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经销商今年的生意才刚刚开始

3月,经销商今年的生意才刚刚开始

受疫情的影响,打乱了不少经销商的生意节奏。或许很多经销商在年前,已经制定好了2020年的销售计划,增加代理产品,调整人员结构,开展某项变革等等。谁知,一场疫情的出现,整个生意环境变了,始料未及。

社区到家业务井喷,经销商无从下手;无法复工,线上办公成了常态;社交礼盒商品滞销,餐饮门店停业,让经销商损失不小......

如今,疫情基本已经得到控制。3月份前后,绝大多数经销商都开始陆续复工,除了处理库存,加快补货外,当前的生意逐渐步入正轨。此刻,经销商的生意才算真正开始。

生意恢复,虽然可以按部就班。但我想这场疫情,应该给不少经销商带来一些反思和教训。

疫情虽是偶然,但不能因为偶然事件,就不做改变。“天灾”会改变消费需求、消费行为,以及背后的零售业态和供应链。

经销商要看到这些变化,针对性的调整,不仅仅是应急性的措施,更是为了迎合趋势,更好地做大生意。


-01-

卖货的渠道越来越近,越来越多


卖货的渠道离消费者越来越近,因为疫情,相信每位经销商感触最深,甚至过去可能有些经销商都不知道什么是到家业务。但这次,厂家的一声令下,被迫做起了社区到家业务,也见证了地方社区团购公司生意的火爆。

“梁将军”的一篇文章说很准确,如果你仔细观察身边的购物渠道,你很容易感知到变化。过去最早的商品渠道是供销社、农贸市场、百货商场、大型超市卖场,到后来街边出现了小型便利店、小区周边出现了100-200㎡的社区超市,不仅有常规食品饮料,还有生鲜水果等,写字楼里有了自动贩卖机,即需即取。

而现在足不出户,通过美团、饿了么、京东到家、淘鲜达等等,就可以买到任何日常所需商品,农夫山泉将自动贩卖机推到了小区停车场,连买水都可以送水到户。

去年,跟一位经销商朋友聊天,他说现在生意不好做,受淘宝、京东线上电商影响非常严重,天天降价。事后才了解,他说的“线上电商”是,阿里巴巴旗下的零售通、京东旗下的新通路。

或许在他们眼里,所有不是通过他们供货的,都算是电商。这样划分虽没毛病,但是让我困惑的是,经销商对零售业态的变化,从后端的供应链,到前端的销售,都没有做过深入思考。取而代之是跟厂家要政策,跟门店谈条件,怎么打击竞争对手。

诚然,作为大众的快消品,无论是社区到家,还是线上电商,都不可能完全代替线下,主流的线下的门店仍然需要经销商,但这些离消费者越来越近的渠道,会逐渐分走一部分销量,这对于经销商,每年要完成厂家递增的任务,每年要提高利润来说,影响不可谓不小。

经销商要从社区到家业务的井喷,得到启示和教训,不能再坐以待毙。虽不能说未雨绸缪,但至少在2020年,生意才刚刚开始的现在,考虑布局。

3月,经销商今年的生意才刚刚开始

以上是当前相对主流的渠道,经销商可以重点关注电商渠道。可能之前,或多或少也有些合作,但现在不能停留在简单的供货关系上。不仅要供货,也要与其深度合作,甚至联合厂家一起,投费用、投人力、做推广。

在这里再强调一下:

卖货的渠道越来越近,越来越多,每个渠道背后对应满足的消费需求、消费场景是不一样的。


需求不一样,商品也就不一样,不同规格/不同包装/不同口味。渠道的细分,必然对应产品的细分。


经销商要考虑的是,拿什么样的产品去匹配渠道,而不是一股脑儿的全把产品放到上面卖。

当然,计划得再完美,不如躬身入局,实践一次。千万别抵触新事物,新渠道肯定有漏洞,有问题,但不能否认其潜在的价值,提前勾搭,建立关系,摸索门道。


-02-

线上办公的启示:数字工具越来越重要


这是我跟一位二代接班的经销商朋友获得的启发。

他告诉我,因为疫情关系,他与业务间无法在线下开会,只能通过线上微信电话沟通工作。在过去一个月时间,高频的会议,也逐步适应。日常的工作安排下达,似乎没有受到影响。

不仅仅是体现在会议上,在业务管理上,通过移动销管软件,安排文员记录业务员的拜访轨迹、拜访照片、拜访门店以及销售业绩,分时段发到业务群,并适时地给一些建议。比如30分钟跑了6家店,平均单店停留时间5分钟,低于公司的最低要求.....

在他的理解中,过去父辈的经销生意,就是一个底薪加上提成,你卖多少全凭自觉和实力,想管也管不到,基本是放养式管理。基于彼此的信任,那时也没有移动销管软件,但现在已经非常普及了。

确实,如今大多数经销商都已经用上了移动销售管理软件,无论是厂家给的,还是自己购买的,但里面的功能,真正被经销商用到的可能连20%都不到。

大部分经销商是用来当做“对账和监管”的工具,让业务员开着定位,经销商盯着,看看有没有偷懒。

3月,经销商今年的生意才刚刚开始

以上是经销商应用数字化工具的阶段分类,事实上,大部分人应用在初级阶段。

相信很多经销商都听过“精细化管理”这个词。但精细化管理具体如何落地?

