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了仁宣之治的明朝皇帝,为何被黑成蟋蟀皇帝?

JD开开


“仁宣之治”——中国两千余年皇朝史上的倒数第二个盛世,剩下的就只有清王朝的所谓“康雍乾盛世”了。仁者,仁宗昭皇帝朱高炽;宣者,宣宗章皇帝朱瞻基。明仁宗朱高炽在位仅仅十个月,他的主要功绩不在洪熙一朝、而在永乐。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多次对蒙古用兵,大部分时间耗费在了马背之上。作为皇太子,明仁宗朱高炽担起了帝国的行政重担,长期监国、处理朝政。换言之,所谓“永乐盛世”,大部分功劳 应该是明仁宗的!这就是后世史家将明仁宗这位在位仅仅十个月的皇帝列入“仁宣之治”的原因所在。正是他在永乐年间二十年多的努力,才为后来为期十年的“仁宣之治”积攒下了丰厚的“家底”。而将“仁宣之治”推向巅峰的,就是提问者所说的那位“促织天子”——明宣宗朱瞻基了。

“促织天子”的出处

“促织”,用现在的话讲就是“斗蛐蛐”。明宣宗喜欢“斗蛐蛐”应该是没有疑问的,否则也不会传出“促织天子”的说法。但是,明宣宗的这个小爱好到底影响有多大呢?至少清王朝官修的《钦定明史》中并没有把他当作什么“重大抹黑事件”来做文章。清王朝对明王朝的抹黑可谓是不遗余力的,如果明宣宗的这个小爱好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就如同明熹宗朱由校因“木匠活儿”荒废朝政那样,清王朝不可能不在《钦定明史》中“大书特书”!由此可见,斗蛐蛐不过就是明宣宗业余生活中的一个小爱好而已,和清高宗弘曆喜欢在书画名作上盖章一个道理,并没有太多特殊意义。

“促织天子”的恶名之所以广为流传,主要还是野史小说的功劳,尤其是清人蒲松龄的小说《聊斋志异》!蒲松龄在小说中提到了明宣宗爱好“斗蛐蛐”对百姓造成了多大多大的灾难,似乎明宣宗就是桀纣一般的存在。其实,蒲松龄的小说言过其实了,他的描述只是针对某些特定人群、或者某些特定区域。不可否认,明宣宗喜欢“斗蛐蛐”,下面人为了迎合他而干出一些出格的事情在所难免,贪官污吏趁机勒索虐民也不是没有可能。但是,进贡蛐蛐儿毕竟只是特定区域发生的事件,涉及的也只是有限人群。这对于全国的经济而言,根本不会造成什么严重影响。试问,哪一朝没有进贡?珍宝、瓷器、茶叶,甚至时令瓜果……明宣宗玩得蛐蛐不过就是换了一个品种而已,不是吗?

爱斗蛐蛐,为何还能成就“仁宣之治”

爱玩与成功并没有必然联系,没有任何不良爱好的皇帝也可能一事无成、甚至亡国。反之,爱好广泛的皇帝也未必就是“玩物丧志”!这具体要看皇帝如何处理玩与工作的关系。像明熹宗那样,放着工作不干、整日里就想着做木匠活儿肯定是不行的。但是,明宣宗不是他的后代明熹宗,明宣宗虽然喜欢“斗蛐蛐”,可这仅仅是生活调剂而已,不是“主业”。这就好比四川人喜欢打麻将一样,一得空就喜欢码起来玩两圈,难道这就叫“玩物丧志”吗?老人家就是四川人,工作之余偶尔也打打麻将、而且还喜欢打桥牌,但这并不影响他老人家的任何工作!仅仅是工作之余的调剂而已。“斗蛐蛐”对于明宣宗而言,实际上就和打麻将差不多,并不影响他搞出“仁宣之治”。

明宣宗之所以能够成就“仁宣之治”,与他个人的政治素养、能力有很大关系。但是,大环境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平心而论,明宣宗生活的时代是明王朝的黄金时代,太祖、建文、成祖、仁宗三代四朝把该剪除的都剪除了、改积攒的都积攒了。单从这一点而言,明宣宗和清高宗弘曆倒是有几分相似之处,都是吃现成饭,却又不局限于吃现成饭!

