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三国鼎立之下所掩盖的曹刘战略

东汉末年,曹操、刘备两大集团的发展各有不同,曹操凭借"挟天子以令诸侯"战略取得了先机,并很快统一了北方。而刘备在前期的发展则并不成功,在曹操统一北方之后才确立了自己的"隆中对"战略,并以此战略在对抗曹操的军事作战中取得了胜利,最终奠定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基础。

解读三国鼎立之下所掩盖的曹刘战略

军阀混战中的曹刘战略

1.曹操、刘备战略的形成和不同发展

汉灵帝中平元年(184 年),以太平道张角为首的黄巾起义爆发,起义一直从三月持续到十一月,战斗蔓延至全国七州二十八郡,在起义最为集中的冀州、颍川、南阳等地,东汉政府开放地方豪强募兵自保或协助政府镇压农民起义军, 此时曹操和刘备二人登上了历史舞台,曹操被任命为骑都尉,与皇甫嵩、朱儁一同征讨颍川黄巾军,并大获全胜,"嵩、操与朱儁合兵更战,大破之,斩首数万级。"曹操因此战迁为济南相,后改任东郡太守不就,称病回归乡里,等候复起时机。而刘备则"率其属从校尉邹靖讨黄巾贼有功,除安喜尉。"后因鞭打督邮弃官逃亡,而后又分别被任命为下密丞、高唐尉、高唐令。此时曹操、刘备虽然因黄巾起义而登上历史舞台,但是只是被任命小官而已,与二人志向不合,因此当官不久,纷纷弃官而去。

汉灵帝中平六年(189 年),外戚何进与宦官张让等人的政治斗争愈发激烈,何进招凉州军阀董卓进京诛杀宦官,而宦官势力抢先杀死何进,使得局面愈发混乱,最终外戚和宦官势力都被肃清,而以董卓为首的凉州军阀则控制了东汉中央王朝,因此在汉献帝初平元年(190 年),关东州郡以勃海太守袁绍为关东联军盟主,起兵征讨董卓。初平元年(190 年)二月,迫于关东联军所带来的压力,董卓强迫汉献帝和群臣向西迁往长安。在董卓西迁之后,关东联军只图谋占领地盘,扩充实力,不敢追击董卓,只有曹操独自领兵西进,但曹操在荥阳败给董卓部将徐荣。后曹操独自去扬州募兵,士卒多有叛逃,最终只得千余人,进屯河内。而此时的刘备也起军讨伐董卓,失败后投奔中郎将公孙瓒,任别部司马。

解读三国鼎立之下所掩盖的曹刘战略

董卓西迁以后,关东联军没有了西顾之忧,于是他们之间的兼并战争也随之展开了,也正因为这些兼并战争,曹操和刘备都得到了发展自身势力的机会。初平二年(191 年),曹操击败盘踞东郡的黑山军,并接任东郡太守。初平三年(192年),借助陈宫、鲍信等人的营谋, 曹操得任为兖州牧,并收编从青州涌入的黄巾军三十余万,"收其精锐,号为青州兵。"此时曹操对外北连袁绍、南抗袁术,内有荀彧、程昱等谋士相投,占据兖州要地,已经成为中原一实力军阀,但此时曹操却做了一个错误的战略决策:即是东攻陶谦所领的徐州,为父亲曹嵩报仇,忽略了对兖州根据地的巩固,被吕布偷袭,险些失去兖州:

(初平四年)秋,太祖征陶谦,下十馀城。…(兴平元年)复征陶谦,拔五城,遂略地至东海。…会张邈与陈宫叛迎吕布,郡县皆应。荀彧、程昱保鄄城,范、东阿二县固守,太祖乃引军还。布到,攻鄄城不能下,西屯濮阳。

曹操在经过后方陈宫、张邈等人叛乱,吕布袭击兖州的战略失败之后,重新稳住阵脚,在与吕布的战争中屡屡获胜,并于兴平二年(196 年)平定兖州,正式领兖州牧,曹操在重新占据兖州之后,又在建安元年(196 年)二月收服了之前听命于袁术的汝南、颍川二地的黄巾军,基本上占据了兖州和豫州二地,并屯兵于许县。曹操也正是在此时制定了新战略:"挟天子以令诸侯",建安元年(196年)九月,汉献帝到达许,任命曹操为大将军,封武平侯,至此,曹操集团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战略基本形成。

刘备集团的形成与曹操凭军事斗争扩张不同,关东联军在董卓西迁之后争相进行兼并斗争,刘备此时投奔公孙瓒,数有战功。而后刘备又在陶谦被曹操进攻四处求救之时,刘备投奔陶谦,并任豫州刺史,驻兵小沛,后陶谦死,刘备接任陶谦的徐州牧,正式拥有一州之地,成为中原军阀之一。

刘备集团的形成与曹操集团不同,刘备集团的战略选择也与曹操不同,建安元年(196 年)刘备占据徐州不久,就被袁术攻击,抵御袁术时下邳又被吕布偷袭,刘备因此向吕布求和,重新屯兵于小沛,采取发展自身,联合吕布抗击袁术的战略,而吕布则害怕刘备集团的壮大,因此再次进攻并击败刘备,刘备只能投奔曹操。刘备集团的战略还未形成,就被周边势力破坏,因而在中原的军阀混战中,刘备成为了失败者,只能寄人篱下等待再起的时机,战略发展也无从谈起。

