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的紅河三角洲是全球著名的產糧區,明朝為何認為佔領不划算,放棄越南的領土?

用戶9867185386521


如今,隨著越南經濟的發展,我們也對這個國家有了更深的瞭解。其中,越南的紅河三角洲是著名的產糧區,盛產水稻。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在明朝時期,我國曾經一度佔領越南,但是卻在不久後就放棄了對它的統治,讓它繼續作為藩屬國存在。

那麼,為什麼明朝君臣會做出如此決策呢?居然會讓這麼一大片土地從自己手中溜走。

明朝對於越南的佔領,並不是主動進行的

其實在秦朝的時候,交趾,也就是越南已經被納入中國領土之中,但是因為遠離中央政權,它時而歸順,時而獨立,到了北宋,有個名為丁部領的將領更是自立為皇,建立了越南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丁朝,從此越南正式脫離中原王朝的統治。

到了明朝時期,統治越南的為陳氏王朝,但是此時權臣胡季犛掌權,他廢除了陳氏的皇位,讓兒子胡漢蒼成為皇帝。但是按照當時的規矩,越南新帝登基,都要取得明朝的冊封才算是名正言順。

仗著天高皇帝遠,明朝政府對越南的情況不瞭解,胡漢蒼謊稱自己是陳氏皇族的外甥,而陳氏已經斷絕子嗣,所以請求明朝封自己為國王,而不明真相的朱棣也對其進行了冊封。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陳氏還有一個王子名為陳天平,逃到了老撾境內,並且在對方的幫助下來到了南京,這下胡漢蒼撒的謊立刻被拆穿了,憤怒的明成祖當即發出文書,質問對方到底是怎麼回事,此時的胡漢蒼表現得十分恭順,馬上上書請罪,並承諾迎回陳天平,把王位也還給他。朱棣也才平息怒氣,派了5000精兵送陳天平回越南。

但是他萬萬沒有想到,人的頭腦一旦被利益衝昏,會做出怎樣的行為。在那5000人馬進入越南國境後,胡氏父子居然帶著10萬大軍包圍了他們,並且趁機殺死了陳天平。

消息傳到朱棣的耳朵裡,深感自己的權威被挑釁的他派出了30萬大軍,不過4個月,就將這一對膽大包天的父子打敗俘虜,押送到了南京。

這對父子的下場暫且不談,有一個問題卻因此擺到了朱棣面前,如今陳氏王朝是實實在在地絕嗣了,那麼應該拿越南怎麼辦呢?幾經考慮之後,他決定在此設置交趾省,將其納入大明的直接統治當中。

雖然得到了大片領土,此舉在當時卻是不折不扣的虧本買賣。

在幾百年後的現代,紅河三角洲是一個比較富庶的地區,但是將時間拉回到明朝,當時的這塊地方,可是要荒涼得多。類比一下就知道了,如今的海南繁華熱鬧,是有名的旅遊勝地,但是在古代,卻是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窮鄉僻壤。

而且,雖然朱棣也採取了一些措施來穩固對於越南的統治,比如讓越南貴族來中原學習,讓部分本地人擔任官員等。但是畢竟越南已經獨立了數百年,他們有很多人根本不願意再次回到明朝的統治下;再加上因為越南偏遠,根本就沒有什麼官員想要到此處任職,所以到最後能夠去那裡的,都是附近廣西、廣東和雲南的人,他們也無心好好治理越南,不過是想要謀取錢財而已。等他們到任之後,往往對當地民眾進行各種盤剝,讓其苦不堪言。

在這諸多因素的影響下,越南叛亂不斷。如此一來,不僅不能夠為明朝提供什麼稅收,反而還要明政府派遣士兵在當地駐紮,對反叛勢力進行鎮壓,因此產生各種支出加起來,高達上百萬兩白銀。

時間久了,明朝君臣都渴望甩掉這樣一個包袱。終於在21年後,明宣宗朱瞻基在位之時,明軍撤出越南,兩者恢復了宗藩關係。

最後的失敗,並不能抹殺朱棣在一開始的遠見卓識

因為最後的撤離,有不少人認為朱棣將越南納入明朝版圖是一件愚蠢的行為,不過是為了一時意氣,但是如果從大的方面來看,這一行為與鄭和下西洋是相輔相成的,如果遭遇藩屬國的挑釁還無動於衷,如果沒有佔領越南,那麼明朝對於周邊國家的威懾力絕對不會有那麼強,鄭和的旅程,也不會那麼順利。

但是世事往往如此,有了好的戰略目標,也要有具體可行的實施步驟,而明朝恰恰就在這一方面差了一招,如果當時大明君臣能夠咬緊牙根,紮紮實實地將越南納入到統治之中,想來如今我們面對的局勢,也會有很大不同。


汗青正浩


西伯利亞地區有那麼多的天然氣、石油資源,為什麼明朝不繼承元朝衣缽打下來呢?題主的這個問題與筆者剛剛說到的這個問題相似,都犯了一個錯誤:上帝視角!

