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的红河三角洲是全球著名的产粮区,明朝为何认为占领不划算,放弃越南的领土?

用户9867185386521


如今,随着越南经济的发展,我们也对这个国家有了更深的了解。其中,越南的红河三角洲是著名的产粮区,盛产水稻。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在明朝时期,我国曾经一度占领越南,但是却在不久后就放弃了对它的统治,让它继续作为藩属国存在。

那么,为什么明朝君臣会做出如此决策呢?居然会让这么一大片土地从自己手中溜走。

明朝对于越南的占领,并不是主动进行的

其实在秦朝的时候,交趾,也就是越南已经被纳入中国领土之中,但是因为远离中央政权,它时而归顺,时而独立,到了北宋,有个名为丁部领的将领更是自立为皇,建立了越南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丁朝,从此越南正式脱离中原王朝的统治。

到了明朝时期,统治越南的为陈氏王朝,但是此时权臣胡季牦掌权,他废除了陈氏的皇位,让儿子胡汉苍成为皇帝。但是按照当时的规矩,越南新帝登基,都要取得明朝的册封才算是名正言顺。

仗着天高皇帝远,明朝政府对越南的情况不了解,胡汉苍谎称自己是陈氏皇族的外甥,而陈氏已经断绝子嗣,所以请求明朝封自己为国王,而不明真相的朱棣也对其进行了册封。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陈氏还有一个王子名为陈天平,逃到了老挝境内,并且在对方的帮助下来到了南京,这下胡汉苍撒的谎立刻被拆穿了,愤怒的明成祖当即发出文书,质问对方到底是怎么回事,此时的胡汉苍表现得十分恭顺,马上上书请罪,并承诺迎回陈天平,把王位也还给他。朱棣也才平息怒气,派了5000精兵送陈天平回越南。

但是他万万没有想到,人的头脑一旦被利益冲昏,会做出怎样的行为。在那5000人马进入越南国境后,胡氏父子居然带着10万大军包围了他们,并且趁机杀死了陈天平。

消息传到朱棣的耳朵里,深感自己的权威被挑衅的他派出了30万大军,不过4个月,就将这一对胆大包天的父子打败俘虏,押送到了南京。

这对父子的下场暂且不谈,有一个问题却因此摆到了朱棣面前,如今陈氏王朝是实实在在地绝嗣了,那么应该拿越南怎么办呢?几经考虑之后,他决定在此设置交趾省,将其纳入大明的直接统治当中。

虽然得到了大片领土,此举在当时却是不折不扣的亏本买卖。

在几百年后的现代,红河三角洲是一个比较富庶的地区,但是将时间拉回到明朝,当时的这块地方,可是要荒凉得多。类比一下就知道了,如今的海南繁华热闹,是有名的旅游胜地,但是在古代,却是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穷乡僻壤。

而且,虽然朱棣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来稳固对于越南的统治,比如让越南贵族来中原学习,让部分本地人担任官员等。但是毕竟越南已经独立了数百年,他们有很多人根本不愿意再次回到明朝的统治下;再加上因为越南偏远,根本就没有什么官员想要到此处任职,所以到最后能够去那里的,都是附近广西、广东和云南的人,他们也无心好好治理越南,不过是想要谋取钱财而已。等他们到任之后,往往对当地民众进行各种盘剥,让其苦不堪言。

在这诸多因素的影响下,越南叛乱不断。如此一来,不仅不能够为明朝提供什么税收,反而还要明政府派遣士兵在当地驻扎,对反叛势力进行镇压,因此产生各种支出加起来,高达上百万两白银。

时间久了,明朝君臣都渴望甩掉这样一个包袱。终于在21年后,明宣宗朱瞻基在位之时,明军撤出越南,两者恢复了宗藩关系。

最后的失败,并不能抹杀朱棣在一开始的远见卓识

因为最后的撤离,有不少人认为朱棣将越南纳入明朝版图是一件愚蠢的行为,不过是为了一时意气,但是如果从大的方面来看,这一行为与郑和下西洋是相辅相成的,如果遭遇藩属国的挑衅还无动于衷,如果没有占领越南,那么明朝对于周边国家的威慑力绝对不会有那么强,郑和的旅程,也不会那么顺利。

但是世事往往如此,有了好的战略目标,也要有具体可行的实施步骤,而明朝恰恰就在这一方面差了一招,如果当时大明君臣能够咬紧牙根,扎扎实实地将越南纳入到统治之中,想来如今我们面对的局势,也会有很大不同。


汗青正浩


西伯利亚地区有那么多的天然气、石油资源,为什么明朝不继承元朝衣钵打下来呢?题主的这个问题与笔者刚刚说到的这个问题相似,都犯了一个错误:上帝视角!

