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临终连喊三遍朱棣来否,为何朱棣就是在南京城外不进城?

颜丶颜


朱元璋建国之后,吸取前朝的教训,严格制定了皇位的继承法,只有嫡长子才有资格继承他的皇位,因此他的太子朱标,是国家的合法继承人,可他没有想到,朱标会死在自己的前面,无奈之下,他只能是让朱允炆来做太子。

其实他当时还有着不少能力出色的儿子,像燕王这些人都是非常有能力,可这些人的身份不合适,朱元璋不希望引发藩王的内乱,于是就没有选择让其他的儿子来继位。

后来他在南京病重,临死前的朱元璋也是特意给燕王下了道旨意,让他来进京奔丧,这个旨意就有些意思,因为朱元璋当时颁布的旨意,是不允许各地的藩王过来奔丧的,却唯独是让燕王过来。

他为何要这么做呢?

其实他这么做主要是为了保险起见,燕王在他的这些儿子里面,不仅能力最为出色,手里的兵力也非常强大,他长期在北京留守,已经成为一个有势力的藩王,要说当时有哪个藩王可以威胁到朝廷,朱棣肯定是头号人选。

朱元璋到了晚年,自己的猜忌心变得更重,他为了保证皇位的交接顺利,先后杀掉了无数的功臣,这些功臣都与一些藩王有着联系,他这么做就是为了要保证自己孙子的政权不出问题。

可他对自己的几个儿子并不是非常放心,因此才会选择不让这些藩王来奔丧,否则,万一有藩王利用奔丧这件事,带着兵进入京城的话,那朝廷肯定是要变天。可他特意是让朱棣过来,明显就是准备要把朱棣给控制住,像朱棣这样的人,放在地方上肯定是没有办法控制住的。

把他放在京城里面,肯定能防止他做乱,当然,朱元璋也希望借着这件事来考察一下自己的儿子,万一他有异心,朱元璋是准备随时把他给杀掉。可朱棣也并不傻,他就没有进入南京来奔丧,结果朱元璋在死前也没有见到自己的儿子,他还连续问了身边人燕王来否,可朱棣一直都没有过来。

这件事朱元璋其实还是有些心软,以他这样的性格,但凡他对一个人不放心,是容不得你不来的,可朱元璋对自己的孩子们,还是下不了这个狠手,况且当时的藩王身边的军队已经被削除。

他们手里的权力没有那么大,朱棣倒是非常明白,自己要去奔丧的话,很有可能就回不来了。当时朝中的藩王都没有办法去奔丧,唯独他可以去,就算老爹没有想对自己怎么样,可朱允炆心里必然会多想,事实也是如此,朱允炆见到自己的爷爷死前一直在惦记着朱棣,心里也产生了猜忌,他明白朱棣的能力要比自己强,也比自己更加有资历,看到爷爷对朱棣这么重视,他就更加害怕朱棣了,这也导致他上位之后对朱棣进行了严厉制裁。

朱元璋当时没有下杀手,可他留给孙子的江山还是非常稳固的,只要朱允炆好好治理国家,就不会出现什么大乱子,他还特意防止这些藩王作乱,削除他们的兵权,派人过去来监视他们,南京地区有着庞大的军力。这些都能保证藩王无法威胁到中央,可没有想到,朱允炆会这么不争气,不仅没有办法把藩王的问题处理好,反而是把自己的江山给丢掉。

以朱元璋当时的环境来分析,他是无法想到朱棣能够成功的,毕竟中央是有着绝对优势,燕王自己手里都没有军队,说到底还是朱允炆太弱了,这种局面都无法稳住,朱元璋这个继承人的选择是非常失败的,他遵守了法统,可皇位没有按照他的想法传承下去,还是落到了朱棣的手里。不得不说朱棣能够上位,自己的运气也是非常不错,但凡他当时要是进了南京,或许他就无法活着出来,更不用说是当皇帝了。


