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三國鼎立之下所掩蓋的曹劉戰略

東漢末年,曹操、劉備兩大集團的發展各有不同,曹操憑藉"挾天子以令諸侯"戰略取得了先機,並很快統一了北方。而劉備在前期的發展則並不成功,在曹操統一北方之後才確立了自己的"隆中對"戰略,並以此戰略在對抗曹操的軍事作戰中取得了勝利,最終奠定了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基礎。

解讀三國鼎立之下所掩蓋的曹劉戰略

軍閥混戰中的曹劉戰略

1.曹操、劉備戰略的形成和不同發展

漢靈帝中平元年(184 年),以太平道張角為首的黃巾起義爆發,起義一直從三月持續到十一月,戰鬥蔓延至全國七州二十八郡,在起義最為集中的冀州、潁川、南陽等地,東漢政府開放地方豪強募兵自保或協助政府鎮壓農民起義軍, 此時曹操和劉備二人登上了歷史舞臺,曹操被任命為騎都尉,與皇甫嵩、朱儁一同征討潁川黃巾軍,並大獲全勝,"嵩、操與朱儁合兵更戰,大破之,斬首數萬級。"曹操因此戰遷為濟南相,後改任東郡太守不就,稱病迴歸鄉里,等候復起時機。而劉備則"率其屬從校尉鄒靖討黃巾賊有功,除安喜尉。"後因鞭打督郵棄官逃亡,而後又分別被任命為下密丞、高唐尉、高唐令。此時曹操、劉備雖然因黃巾起義而登上歷史舞臺,但是隻是被任命小官而已,與二人志向不合,因此當官不久,紛紛棄官而去。

漢靈帝中平六年(189 年),外戚何進與宦官張讓等人的政治鬥爭愈發激烈,何進招涼州軍閥董卓進京誅殺宦官,而宦官勢力搶先殺死何進,使得局面愈發混亂,最終外戚和宦官勢力都被肅清,而以董卓為首的涼州軍閥則控制了東漢中央王朝,因此在漢獻帝初平元年(190 年),關東州郡以勃海太守袁紹為關東聯軍盟主,起兵征討董卓。初平元年(190 年)二月,迫於關東聯軍所帶來的壓力,董卓強迫漢獻帝和群臣向西遷往長安。在董卓西遷之後,關東聯軍只圖謀佔領地盤,擴充實力,不敢追擊董卓,只有曹操獨自領兵西進,但曹操在滎陽敗給董卓部將徐榮。後曹操獨自去揚州募兵,士卒多有叛逃,最終只得千餘人,進屯河內。而此時的劉備也起軍討伐董卓,失敗後投奔中郎將公孫瓚,任別部司馬。

解讀三國鼎立之下所掩蓋的曹劉戰略

董卓西遷以後,關東聯軍沒有了西顧之憂,於是他們之間的兼併戰爭也隨之展開了,也正因為這些兼併戰爭,曹操和劉備都得到了發展自身勢力的機會。初平二年(191 年),曹操擊敗盤踞東郡的黑山軍,並接任東郡太守。初平三年(192年),藉助陳宮、鮑信等人的營謀, 曹操得任為兗州牧,並收編從青州湧入的黃巾軍三十餘萬,"收其精銳,號為青州兵。"此時曹操對外北連袁紹、南抗袁術,內有荀彧、程昱等謀士相投,佔據兗州要地,已經成為中原一實力軍閥,但此時曹操卻做了一個錯誤的戰略決策:即是東攻陶謙所領的徐州,為父親曹嵩報仇,忽略了對兗州根據地的鞏固,被呂布偷襲,險些失去兗州:

(初平四年)秋,太祖徵陶謙,下十餘城。…(興平元年)復徵陶謙,拔五城,遂略地至東海。…會張邈與陳宮叛迎呂布,郡縣皆應。荀彧、程昱保鄄城,範、東阿二縣固守,太祖乃引軍還。布到,攻鄄城不能下,西屯濮陽。

