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和宋词的区别是什么?

清流的国学观


这一问题很有意思,一般人们会问"唐诗与宋诗的根本区别",也会问"诗与词的根本区别",所以初见此题便想,唐诗与宋词二者一为诗一为词,很明显,文体的不同是二者最根本的区别,因为不同的文体势必带来作诗填词过程中的千差万别,表面上看确实如此,但这应该不是最有价值的回答,前思后想许久此刻便做一尝试性回答——二者的根本区别应在于思想内涵上的不同。

1、 唐诗主志,含气象万千之博大

唐人写诗,除了极少部分工于白描,为作诗而作诗,其余大多是为了表达自己某一时刻或悲或喜的情感。正如我们所读到的那样,唐诗极少写男女之爱,诗人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托物言志,通过诗来表明自己的志向,如: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的这首《望岳》被评为语语奇警的五言古诗,气象磅礴。其气势不止从末尾一句诗人登临泰山顶峰的决心、坚定豪迈的气慨和高瞻远瞩、俯视一切的雄心中凸显,丛首联到颔联,由远望到近观,由朝至暮,层层叙写,已然使得全诗的意境格外雄阔高昂。

或是反映广阔的社会现实,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白居易《观刈麦》)诗人们此类描写人民的悲惨生活、反映社会现实的诗中,其实暗含着改变社会现状的"志"。此二类内容的诗在唐诗中尤其突出,这与唐代的社会背景有关,大唐盛世,机遇甚多,大多人渴望考取功名以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抱负,不断发出"盛世之音"。到了晚唐,多少济世之才不抵国运衰微、民不聊生,故而发出悲天悯人之音,从社会背景这一层面看,唐诗比宋词更加写实,更加严肃,更加刚强。

二、宋词主情,有别开生面之幽微

与唐诗之言志不同,宋词的题材主要集中在伤春悲秋、离愁别绪、风花雪月、男欢女爱等方面,如

《蝶恋花·凤栖梧》(柳永)

蜀锦地衣丝步障。屈曲回廊,静夜闲寻访。玉砌雕阑新月上。朱扉半掩人相望。

旋暖熏炉温斗帐。玉树琼枝,迤逦相偎傍。酒力渐浓春思荡。鸳鸯绣被翻红浪。

这是因为宋词最初流行于民间,最早由女子或乐工演唱,他们身份低微,这也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有很高的政治抱负,所以宋词初期艳丽浮华,流行于市井酒肆,贴近民间生活,由此形成了这一书写艳思恋情的专门文体。当时士大夫对时代、对人生乃至对社会政治方面的感悟和思考,使得宋词的内涵渐渐得以充实和提高,出现了宋词中的豪放派,但这也是后期发展的成就,并且也只是众多宋代词人中比较少的一部分。

虽然宋词题材较之唐诗偏于狭窄,但读宋词却更易见其性更可感其情,当我们读到柳永的《雨霖铃》时: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缠绵悱恻之景如在眼前,完美的离别之境,可谓语浅情深,让人百读不厌。

近代大学者王国维说过:"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唐诗与宋词分别是两个时代的产物,代表着两个时代的社会生活、时代风尚和审美情趣,宋词虽无唐诗的博大,但自有它的细腻幽微。(一往文学作者:南方有嘉木)


一往文学


什么是「唐诗」、「宋词」

唐诗和宋词这两种文体虽然都冠以朝代,其实在宋代以后,直到二十一世纪的今日,仍有不少中国读书人继续写「唐诗」、填「宋词」。


「唐诗」、「宋词」的相似处

  • 唐诗与宋词有异也有同,相同之处,主要是二者都属韵文,各自有押韵的要求和格式。
  • 唐诗和宋词最初都能够配合音乐歌咏,不过相关曲谱没有留传下来,我们现在无从得知其中的音乐旋律。

    「唐诗」真貌

    今天我们讲唐诗,一般指到了唐初才成形的「今体诗」,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为大宗。

    简而言之,主要是四句或八句,每句五字或七字。

    但是唐代诗人作诗,也有用上句式较自由的「古体诗」,「古体诗」的句数和字数就后自由。

    例如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第一句本是七言句,只是在前面加了「君不见」三字。

    李白还有一首《三五七言》:「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这诗古体诗许多人读过,因为当代小说家金庸在《神鵰侠侣》散场时引用全诗。