外患趋于缓和

明初,退回漠北的北元政权对新生的明王朝造成了极大的国防压力。明太祖朱元璋之所以将不少儿子分封在沿长城一线,很大程度上也是出于国防方面的考虑。经过明太祖几次与北元政权正面对抗的胜利以及北元政权内部的分裂,后来的瓦剌、鞑靼对明王朝的国防压力实际上已经大大削弱了。在经过明成祖几次亲征对瓦剌、鞑靼的打击,到明宣宗即位时,蒙古人对明王朝的军事威胁已经到达了历史的最低谷。

北方的军事压力减弱,明宣宗就有更多地时间和精力可以用在内政方面。同时,与蒙古人的武装对抗减少,军费开支必然大幅降低。这对于明宣宗而言,同样是一个利好,明王朝的财政收入不会再被“无底洞”式的战争消耗所占据多半!明宣宗有更多的财力可以用于国内建设和其他方面。

内忧基本平定

经过建文帝朱允炆和明成祖的不断削藩,尤其是“靖难”之后明成祖对藩王们的各种限制,到明宣宗即位时,藩王们对皇位、皇权的威胁也已经降低到了历史的最低谷。即便是宣德元年举起反旗的汉王朱高煦,实际上也没有能力与明宣宗硬碰硬对抗。这就是为什么在先机已失的情况下,朱高煦最终选择投降的原因所在。明成祖是藩王造反起家的,他怎么可能会容忍藩王们有样学样?在明成祖的限制之下,藩王们早已没有了明初的实力,包括他的亲儿子朱高煦。这或许就是朱高煦谋反时联络英国公张辅作内应、张辅转头把他卖给了,甚至连一直和他穿一条裤子的胞弟赵王朱高燧也没有公开附逆的原因所在。他们都是聪明人,知道朱高煦这一出根本玩不转,他们不想跟着陪葬!

皇权掣肘减少

再就是相权的消失,明太祖借助“胡惟庸案”废除了实行数千年的宰相制,取而代之的是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明王朝的皇权达到了空前强大的规模!彼时内阁虽然已经出现,但尚处于起步阶段,依然以咨询、秘书职能为主,其权势远无法与后来事实部分取代“相权”的内阁相比。换言之,彼时皇帝拥有绝对权力,而内阁只是执行机构。文官集团的实力远没有后来“国本之争”时那么强悍、居然能逼得皇帝不得不让步!如此一来,皇帝负责决策、内阁负责执行,皇帝也无须像后世那般与内阁勾心斗角,明宣宗自然有大把时间搞自己的小爱好——“斗蛐蛐”,他只要把正方向就行了。

与此同时,因为六部刚刚开始直接向皇帝负责,没有先例、一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六部的尚书、侍郎们还不敢怠慢。万一出现意外,说不定自己就是第二个“胡惟庸”!因此,彼时的文官集团大多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后来明王朝的党争还没有出现。即便有,也仅仅是萌芽而已,中央机关的办事效率还是比较高的。

国库相对充盈

最后,一切问题归结到经济问题。没有金刚钻,做不来瓷器活儿!手里如果没有钱,明宣宗纵有天大的能耐也只能是仰天长叹……永乐一朝二十二年,虽然一直在对蒙古用兵,花销不菲。但得亏了明宣宗的父亲明仁宗,这位监国的皇太子在诸多权力上受到父亲明成祖的影响和限制,不敢走得太远。唯有经济方面,明成祖是绝对放权!几乎从不过问。为什么?因为他打仗需要钱,这个会弄钱的儿子是他的“财神爷”!永乐年间,明仁宗在经济领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大规模来源、适当节流,使得明王朝的经济不但没有被长期战争拖垮,国库反而相对比还较充盈。就拿郑和下西洋来说,明成祖更侧重的是这一事件的政治影响力,而明仁宗看到的却不仅仅是政治影响力,还有经济方面的利好,明王朝海外商贸在这一时期发展极为迅速,为明王朝带来了不菲的财政收入。

综上所述,在太祖、建文、成祖、仁宗三代四朝的不懈努力下,一切不利因素几乎都降到了历史的最低谷。经过明仁宗作为皇太子监国期间在经济上大刀阔斧的改革,明王朝的经济不但没有被永乐年间长期的战争拖垮,国库还变得相对充盈起来。手里有了钱、又没有什么掣肘皇权的不利因素,明宣宗做起事来得心应手,如果搞不出一个盛世来,那才真是明宣宗“玩物丧志”呢!在国家政治、经济形势不断向高峰攀升时,明宣宗那点儿小爱好造成的不利影响完全可以忽略不计。所以说,明宣宗虽然号称“促织天子”,却并没有耽误他成就“仁宣之治”。