此時此刻的紅河三角洲的確是全球著名的產量區,但是在彼時彼刻的面貌,遠遠沒有筆者想想的那麼美滋滋。

再舉一個例子。古代流放犯人,大家很容易聽到流放交趾地帶,也就是現在的兩廣地區,或者是流放瓊州,也就是現在的海南。為什麼要流放到那裡?因為當時的兩廣地帶經濟貧乏、人口稀少,屬於絕地。現在的兩廣與海南,一個成了經濟大省,一個成了旅遊大省。你現在不能說古人笨,只能說當時的兩廣與海南還沒有發展到今天的水平。

綜上所述,紅河三角洲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主要有一下幾點原因。

經濟閉塞,人口稀少。

首先,明朝時期的紅河三角洲完全沒有被開發,且人丁稀少。早農耕時代,人口是發展與建設的基本單元,在紅河三角洲,並沒有具備大幅度開發建設的條件。

鞭長莫及,力不從心。

越南北部很早之前就已經納入了中華版圖,後來見中原王朝動盪不安而脫離統治。大家可能不太瞭解,越南的往朝是多麼的頑強。大蒙古帝國橫掃歐亞大陸,卻唯獨在越南拌住了腳,難以南下。當時的越南北部建立了陳朝,與蒙古人作戰,保住了自己的獨立地位。

大明建立之後,明成祖征服北越,越南北部又歸於中華統治。但是,獨立觀念深入人心的原住居民對大明王朝的統治並不服氣,掙扎著用最後的力量嘶吼出最後一聲。到明中期,明朝對安南(此時的北越)的控制力越來越弱。北越起義此起彼伏,外加明朝實在沒有精力與能力去管轄那一片說大不大、說小不小但又絕對貧瘠安南。鞭長莫及,力不從心,大明最終放棄了這片土地。

結束語:無論如何,北越地段在很久之前就已經接受了中原王朝的領導與統治,但是,統治的方式卻並非絕對的中央集權,而是有限採取宗藩體制,也就是接受中原王朝領導,稱臣納貢。這樣的情況下,很容易形成獨立國家,比如朝鮮。所以,安南的不安分與明朝的放棄,實際上都是有理可尋的。

【文 / 楚南青史君】


楚南青史君


如果橫向比一下的話;俄羅斯立國八百年領土擴了多少倍?越南一千年擴了多少倍?西班牙、英國、阿拉伯人國土面積增加不大,但是人種、文化、宗教傳播又擴了多少倍?現在全球範圍內西班牙血統有多少?說英語的有多少?

再看下中國,兩千年了還在這個圈子裡打轉(gip還丟了交趾、樂浪)。不停的三百年一週期律,永遠不能向外擴張只能殘酷的內卷化! 


華夏一老卒


導讀:大明王朝時期的紅河三角洲遠不如現在富庶,況且只有三千平方公里也就是相當於當時大明朝的一個郡。況且因為是納入大明版圖之下,所以官吏的俸祿都是相當大的開銷。此外由於交趾還有殘留的反叛勢力,所以明王朝要駐軍、要平叛的軍費,這大大增大了明王朝的管理成本。那會大明王朝是把越南直接納入版圖統治,又不能像現在美國在日本韓國駐軍似的每年有大筆的軍費分攤。所以每年交趾產生的賦稅遠遠不能彌補管理成本的缺口,高峰時期每年要搭進去上百萬兩白銀。再有就是在當地素有威望的張輔沒有長期駐紮,反叛勢力屢有發生。最終在明宣宗朱瞻基時期宣佈退出交趾。


大明佔據交趾的歷史背景

交趾自從秦漢時期納入中原版圖開始到五代十國時期趁機獨立,已經過去將近千年。之後安南(就是原來的交趾)雖然沒有再次併入中原王朝直轄,但是由於仰慕中原文化的加入了中原王朝的宗藩體系。每年安南都朝貢中原王朝,在國王交替的時候接受中原王朝的冊封。