    「宋词」真貌

    宋词指宋代盛行的韵文体裁「词」。

    • 宋词的句式受到所谓「词牌」的规范,有固定的句式和押韵,极少全首每句都字数相同。
    • 所以词又称为「长短句」。
    • 词又称为「诗余」,其中一个常用的解释是唐代写诗的人太多,题材都写光了。
    • 后来的文人要作得好诗越来越不容易,于是要用新的韵文体裁「词」来代替诗,此说可以参考。

    「唐诗」、「宋词」的差异

    唐诗宋词的另一重大差异在于用韵,词的韵脚比诗的韵脚宽。

    • 例如作诗要以中古汉语的发音来决定韵部。
    • 如分开「一东韵」和「二冬韵」,说明古代「东南西北」的「东」和「春夏秋冬」的「冬」读音不一样。
    • 到了唐代「一东韵」和「二冬韵」已经没有分别。
    • 但是到了今天,中国读书人作诗还是要两韵分用,合用的时候则有严格限制。
    • 填词则是「一东」和「二冬」可以合用,完全没有限制。其他韵部亦有合并的情况。

    总而言之,填词用韵是比写诗用韵自由得多。


[潘国森]答


潘先森说


我是梅鹤读书,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1、诗和词的最本质的区别

唐诗是诗的代表,宋词是词的代表。我们讨论唐诗和宋词的区别,其实可以推广为诗和词的区别。它们的区别有很多,比如形成的年代、格律、押韵、与音乐的关系等很多方面都有区别,但是这都不是最本质的区别,不是诗和词的特质之间的区别。那么诗词特质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呢?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有精辟的描述:

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

王国维

王国维说,词能表达出诗难以表达的感情,但是有时候也不能完全表达出诗能传达的感情,相比较来说诗传达的意境更为开阔博大,词能表达的感情更有回味。

2、为什么诗和词有这样的区别

造成诗和词有这样区别的原因,有写作时背景、环境、语言等原因,最主要的是诗和词形式不同,包括:字句和节奏不同,被音乐限制不同,词的形式更容易引起读者的联想。

2.1 字句和节奏不同

诗一般是五言、七言的,字数比较整齐,隔句押韵。五言诗一般停顿是二三或二二一的节奏,七言诗一般是四三或二二二三的节奏。比如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是词就不一样了,句子本身不整齐,停顿的节奏也富于变化,不同于五言诗和七言诗。比如辛弃疾的《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词的句式多变、节奏多变,有利于传达出曲折委婉的感情。

辛弃疾

2.2 被音乐限制不同

词诞生于酒筵歌席之间,是要配乐演唱的,所以它天生就被音乐限制了。这就决定了词写不出鸿篇巨制、波澜壮阔的作品,作品内容也很难传达开阔博大的意境。诗中也有乐府诗,也是配乐演唱的,但是和词有着本质的区别。乐府诗是先有诗后配乐,词是根据音乐填词。

2.3 词易于引起读者联想

词诞生于酒筵歌席之间,是歌女演唱,供人消遣娱乐的,所以它诞生之初内容就很空洞,没有什么深刻内涵。而后来产生的“能言诗之所不能言”的词,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所以词更适合比兴、寄托,更能引起读者的联想。清朝的张惠言、民国的王国维和现代的叶嘉莹先生对此有过精彩的论述。

叶嘉莹先生

这就是诗和词的区别。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关注梅鹤读书,欢迎点赞、转发,一起读出不一样的精彩!!