此时此刻的红河三角洲的确是全球著名的产量区,但是在彼时彼刻的面貌,远远没有笔者想想的那么美滋滋。

再举一个例子。古代流放犯人,大家很容易听到流放交趾地带,也就是现在的两广地区,或者是流放琼州,也就是现在的海南。为什么要流放到那里?因为当时的两广地带经济贫乏、人口稀少,属于绝地。现在的两广与海南,一个成了经济大省,一个成了旅游大省。你现在不能说古人笨,只能说当时的两广与海南还没有发展到今天的水平。

综上所述,红河三角洲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主要有一下几点原因。

经济闭塞,人口稀少。

首先,明朝时期的红河三角洲完全没有被开发,且人丁稀少。早农耕时代,人口是发展与建设的基本单元,在红河三角洲,并没有具备大幅度开发建设的条件。

鞭长莫及,力不从心。

越南北部很早之前就已经纳入了中华版图,后来见中原王朝动荡不安而脱离统治。大家可能不太了解,越南的往朝是多么的顽强。大蒙古帝国横扫欧亚大陆,却唯独在越南拌住了脚,难以南下。当时的越南北部建立了陈朝,与蒙古人作战,保住了自己的独立地位。

大明建立之后,明成祖征服北越,越南北部又归于中华统治。但是,独立观念深入人心的原住居民对大明王朝的统治并不服气,挣扎着用最后的力量嘶吼出最后一声。到明中期,明朝对安南(此时的北越)的控制力越来越弱。北越起义此起彼伏,外加明朝实在没有精力与能力去管辖那一片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但又绝对贫瘠安南。鞭长莫及,力不从心,大明最终放弃了这片土地。

结束语:无论如何,北越地段在很久之前就已经接受了中原王朝的领导与统治,但是,统治的方式却并非绝对的中央集权,而是有限采取宗藩体制,也就是接受中原王朝领导,称臣纳贡。这样的情况下,很容易形成独立国家,比如朝鲜。所以,安南的不安分与明朝的放弃,实际上都是有理可寻的。

【文 / 楚南青史君】


楚南青史君


如果横向比一下的话;俄罗斯立国八百年领土扩了多少倍?越南一千年扩了多少倍?西班牙、英国、阿拉伯人国土面积增加不大,但是人种、文化、宗教传播又扩了多少倍?现在全球范围内西班牙血统有多少?说英语的有多少?

再看下中国,两千年了还在这个圈子里打转(gip还丢了交趾、乐浪)。不停的三百年一周期律,永远不能向外扩张只能残酷的内卷化! 


华夏一老卒


导读:大明王朝时期的红河三角洲远不如现在富庶,况且只有三千平方公里也就是相当于当时大明朝的一个郡。况且因为是纳入大明版图之下,所以官吏的俸禄都是相当大的开销。此外由于交趾还有残留的反叛势力,所以明王朝要驻军、要平叛的军费,这大大增大了明王朝的管理成本。那会大明王朝是把越南直接纳入版图统治,又不能像现在美国在日本韩国驻军似的每年有大笔的军费分摊。所以每年交趾产生的赋税远远不能弥补管理成本的缺口,高峰时期每年要搭进去上百万两白银。再有就是在当地素有威望的张辅没有长期驻扎,反叛势力屡有发生。最终在明宣宗朱瞻基时期宣布退出交趾。


大明占据交趾的历史背景

交趾自从秦汉时期纳入中原版图开始到五代十国时期趁机独立,已经过去将近千年。之后安南(就是原来的交趾)虽然没有再次并入中原王朝直辖,但是由于仰慕中原文化的加入了中原王朝的宗藩体系。每年安南都朝贡中原王朝,在国王交替的时候接受中原王朝的册封。