农民工歪说历史


就因为朱詹基喜欢斗蟋蟀,就被后世文人讥讽为蟋蟀皇帝。其实,这主要是清代抹黑明朝所造成的后果。

事实上,明宣宗朱詹基是明朝很有作为的一位皇帝,他在位虽然不到十年,却开创了仁宣之治的盛世。从宣德年间的青花瓷的精美造工和珍贵价值,我们不难看出仁宣时期明王朝的繁荣和富强。

明宣宗朱詹基是朱棣的孙子,传说有天晚上,当时还是燕王的朱棣作了个梦,梦见太祖皇帝将大圭赐给了他(大圭是权力的象征),这不正是象征着自己即将当皇帝吗?朱棣梦醒之后正为梦中情景欣喜,门外就有仆从来报说自己的孙子降生了,这个孩子就是朱詹基。

朱棣立刻起身赶往看望刚出生的朱瞻基,顿时觉得他脸上一团英气,认为这是个好兆头,于是朱棣对起兵靖难之决心大增。

朱棣靖难成功后,越发认为朱詹基是自己的福星。于是,他亲自挑选当时的著名文臣担任朱瞻基的老师,自己更是不忘亲自教导。永乐期间每次远征漠北,朱棣也总是让朱瞻基随行,学习如何行军打仗。可以说,朱棣是花了大量的心血去栽培和锻炼朱詹基,想让他作为自己的接班人的。而他的父皇明仁宗能当上皇帝,很大程度是也得益与有朱詹基这个儿子。

试问从小便如此精心栽培的大明帝国储君,又是开创盛世的守城之君,这么是一个只会玩蟋蟀的天子呢?

这些其实是清代文人将朱詹基好玩蟋蟀的事刻意放大所致的。因为,作为朱瞻基从小就喜欢斗蟋蟀,即位后他曾让各地采办上等蟋蟀来京。而那些地方官员为取悦皇帝,都变本加厉地下达任务,难免会对百姓造成了一些困扰。因此,朱瞻基就被百姓戏称为“蟋蟀皇帝”。

后来,被清代文人有意放大和抹黑。就像“顽童皇帝”明武宗一样,很多游龙戏凤之类不堪入目的风流轶事,其实都是清代文人的杰作!


这些历史要读


其实朱瞻基不仅仅喜欢斗蟋蟀,他可是个超级大玩家,文艺好青年。

朱瞻基很小就喜欢玩各种游戏,对各种运动都十分感兴趣,其中最爱的是斗蟋蟀和投壶,因为长期痴迷,因而后来使得他又蟋蟀皇帝的名声。但相比较斗蟋蟀,朱瞻基投壶也十分厉害,并引领了明朝投壶运动的风尚,成为了风靡一时的比赛运动。

朱瞻基对投壶有一种天圣的领悟力,在投掷与投壶之间的距离测量拿捏,投掷的力道掌握上,都展现出高人一筹的能力。在每次与大臣议论国事之余和宫廷饮宴上,都要与人进行投壶游戏以增加现场气氛,每次投壶,朱瞻基都能投出高水平的比分,得到众人的喝彩。

除了玩乐外,朱瞻基还是个文艺青年,自号长春真人,工画人物、花果、翎毛、草虫、也善于书法。《明画录》卷一中记载:“宣朝留神词翰,尤工绘事,山水人物花鸟草虫并佳,天纵异能,随意所至,皆非人力能及。........”

朱瞻基的花鸟画虽然属于宫廷花鸟,但却突破了宫廷花鸟的刻板和一味模仿,他的花鸟画,画面生动活泼、清新自然而朴实,注重“思想”的传达,具有“写意”花鸟画的特色 ,所以才能有“天纵异能,随意所至,皆非人力能及。”的说法。