梅鹤读书


唐诗和宋词,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名字不同。开个玩笑,接下来直入正题。

我们先来了解两者的属性。




唐诗

我们现在说的唐诗,一般指的是成型于盛唐,区别于古体诗的格律诗。

格律诗有固定的形式:绝句和律诗;而且句式只有固定的五言和七言。

在押韵上,格律诗一般要求一韵到底,而且只能押平声。

宋词

宋词并不是宋朝独有的文化产物。

词最早萌芽于隋唐,兴起于中唐,盛行于宋朝。起初填词的用途,是用来配合宴乐助兴的,也称诗余或长短句。

词有词谱,是根据乐曲编排的,所以词牌需要倚声填词。不同的词牌,规则也有所不同。有单押平韵或仄韵,也有平仄互叶;句式没有统一,根据字数可以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也就是说,词牌的规则是由乐曲决定的,一般自创词牌之人都是精通乐理的,如柳永、周邦彦等名家。



唐诗与宋词的区别

基于以上的简介,唐诗和宋词虽然都同属于格律体裁,但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是否入乐。

此外,唐诗和宋词不仅在规则上有所不同,风格上也有差别。

早期的词牌多流传于青楼教坊之间,故多难登大雅之堂,不受文人重视,所以又有诗庄词媚之说。我们对比一下唐诗和宋词,大多可以体会到诗重雅,而词重情。




以上就是我个人的观点,有疏误之处欢迎指点或补充。


诗词补习班


浅谈唐诗宋词的区别?

唐诗宋词俗称“唐风宋雨”,是中国传统诗词文化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炫丽明珠与璀璨瑰宝。准确的讲唐代是诗的时代,而宋代则是词的时代。时代的不同决定了文体的不同,必定有着不同本质区别。

唐诗、宋词是两种不同的文体。

历史进入大唐盛世阶段,唐朝的文化也随着时代发展得到空前的繁荣。应运而生唐诗随之出现并发展到诗的鼎盛时期。诗歌是中国一种古老的文体,屈原是华夏诗歌的先驱。春秋战国时期诞生了《诗经》,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演化,形成五言绝句,七言绝句,长篇叙事诗等形式,在唐朝产生大量的著名诗人,李白是杰出的代表。

宋词是在唐诗的基础上而发展出的新文体。宋词有固定词牌名和韵律,句子和字数都有较严格的要求。不同的词牌,有着不同的格式,也有着不同的字数。宋朝是宋词的产生和发展的高峰时期,诞生大量的优秀的诗词作品和优秀的词作家。

因此唐诗与宋词既有承上启下的传承关系,又有形式上和本质上的不同,其显著的区别是:

首先是表现形式不同。

唐诗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形式出现。主要是四句或八句,每句五言或七言。但唐代诗人也有釆用句式较自由的古体诗形式的,相对句数和字数就很自由宽松。

宋词是宋代盛行的韵文体裁。它的句式受到词牌的规范,有自己的固定句式和韵律,很少出现全首每句都字数相同的情况。因此,词又被称之为长短句,这是词与诗在形式上的根本区别。

其次,唐诗与宋词题写内容涵盖不同。

唐诗以抒发个人的志向、理想,政治诉求为主。而宋词则以描写内心中的情感与感动为主流。因此二者内涵上有着明显区别。

再次,唐诗和宋词的表现功能不同。

唐诗和宋词最大的区别在于其表达的方式,唐诗是通过诗歌的高雅方式来抒发诗人的志向情感和高雅的内心世界。

宋词顾名思义是歌词,无论你怎么写?写的是什么?都离不开倚声填词,其表现形式迢用来唱的,也就是说词一般都是用来唱的,是可以配有乐韵的文体。

至此,两者的区别更加明显。

再者,唐人抒发坦荡豪放的个性。而宋人则追求享乐潇洒、生活的满足,以达到释放个性。两个不同时代、不同心态、不同的表达方式、不同的本质底蕴必定形成唐诗宋词根本差异和区别。


赵本信




唐诗宋词是有辈分的一家子 [秘笈]

