自己的親弟弟竟然會選擇殺死哥哥,這樣的極端手段,可能從來沒出現在趙匡胤的腦海裡,所以他悲劇性的低估了這場鬥爭的殘酷。

第五,趙光義怎樣才能殺死哥哥?

歷史記載,太祖駕崩當天是和趙光義一起在宮裡喝酒來的。然後太祖就死了,那下手的時間最有可能是在酒桌上,方法最好是下毒。

他有可能做到嗎?我們的答案是有,因為他策反了一個關鍵人物–王繼恩。這個人是趙匡胤最信任的太監,時任”入內內侍省都知”,也就是管轄著整個後宮的一切日常事務。他給皇帝下毒是很方便的。

您可能會問,你怎麼斷定王繼恩已經投靠晉王了?還是從零散的歷史資料去推測,趙匡胤死後,宋皇后派王繼恩去接趙德芳入宮,可他竟敢違抗皇后旨意,把趙光義請了進來。這非常不合常理,他一個太監,誰當皇帝跟他有關係嗎?他怎麼就能斷定趙光義繼位對他更有利,而且是有大好處,大到值得他冒殺身之禍違抗皇后的命令。從這個角度分析,您還能相信王繼恩事先沒和趙光義勾結嗎?

第六,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能影響整個行動的成敗,那就是內宮的衛士。這還真不用我們替人家擔心,宋代皇宮的保衛工作分兩部分:前殿是各衙門辦公的地方,由殿前司各班直負責保衛;後殿是皇帝和后妃們生活的地方,由武德司(後來改稱皇城司)負責護衛。要命的是王繼恩正好兼著”勾管武德司公事”的職務,是武德司的總頭目。

這下大家明白了吧,趙光義不但有必要殺死哥哥,而且能輕易得手。

那趙光義具體怎麼做的呢,我們只能猜測如下:趙光義判斷皇帝哥哥已經不可能把皇位傳給自己了,他不願坐以待斃。於是緊急和王繼恩密謀,趁禁軍主力出征,百官休沐的有限時間空隙,假借進宮喝酒的機會,由王繼恩向酒裡下毒,殺死趙匡胤。然後用武德司的武力控制內宮,威逼宋皇后同意配合他們的表演,以換取保全性命。史料中所謂的”燭影斧聲”可能根本就是子虛烏有,都是為了混淆視聽而故意編造的。等第二天一大早,通知群臣時,大事已經鼎定了。


告別有情天


趙匡胤在儲君的準備上相當不足,他活著的長子趙得昭都二十多歲了,卻沒有給他接位的準備,甚至連封王都沒有,結果都沒有臣子敢去投靠,關鍵時刻在情報的獲取和奪位的幫助上幾乎就是空白。

趙光義從宋朝建立起就擔任重要職務,和趙普分別是朝政上的兩大派系,一直在拉攏群臣,十幾年下來,已經有相當的班底。

最重要的是趙光義擔任的開封府尹一職,把持著京城的一切,在古代,國家的首都聚集著幾乎80%的權貴,趙光義在這個位置上可以很從容的拉攏權貴和佈局。

甚至可以說,連趙匡胤這個皇帝在開封的影響力都未必有趙光義大,趙匡胤不是不知道這一點,他多次試探準備遷都,結果趙光義堅決不許,都說出了“江山在德不在險”這樣的話。

趙匡胤對此毫無辦法,只能是說好之為之這樣的無奈之語,他在後期或許反應過來趙光義的勢力過大,可培養兒子不是說一天兩天能培養起來的。

看出趙光義野心的趙匡胤開始提拔弟弟趙廷美做京兆尹,試圖讓趙廷美牽制趙光義,給自己擠出培養兒子的時間,可就是因為提拔趙廷美讓趙光義狗急跳牆,趙光義毫不猶豫的就下手了,結果就是“燭光斧影”。

趙光義敢於動手就是因為趙廷美剛上位,還沒來得及清除趙光義的勢力,整個京城都在他一手掌握中,還有一點就是在開封居住的權貴不願意遷都。

開封是京城,他們的土地,房屋才值錢,財富的聚集也會更快,趙匡胤想遷都,不管遷到哪,開封的地位都會下降,權貴們是不樂意的。

最後,讓趙光義肆無忌憚的是趙匡胤的兒子還沒有成長起來,他又有皇宮中的內應,裡裡外外都是他的人,他有什麼可擔心的,想當皇帝就要心狠,敢殺大哥只是基礎課而已。





種花家孤寡老人


  問題:趙光義為什麼敢殺大哥趙匡胤?