猫眼观史


朱元璋临死前,特嘱所有的孩子都不要来京城。 却又单独传旨,让朱棣来见自己!朱棣自然快马加鞭,风雨兼程,很快到了淮安地界,

其至淮安,用事者矫诏即还。

但还没到南京城,有人伪造了皇上的圣旨,让朱棣回去;朱棣接到了“圣旨”,只好调转马头一言不发地赶回了燕地。如果他以“千里投京,为何不让进城”相问,并坚持要见皇帝的话,很可能会“以抗旨不尊”的罪名被关押或杀掉。

朱棣是聪明人,可以说,他一看“圣旨”就知道是假的,但他懂得伪造这份圣旨的人,是不希望自己接近皇帝,而当时朱棣骤然南下,身边又无武装力量,如果不打道回府,很可能会一命呜呼的!

其实,朱棣本人也不想去见太祖,因为朱标大哥英年早逝后,太子的位置没轮到自己身上。所以,这时朱棣肯定已经动了谋反的心思了,“伴君如伴虎”呢!如果太祖在临终前会见自己,发现自己有了反意,十条命也不够赔的!

事过境迁,朱元璋为何临终要见四儿子呢?猜想:朱棣能征惯战,所有儿子里面他能力最强,太祖肯定有了他将来会谋反的担心,所以叫朱老四在自己没死前白纸黑字地立下永远不反的承诺。试想:如果朱棣签了承诺,那么后来的靖难之役就师出无名了!


希望星晨58298869


朱元璋把皇位传给长孙朱允炆,不是传给任何一个儿子,所以,临终之时会想到所有儿子,但是,不能让所有儿子都进京,只能让一个最有代表性的儿子进京,这个儿子最合适的就是朱棣。

朱棣是马皇后的第四个儿子,上面三个哥哥都已经不在了,按照大小顺序,朱棣应该继承皇位。

在朱元璋消灭所有反对派、尤其是消灭元朝残余势力的过程中,朱棣建功最多、最大。这是其他儿子、孙子没法相比的。

因此,最有资格继承皇位的就是朱棣。

既然没让朱棣继承皇位,临终之时,朱元璋还是希望见一见朱棣。于是,《明太祖实录》中有如下两段记载:

“上崩于西宫。上素少疾,及疾作,日临朝决事,不倦如平时。渐剧,乃焚香祝天曰:‘寿年久近国祚短长子孙贤否?惟简在帝心,为生民福。’即遣中侍持符召今上还京,至淮安,用事者矫诏即还。上不之知也,疾亟问左右曰:‘第四子来未?’言不及他,闻雨降,喜形于色,遂崩”。“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天下臣民,哭临三日,皆释服,毋妨嫁娶。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

仔细琢磨这两段文字,可以发现,朱元璋只要见朱棣,其他儿子都不许进京。

朱元璋的想法其实还是能够理解的。朱棣排行最大、功劳最大,是所有儿子们的榜样。

朱元璋自信,自己的威望是有的,教育儿子会起作用的。

朱元璋把朱棣召进皇宫,当面亲口告诫他支持朱允炆、管理好自己的王国、维护大明王朝的稳定。

如果朱棣能够做到这几点,其他各位藩王断然不会谋反、也不会再有篡夺皇位的野心了。

朱元璋越是担心孙子坐不稳皇位,越是急切想要见到朱棣、当面交代他一定要维护大明王朝的江山稳定。见不到朱棣,朱元璋心情是不能平静的。

所以,朱元璋临终之时,十分迫切地连喊三遍:朱棣来否?

既然朱元璋派人召见朱棣,朱棣确实来到淮安,离南京已经很近了,为什么又不进城、亲自面见皇父呢?

从史料中可以看见:用事者矫诏即还。就是主持大事的人假传圣旨,要求朱棣立即回去。

已到淮安的朱棣,接到圣旨后,必须立即赶回北京、而不是继续进入南京,无论圣旨是真的还是假的。

如果圣旨是真的,朱棣不进南京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如果圣旨是假的,朱棣更不能进入南京城。进入南京城就是死路一条,因为矫诏的人一定已经做好准备,等待朱棣进城、立即以抗旨不遵而诛杀朱棣。此时的朱棣根本没有做好应对的准备。

退一步想想,即使矫诏的人不杀朱棣,朱棣进入南京城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皇父不可能临终改变主意,把皇位传给朱棣的。

这时候的朱棣,如果没有篡位之心,应该回到北京,守好国土;

如果已经有了篡位之心,更应该立即回到北京,秣马厉兵、寻找适当的理由、等待合适的机会,发动一场轰轰烈烈的靖难之役。

朱棣当然不能进入南京城!


