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时代的隐喻:杰克·韦尔奇的中国故事


一个时代的隐喻:杰克·韦尔奇的中国故事

文 / 侯继勇

中国没有管理学,更没有管理思想,这与中国经济在国际上的地位是不匹配的。 ——张瑞敏

中国经济崛起,管理学缺位,美国舶来的杰克·韦尔奇恰好填补了这个空白,这是杰克·韦尔奇在当代中国的重要意义。

过去四十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中国企业家快速迭代,代际划分大致可如下:第一代为个体户与集体企业家,这类企业大多诞生于八十年代,第二代企业家可称为九二派,诞生于1990年代初,第三代企业家即为互联网新生代企业家,诞生于1990年代末。

中国企业家经济管理学专业出身的很少,大多都是业务出身,包括后来的互联网新生代企业家。任正非是学建筑的,在部队上时是当工程兵的。马云是学英语的,毕业后当了英语老师。柳传志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毕业后在中科院计算所工作。刘永好毕业于四川职业技术学校,毕业后在政府机关当公务员。

北有大邱庄,南有华西村,大邱庄的禹作敏与华西村的吴仁宝都没有上过大学,更没有学过管理。

杰克·韦尔奇的出现,填补了中国企业家的管理学空白,这让他获得拥趸无数,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杰克·韦尔奇现象。

时过境迁,中国企业家们现在的偶像是马云、任正非,已经不再学习杰克·韦尔奇,但他的影响还在。

人在少年,神情未定,潜移默化,自然似之。杰克·韦尔奇风靡中国的时候,正是中国企业界的少年时代。

1

1981年4月,45岁的杰克·韦尔奇成为GE(通用电气)历史上最年轻的董事长和CEO。

在短短20年间内,杰克·韦尔奇使GE的市值增长了30多倍,达到了4800亿美元,排名从世界第10提升到第1。他所推行的“六西格玛”标准、全球化和电子商务,几乎重新定义了现代企业。

杰克·韦尔奇是那个时代最成功的的CEO,他也成为中国企业家们集体膜拜学习的对象。

2001年,《杰克·韦尔奇自传》中文版在中国发行,一时洛阳纸贵。

2004年,杰克·韦尔奇有一次来到中国,参加“杰克·韦尔奇与中国企业领袖高峰论坛”,特邀出场费达到100万美元。他在人民大礼堂侃侃而谈,据说前排的票卖到20万元一张,宁高宁、李东生、郭广昌、刘晓光、傅成玉、张文中等与杰克·韦尔奇进行了对话,他们是当时中国最有名望的企业家。

马云那时在中国企业家阵营里还没有地位,杰克·韦尔奇的桌子上还没有他的位置。

这些最有名望的中国企业家向杰克·韦尔奇抛出了一系列问题,谦虚得跟小学生一样。

除了《杰克·韦尔奇自传》外,关于杰克·韦尔奇的书都很流行,比如《赢》、《商业的本质》、《赢得答案》等书,如果说《杰克·韦尔奇自传》是杰克·韦尔奇的“成长经历加语录”的合集,那么其他这些书则纯粹就是他的“语录加演绎”。

这几本书杰克·韦尔奇还挂了一个名,更多书则是本土写手们写的与杰克·韦尔奇有关的作品。在受欢迎的程度上,这些“土货、山货”一点也不比正牌货逊色,甚至更受欢迎。

十年前,在机场、火车站、当当网这些书都摆在了显要的位置,它们指导了一代中国企业家的管理实践。

我采访过一些企业家,言必称杰克·韦尔奇,手边随时放着一本他的书。

有一段时间,杰克·韦尔奇在中国企业界就是武学宝典《少林七十二绝技》一般的存在。

2

马云创立阿里巴巴之前经历了两次创业,有了一定的管理经验,但公司的管理还是一团糟。

2001年关明生加入了阿里巴巴,不久后的一天他问马云:你讲的都挺好的,为什么不记下来,变成公司的管理制度?

后来由关明生负责,把大家经常嘴上说的记下来,变成纸上写的,再整理挑选出其中的精华,汇集成册。阿里巴巴历史上第一本管理宝典诞生了。

这后来成为阿里巴巴的一种传承,历史上阿里巴巴出过很多本类似这样的宝典。

这些宝典有一个特色,大都是语录式的,员工读,合作伙伴读,新来的员工也读,还会发给媒体记者,算公司公关、制度、文化建设的一部分。

前一段时间,有一家互联公司负责PR的朋友来拜访,她问:阿里公关哪些方面值得学习?我提了很多,临了又说:我觉得阿里巴巴那些宝典挺不错,值得借鉴。我把《阿里土话》,一本类似红宝书的小册子拿给她看,结果她爱不释手,非要拿回公司参考。我常从书架上抽出来翻翻的,没办法,只有忍痛割爱了。