精细化的管理,不是加人加车,开发更多空白网点,增加周拜访频率。每个经销商的资源都是有限的,加人加车的背后是成本的增加,而投入对应的产出,又是在短时间无法测量。

因此,精细化管理是利用数字化工具,增加业务的拜访效率,同时通过工具找出门店销售问题,提高生意机会,扩大生意体量。

以高级应用为例,通过数据分析清楚掌握门店的销售情况:销量排名/利润排名/投入产出比排名/活跃度排名。

比如,一个终端门店一年卖了本品20万的产品,在销量排名中排在前列,但毛利只有6.8%(整体平均10%)。销量大毛利低,显然,可以判断是产品结构的问题。再跟所管辖的业务员沟通门店情况,进一步分析在保证销量不下滑的同时,如何调整产品结构,提升毛利。

之前宏业恒大商贸李锋先生在新经销直播间分享:没有数据不决策。

经销商要清楚地知道自己经销的每项数据,划分不仅仅到销量、毛利、费用,还需要将各项数据统统弄清楚,搞明白。

3月,经销商今年的生意才刚刚开始

数据透明准确是第一步,再通过数据的交叉对比分析,80%以上的问题都可以从数据分析中找出答案,再下一步便是针对问题,设定具体的解决措施。


-03-

产品结构调整,理清什么能赚钱,什么在亏钱


因为疫情,这次受损最为严重的当属乳品经销商了,礼盒的大量滞销,估计让这些经销商好几个月缓不过来。但也有受益的,比如米面粮油类、方便面类的经销商。

但如果仅仅因为疫情,就告诉经销商拓宽产品结构,做品类互补,显然有失偏驳。如果疫情出现在年中,而非春节,我想乳品经销商也不会受这么大的影响。

关于产品结构的分析,不少专业人士的出发点,是从财务角度。但坦率地说,单从财务而不考虑实际业务需要,也会造成一定的误判。

比如,经销代理蒙牛或者伊利,财务上看,蒙牛伊利的投资回报率非常低,应该被舍弃。但从实际业务看,如果没有蒙牛伊利的经销,无法与下游终端建立良好的客情,自然无法铺进更多其他产品。

如何进行产品结构,建议从3个维度综合判断:年度产品销量、单品利润/毛利、以及覆盖售点数量。首先通过产品销量和单品利润,两个维度进行初步筛选。

3月,经销商今年的生意才刚刚开始

1. 销量小&利润低:基本这类产品没有任何价值,果断放弃。

2. 销量大&利润高:理想状态,这类产品也不可能存在。

3. 销量大&利润低:这类产品属于经销商的核心产品,主要聚焦一线头部品牌。类似伊利、蒙牛、康师傅等,通常具有带网点、养队伍的价值,是经销商的根基。

值得提醒的是,这类产品不宜太多,2个产品最佳,1个产品有被厂家替换的风险。比如代理伊利和康师傅,如果再代理旺旺,资源就过度浪费了。

4. 销量小&利润高:这类产品通常是新品,有重点培养的价值。培养的方向:如果售点数量相对较多,可考虑提高单店的产出;如果售点数量相对较少,可考虑根据在销售售点画像,增加匹配的售点。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上游品牌商推出的新品,并非像过去大众的基础款,而是聚焦某一类目标消费群体,或消费场景,因此在售点的匹配重点考虑售点的特性。

5. 销量小&利润中:这类产品相对比较普遍,重点考虑的方向是是否与商贸公司的整体经营战略相匹配,和游厂家的合作表现,以及销量背后的售点产出和售点数量的情况,综合判断,是否能提高销量,继而提升整体利润。

6. 销量中&利润低:这类产品需要重点评估。通常来说,一个单品利润点相对是固定的,唯一可能有价值的地方在是否有养队伍、带网点的价值。

在“销量高&利润低”象限,如果只有一支产品支撑,为提高抗风险性,可以保留。如果已经有两支产品了,建议舍弃,减少人员和资源的投入。

其他象限,经销商可将售点数量和单店产出,两类指标导入,找出问题,分析原因,针对性的调整销售策略。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无论产品结构怎么调整,但前提是必须符合整体商贸公司的经营战略,比如目标成为调味品类供应商,每个细分品类下的品牌矩阵,构建品类的护城河。

战略是大前提,锚定了战略,往下产品结构的策略调整,才有真正的价值!

结语:

3月已到,春天已来。疫情结束,也是铁板钉钉的事儿了,经销商朋友在有序恢复生意的同时,建议空闲时段,停下来也思考思考。

虽然上述的3件事,不会影响你当前的生意,甚至还会耽误你一点时间和精力,但作为经销商老板,本来不就是应该思考未来,提前部署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