到元末明初明太祖朱元璋推到大元建立明朝後,為了維繫宗藩體系設置了十五個不徵之國。安南就在其中,所以安南的陳朝在明朝時期一開始是作為藩屬國存在的。但是在1400年,陳朝的權臣胡季犛廢掉國外自立為王。這個發生在宗藩體系下,可非同小可。因為在在宗藩體系內無論是改朝換代還是國王的更替必須向宗主國報備請求冊封。所以篡位以後的安南向大明王朝隱瞞了這個情況。

到明成祖朱棣靖難稱帝后,安南派使者向大明朝貢。安南的使者欺騙朱棣說陳朝的皇族子嗣有死了,所以請求冊封新的安南國王。朱棣雖然很懷疑,但是派欽差檢查無果後就冊封了新的安南國王(其實篡位的安南胡氏掌握大權要欺騙一個欽差還是比較輕鬆的)。

但是在第二年的一天,一個叫陳天平人從老撾進入明朝自稱是安南陳朝後人狀告外戚胡氏謀朝篡位。朱棣大驚,再次派出欽差去安南查訪。這次安南胡氏慌了神,居然出了昏招追殺大明欽差。得到稟報的明成祖朱棣大怒,就打算出兵征討。頭腦涼快下來的安南胡氏這才趕緊上表謝罪,並打算把陳天平接回安南恢復陳朝的統治。朱棣好不容易才平息了憤怒,派5000精兵護送陳天平回國就藩。

其實如果事情就此打住的話也就沒有那麼多事了,但是事後安南胡氏一琢磨又捨不得這個王位於是居然帶領十萬大軍在安南境內截殺了陳天平。這下朱棣可急了,一來宗主國的權威受到挑釁;二來朱棣和李世民一樣通過政變上臺更見不得別人破壞規則。於是朱棣出兵30萬征討安南。安南被迅速平定,但是陳朝的獨苗已經被殺安南的國土如何處置?於是明朝決定設置布政使司實行直轄管理。

《明史》記載:“得府州四十八,戶三百三十萬”

安南的治理不當造成統治成本遠超收益被迫放棄

大明佔領安南後也採取了一些措施促進漢化,威固統治。比如選派安南上層子弟去明朝留學,學習中原文化;在安南統治的官吏中流出一些給安南當地人以收其心等等。確實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戰後恢復是一個長期的工作,安南需要大量的財富來恢復生產。安南的紅河三角洲再富庶,那也不能和現在相比。同樣的湖廣等省份也是經過東晉、唐朝的長期開發到了宋朝的時候才逐漸成為富庶之地的。


但是安南畢竟已經從宋朝時期就獨立了幾百年了,所以肯定有反抗勢力存在。況且當時胡朝的國王逃跑進了深山更加敵視大明王朝,所以也在不斷的策劃暴動。再有就是明朝安置在安南的官吏很多來自雲貴和兩廣的荒涼地區,這部分通常都是充軍發配過來的官員。這些官吏在安南上下其手,也造成了很壞的影響也成為一個重要的原因。


所以從1407年攻佔安南後的20多年安南一地不斷湧現地方反對勢力,讓明朝的軍隊疲於應付。況且當時北方的蒙古也時有反叛,所以明朝幾乎是雙線作戰不堪其擾。這種情況造成明朝在安南的投入和產出遠遠不成比例,根據歷史記載年收入不過幾萬兩白銀;但是各種支出高達百萬兩。這對大明王朝來說是個沉重的負擔。

況且自從明成祖朱棣去世後,文官勢力逐漸抬頭。他們反對擴張,不斷要求終止這個沉重的包袱。終於在明宣宗助粘劑執政的時候撤離了在安南的8萬明軍,結束了對安南的統治。安南和大明恢復了之前的宗藩體系。

  



我是歷史縱橫帝,歡迎您的關注;如有瑕疵,勞煩斧正。


歷史縱橫帝


原因無非就是統治成本太高了,不划算,對明朝政府實在不划算。


今天越南紅河三角洲是著名的產量區是現代開發的結果,但在明代這裡確是不值錢的蠻荒之地人口稀少,沒有經過開發,開墾,也產生不了什麼經濟效益。

再者越南當地叛亂叢生,一直激烈反抗明朝政府,明朝他們看來這些不值錢的地方投入更多的軍費開支實在不太划算,每年因為要鎮壓當地叛亂消耗大量的財富,財政入不敷出,沒有取得太大的效果,明朝的戰略重心始終放在蒙古高原上的瓦剌,韃靼殘餘勢力,因為他們隨時可能捲土重來,威脅明朝的統治,所以也就沒必要在越南花費太多的心血,遂決定放棄越南這些地方,讓他們做自己的藩屬國。