到元末明初明太祖朱元璋推到大元建立明朝后,为了维系宗藩体系设置了十五个不征之国。安南就在其中,所以安南的陈朝在明朝时期一开始是作为藩属国存在的。但是在1400年,陈朝的权臣胡季犛废掉国外自立为王。这个发生在宗藩体系下,可非同小可。因为在在宗藩体系内无论是改朝换代还是国王的更替必须向宗主国报备请求册封。所以篡位以后的安南向大明王朝隐瞒了这个情况。

到明成祖朱棣靖难称帝后,安南派使者向大明朝贡。安南的使者欺骗朱棣说陈朝的皇族子嗣有死了,所以请求册封新的安南国王。朱棣虽然很怀疑,但是派钦差检查无果后就册封了新的安南国王(其实篡位的安南胡氏掌握大权要欺骗一个钦差还是比较轻松的)。

但是在第二年的一天,一个叫陈天平人从老挝进入明朝自称是安南陈朝后人状告外戚胡氏谋朝篡位。朱棣大惊,再次派出钦差去安南查访。这次安南胡氏慌了神,居然出了昏招追杀大明钦差。得到禀报的明成祖朱棣大怒,就打算出兵征讨。头脑凉快下来的安南胡氏这才赶紧上表谢罪,并打算把陈天平接回安南恢复陈朝的统治。朱棣好不容易才平息了愤怒,派5000精兵护送陈天平回国就藩。

其实如果事情就此打住的话也就没有那么多事了,但是事后安南胡氏一琢磨又舍不得这个王位于是居然带领十万大军在安南境内截杀了陈天平。这下朱棣可急了,一来宗主国的权威受到挑衅;二来朱棣和李世民一样通过政变上台更见不得别人破坏规则。于是朱棣出兵30万征讨安南。安南被迅速平定,但是陈朝的独苗已经被杀安南的国土如何处置?于是明朝决定设置布政使司实行直辖管理。

《明史》记载:“得府州四十八,户三百三十万”

安南的治理不当造成统治成本远超收益被迫放弃

大明占领安南后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促进汉化,威固统治。比如选派安南上层子弟去明朝留学,学习中原文化;在安南统治的官吏中流出一些给安南当地人以收其心等等。确实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战后恢复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安南需要大量的财富来恢复生产。安南的红河三角洲再富庶,那也不能和现在相比。同样的湖广等省份也是经过东晋、唐朝的长期开发到了宋朝的时候才逐渐成为富庶之地的。


但是安南毕竟已经从宋朝时期就独立了几百年了,所以肯定有反抗势力存在。况且当时胡朝的国王逃跑进了深山更加敌视大明王朝,所以也在不断的策划暴动。再有就是明朝安置在安南的官吏很多来自云贵和两广的荒凉地区,这部分通常都是充军发配过来的官员。这些官吏在安南上下其手,也造成了很坏的影响也成为一个重要的原因。


所以从1407年攻占安南后的20多年安南一地不断涌现地方反对势力,让明朝的军队疲于应付。况且当时北方的蒙古也时有反叛,所以明朝几乎是双线作战不堪其扰。这种情况造成明朝在安南的投入和产出远远不成比例,根据历史记载年收入不过几万两白银;但是各种支出高达百万两。这对大明王朝来说是个沉重的负担。

况且自从明成祖朱棣去世后,文官势力逐渐抬头。他们反对扩张,不断要求终止这个沉重的包袱。终于在明宣宗助粘剂执政的时候撤离了在安南的8万明军,结束了对安南的统治。安南和大明恢复了之前的宗藩体系。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


历史纵横帝


原因无非就是统治成本太高了,不划算,对明朝政府实在不划算。


今天越南红河三角洲是著名的产量区是现代开发的结果,但在明代这里确是不值钱的蛮荒之地人口稀少,没有经过开发,开垦,也产生不了什么经济效益。

再者越南当地叛乱丛生,一直激烈反抗明朝政府,明朝他们看来这些不值钱的地方投入更多的军费开支实在不太划算,每年因为要镇压当地叛乱消耗大量的财富,财政入不敷出,没有取得太大的效果,明朝的战略重心始终放在蒙古高原上的瓦剌,鞑靼残余势力,因为他们随时可能卷土重来,威胁明朝的统治,所以也就没必要在越南花费太多的心血,遂决定放弃越南这些地方,让他们做自己的藩属国。