你看,这样的朱瞻基是不是很像宋徽宗赵佶?只是相比较宋徽宗,很多关于朱瞻基的资料和书籍都只关注他在政治上的业绩,所以他在绘画上的成就就被忽略掉了。

有的皇帝喜欢玩,但是把江山玩丢了,但有的皇帝喜欢玩,却也有本事把国家打理得井井有条,朱瞻基明显就属于后者。至于“蟋蟀皇帝”的称呼,只是被刻意拿出来过分渲染了而已。斗蟋蟀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一直都是皇宫贵族、文人雅士的一大喜好。朱瞻基喜欢也并不奇怪。没有人规定一个人只能天天勤勤恳恳地工作,就不能有点自己的喜欢和业余活动呀。

虽然喜欢玩,但是朱瞻基有着坚强的性格,敢于面对现实,不论是亲征朱高煦,还是撤兵安南,都显示出了超人的胆识和魄力。他做事有章法,从不乱来,这种才干使他取得了许多政治成绩,也使他在换皇后、斗蟋蟀等方面达到了目的。

他亲身经历过永乐洪熙时期的政治风波,政治上较为成熟,对许多重大问题处理较为得当,内政外交都去的了较大的成就。本人机敏干练,具有一定的军事才能,精于骑射,自己参加的对外对内战事从未败阵;能够保持头脑清醒,并未因大量的巡幸游乐而影响政务;保持了一支稳定而得力的官僚集团,善于驾驭群臣,使他们的才干得以发挥;政治上也较为宽容,金鸡湖很少滥用权力关杀大臣,具有一定的断案水平,大体上能够公正宽容;重视统治人才,不断地或自己或让臣下选拔和推荐一些才能之士。


江畔初见月


题中所说的是朱瞻基,明仁宗是朱高炽,明宣宗是朱瞻基,明仁宗当了九个月皇帝驾崩了,所以仁宣之治的首功是朱瞻基。

可是,这么一位年轻有为的皇帝,却被清朝黑的一塌糊涂,说他是促织皇帝。


促织,就是蟋蟀。朱瞻基喜欢斗蟋蟀确有其事,但仅仅是闲暇之余的业务爱好而已,无需过多指责。

然而,清朝入主中原之后,为了证明政权的合法性,对前朝可劲地黑,不遗余力地黑,抓住皇帝“小嗜好”无限地放大,放大,再放大,于是“嗜好”成了不务正业,玩物丧志。

结果,朱由校被黑成了木匠皇帝,嘉靖黑成了不上朝皇帝,朱厚照黑成了豹房皇帝,朱瞻基则成了促织皇帝。


清朝皇帝就完美无缺,没有黑料吗?不是的,随便举个例子,康乾盛世的乾隆,人称“游玩皇帝”,一生六下江南,每次耗费巨大,劳民伤财,乾隆还喜欢到处题字,乱涂乱画,破坏了名胜古迹。

乾隆还是个风流皇帝,处处留情,临幸了夏雨荷之后,就始乱终弃了,可怜夏雨荷生下了紫薇之后,终因相思成疾,默默离世。

乾隆皇帝之后的这些皇帝黑料就更多了,同治皇帝喜欢嫖娼,得了天花而死,雍正皇帝喜欢仙丹,吃了仙丹而死,咸丰皇帝喜欢逃跑,遇到事情就知道跑跑跑……


回归正题。再来说朱瞻基。

“促织天子”的恶名之所以传播甚广,与一部清朝著名小说有关,这部小说就是蒲松龄的鬼怪小说《聊斋志异》。

书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皇帝喜欢斗蟋蟀,摊派任务要求各地进献好的蟋蟀,有一个地方官愁眉苦脸,一筹莫展,妻子看见了之后,求助于巫婆,在神的指点之下,终于抓到了一只上等蟋蟀。

然而,顽皮的儿子不小心弄死了蟋蟀,儿子闯了大祸之后,投井自杀,后来,儿子鬼魂化作了一只好勇斗狠的蟋蟀。

后来这只蟋蟀献给了皇帝,地方官因为获得了丰厚的奖赏,升了官发了财。


蒲松龄说的这个皇帝,就是朱瞻基了,不过,这篇小说应该改编自《明朝小史》,《明朝小史》记载的事,与蒲松龄的出奇的相似,只不过放跑蟋蟀的是官员的妻子,随后上吊自杀了,官员见老婆死了,也上吊自杀了。

不可否认,朱瞻基喜欢斗蟋蟀,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下面的这些官员投其所好,到处高价收购蟋蟀,一时间造成了蟋蟀价格猛涨的局面,但并未造成过于恶劣的影响。