这位PR朋友说:新入职的员工对公司不了解,我们应该把关于公司价值观、文化、管理的东西这样整理下,成为一本语录,通俗易懂,发给新员工,他们对公司就会有一个大概的认知,这对培训,日常管理非常有用。

阿里巴巴管理体系的建立,关明生功不可没。关明生1986进入GE中国,在GE工作了15年,把GE医疗器械在中国的销售收入从零提高至7000万美元,离开GE后,在财富500强企业BTR Plc及Invensys Plc担任中国区总裁,2001年52岁的关明生加入阿里巴巴任总裁兼首席运营官。

2001正是中国互联网泡沫最盛的时候,年初公司担心还能不能活三个月,结果就在这一年的年底阿里巴巴实现盈利。

关明生的做法很简单:坚决关停不赚钱的业务。阿里巴巴当时尝试了很多新业务,都被关明生坚决关停了。

关明生的做法不过是杰克·韦尔奇在GE的做法的复制,前GE员工关明生算得上是杰克·韦尔奇的亲传弟子。

马云算是杰克·韦尔奇在中国的间接传人,他在GE的继承人伊梅尔特完全继承了他的做法,结果适得其反,GE走向衰落。

间接传人马云证明了杰克·韦尔奇的正确,亲传弟子伊梅尔特却证明了他的错误,是耶非耶,就看站在哪个角度去解读了。

3

因为本土管理学缺失,中国企业家有一段时间特别热衷于学习国外企业家,特别是欧、美、日的顶尖企业家。

后来杰克·韦尔奇不火了,欧、美、日的顶尖企业家也不火了,2008年是时间上的转折点。

中国企业家们有了新的学习对象,就是本土的企业家。以前是张瑞敏、柳传志,现在最火的是任正非、马云。这个名单上还能列出一长串名字,雷军、周鸿祎、马化腾、江南春、董明珠、史玉柱等。

这些中国企业家的话成了新的宝典,取代了杰克·韦尔奇这样的欧、美、日企业家。

1949年之后,中国经济全部国营,进入计划经济体制,民间经济没有了,管理学也没有了。

吴晓波有一个说法:中国的商脉断了。

中国三代企业家大都接受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教育,读的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马、恩著作当然经典,特别是有关经济方面的论述,但管理学方面的论述很少,特别是现代管理学方面的论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商业“继绝世、举废国、柔远人、来百工”,一切从头开始。中国经济摸着石头过河,中国企业家们的管理也是摸着石头过河。自己没有,就“走出去,引进来”。

四十年来,中国本土企业家群体崛起,与经济自信伴生的,是管理自信,这是杰克·韦尔奇现象由盛转衰的心理背景、时代背景。

我有个顶好的朋友,前财经媒体同行,社交媒体、公众号起来之后,干起了自媒体,擅长各种互联网思维的干货分享,很快转型干起了培训,获得拥趸无数,拥趸大多是二、三线城市的本土企业家,这个朋友赚得盆满钵满。

有次一起喝酒聊天,他解释成功的秘诀:就是把雷军、马云、周鸿祎等人讲过的话嚼烂了,揉碎了,吐出来,手把手地喂给他们,传统企业家们对互联网不明觉厉,又没有时间研究,这样的课程需求很旺,他们又有钱,还很焦虑。典型的钱多人傻。

真是高人。高人不止这位朋友,后来知识付费产品流行,验证了其思维的普适性。

很多互联网公司在高光时刻都会找一位写手攒一本书,除了老板的创业历程外,更重要的是老板语录。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国企业家们已经不再学习杰克·韦尔奇,但他的影响还在。

人在少年,神情未定,潜移默化,自然似之。

杰克·韦尔奇风靡中国的时候,正是中国企业界的少年时代。

4

不止阿里,后来很多企业都流行宝典式的管理。

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语录体在这个国家的流行,这种现象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

不是始于五十多年前的红宝书: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的《论语》就是语录体。

思想、语录、实践,这是新思想从诞生到普及的路线图。实践的归属又是思想,算是新实践的逆行。

有一次与张瑞敏聊天,他说中国没有管理学,更没有管理思想,这与中国经济在国际上的地位是不匹配的。

现代管理学思想是从美国开始的。美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泰勒、熊彼得、彼得·德鲁克这样管理思想家。日本战后经济的发展,也产生了大前研一这样的管理思想家。

中国现在还没有真正的管理思想,一种解释是因为中国的经济是舶来的,无法产生真正的管理思想。

另外一种解释则是,毕竟中国经济才发展40年,还很年轻,当代管理从实践到思想的逆行还没有开始。

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新思想从实践中产生,这还是很值得期待的。

毕竟我们已经忙忙碌碌四十年,应该、可以静下来认真想想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