岳飞的飞


朱元璋为了能让自己的宝贝孙儿朱允炆安安稳稳地继承皇帝宝座,确实是操碎了心。

不过,朱允炆也确实够废,好好的一手牌竟然被他打的稀巴烂。

朱元璋为了让自己放心,曾经试探过朱允炆,他对自己的宝贝孙儿说:你的叔叔们被我打发去了边地,将来即便会有外敌来犯,也是你的叔叔们挡在前线,让他们给你抵御外敌,如此你便可以安安心心地当你的皇帝了。

朱允炆听了,心中总觉得哪里不对劲儿,想了想后,说:叔叔们抵御了打上门来的胡虏,可是,如果打上门来的是我的叔叔们呢?他们如果造反,谁去抵御他们?

朱元璋也不是没有想过这事,只是,手心是肉,手背也是肉,总不能让他为了让朱允炆安安稳稳当皇帝,或将自己的儿子们贬为庶民,或砍了自己儿子们的头吧?

他看着朱允炆,他希望朱允炆能够想出一个更为完美的办法,问到:对此,你可有什么好的办法?

对此,朱允炆也没什么高见,毕竟他也没真正处理过什么政事,只是听了几节所谓“帝师”讲的课,所以他也只能给朱元璋一个不能说对、也不能说错的答案:我会用道德去感化我的叔叔们,我会用礼法去约束我的叔叔们,可是,如果道德和礼法起不了作用的话,我便削夺他们的封地;还不行的话,我也可以废了他们的爵位;再不行的话,我发兵灭了他们!

这显然不是朱元璋想要的答案,但是他也想不出更好的办法了,除了先礼后兵,也只能先礼后兵了。

朱标一死,朱元璋立朱允炆为皇太孙,这摆明了是在告诉所有人,将来他死了,皇位便是朱允炆的。

可是,最是无情帝王家,生在帝王家里,谁不想坐到那个位置上去?不管别人想不想,总之朱棣很想。

后来,朱元璋的二儿子和三儿子也在几年时间里先后死去,朱棣这个老四便成了朱元璋的儿子中的“老大”,同时他在北方立了不少军功,手里也握着不小的军权,在军中颇有威望,所以俨然成为了“藩王之首”。

朱棣也因此成了朱允炆继位当皇帝这条路上最难迈过的一道坎,迈过去了,自然坐稳了皇位,迈不过去的话也只能从皇位上摔下来了。

朱元璋很清楚朱棣的能力,也很清楚朱允炆的能力、威望皆不如朱棣,所以,他在临死前仍然放心不下朱允炆。

为了让朱允炆能够在自己死后顺利登基,朱元璋临终前下了一道圣旨,要求“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儿子们呀,你们好好地在自己的封地上乖乖待着,不用赴京奔丧了!

朱元璋的这份旨意,实际上说白了是发给朱棣的,他以为只要朱棣待在北平,不在南京,便没办法趁机夺位,只要朱允炆顺利即位,朱棣便会乖乖臣服,只可惜,他终究没有那么的了解自己的四儿子。

当时,朱棣原本已经从北平出发,在赶来北京的路上,却突然接到了这个圣旨,所以只好停了下来。

所以,朱棣根本不在南京城外,他更不敢独自一人前往南京。

可是,朱元璋为什么这边下了“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的命令,那边却又在嘴里念叨了三遍:老四来了没有?

难道,朱元璋临死之前,突然改变主意了,要废了朱允炆,改立朱棣?又或者他是要想趁着朱棣来京之后,将他软禁?