形象地说,如果把唐诗宋词用一棵树作比喻,唐诗是树的躯杆,宋词就是树的繁盛的枝叶。此话怎讲?先说唐诗,唐诗有古风,尤其是可圈可点的是格律诗,即五绝、七绝、七律和排律等。唐时起初教坊曲子,主要以律句为辞而演唱,所用的乐器主要有芦笙、编钟、箜篌、横笛、古筝等,还是属于清和乐。当西域的琵琶经凉州风靡,又经商队传入长安后,这下使得音乐的变革来到了,教坊之外的勾栏瓦舍演奏的曲子之美听,宫里也不得不对传统乐调进行变奏,这个变奏的过程,也就由诗变词的形成过程。由于琵琶是七弦琴,传统乐器为五弦,相应配五弦的歌辞,也得随七弦乐器而变动。这个变动不仅是音乐上的革命,而且也成全了当时的一些文人,闲暇之余填词供歌伎们演唱。那么这些所配的歌辞是怎么变出来的呢?一般在原律诗的基础上采取和声,像甘肃西南地区莲花山的“花儿”。如《莲花山令》:“你一天浪(玩)的没行(寻)见”,随拖音”花呀两叶”。这个“花牙两叶”相当于“和声”。唱的时间久了,索性将在律诗的断句上做文章,比如釆取犯调、转调、“偷声”“摊破”等方法,将诗句来更好地为音乐服务。以“偷声”为例,此法又称减字。如《玉楼春》本为七言八句,魏承班《木兰花》将上阕第一句、第三句变为三言句:

小芙蓉,香旖旎。碧玉堂深清似水。闭宝匣,掩金铺,倚屏拖袖愁如醉。

通过句式的改变来适应音乐的变奏要求,使得制约音乐的问题就这么解决了。这个就是诗与词的异同。可以说,词来源于诗,也可以说,诗通过词得到升华。


三上词话作者



表现形式上的区别

「唐诗」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为大宗。简而言之,主要是四句或八句,每句五字或七字。但是唐代诗人作诗,也有用上句式较自由的「古体诗」,「古体诗」的句数和字数就很自由。

「宋词」指宋代盛行的韵文体裁「词」。宋词的句式受到所谓「词牌」的规范,有固定的句式和押韵,极少全首每句都字数相同,所以词又称为「长短句」,这是注明与诗在形式上的区别。

题写内容不同


诗言志

唐诗大多抒发自己的志向、理想,政治诉求,比如杜甫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又如李白的“若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净胡沙。”

词抒情

宋词则更多的是描写内心中的情感与感动。如温庭筠的“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功能主题的区别

其实唐诗和宋词最大的区别,还是关于音乐方面的。词是歌词,无论你写的是什么,都是倚声填词,用来唱的,也就是说,至少在北宋以及南宋初期,词都是为音乐服务。这与唐诗为作者的抒发志向感情为服务有根本性的不同。

唐宋交界已经是中国两个不同时代的巨大分界,而唐诗宋词已是实质的改变。唐代人追求着心性的清白正直,唐人高唱“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唐人坦荡豪迈,解放个性。而宋人则追求的是潇洒,追求生活的满足,释放个性。两个不同时代的人不同心态,成为唐诗宋词存在差异的原因。


在唐诗宋词中感受人生的美好

今天的人们聚餐小酌,进了包厢往往先把窗帘拉上,无视窗外的一轮明月。对于李白而言:“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那是多么优美的生活场景,多么积极的生活态度,他与自然的关系更显亲密!

晚唐诗人李昌符有两句诗写道:“若待皆无事,应难更有花。”不但自然界的花季很快就过去了,人生的花季也是转瞬即逝。人生就是由一个个片断组成的,如果把每一个有意味的片断都轻易放过去,整个人生就变成毫无意义的一堆碎片。

苏轼一方面深受儒家入世精神的影响,在朝为官时风节凛然,在地方官任上则政绩卓著。另一方面,他从道家和禅宗吸取了离世独立的自由精神,形成了潇洒从容的生活态度,《定风波》里的“一蓑烟雨任平生”,真正实现了对生活的精神超越。


运河文化书院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要回答唐诗是唐朝的诗歌作品,而宋词是宋朝的文学作品,这朝代的不同就是他们最大的区别,也不能说错。

可题主未必是这个意思。所以这题目问得不精准,要先揣摩题意。

“唐诗”、“宋词”四个字没一个相同,文体也从来不是一种,连在一起称为“诗词”也是平行状态,他们的时间段、句子形态也完全不同,也就是说从头到尾都有区别,简直就是白日昭昭,无需细看。