  三眼君從以下幾個方面給各位看官分析一下。

  一、趙匡胤杯酒釋兵權。

  趙匡胤擔心其他將領學自己黃袍加身,便讓他們卸甲歸田,回地方上去,其中就有趙匡胤的故友石守信等人。

  這一舉措看似對自己的帝位有了幾分保障,卻也讓自己的勢力大大削弱。

  二、趙光義重權在握。

  趙光義被冊封為晉王,又是開封府尹。趙匡胤曾想以遷都削弱晉王勢力,卻被眾臣勸阻,可見晉王在東京汴梁羽翼已豐。

  三、弒兄奪位又不是沒有先例。

  一代明君唐太宗李世民不也是弒兄奪位,趙光義自然心安理得,不覺得有何不妥。

  四、趙匡胤病危。

  趙匡胤可不僅是皇帝那麼簡單,他還是武學大家,一根盤龍棍,橫掃天下無人敵。所以,趙光義想要殺掉趙匡胤沒那麼容易,除非趙匡胤病危,趙光義才有機會得手。





桃桃是愛歷史的女孩子


關於宋太祖趙匡胤之死,1000多年來一直版本頗多沒有定論,野史認為是他的親弟弟趙光義為謀奪皇位,用寢宮裡擺放的斧子當場劈死的哥哥。

史料記載“左右皆不得聞,但遙燭影下晉王時或離席,若有遜避之狀。既而上引柱斧戳地大聲謂晉王曰:好為之,俄爾帝崩時漏下四鼓矣,宋皇后見晉王愕然。”

如果假設成立的話,為何趙光義要鋌而走險殺死哥哥趙光胤呢?

普遍的說法是趙光義權勢根基已成,萌生出了奪位野心。

趙光義跟隨哥哥趙光胤多年,能力出眾且位高權重,當時已被封為晉王。在上朝站班時,趙光義位於宰相趙普的前列,可見在朝廷上除了皇帝就數晉王趙光義權勢最大,是北宋政權初期毋庸置疑的二號人物。

除此之外,趙光義還兼任著開封府尹一職,首都地界全在他掌控之中,多年來經營出了牢固的根基。趙匡胤臨終之前,曾經有過遷都的想法,表明上說是為了選地理位置更為險要的洛陽,但暗地裡卻是想離開趙光義根基深厚的開封。

但遷都方案一經提出,便陷入了大臣們激烈的反對聲中,有的人說勞民傷財,有的說大興土木等等,但私下裡其實是他們不願離開利益相關的開封,於是紛紛等待趙光義出來表態。

趙光義眼看大臣們站在他這一邊,因而壯著膽子說了句“在德不在險”,言下之意便是反對遷都。趙匡胤面對趙光義和大臣抱成一團的局面,也只能暫時擱置遷都的計劃。

洛陽地勢的確優於開封許多,趙光義參與政治多年,未必看不到這裡面的利害關係,但為何還要站出來反對哥哥呢?

究其原因,還是因為開封是趙光義勢力所在,盤根錯節,如果遷都,趙光義精心培育的勢力則會化為泡影。從此我們看到了趙光義的權勢和野心,當然趙匡胤也看到了。

由此可見,趙光義在北宋初年的政治核心權力層中,已經形成了尾大不掉的勢頭,而放任他形成派系勢力的不是別人,正是他的哥哥趙匡胤!

這一切的根源,全是趙匡胤在傳位的問題上的猶豫久拖不決。

據說,趙匡胤母親杜太后臨終之前,曾與趙匡胤商談五代十國政權頻繁更迭的原因,其中之一便是繼位的皇帝太小,對局勢把握不夠純熟,讓權臣有機會趁虛而入。

此話並非虛言,大宋江山是怎麼來的?還不是趙匡胤欺負符太后和小皇帝柴宗訓母子,假惺惺搞了一出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把戲,用武力威逼得來的政權。

杜太后據此與趙匡胤定下了“金匱之盟”,先實行兄終弟及,由兩個弟弟趙光義、趙光美輪流繼位,最後傳位給趙匡胤的長子趙德昭。到時候趙德昭也已經成年了,北宋政權歷經三代年長之君根基鞏固,再實行父子相承條件也能成熟。

所以從“金匱之盟”的角度看,趙光義的繼位還挺有合法性。

而且趙匡胤在執政之初,也的確是按照杜太后的遺命在執行,給了弟弟趙光義很大的權力,並且把首都開封的軍政治理全部讓他掌控。

等到趙匡胤晚年漸生悔意,想立自己的兒子當繼位人時,卻發覺弟弟的勢力已經有些撬不太動了。這也是他遲遲不立太子的原因,因為如若不能徹底剷除趙光義的勢力,即便硬扶自己的兒子上臺,將來也可能面臨奪位政變的風險。