朱瞻基是个好皇帝,但是难堵悠悠众口,所以皇帝还是不要有爱好为好。


一半秋色


楚王好细腰,后宫多饿死。

历朝历代,皇帝不敢有自己的爱好,因为只要有了爱好,就会被别人抓住机会献宠献媚。

朱瞻基是明朝难得的有为皇帝之一,仁宣之治继承自永乐盛世,即位后迅速扑灭了汉王朱高煦的叛乱,又任用三杨管理朝政,派遣郑和、王景弘下西洋,延续仁宗时的治国理念,实行重农政策,赈荒惩贪,天下太平百姓安康,明朝国力达到巅峰。

朱瞻基还是一位文艺青年,他的书画都有一定水平,而且还可以传世,他对运动也有一定天赋。如果说他真的是一位促织皇帝,那显然不会有这么大的作为。

因此,皇帝的还好就是臣下投其所好的机会,加上宣德年间太监的权利开始放大,也就难免不会有人打着皇帝旗号到处搜罗。

给朱瞻基定性,要看大局,他的贡献、他的作为还是第一等的,小插曲不应该影响主旋律,个人爱好不能掩盖个人成就。

但是,朱瞻基对儿子的培养有些问题,他死后宪宗无限信任太监王振,直到造成土木堡之变的巨大丑闻,又有后来的夺门之变,明朝从此由盛转衰。


历史转角359度


看了很多人的回答,感觉都集中在朱瞻基身上,我觉得稍微有点儿跑题,或者说没答到点子上…

诚然,朱瞻基确实喜欢斗蟋蟀(当然他的爱好很广泛,不止斗蟋蟀,书画造诣也很高,还喜欢撸猫,甚至在把猫撸爽了之后画猫这个爱好不比斗蟋蟀差[捂脸])。

这也算是明朝皇帝的一大特色:爱好是真别致…几乎没一个“正常”的,符合文臣标准的皇帝:朱元璋工作狂、杀人狂,还喜欢去逛街…朱棣喜欢打仗,创下皇帝亲征次数记录…朱高炽不但胖,而且是个阴险的好色胖子(据说他之所以只当了十个月皇帝就是因为放飞自己,马上风…)朱祁镇玩大砸;朱祁钰稍微正常点;朱见深有恋母癖;朱佑樘古今第一专情皇帝;朱厚照简直玩出花;朱厚熜修仙;朱载坖怂出花;朱翊钧三十年不上朝;朱常洛完全放飞自己;朱由检做木工;朱由校勉强正常…

这是事实,也没啥好说的…

不过请注意,有其他爱好不代表就做不好皇帝,说白了,皇帝也不过是一份工作…有工作就不能有爱好了么?

而之所以明朝皇帝被“黑”得惨,主要是因为明朝的政治风气开放…当然,有人要说厂卫的黑暗之类了…不过厂卫只管案子,或者说只管朝堂上的事,不管民间的…民间出书随便出,印刷业也发达,没有审查制度,更不会因言获罪…所以只要在“合理”的范围之内,随便你编故事就是…

所以这些宫帷密事当时就传得满天飞了,后世有心,只要稍稍加料,甚至根本不用管,自然会越传越神…

实际上朱瞻基虽然喜欢玩蟋蟀,但也只是因为下面当官的迎奉,所以才到处征收蟋蟀,然后很快他就意识到这样会劳民伤财,然后就主动叫停了,相比之下,已经是非常好了…


不知道叫啥子3


这个不是黑,明宣宗宣德皇帝确实爱斗蟋蟀。

清朝著名小说家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里有篇故事很多人应该都不会陌生,那就是《促织》篇。故事里的小孩子魂魄化身蟋蟀为父亲在皇帝那里博得了荣华富贵,这样团圆的结局,可谓是善良的作家给与了读者们一点虚妄的抚慰,因为这篇故事的原型是一个赤裸裸的人间悲剧。

《促织》里的“宣德”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年号,宣德皇帝是明成祖朱棣的嫡长孙,他天资英明、聪慧过人,生下来就得到祖母仁孝文徐皇后的宠爱,带在身边亲自抚养,祖父朱棣又手把手教导他天子之道。永乐年间,朱棣长子朱高炽和次子朱高煦两兄弟展开了激烈的夺嫡斗争,朱瞻基作为皇帝的“好圣孙”是其父朱高炽取得胜利的重要筹码。宣宗继承帝位之后,也不负父祖希望,他勤政爱民、政绩出色,在他的统治之下,明朝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走上了繁荣发展的轨道。宣宗和其父仁宗的统治被后世赞誉为“仁宣之治”。