欲寻不同,先得找到相同之处

它们都是凝练的语言艺术作品,都押韵,在当时代都可以用来吟唱。

这就是它们的相同之处。但这和后来的元曲、如今的现代歌词好像又没什么区别,都带有同样的特征。

那还有其他相同之处吗?单独谈“唐诗”、“宋词”。

是有的。

唐朝诗坛是中国古诗的鼎盛时期,在初唐出现了“格律诗”,也就是后来称的“近体诗”,同时我们把不遵守平仄格律的诗(包括平仄格律出现前后的都算)称为“古体诗”。而古体诗除了不遵守平仄之外,押韵灵活,长短不拘,像极了文言文版的现代诗。

同时,古体诗也像极了规整之前的词牌。

根据现有的资料,词牌发端于唐,最早称为“曲子词”。而在诗被格律高端化之后,同时由于唐朝民族大融合,民间音乐也趋向复杂多样,就产生了适合宴乐的长短句,也就是“诗余”,经过晚唐温庭筠、韦庄,五代十国冯延巳、南唐二主,宋朝晏殊、欧阳修、柳永、苏轼、周邦彦这些大家的不断开拓改进,才渐渐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词的诞生先天就打下了格律的印记,以此区别于同样句式长短不齐的古体诗。

但是平仄格律的诞生不但影响形成了格律诗,同时对古体诗也影响巨大,唐以后的古体诗虽然长短不齐,句式自由,一般句内都开始遵守平仄,这是发展的必然,所以唐以后的古体诗,发展成为“律古”。

也就是说唐诗中和宋词最像的文体就是“律古”。它是古体诗,却遵守格律,但又不是遵守格律和词牌名的词牌。

要找出律古和词牌的区别,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

其实在词牌的形成过程中,一首律古如果能和音乐传唱,然后又有人用相同的曲调,相同的格式填写了新的律古,这首律古就有可能成为词牌流传下来。

比如说韩翃的《章台柳》,就是他写了给老情人的一首古体诗:

章台柳,章台柳,往日依依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

如果章台柳看了这个就忘了,这便是首古体诗,可章台柳看了之后怒不可遏,按照这个格式写了一封回信骂人:

杨柳枝,芳菲节。可恨年年赠离别。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

同一种格式下出现了新填的词,这个就是个词牌了。

所以《章台柳·寄柳氏》既是古体诗,又是词牌。但这种情况是在词牌发展过程中的现象,到了周邦彦完整地规范了各种词牌的格式之后,就极少出现了。随着音乐的散佚,词牌逐渐成为吟诵体,和诗一样渐渐脱离了音乐,只按照汉字的平仄声韵来合律了。音乐附着体的形式就交给了元曲,到现代成为歌词。

从这一点来看,词牌和古体诗简直就是同根同源,只是后来音乐规范了词牌并把格式固定下来,代代相传,填词的时候不能变通。而古体诗却还是自由发展,随性浪漫。

区别总结

唐诗中的近体诗和词牌的区别是可见的,明显的。

近体诗中的绝句、律诗、排律三种格式,句子的长短是固定,不是五言就是七言,没有长短句。然后近体诗押韵必须是平声韵,不能换韵,不能押邻韵,以《平水韵》核韵为主;而词牌押韵灵活,可以平仄同押,可以押邻韵,一般用《词林正韵》检验。

同时,唐诗的内容大多高大上,以情怀家国为主,而宋词大多以个人小情调、小感情为主。这个倒不是唐、宋的区别,即使是宋诗也是大情怀,直到苏轼、辛弃疾手上,诗词开始合流,宋词也同样开始视野开阔,词风清正起来。

而古体诗和宋词的区别,就如前面所言,只是词牌格式固定,古体诗更加自由的区别了。

其实这样对比是“见山不是山”之后的回答,有些太过细了。

还是这样吧。唐诗是唐朝的诗歌,宋词是宋代的词牌。

嗯,这就够了。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梧桐树边羽


唐诗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对研究唐代的政治、民情、风俗、文化等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价值。

宋词是一种相对于古体诗的新体诗歌之一,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唐诗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等。



宋词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苏轼、辛弃疾(豪放派代表词人)、柳永、李清照(婉约派代表词人)。

唐诗和诗词主要有以下区别:

一,字数不同

「唐诗」今天我们说的唐诗,一般指到了唐初才成形的「今体诗」,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为大宗。主要是四句或八句,每句五字或七字。