對趙光義來說,哥哥的心思他肯定是能察覺一二。或許正是趙匡胤晚年越來越白熱化的繼位人風波,才會傳出趙光義為謀奪皇位,手執斧頭劈死親哥哥的野史傳言。

《宋史》裡的記載,趙匡胤是正常死亡。現代醫學也根據趙匡胤暴飲暴食酗酒的習慣,推測他是死於類似冠心病的心血管突發疾病。

趙匡胤究竟怎麼死的,我們暫且不去求證,但他死後開封城內的動態卻很離奇。

史料記載趙匡胤死後,孝章宋皇后立馬令宦官王繼恩前往宮外召趙德昭入宮,但王繼恩去往的卻是趙光義的晉王府邸。趙光義據此搶先入宮,孝章宋皇后眼看站在眼前的是趙光義,只得接收晉王繼位的既成事實。

王繼恩的通風報信,表明趙光義的收買人心拉幫結派工作確實厲害!

作為趙匡胤身邊的親信宦官和皇宮主管,王繼恩的投靠,完全能讓趙光義隨時掌握哥哥的動態走向。即便真有一幕“燭影斧聲”的政變暗殺在上演,也能封鎖消息,不至於讓事情敗露。


劇透歷史


趙光義弒兄之後篡位的觀點來源於野史傳說,並且是個孤證,所以其可靠性並不強。但是“斧聲燭影”的說法之所以流傳廣泛,一方面是因為大多數人都對宮闈秘事比較感興趣,最為人在茶餘飯後所津津樂道。

更重要的原因則在於後世很多人都是從結果推導原因,即,第一、因為趙匡胤死後,即位的不是他的兩個兒子而是他的弟弟。第二、趙光義即位之後趙匡胤的兩個兒子趙德昭和趙德芳,弟弟趙廷美先後非正常死亡。第三、趙匡胤駕崩當晚唯一(可能)在場的宋皇后,在太宗一朝受到一系列不公平待遇,甚至死後都不被安葬,趙光義還禁止任何人參加她的葬禮。從這三件事上,我們懷疑,趙匡胤的死肯定與趙光義有關。

但是從結果推導原因也並不是不可以的,畢竟所有正史或可靠的文人筆記中的記載全部都是“金匱之盟”,即趙匡胤是因為與杜太后有約在先,擔心宋朝出現後周一樣主少國疑的情況才決定傳位給弟弟的。但是這又有很多站不住腳的地方:

第一、杜太后去世之時,趙匡胤剛剛建立宋朝不久,僅有的兩個兒子確實比較年幼,但是趙匡胤駕崩之時,他的長子趙德昭26歲,次子趙德芳17歲,哪裡算得上幼主?

第二、“金匱之盟”是在太平興國六年才被趙普拿出來的,隨後趙光義將它公佈天下,也就是說,這份盟約在趙匡胤在世之時從未有人提起,反而是趙光義即位六年之後突然被一個因不被趙匡胤信任而貶官的趙普拿出來。並且,在此之後,趙普重新入相,受到趙光義的重用,並一手製造了盧多遜和趙廷美的命案。其中難道沒有蹊蹺嗎?

還有一個重要的細節,就是趙光義在太平興國四年北伐之時,曾經因戰敗而與大部隊失聯,群龍無首的將士當時要推選趙德昭為帝,而不是趙廷美或者趙光義的兒子,這也證明了,大臣們也覺得趙光義得位不正。


國史通論



趙光義敢殺趙匡胤嗎? 我認為敢殺。史書其實確實有記載是趙光義殺了趙匡胤的,只是史官不敢從正面寫,只是從側面說趙光義是怎麼做的 。後面我會給大家一一講清楚。 他趙匡胤借陳橋之變逼孤兒寡母讓位於他,不就是想做皇帝嘛,做了皇帝不傳位於子孫,而傳位給弟弟不是笑話嗎?中國人裡有幾個心地好的大善人。專做給人做嫁衣的事



宋太祖肯定是不願意傳位給趙光義的,但是趙光義是北宋政權的實權二號人物(趙光義是陳橋之變造反將領扶持用來防止宋太祖將來“膠兔死,良弓藏,獵狗烹”),



杯酒釋兵權 其就是一箇中國式童話,趙匡胤可以說:就是因“杯酒釋兵權”而死。誰可能放棄兵權任人宰割。史書沒有說得很明白,仔細看看宋史會發現一個問題,【杯酒釋兵權】後沒過兩年,趙匡胤是暴斃而死,死得太快了,並且趙匡胤什麼沒交代就死了,之後趙光義自稱拿了遺詔,做皇帝。咱不說他遺詔是真是假,就說趙光義做皇帝后,不到一年的時間裡,所有趙匡胤擁有繼承權嫡系成年子孫,全部非正常死亡,而且趙匡胤的皇后,王皇后受到趙光義的非前皇后禮遇,生活淒涼,更不給任何照顧。而且王皇后死後,趙光義不允許王皇后與趙匡胤合葬。宋史明確記載,可以查看是否屬實。 隨便找一個正常人也不會認會趙光義沒殺趙匡胤吧。趙匡胤也不會想辛苦打下江山,身為開國皇帝,落個家破人亡吧!