至此,曹操、刘备两大集团战略的形成有相似也有区别,曹操、刘备的战略形成过程都有反复和失败,只是曹操在险些失去兖州后又成功平定兖州,并成功实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刘备则是采取通过投奔其他大势力的方法,发展自身力量,并且在陶谦处取得成功,拥有徐州这一战略要地,只是在刘备还未充分掌握徐州之时,就在袁术、吕布的先后攻击下失去徐州,只能继续采取投奔曹操,以求获得自身发展的机遇,势力的发展也只能偃旗息鼓。

解读三国鼎立之下所掩盖的曹刘战略

2.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战略的影响

曹操、刘备的战略选择有得有失,但不可否认的是曹操的战略选择更加成功,也因此曹操获得了军阀混战初步的胜利,刘备则因为失败暂时退出了中原军阀之间的兼并斗争,投奔在曹操处等待时机。曹操成功的战略选择对时局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主要影响集中在"挟天子以令诸侯"战略。建安元年(196 年)二月,曹操携击败吕布、收回兖州之势,收服了之前听命于袁术的汝南、颍川二地的黄巾军,将自己的势力范围扩大到兖、豫二州。从当时的局势上来看,曹操的形势并不乐观,虽然有二州之地,但是却处于豪强的包围之中,袁绍占据河北,刘备、吕布在东面的徐州,袁术在南面的淮南,张绣近在南阳,更远的刘表、韩遂、公孙瓒等也是实力强大,都拥有和曹操争夺北方的实力。因此在中原的军阀混战之中,如何取得最终的胜利,是曹操集团面临的重要问题,自曹操领兖州牧时,其手下毛玠就向其建议"挟天子以令诸侯"战略:

"夫兵义者胜,守位以财,宜奉天子以令不臣,脩耕植,畜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

但由于曹操一直忙于作战和稳固在兖州的统治,不具备实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能力,故而只能在采取一系列恢复发展生产的措施之后,再实行此战略。然而这一战略的实现也非一帆风顺,其中曹操的重要谋臣荀彧的意见起了关键作用:

"彧劝太祖曰:'今车驾旋轸,〔东京榛芜〕,义士有存本之思,百姓感旧而增哀。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民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雄杰,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天下虽有逆节,必不能为累,明矣。韩暹、杨奉其敢为害!若不时定,四方生心,后虽虑之,无及。'太祖遂至洛阳,奉迎天子都许。"

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战略并非其首创,早在董卓时期,董卓就依靠拥立汉献帝号令四方,而后其部将李傕、郭汜也挟持汉献帝数年。但是董卓最终败亡,李傕、郭汜最后也放弃献帝,这使得大多数军阀没有看到汉献帝的重要性,而是"视人主如土梗",对他的去留并不看重,因此虽然有袁绍这些强大军阀在,曹操的战略执行依然不受影响,成功将汉献帝迎接到许,自己也被封为丞相,成为东汉王朝政权的实际掌控者,这一战略的成功不仅对曹操自己势力的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促进作用,还对周边形势产生了重要影响。

"挟天子以令诸侯"战略对自身发展的作用主要在于争夺人才上的优势。首先迎得汉献帝使内心向汉的士大夫纷纷来投,如赵俨说:"曹镇东应期命世,必能匡济华夏,吾知归矣。"建安二年(197 年),赵俨"扶持老弱诣太祖,太祖以俨为朗陵长。"杜袭在荆州受到优待,但在他在得知"太祖迎天子都许"的消息后,杜袭"逃归乡里,太祖以为西鄂长。"其次曹操经常以汉献帝的名义四处征辟,如留任孙策的王朗和华歆:"建安三年(198 年),太祖表征朗,策遣之。"华歆也被曹操"表天子征歆。"

挟天子以令诸侯战略对军事方面的作用也很大,首先,曹操迎汉献帝迁都许昌,使得自己成为维护东汉王朝统治的代表,曹操可以以天子的名义讨伐不臣之人,在战争中占有很大的道义优势。比如当割据淮南的袁术自立为帝,并且想和吕布结盟的时候,当时陈珪就用汉室正统的名义说服吕布:"曹公奉迎天子,辅赞国政,威灵命世,将征四海,将军宜与协同策谋,图太山之安。"吕布便将袁术的使者韩胤械送朝廷,被曹操"枭首许市",这样就间接的打击了曹操集团的对手,达到了不战而胜的结果。

解读三国鼎立之下所掩盖的曹刘战略

其次,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为曹操集团赢得了更多的外部支持,如司马彪《战略》所载,在官渡之战前袁绍已和占据关中的马腾、韩遂等人暗中联合共同攻曹。却被傅幹以"曹公奉天子诛暴乱"、"袁氏背王命"之言说服马腾,使马腾不攻曹操,转而进攻袁绍。张绣占据南阳,是曹操的心腹之患,但在贾诩"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的劝说下,张绣最终率众投曹。当时割据荆州的刘表"举州以应绍",这威胁到了曹操的重地许昌,桓階以"曹公虽弱,仗义而起,救朝廷之危,奉王命而讨有罪,孰敢不服?今若举四郡保三江以待其来,而为之内应,不亦可乎!"说服长沙太守张羡支持曹操,张羡听从了他的劝说"举长沙及旁三郡以拒表…会绍与太祖连战…而表急攻羡。"这些以曹操奉天子的名义所获得的外部支持,不只是让曹操少了很多后方的威胁,也变相增强了了曹操在对抗袁绍中的军事实力。王夫之云:"袁绍不用沮授之言,…不迎天子于危困之中…而曹操听荀彧迎帝以制诸侯。…名在操,故操可以制绍,而绍不能胜操,操之胜也,名而已矣。"因此在之后的官渡之战中,曹操胜利的最根本原因还是在战前正确的战略选择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