朱元璋憋足了气,问了三遍之后,身边的人没有一个人敢回答他这个问题,然后他便一命呜呼了。

实际上,朱元璋所下的“藩王不许来奔丧”的圣旨和他临死前嘴里念叨着的“老四来了没”是矛盾的,既然已经说了不让藩王来京,为什么又要问朱棣来了没有?

然而,这种是是非非的意思却是朱棣所需要营造的假象,他让朱元璋临死前念叨“老四来了没”是在说朱元璋最后真正想传位的是他朱棣,不是朱允炆。如此一来,朱元璋临死前所下的不许藩王赴京奔丧的圣旨便可以推翻了,因为那是朱允炆的阴谋,是朱允炆矫诏!

同时,朱棣又说自己当时正在奔丧的路上,如此又可以保全自己的名声,不是自己不孝,实在是他朱允炆骗了我呀!

如此,朱棣便可以名正言顺地发起“靖难之役”了,也可以为自己的“造反”正名了。

朱棣当了皇帝之后,便着手修改了部分史实,包括朱元璋的圣旨下达之时他的行踪,以及朱元璋临死之前所喊的三声“老四来了没”。

所以,朱棣当时很可能一直躲在北平静待消息,没有动身前往南京奔丧,更不用说什么已经到了南京城外了。

朱允炆这个废柴也够傻,用了几个自诩读了几本破书便能够安邦治国的文人,结果挖了坑埋了自己,将好好的一个皇帝宝座让给了朱棣。

朱棣对朱允炆的狠也很彻底,他根本不承认朱允炆的帝位,毕竟如果承认了朱允炆是皇帝的话,便是在说自己确实造了反,所以他连谥号庙号也没给朱允炆。

如果朱元璋泉下有知,恐怕得扇朱棣好几个耳光,叔叔竟然造了侄儿的反!


流浪的侯爵


朱元璋、朱棣父子是中国历史上实力最强的一对父子皇帝,都雄才大略残暴好杀。在朱元璋临终的时候,曾经连问三遍朱棣有没有来,可见朱棣这个儿子在朱元璋心目中非常重要,但耐人寻味的是,朱棣已经离南京很近了,却没有进南京看自己即将离世的父亲,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明太祖实录》有这样的记载:

“上崩于西宫。上素少疾,及疾作,日临朝决事,不倦如平时。渐剧,乃焚香祝天曰:‘寿年久近国祚短长子孙贤否?惟简在帝心,为生民福。’即遣中侍持符召今上还京,至淮安,用事者矫诏即还。上不之知也,疾亟问左右曰:‘第四子来未?’言不及他,闻雨降,喜形于色,遂崩”。 “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天下臣民,哭临三日,皆释服,毋妨嫁娶。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

由此可见,朱元璋只要见朱棣,其他儿子都不许进京。

朱元璋的想法也在情理之中。因为老大皇太子朱标与老二老三都已经去世,老四朱棣排行最大、威望最高,是朱元璋儿子的代表。

朱元璋临终要见朱棣,绝不可能像有些人分析的那样是为了杀掉朱棣,朱元璋虽然屠杀功臣,但朱元璋一生没有杀害一个儿子,在朱元璋即将离开人世的时候,绝对没有可能自毁长城,对性格能力最像自己的儿子朱棣痛下杀手。


虽然朱元璋立嫡孙朱允炆为储君,但并不代表朱元璋为了孙子朱允炆的皇位而杀儿子朱棣,毕竟从血缘关系上说,儿子朱棣比孙子朱允炆对朱元璋来说更亲。何况朱元璋即将去世,明朝天下最终落在儿子还是孙子手里,他并不是特别关心,从朱元璋询问朱棣三遍有没有来,但没有见到朱棣,朱元璋并没有任何失望甚至喜形于色就可以看出,他完全没有想杀朱棣的想法,对自己死后抱一种超然乐观的态度。

因此有人说朱元璋临终想见朱棣是为了杀掉朱棣是完全不成立的。

朱元璋之所以临终想把朱棣召进皇宫,最大可能是为了当面亲口告诫他支持朱允炆、管理好自己的王国、守卫好北方的边疆,维护大明王朝的长治久安。 如果朱棣能够做到这几点,其他各位藩王断然不会谋反、也不会再有篡夺皇位的野心了。

朱元璋越是担心孙子朱允炆坐不稳皇位,越是急切想要见到朱棣、当面交代他一定要维护大明王朝的江山稳定。

见不到朱棣,朱元璋心情是不能平静的。 所以,朱元璋临终之时,十分迫切地连喊三遍:第四子朱棣来否?