曹操在經過後方陳宮、張邈等人叛亂,呂布襲擊兗州的戰略失敗之後,重新穩住陣腳,在與呂布的戰爭中屢屢獲勝,並於興平二年(196 年)平定兗州,正式領兗州牧,曹操在重新佔據兗州之後,又在建安元年(196 年)二月收服了之前聽命於袁術的汝南、潁川二地的黃巾軍,基本上佔據了兗州和豫州二地,並屯兵於許縣。曹操也正是在此時制定了新戰略:"挾天子以令諸侯",建安元年(196年)九月,漢獻帝到達許,任命曹操為大將軍,封武平侯,至此,曹操集團的挾天子以令諸侯戰略基本形成。

劉備集團的形成與曹操憑軍事鬥爭擴張不同,關東聯軍在董卓西遷之後爭相進行兼併鬥爭,劉備此時投奔公孫瓚,數有戰功。而後劉備又在陶謙被曹操進攻四處求救之時,劉備投奔陶謙,並任豫州刺史,駐兵小沛,後陶謙死,劉備接任陶謙的徐州牧,正式擁有一州之地,成為中原軍閥之一。

劉備集團的形成與曹操集團不同,劉備集團的戰略選擇也與曹操不同,建安元年(196 年)劉備佔據徐州不久,就被袁術攻擊,抵禦袁術時下邳又被呂布偷襲,劉備因此向呂布求和,重新屯兵於小沛,採取發展自身,聯合呂布抗擊袁術的戰略,而呂布則害怕劉備集團的壯大,因此再次進攻並擊敗劉備,劉備只能投奔曹操。劉備集團的戰略還未形成,就被周邊勢力破壞,因而在中原的軍閥混戰中,劉備成為了失敗者,只能寄人籬下等待再起的時機,戰略發展也無從談起。

至此,曹操、劉備兩大集團戰略的形成有相似也有區別,曹操、劉備的戰略形成過程都有反覆和失敗,只是曹操在險些失去兗州後又成功平定兗州,併成功實現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戰略;劉備則是採取通過投奔其他大勢力的方法,發展自身力量,並且在陶謙處取得成功,擁有徐州這一戰略要地,只是在劉備還未充分掌握徐州之時,就在袁術、呂布的先後攻擊下失去徐州,只能繼續採取投奔曹操,以求獲得自身發展的機遇,勢力的發展也只能偃旗息鼓。

解讀三國鼎立之下所掩蓋的曹劉戰略

2.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戰略的影響

曹操、劉備的戰略選擇有得有失,但不可否認的是曹操的戰略選擇更加成功,也因此曹操獲得了軍閥混戰初步的勝利,劉備則因為失敗暫時退出了中原軍閥之間的兼併鬥爭,投奔在曹操處等待時機。曹操成功的戰略選擇對時局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其主要影響集中在"挾天子以令諸侯"戰略。建安元年(196 年)二月,曹操攜擊敗呂布、收回兗州之勢,收服了之前聽命於袁術的汝南、潁川二地的黃巾軍,將自己的勢力範圍擴大到兗、豫二州。從當時的局勢上來看,曹操的形勢並不樂觀,雖然有二州之地,但是卻處於豪強的包圍之中,袁紹佔據河北,劉備、呂布在東面的徐州,袁術在南面的淮南,張繡近在南陽,更遠的劉表、韓遂、公孫瓚等也是實力強大,都擁有和曹操爭奪北方的實力。因此在中原的軍閥混戰之中,如何取得最終的勝利,是曹操集團面臨的重要問題,自曹操領兗州牧時,其手下毛玠就向其建議"挾天子以令諸侯"戰略:

"夫兵義者勝,守位以財,宜奉天子以令不臣,脩耕植,畜軍資,如此則霸王之業可成也。"

但由於曹操一直忙於作戰和穩固在兗州的統治,不具備實現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能力,故而只能在採取一系列恢復發展生產的措施之後,再實行此戰略。然而這一戰略的實現也非一帆風順,其中曹操的重要謀臣荀彧的意見起了關鍵作用:

"彧勸太祖曰:'今車駕旋軫,〔東京榛蕪〕,義士有存本之思,百姓感舊而增哀。誠因此時,奉主上以從民望,大順也;秉至公以服雄傑,大略也;扶弘義以致英俊,大德也。天下雖有逆節,必不能為累,明矣。韓暹、楊奉其敢為害!若不時定,四方生心,後雖慮之,無及。'太祖遂至洛陽,奉迎天子都許。"

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戰略並非其首創,早在董卓時期,董卓就依靠擁立漢獻帝號令四方,而後其部將李傕、郭汜也挾持漢獻帝數年。但是董卓最終敗亡,李傕、郭汜最後也放棄獻帝,這使得大多數軍閥沒有看到漢獻帝的重要性,而是"視人主如土梗",對他的去留並不看重,因此雖然有袁紹這些強大軍閥在,曹操的戰略執行依然不受影響,成功將漢獻帝迎接到許,自己也被封為丞相,成為東漢王朝政權的實際掌控者,這一戰略的成功不僅對曹操自己勢力的發展產生了多方面的促進作用,還對周邊形勢產生了重要影響。

"挾天子以令諸侯"戰略對自身發展的作用主要在於爭奪人才上的優勢。首先迎得漢獻帝使內心向漢的士大夫紛紛來投,如趙儼說:"曹鎮東應期命世,必能匡濟華夏,吾知歸矣。"建安二年(197 年),趙儼"扶持老弱詣太祖,太祖以儼為朗陵長。"杜襲在荊州受到優待,但在他在得知"太祖迎天子都許"的消息後,杜襲"逃歸鄉里,太祖以為西鄂長。"其次曹操經常以漢獻帝的名義四處徵辟,如留任孫策的王朗和華歆:"建安三年(198 年),太祖表徵朗,策遣之。"華歆也被曹操"表天子徵歆。"

挾天子以令諸侯戰略對軍事方面的作用也很大,首先,曹操迎漢獻帝遷都許昌,使得自己成為維護東漢王朝統治的代表,曹操可以以天子的名義討伐不臣之人,在戰爭中佔有很大的道義優勢。比如當割據淮南的袁術自立為帝,並且想和呂布結盟的時候,當時陳珪就用漢室正統的名義說服呂布:"曹公奉迎天子,輔贊國政,威靈命世,將徵四海,將軍宜與協同策謀,圖太山之安。"呂布便將袁術的使者韓胤械送朝廷,被曹操"梟首許市",這樣就間接的打擊了曹操集團的對手,達到了不戰而勝的結果。

解讀三國鼎立之下所掩蓋的曹劉戰略

其次,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優勢為曹操集團贏得了更多的外部支持,如司馬彪《戰略》所載,在官渡之戰前袁紹已和佔據關中的馬騰、韓遂等人暗中聯合共同攻曹。卻被傅幹以"曹公奉天子誅暴亂"、"袁氏背王命"之言說服馬騰,使馬騰不攻曹操,轉而進攻袁紹。張繡佔據南陽,是曹操的心腹之患,但在賈詡"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的勸說下,張繡最終率眾投曹。當時割據荊州的劉表"舉州以應紹",這威脅到了曹操的重地許昌,桓階以"曹公雖弱,仗義而起,救朝廷之危,奉王命而討有罪,孰敢不服?今若舉四郡保三江以待其來,而為之內應,不亦可乎!"說服長沙太守張羨支持曹操,張羨聽從了他的勸說"舉長沙及旁三郡以拒表…會紹與太祖連戰…而表急攻羨。"這些以曹操奉天子的名義所獲得的外部支持,不只是讓曹操少了很多後方的威脅,也變相增強了了曹操在對抗袁紹中的軍事實力。王夫之雲:"袁紹不用沮授之言,…不迎天子於危困之中…而曹操聽荀彧迎帝以制諸侯。…名在操,故操可以制紹,而紹不能勝操,操之勝也,名而已矣。"因此在之後的官渡之戰中,曹操勝利的最根本原因還是在戰前正確的戰略選擇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