简而言之,除开非常特别的如李白的《秋风词》,其它的每句字数是一样的。

〔宋词〕指宋代盛行的韵文体裁「词」。

宋词的句式受到所谓「词牌」的规范,有固定的句式和押韵,极少全首每句都字数相同。所以词又称为「长短句」

一个词牌,就代表一个独一无二的格式。

例如有一位作者选择了〈水调歌头〉这个词牌来创作,那就得依照这个词牌所订定的格式,一个字一个字填上去,故称写词为填词。



二,用韵的差异

词的韵脚比诗的韵脚宽。具体讲就是,一首诗中只能用一到两个韵,不能和其他韵混用,而词可以合用,完全没有限制。其他韵部亦有合并的情况。

总而言之,填词用韵是比写诗用韵自由得多。

三,诗言志,词言情。

言志:抒发自己的志向、理想,政治诉求。中国古人的志,就是儒家所说的士以天下为己任。读书是为了圣贤之道,写诗也要抒发自己的志向和抱负。比如杜甫的“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抒情:内心中任何情感的感动。如温庭筠的“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词在宋朝,也逐渐具备了言志的功能。



四,产生的背景不同

诗的产生背景:从现实生活中产生的。

词的产生背景:歌台舞榭,饮宴场所。最早与情无关,与志无关,是先有音乐然后按音乐曲调去填写。

五,功能的区别

其实唐诗和宋词最大的区别,还是关于音乐方面的。

词是歌词,无论你写的是什么,都是倚声填词,用来唱的,也就是说,至少在北宋以及南宋初期,词都是为音乐服务。

而唐诗是为作者抒发志向和感情服务的。



无论唐诗还是宋词,都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不管它们有好多好大的区别,都应该好好的继承和发扬!

感谢你的阅读!


悟文化


在格式上说

唐代诗坛较为流行的体裁是五言,五言古诗简称五古,唐人五古笔力豪纵,气象万千,直接用于叙事、抒情、议论、写景,使其功能得到了空前的发挥,其代表作家有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韦应物等.



七言古诗简称七古,起源于战国时期,甚至更早。现在公认最早的、最完整的七古是曹丕的《燕歌行》。

年代:三国 作者:曹丕 体裁:乐府 秋风萧瑟天气凉, 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 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 何为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 忧来思君不敢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 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 尔独何辜限河梁?

五言律诗简称五律,是律诗 清·同治辛末春刊《唐诗注疏三百首》

的一种。五律源于五言古体,风格峻整,音律雄浑,含蓄深厚,成为唐人应制、应试以及日常生活中普遍采用的诗歌题材。唐代五律名家数不胜数,以王昌龄、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刘长卿成就为大。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王维《相思》

七言律诗简称七律,是近体诗的一种,格律要求与五律相同。七律源于七言古体,在初唐时期渐成规模,至杜甫臻至炉火纯青。有唐一代,七律圣手有王维、杜甫、李商隐、杜牧、罗隐等,风华绝代,辉映古今。

枫桥夜泊 [唐] 张继

张继枫桥夜泊书法帖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唐诗韵、平仄、对仗,都有许多讲究,格律很严,押平声韵,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每篇必须有对仗,对仗的位置也有规定,

五言就是五个字一句,七言就是七个字一句。五言古诗简称五古,七言古诗简称七古;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七言律诗简称七律;五言绝句简称五绝,七言绝句简称七绝。

而宋词

.词,诗歌的一种。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始于唐,定型于五代,盛于宋.宋词是宋代最有特色的文学样式上词,它兼有文学与音乐两方面的特点。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叫做“词牌”,依调填词叫“依声”。词别名“长短句".

词有5种分类方法

1、按长短规模分,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以内)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一首词,有的只有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2、按音乐性质分,词可分为令、引、慢、三台、序子 、法曲、大曲、缠令、诸宫调九种。 3、按拍节分,常见有四种:令,也称小令,拍节较短的;引,以小令微而引长之的;近,以音调相近,从而引长的;慢,引而愈长的。 4、按创作风格分,大致可以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 5、按词牌来源分。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词的格式较为自由,主要讲求音律的美,没有严格的格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