既然朱元璋派人召见朱棣,朱棣确实来到淮安,离南京已经很近了,为什么又不进城、亲自面见弥留之际的父皇朱元璋呢?

根据史书记载:用事者矫诏即还。就是主持大事的大臣假传圣旨,要求朱棣立即回去。 这些主持大事的大臣应该是朱元璋留下来辅佐新皇帝朱允炆的顾命大臣,这些大臣当然不希望实力强大的燕王朱棣进南京节外生枝,威胁储君朱允炆的顺利接班,因此这些顾命大臣假传圣旨让朱棣不必进南京而回北京。

已到淮安的朱棣,接到朱元璋的圣旨后,必须立即赶回北京、而不是继续进入南京,无论圣旨是真的还是假的。

如果圣旨是真的,朱棣不进南京城,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毕竟朱棣不能违背父皇朱元璋的命令;

如果圣旨是假的,朱棣也不能进入南京城。进入南京城就是死路一条,因为矫诏的大臣一定已经做好准备,等待朱棣进城、立即以抗旨不遵而诛杀朱棣。


此时风尘仆仆的朱棣根本没有做好应对的准备,毕竟此时南京朝廷里面支持储君朱允炆的势力远远要大于支持燕王朱棣的势力。

何况即使矫诏的大臣不谋杀朱棣,朱棣进入南京城也是没有太大意义的,父皇朱元璋不大可能临终突然改变主意,废掉储君朱允炆,把皇位改传给朱棣的,那样很可能会造成一场血腥的宫廷政变。

朱元璋临终召见朱棣,最多是让朱棣作为顾命大臣辅佐朱允炆,这必然会让朱棣与现有的一些顾命大臣发生矛盾,而此时的朱棣还没有做好夺取最高权力的准备,因此为了保险起见,只能先回到自己的大本营北京积蓄力量。

这时候的朱棣,如果没有篡位的想法,应该回到北京,防御蒙古的骚扰,守好北方边疆; 如果朱棣已经有了篡位的想法,进南京城非常危险,有自投罗网的可能,而朱棣决不会为了希望渺茫的皇位,在毫无把握的情况下,冒险进南京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稳妥的做法只能是立即回到北京,招兵买马、积蓄力量,等待造反的最佳时机,发动一场惊天动地的靖难之役。

因此无论从哪个方面考虑, 朱棣都不能冒险进入南京城!


厚德载物49847


观看中国的历史,就会发现在封建王朝内部,权力的更换是经常发生的事情。或者上一刻还是权倾天下的皇帝,下一刻就是落魄的阶下囚。用强权登上帝位的人比比皆是。

而朱棣就是依靠暴力手段夺取了他亲侄子的位置,不过也有还多人为他叫屈。因为朱棣文韬武略,能力过人,帝皇之位就应该让像他这样的人继承,国家才能发扬光大。可惜,他那开国爸爸不同意,也就是明太祖朱元璋不同意,那就一切拉倒。



其实在朱元璋死前,曾经想要见他,还叫了他的名字。那为何朱元璋要在那时叫朱棣的名字?