不仅如此,宣德皇帝还文采风流尤善书画,他的诗文、书法和绘画都具备很高的艺术水平,比起南唐后主李煜和北宋徽宗赵佶这两位亡国的艺术家皇帝,宣德皇帝可谓人生赢家了。不过宣德皇帝天生富贵,和他父祖在生活上对物质欲望没有过多追求的简朴作风不同,他在勤于政务之余,也培养了很多富家阔少那般精致的淘气,比如斗鸡走马、养鸽子、蹴鞠、打猎,还有一个小爱好——斗蛐蛐。

宣德皇帝有段时间相当沉迷于斗蛐蛐游戏,他不仅命太监在民间寻访蛐蛐,还下令地方官员进贡优质蟋蟀。明人沈德符的《万历野获编》中记载了宣德对斗蛐蛐的痴迷:

我朝宣宗最娴此戏。曾密诏苏州知府况锺进千个。一时语云。促织瞿瞿叫。宣德皇帝要。此语至今犹传。苏州卫中武弁。闻尚有以捕蟋蟀比首虏功。得世职者。今宣鬬蟋蟀盆甚珍重。其价不减宣和盆也。

王世贞在《王弇州史料》的记载这道密旨,宣德九年七月,宣德皇帝曾千里迢迢给苏州知府况钟下了一道密旨:

“比者内官安儿吉祥采取促织。今所进促织数少,又多有细小不堪的。以敕他每于末进运,自要一千个。敕至,而可协同他干办,不要误了!故敕。”

这心急火燎斗蛐蛐的猴急范简直跃然纸上。地方官员接到皇命自然是心领神会,马上下达任务层层下压摊派给下级,最后遭殃受累的仍然是底层,于是,苏州一带便掀起了捕捉蟋蟀的“全民运动”。皇帝一念之间,就引发了很多悲欢离合的故事。

明人吕毖在其文集《明朝小史》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悲剧故事:

“帝酷好促织之戏,遣取之江南,其价腾贵,至十数金。时枫桥一粮长,以郡督遣,觅得其最良者,用所乘骏马易之。妻妾以为骏马易虫,必异,窃视之,乃跃去。妻惧,自经死,夫归,伤其妻,且畏法,亦经焉。”

由于酷爱斗蛐蛐的宣德皇帝往江南寻找蛐蛐,当时江南蟋蟀身价倍增、价值千金。苏州有个微末小官收到了上峰要求限期贡精品蟋蟀的命令,只得四处寻访,功夫不负有心人,还真的被他找到了一个蟋蟀大王。大喜过望的小官赶紧用家中最值钱的骏马换了过来,小心翼翼收藏在家里准备完成任务。他的妻子看到丈夫居然用骏马换了个小虫子,感到无比新奇,于是趁着丈夫不在的时候偷偷打开盒子,想看看这是个什么珍奇宝贝,没想到一个不小心,弹跳能力很强的蟋蟀嗖地跑掉了。骏马换来的宝贝就这么没影没踪不听见一个响地没了,吓傻了的妻子不知等会该如何面对丈夫,心里又惊又怕一时六神无主,最后干脆上吊自杀了。而丈夫回来后,看到这一切,可谓万念俱灰。蟋蟀跑了没法对上峰交差,妻子死了自己活着也没什么意思,于是自己也自杀了。

正如蒲松龄在《促织》篇尾的点评:“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天子一个举动就会牵扯到无数人的命运,皇帝一个小小的乐趣,就得无数人拿血汗、金钱乃至生命来填。宣德皇帝的英明因为斗蛐蛐而受损,也可谓是咎由自取。


春之九如


您的关注就是我的动力

无论是皇帝还是普通百姓,都可以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只不过不应该给百姓带来负担。明宣宗朱瞻基的执政能力和功绩是要给予正面肯定的。

但是请注意:

记载明朝史实基本史料典籍《明实录》、《明史》、《明通鉴》、《明史纪事本末》丝毫不见有关明宣宗朱瞻基喜欢斗蟋蟀的记载。

只有野史《明史小录》和小说《聊斋志异》才出现这种说法。

明宣宗是明朝不可多得的有为皇帝之一,在位期间,开创了“仁宣之治”的盛世,史学家将“仁宣之治”与“文景之治”相媲美,另外有一点大家注意,文景之治可是历经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两个时期才出现的盛世,朱瞻基可是独自一人。

朱瞻基喜欢斗蟋蟀的说法

朱瞻基从很小的时候就喜欢斗蟋蟀,登基以后呢,某些居心不良的官员为了通过取悦皇帝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就在寻找蟋蟀上下工夫,这样一来就给普通老百姓带来了一些负担,那些官员只是作为献宝者,他们自己才不会自己去抓。所以百姓也就半调侃、半抱怨的背地里称之为“促织天子”(促织就是蟋蟀的别称)。

蒲松龄《聊斋志异》中有提到:“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

不能说这件事情发生在朱瞻基身上就无所谓,因为这样做毕竟给百姓增加了负担,但仅仅靠这一件事就质疑一个人的一生执政就太过了,不要学习东林党的喷子精神,朱瞻基也是人,也有爱好,综合评述他一生功绩才公正,这事他有过错,但瑕不掩瑜。

以上只是给大家看了下这种说法的基本叙述,也阐述了我的观点,即便是真的,虽有过错,但瑕不掩瑜。我们要根据史料的记载来评述一件事情,可从可信的史料中却丝毫没有提及朱瞻基的这个兴趣,而野史和小说都是不足信的,《明史》是清代编篡的,如果有这种事情,清廷必会不遗余力的抹黑朱瞻基的。


古今通史


我是“醉观沧海”,我来分享自己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

人们之所以将创造“仁宣之治”的明宣宗朱瞻基(朱棣的孙子,明仁宗朱高炽的儿子),黑成蟋蟀皇帝,其实也没有什么恶意,无非就是一种猎奇心理。喜欢蟋蟀只是明宣宗的一个小爱好,被人们过分放大了而已。

让我们来看看,我这样说的几点原因,并非是想为明宣宗正名,而是从真实历史来看,他确实没有玩物丧志。

首先:喜欢蟋蟀,只是下朝以后的娱乐活动

明宣宗朱瞻基确实喜欢蟋蟀,这个不可否认。但是,这个只不过是人类的一个小爱好。在当时,有的人喜欢武术,有的人喜欢读书,有的人喜欢听曲,所以喜欢蟋蟀和上述爱好一样,只是娱乐活动,本身并没有什么可值得上纲上线的。

其次:喜欢蟋蟀,并没有影响治理好国家

虽然喜欢蟋蟀,但明宣宗知道自己身上的担子。于是,他日夜批改奏折,且外出时还要与农名攀谈,了解民间疾苦。平日里,他生活节俭,并且号召公里的妃子们也节俭度日,并且把一副织女织布的画挂在宫中,告诫妃子们要知道劳动的辛苦,让他们爱惜别人的劳动成果。

所以,喜欢蟋蟀,并没有影响朱瞻基去治理国家。

最后:喜欢蟋蟀,这个小爱好被后世清人所黑化

之所以现在人们提到明宣宗朱瞻基后,除了“明宣之治”外还会想到“蟋蟀皇帝”,主要是由于后代清人的描述,经过他们的描述,似乎明朝皇帝里就没有一个是正常的。朱棣成了杀人王,朱瞻基成了蛐蛐皇帝,还有木匠皇帝朱由校等等。无非就是通过黑化明朝皇帝,来讨好清朝的皇帝而已。

问题总结:

所以,可以看得出来,明宣宗朱瞻基,喜欢蟋蟀,那只不过是下朝之后的一个小小的娱乐活动,就跟现在欧美国家总统下班去打个高尔夫一样,再简单不过了。再加上,朱瞻基本身和父亲明仁宗朱高炽一起创造了“明宣之治”,所以引得后来的清人有嫉妒心理,难免对其进行黑化,似乎逗逗蛐蛐就成了玩物丧志了。


醉观沧海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载:“吴越浪子,有酷此戏,每赌胜负,辄数百金,至有破家者”。吕毖《明朝小史》记清秋吟蟋蟀,早闻物华两个黄鹂鸣“宣宗酷爱促织之戏,遣使取之偶之意,又是博物史不记其斗蟋江南,价贵至数十金。枫桥一粮等等。贾似道华博之有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