甲乙丙丁戊


我個人認為的原因只有一個,就是後勤補給,俗話說打仗是內行看後勤,不要說是在現代戰爭,古代戰爭後勤同樣重要,越南的紅河三角洲雖然是產糧區,但總不能讓士兵就地收割糧食吧,糧食產出也是分季節的啊,這個地方又離明朝中心地代距離太遠,一是兵員補充不了,二沒有現成的糧草,說是後勤不便已經是很這客氣了,其實說白了就是花費巨大。明帝國國庫空了,負擔不起啊!!!


liwei1518


東南亞大多數地區之所以發展起來,是因為近代以後,對水利工程的建設起的效果。古代,那就是洪災頻發的地方。


黑眼歷史觀


我們大中華沒有任何一塊海外飛地,不侵佔任何國家的土地,就是認為自己的家鄉最好,故土難離。


韻律183131816


熱帶地區無強國


孔雀東南飛17868005


當今的寶地,在千百年前卻可能是讓人聞風喪膽的蠻荒之地,比如今天風景如畫的海南,隋唐都是用來流放貶謫之人的。越南紅河三角洲如今的確豐饒肥沃,是越南兩大米倉之一,可幾百年前卻是叢林密佈險象環生,與當時的中原相比,壓根兒就不是什麼好地方。

明朝永樂年間,越南北部繼唐末之後再次歸於中原王朝,設立交趾承宣布政使司,然而僅僅20多年就被裁撤。明朝放棄這裡,一來迫於北方的威脅,二來因為當時的交趾的確無法給明朝帶來足夠好處,使明朝常年都在做賠本買賣。加上明宣宗朱瞻基的性格使然,明朝撤出交趾也成了必然。



從秦朝徵辟嶺南設立郡縣開始,如今的越南北部就長期歸於中原王朝的領地範圍,即便當年東晉沒落也未放棄。然而唐朝之後,越北的藩鎮趁機脫離,從此自成一邦,就算後來的元朝,當時的蒙古鐵騎橫掃四海,也都在越南碰了釘子。而脫離中原的歲月中,越人逐漸形成了區別於中土的風俗與文化,與中原實際上也並不算親近。

明朝初期,因為當時越南陳朝被篡滅而亂,胡朝侵擾南部的占城國,明朝作為宗主派兵滅胡朝之後,正式設立交趾承宣布政使司,所有規制與中原相同,並且開始移風易俗進行教化。不過這次時隔數百年的再次北歸,卻也是在走鋼絲,有很多的相關隱患,明朝在交趾的統治實際上並不安穩。



秦始皇滅六國後,開始書同文車同軌,明朝對於交趾自然也是如此。明朝原本的希望是想將交趾變成與內地諸司相同的郡縣,可在實際操作中產生了很多問題。比如明朝派去當地的吏員,都是懷揣發財心思,瘋狂壓榨土著越人,引起當地越人的激烈反抗。明朝的移風易俗非但沒有讓越人親近,反而催生了大量矛盾。

如今地處熱帶的紅河三角洲的確是土地肥沃水熱充足,出產大量的糧食,的確是塊寶地。然而幾百年前,越北地方叢林密佈人煙稀少,茂密的雨林之中各種猛獸毒蟲橫行,大量山林瘴氣隨處瀰漫,環境非常惡劣。與此同時,越北當時生產力極度落後,所以物產也非常有限,上繳稅賦很少。明朝統治期間投入與收益完全不成正比,一直都處於入不敷出的狀態。



明朝永樂年間,明成祖南征北戰又派遣鄭和下西洋,的確是一片非常繁榮的景象,不過也埋下了禍根。成祖發動靖難之變時抽調大量北方衛所精銳,使得邊地空虛,遷都北京之後,漠北的威脅仍舊存在。由於北界大幅萎縮,原本在客廳的京師變成了門口,雖美其名曰“天子守國門”,但無法改變事實。相對於漠北騎兵的強大威脅,明朝在交趾投入大量財力物力與兵力顯得非常不明智,有點本末倒置。

明宣宗朱瞻基從小受到儒家“在德不在險”的思想教化,加上明太祖有“不徵之國”的祖訓,所以一直都有放棄交趾的心思。永樂朝與仁宗時期,大規模用兵以及下西洋活動,明朝錢袋子已經相當緊了。從當時的角度來看,花大力氣大代價堅守在交趾,非但沒有多少好處,的確還會成為明朝巨大的拖累,雖然丟了可惜,但不丟又實在不划算,權衡之下只能丟。

所謂此一時彼一時,明朝放棄交趾在我們看來的確是可惜,可在當時也並不算是失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