首先在哪个敏感的时间里让他到身前,难道是朱元璋在弥留之际想开了,想要让燕王朱棣当皇帝,而不是自己的孙子朱允炆。恐怕真实的意图不是这样的。

众所周知,明太祖朱元璋最欣赏的继承人是原太子朱标,因为朱标既顾全大局又很仁厚。可惜后来朱标染病去世,这让朱元璋心痛不已。后来就把自己对朱标的爱转移到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的身上。毕竟朱允炆同样有孝心,会体谅人,唯一美中不住的地方是太过柔弱,不够阳刚。而朱元璋为了能让朱允炆能稳稳妥妥的当上皇帝,在1380年先处理了宰相胡惟庸事件,接着逐渐将那些开国功臣一一处理。到了最后发现,孙子的最大威胁竟来自自己其他的儿子,尤其是最有能力的燕王朱棣,最是碍眼。明太祖朱元璋也渐渐对朱棣有了杀心,但是被痛爱的马皇后劝住。可还是不放心,就下诏不允许藩王进京祭拜。

从这些可以看出朱元璋在弥留之际要见朱棣,就不是突然间脑子一抽想要传位给自己的儿子朱棣了。



那就自有两种可能了

一是在自己还有最后一口气时,警告朱棣,让他不要再自己死后做什么花样出来,甚至会让他发毒誓。

二就比较绝了,为了让建文帝朱允炆能坐稳皇位,直接利用朱棣这次进京的机会,弄死他。这样就一了百了,自己也能安心去死了。



而上面说得朱棣绝非庸才,自己父亲并不是只有自己一个儿子,却为何在临死前偏偏只见自己。这可是一个送命题啊,一旦猜错,自己还真的一直陪伴朱元璋到地府了。所以才有在南京凑蹴不前的情况。



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是朱允炆得知朱元璋在临死前还要见自己最有能力的叔叔,害怕自己的皇位会有变卦。于是在朱元璋传召朱棣的时候,立刻伪造了一份圣旨,让朱棣不得入京并立刻返回封地。所以朱棣在南京城在徘徊了许久,最后不得已之下只能带人返回封地了。

所以说当时朱元璋临死前连问“燕王来否”,却无一人回答,是因为碍于朱允炆这个新皇帝的威严,毕竟一回答了,就是得罪朱允炆的事,分分钟让自己身首异串了。从这也可以看出朱允炆丢掉皇位也是有原因的,关键的时候不够冷酷,也没有足够的魄力掌握权力。

结语:朱元璋临死前呼唤朱棣前来,而朱棣自在南京城外徘徊。既有朱棣自身的犹豫、顾虑,也有朱允炆的计策。当然真实情况如何,犹如镜花水月,真假自知。


南柯梦说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十七,朱元璋在和大臣们议政之后,感觉非常疲惫,便躺在后宫的床上休息,没想到,这一趟,朱元璋再也没有醒来,时年71岁。


在弥留之际,皇太孙朱允玟呼唤着爷爷,朱元璋连喊三声“燕王来否?”身边的太监回答“燕王未到。”朱元璋一命呜呼。

朱元璋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为何如此关心四子朱棣?关心自己的儿子,不外乎两种情况:一是传皇位与他、二是除掉他。

朱元璋一生有26个儿子,16个女儿。在皇位的继承上,选择了封建宗法制度下的嫡长子继位制度,他选了自己和马皇后所生的嫡长子朱标做为皇位继承人。

如果论能力而言,四子朱棣文治武功、军队的威望都是最高的。那朱元璋为何不选朱棣做为继承人?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明朝自建立至以后的三十年中,一直是重典治国,刑罚太重,为了统治的长治久安,接下来需要一位仁慈的皇帝以文治国、以德治国。以后再也不需要杀戮性太重的人继承皇位。而朱棣杀性太重,显然与朱元璋的治国理念不同。


再一点,朱标是自己与马皇后所生,在1355年,自己做吴王时,朱元璋就把朱标立为世子。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继帝位,便把朱标立为皇太子,他当时才13岁。

而朱棣是朱元璋和高丽李姓女人所生,后来册封硕妃。在《明史.成祖本纪》里面记载,朱棣生母乃马皇后,这里面本身就有篡改的嫌疑。

据《南京太常寺志》记载,朱棣夺得天下之后,在南京的天禧寺旧址重建了报恩寺,宣称里面供奉着马皇后,平时大殿门紧闭,只有朱棣祭拜的时候才可以开门,据目击者的太监称,里面供奉的金像像不是马皇后,倒是和硕妃长的挺像。