威1986235


雖然歷史上把趙匡胤的死稱為疑案,但是,不可否認,趙匡胤的死,趙光義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謀殺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斧聲燭影)

正如問題所問的,趙光義為什麼有那麼大的膽量謀害趙匡胤,難道他就不怕謀害趙匡胤以後,不好收場嗎?

我覺得,趙光義之所以敢這麼幹,是因為他已經做好了一切準備工作,謀害趙匡胤,只不過是水到渠成的一步而已。

趙光義做了哪些準備工作呢?

第一,他讓全國上下都認定他是默認的皇位繼承人。趙匡胤確實自死都沒有確立皇位繼承人,他為什麼沒有確立?或者說,他心中默認的皇位繼承人是誰呢?根據趙匡胤生前的表現,很可能是想把皇位傳給趙光義,而不是自己兒子。不過他又有一些猶豫不決,沒有及時做決定。何以見得?因趙匡胤封了趙光義為晉王,同時還讓他擔任開封府尹。按照五代的傳統,這都是隻有皇位繼承人才有資格擔任的。還有,在朝廷排位上,趙匡胤把趙光義擺在第一位,趙普之上,給了他絕對的權力。而對他自己的兒子,卻連王位都沒有一個。趙匡胤顯然是在有意抑制自己的兒子。

當然了,趙匡胤之所以這麼做,其實都是趙光義努力的結果。我們都知道,趙匡胤年輕的時候,是“義社”兄弟之一,他很講兄弟感情,不太在意兒女情長以及培養自己的兒子們。趙匡胤的這種性格就給了趙光義機會,讓他在不斷增進和他哥哥感情的時候,讓哥哥把他往皇位繼承人上靠。

那麼為什麼趙匡胤最終沒有乾脆確立趙光義為皇位繼承人呢?其實應該是看出了趙光義的權力太大,而且已經不太收斂,心裡有疑惑。所以遲遲沒下決心。


(趙匡胤)

第二,趙光義和文武百官以及後宮宦官都搞好了關係。趙光義當上皇帝后,最忌諱的就是皇室成員和文武百官結交關係。他之所以懲罰三弟趙廷美,理由就是他說,趙廷美“交通大臣”,而他是在趙匡胤當皇帝的時候,“交通大臣”搞得最厲害的一個。趙匡胤與大臣的關係,最後應該不算太好。他雖然採用“杯酒釋兵權”的方式,讓那些掌權的武將們放棄兵權,但是應該說,武將們心裡肯定是不高興他的。只不過隱忍不發而已。還有,趙匡胤也得罪了不少文臣,他最信任的文臣趙普,也是在他去世前不久,趙匡胤把他的相位給罷了。而趙光義則利用這個機會,和文武百官打得火熱。比較有名的例子是,趙匡胤當時想遷都到洛陽,很多大臣都反對,而趙光義毫不猶豫地選擇站在大臣一邊,這讓所有的大臣都感激他。

第三,趙光義在害死趙匡胤後,假傳聖旨說皇位趙匡胤已經傳給他了。因為當時只有他兩人在,沒有第三人證明,所以只能趙光義一個人說了算。同時,本來宋皇后想讓她兒子來繼位的,結果,宦官王繼恩去叫來了趙光義(這也說明,趙光義早就和宮裡宦官搞好了關係)。宋皇后發現後,立馬改口說,自己的身家性命就全靠趙光義了。宋皇后在關鍵時刻,選擇站隊在趙光義那一邊,沒有為趙匡胤伸冤,所以趙光義少了不少阻礙(當然了,如果宋皇后選擇和趙光義對著幹,她肯定只有一死。)

(趙光義)

第四,趙光義知道他當皇帝后,怎麼堵住所有人的口。他首先是把趙匡胤的兒子們全部封為王,趙匡胤沒給的恩惠,他來給。這樣讓趙匡胤的兒子們無話可說,還對他感激涕零。(當然了,不久他又一個個收拾趙匡胤的兒子)。其次把罷相的趙普提起來,讓趙普追隨他。再次他大肆錄取天下讀書人,一次性錄取的人數是趙匡胤時代的13倍。所以天下人也都不再議論他。最後,他還組織篡改了歷史書,把他當皇帝搞得名正言順。

因為做了這許多之前之後的工作,因此趙光義就如此膽大包天,輕鬆殺害對他很好的兄長趙匡胤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