甲乙丙丁戊


我个人认为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后勤补给,俗话说打仗是内行看后勤,不要说是在现代战争,古代战争后勤同样重要,越南的红河三角洲虽然是产粮区,但总不能让士兵就地收割粮食吧,粮食产出也是分季节的啊,这个地方又离明朝中心地代距离太远,一是兵员补充不了,二没有现成的粮草,说是后勤不便已经是很这客气了,其实说白了就是花费巨大。明帝国国库空了,负担不起啊!!!


liwei1518


东南亚大多数地区之所以发展起来,是因为近代以后,对水利工程的建设起的效果。古代,那就是洪灾频发的地方。


黑眼历史观


我们大中华没有任何一块海外飞地,不侵占任何国家的土地,就是认为自己的家乡最好,故土难离。


韵律183131816


热带地区无强国


孔雀东南飞17868005


当今的宝地,在千百年前却可能是让人闻风丧胆的蛮荒之地,比如今天风景如画的海南,隋唐都是用来流放贬谪之人的。越南红河三角洲如今的确丰饶肥沃,是越南两大米仓之一,可几百年前却是丛林密布险象环生,与当时的中原相比,压根儿就不是什么好地方。

明朝永乐年间,越南北部继唐末之后再次归于中原王朝,设立交趾承宣布政使司,然而仅仅20多年就被裁撤。明朝放弃这里,一来迫于北方的威胁,二来因为当时的交趾的确无法给明朝带来足够好处,使明朝常年都在做赔本买卖。加上明宣宗朱瞻基的性格使然,明朝撤出交趾也成了必然。



从秦朝征辟岭南设立郡县开始,如今的越南北部就长期归于中原王朝的领地范围,即便当年东晋没落也未放弃。然而唐朝之后,越北的藩镇趁机脱离,从此自成一邦,就算后来的元朝,当时的蒙古铁骑横扫四海,也都在越南碰了钉子。而脱离中原的岁月中,越人逐渐形成了区别于中土的风俗与文化,与中原实际上也并不算亲近。

明朝初期,因为当时越南陈朝被篡灭而乱,胡朝侵扰南部的占城国,明朝作为宗主派兵灭胡朝之后,正式设立交趾承宣布政使司,所有规制与中原相同,并且开始移风易俗进行教化。不过这次时隔数百年的再次北归,却也是在走钢丝,有很多的相关隐患,明朝在交趾的统治实际上并不安稳。



秦始皇灭六国后,开始书同文车同轨,明朝对于交趾自然也是如此。明朝原本的希望是想将交趾变成与内地诸司相同的郡县,可在实际操作中产生了很多问题。比如明朝派去当地的吏员,都是怀揣发财心思,疯狂压榨土著越人,引起当地越人的激烈反抗。明朝的移风易俗非但没有让越人亲近,反而催生了大量矛盾。

如今地处热带的红河三角洲的确是土地肥沃水热充足,出产大量的粮食,的确是块宝地。然而几百年前,越北地方丛林密布人烟稀少,茂密的雨林之中各种猛兽毒虫横行,大量山林瘴气随处弥漫,环境非常恶劣。与此同时,越北当时生产力极度落后,所以物产也非常有限,上缴税赋很少。明朝统治期间投入与收益完全不成正比,一直都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



明朝永乐年间,明成祖南征北战又派遣郑和下西洋,的确是一片非常繁荣的景象,不过也埋下了祸根。成祖发动靖难之变时抽调大量北方卫所精锐,使得边地空虚,迁都北京之后,漠北的威胁仍旧存在。由于北界大幅萎缩,原本在客厅的京师变成了门口,虽美其名曰“天子守国门”,但无法改变事实。相对于漠北骑兵的强大威胁,明朝在交趾投入大量财力物力与兵力显得非常不明智,有点本末倒置。

明宣宗朱瞻基从小受到儒家“在德不在险”的思想教化,加上明太祖有“不征之国”的祖训,所以一直都有放弃交趾的心思。永乐朝与仁宗时期,大规模用兵以及下西洋活动,明朝钱袋子已经相当紧了。从当时的角度来看,花大力气大代价坚守在交趾,非但没有多少好处,的确还会成为明朝巨大的拖累,虽然丢了可惜,但不丢又实在不划算,权衡之下只能丢。

所谓此一时彼一时,明朝放弃交趾在我们看来的确是可惜,可在当时也并不算是失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