朱棣是不是马皇后所生已经成为一件疑案。但是朱元璋心里有数。他采取“诸王靖边”的政策,把二十四个儿子分封到各地守边。其中有九个守在北方防御北元残余势力的侵袭,这里面实力最强的要数燕王朱棣。朱棣曾经两次北伐,并且活捉了北元大将索林帖木儿。


朱元璋在选定了朱标后,教导朱标施行仁政、洞察秋毫,不被奸佞迷惑、勤勤恳恳而又果断行事,他希望朱标能成为汉文帝那样的圣君。无奈在洪武二十五年,朱标患伤寒病逝,朱元璋极度悲痛,以至于头发胡子全部变白。

爱屋及乌,朱元璋又选了朱允玟为皇太孙,把朱棣晾在了一边。也就是在确立了朱允玟为皇位继承人之后,朱元璋突然发现皇孙太过仁慈,无法抗衡跟随自己出生入死多年的弟兄们。留给朱标的文臣武将必须大换血,于是朱元璋开始了大杀功臣的举动。历时十年的“胡蓝之狱”,朱元璋清洗了五万五千多人。



在为朱允玟搭建领导班子的同时,朱元璋也在密切监视着一个人——燕王朱棣。朱元璋很清楚朱棣想要什么。

洪武二十六年,朝鲜的国王,进献了一批宝马,国王李成桂派他的第五个儿子李方远来完成这次任务。但是李方远在经过北京时,与燕王朱棣彻夜长谈,并且把良马留下了一部分送给朱棣。而李方远处处以唐太宗李世民自居。李世民如何上位?两人彻夜畅谈了什么?细思极恐。

在洪武二十八年,次子朱樉病逝、洪武三十一年三子朱棡去世,在北方边境线上,再也没有任何藩王可以制衡朱棣,此时的朱元璋已经决定除掉朱棣了。

无奈,还没去来得及付诸行动,朱元璋就进入了倒计时,所以临死之前,朱元璋无比挂念的就是朱棣。

既然朱棣没来,就立下遗嘱吧,“诸王临国中,勿至京师。”就是说,各位藩王在我死后不必来京城奔丧,以免发生祸乱。

所以说,假如当时朱棣进入南京城看望朱元璋,结局必死无疑。


品读春秋001


明太祖朱元璋从一个乞讨的小和尚,做到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浴血奋战,九死一生,所以,他也特别珍惜自己打下来的天下,生怕被别人抢走了。

在继承人的问题上,他明确遵循着儒家“立长不立幼”的思想,把皇位传给了已亡太子朱标的儿子朱允炆。这一决定引起了诸位皇子的不满,朱元璋也知道儿子们不乐意,为了稳定政局,让孙子顺利即位,朱元璋下旨,自己终老时,各路藩王不准来京奔丧,只能派他们的儿子作为代表来尽孝。

朱元璋在死前一直问:“燕王来否”?其实也无从知道他的心里在想什么?是要朱棣好好辅佐侄子,守住江山,还是要囚禁或者杀掉他以绝后患?后人不得而知。

而朱棣作为老四,当时因为上面的三个哥哥已经全部死了,实际上已经是最大的儿子。肯定是想在父亲去世时陪伴在床前,以尽孝心。但是他不敢进京,一是有圣旨在先,不允许他进京。其二是朱棣心中真是没底,不知道如果进京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发生,被囚或者被杀都是有可能的,风险太大,所以他只能呆在城外,静观其变。后来朱元璋去世后,他也是派儿子代表自己去奔丧。

4年以后,朱棣到底还是把侄子赶下台,自己做了皇帝。





历史微点


朱元璋时期皇权高度集中,后来朱元璋忙不过来了,只能把军权分封给自己的儿子,在各地立藩王,所以朱元璋无疑是给朱允炆埋下了定时炸弹。

朱元璋临终前喊了三遍朱棣来否?原意是放不下这个四儿子,因为朱棣非常像自己,希望他不要造反,好好辅佐自己的侄子。但是因为身体虚弱终究是没能等到朱棣的到来驾崩了。

朱元璋在立储这方面很注重长幼有序,只能立嫡子,很可惜他的嫡子朱标终究是没活过朱元璋。最后无奈只能立长孙。朱允炆很像他父亲比较仁爱,这点朱元璋希望下一任皇帝不要像他那样杀虐,坏人他做,希望后世的皇帝以仁治天下。可以说朱元璋用心良苦,但是朱允炆真的能镇得住他的这位四叔么?

朱棣在从南京赶来的路上,然而朱元璋的叫唤引起了朱允炆的猜疑,他临时假传圣旨让燕王朱棣不得踏足南京。朱允炆觉得朱元璋有可能是要变卦想要传皇位给朱棣,很可惜,朱允炆也为自己后面埋下了炸弹,他们爷孙俩也是真够做的,这个误会也让朱棣误解了,他觉得本来是要传位给他的,是朱允炆从中作梗,导致他不能见父亲最后一面还错过了皇帝宝座。怎么说呢,不愧是叔侄,臆想的功夫都是如此同步!

1399年8月,燕王朱棣誓师抗命,下谕将士,打着“清君侧”旗号起兵“靖难”。史称“靖难之役”。

建文四年六月燕王率军十万直逼皇城,南京城燃起了熊熊大火,然而燕王赶到时只有被烧焦的尸体,朱允炆是不是葬身火海至今仍是个迷。不出朱元璋所料的事情,朱棣继位后,杀戮更胜于他的父亲。朱棣将一批忠于建文的诸臣剥皮的剥皮、活人下油锅,他们的女眷沦为官奴,被军队里面的士兵轮着侮辱直至死亡。

所以朱元璋这三声叫唤改变了历史,他本意无人能理会,当初要是直接将朱棣灭了也不会有靖难之役,曾经朱元璋就对朱棣起过杀心,但是马皇后不忍父子相残,朱棣是马皇后抚养长大,马皇后失去了长子把朱棣视为己出,所以说妇人之仁有时候真的是影响颇广。

朱允炆在位时期,实行仁政,在法律上就取消了祖父的严刑苛律。当然朱棣继位后又恢复了。减少税赋,将土地还给百姓。百姓生活改善,但是建文帝还是太天真了,他动了僧侣和当官的蛋糕,还被朱棣造反落下了口实。说他的侄子违犯了《祖训录》;为他提供了对皇帝进行“惩戒行动”的理由。

由此可见,朱棣就算不造反,朱允炆的执政生涯也会遇到困难,毕竟是封建王朝,官僚阶级不可能以人民的利益至上,朱允炆不得不说是在自挖坟墓。


尼采广寒宫中坐


朱元璋临终根本不存在连喊三声朱棣来否,朱棣要是知道老爹喊他回京,他还不开心坏了,怎么可能在南京城外不进城。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驾崩于应天皇宫,死前下遗诏:朕当了三十一年的皇帝,心系百姓,忧国忧民,做了不少益民之事。奈何朕出身不好,没有那么大博学多识,比不上古人。现在懂得了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也没什么哀念的了。天下百姓都归顺皇太孙,当皇帝是最适合的。你们这些文武百官都听好了,好好辅佐皇孙来安定我的百姓。祭品也别用金石宝玉之类的,陵寝这样挺好不用改动。各位藩王就在自己的封国哭一下就行了,不用来都城了。凡不在这个召令的,按这个召令行事。

从这个遗诏就可以看出,朱元璋说了让藩王原地不动,朱棣当时肯定不会跑到南京城外,就算他吃了熊心豹子胆也不敢。

如果他敢在这敏感时刻乱溜达,脑袋绝对不保。

另外朱元璋在太子朱标死后,四子朱棣是和他最像的,但是朱元璋还是最中意朱标,而出于朱标早逝的遗憾,朱元璋就将宠爱都给了孙子朱允炆。

而且朱允炆这个孙子挺能装的,在朱元璋表现的也是一个明白事理的大孝子。所以朱元璋从此就一直将孙子朱允炆当皇帝来培养。

后来朱元璋宁可背负骂名也要集中杀那么多的开国元老也是为了给孙子朱允炆清路,怕他们功高震主,所以几乎没可能临死了反而想起四子朱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