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塑料二厂的回忆

汕头塑料二厂的回忆


  • 汕头塑料二厂,是一家地方国营企业,主要生产红蓝白三色塑料编织布及编织袋。在改革开放年代,港澳同胞回乡时,就是提着这些三色袋子装衣服等东西回家的,也有人称尼龙袋,是那个年代一个象征性产品。
汕头塑料二厂的回忆


塑料二厂曾经辉煌过,它在国内最早采用三来一补的方式从日本引进先进设备生产宽幅编织布,并获轻工部优质产品奖,是国内的龙头企业,在辉煌年代还并购了位于汕头市光华路的钛白粉厂作为新厂区。但它最终还是与诸多国企一样,随着计划经济变为市场经济,它就衰退了,最后被民营企业收购,到目前,也因经济效益差,停产了,新厂区估计也将改建为住宅了。沧海桑田,一声叹息,往事历历。。。

汕头塑料二厂的回忆


一九八二年,我刚毕业,就分配到塑料二厂。那时的二厂,是汕头市的中型企业,因为引进新设备,产品质量好,新产品也不断,所以订单很多,供不应求。我开头分配到技术股,然后就到制纱车间车间实习,复合车间(覆膜)当车间主任,再过几年就当付厂长。那是我人生一段最充实,最值得回忆的日子。从公司到厂的领导,到车间,班组的骨干,工人,都非常友善和谐,有一股爱厂爱岗的敬业精神及奉献精神。

邱书记,是塑料行业的资深老前辈,像老黄牛一样默默奉献,他还具有超前意识,利用三来一补引进新设备,生产新产品就是他主持的,企业由此创造了非常好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成为国内编织布,集装袋的龙头企业。功不可没!

殷厂长,年轻有为,科班出身,在企业外交及营销方面,如鱼得水,游刃有余,为工厂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还有蔡厂长,许厂长,陈厂长,何厂长,吴书记,郭书记及新厂区(光华路原钛白粉厂)的张书记,周厂长等都是实干家,开会及布置工作时都没有一句空话,都是实实在在的有效措施,并每天都在基层一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还有车间主任,机台长等技术骨干,都是有着非常丰富操作经验的技术工人。当年的领导,工人,同事,都相处得很好。中层干部都是身先士卒,带头工作,记得有李股长,八姨,美玉姐,重庆,承列兄,泽槐,继章,爱民,丽玲,林齐。。。他们都是非常优秀的基层干部。那时的工厂,24小时运作,机声隆隆,制纱车间的塑料扁丝像清泉流淌喷射而出,整经机在排三色经线,像美丽的凤凰在整理羽毛,织布车间的织布机,梭子在来回穿梭,发出噼啪噼啪的声音,上百部织布机合唱,就成了沙沙的雨声,最后就是覆膜车间在织好的塑料编织布上涂上一层塑料膜,然后分切打包。。。。我那时就住在工厂,每天晚上都伴随这轰鸣的机器声,也听惯了织布机发出雨打芭蕉的声音。这是一首非常好听的老歌。

工作之余,厂里组建了篮球队,乒乓球队,那时,没有去聘请专业队员,都是工厂自己挑选,培养。这对我来说,是相当高兴的事,因为我原来在学校时就是篮球队及乒乓球队的队员。我们还以工厂产品的商标“航海”冠名汕头市航海杯篮球赛,当然,是非专业的基层比赛,还参加了金麒麟杯等比赛,也到潮州等地与静电植绒厂比赛。比赛地点就在工人文化宫及本厂球场及兄弟单位球场,经常与我们比赛的队伍有市教学仪器厂,港务青年队,轻工机械厂队,市一中,十二中,华侨针织厂,市汽车修理厂及塑料行业系统内的工厂。至今仍忘不了当年的球友,建斌,爱国,育辉,育城,旭明,书远,加长,张工,还有乒乓球友两全,黄克,继辉,庄婉,惠芳,毅敏。。。

厂里人才辈出,领导开明,也有才必用。后来,工厂出了不少人才,他们现在都成了实力雄厚的企业家。

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计划经济转化为市场经济等因素,塑料二厂也与其他国企一样,慢慢被其他民营企业取代了,最后被民企塑料九厂收购。目前,景气一般,新厂区可能也将被改造为住宅,塑料二厂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虽然说,它与中国许许多多的企业一样被淘汰了,也不是什么特殊情况,但我毕竟在那里工作了八年,对工厂,对工人已经产生了深深的感情。这也是一辈子都不能忘记的经历。

汕头塑料二厂的回忆


位于护堤路的老厂区,估计也没什么生产了,晚上灯光昏暗,周边的工厂已逐步被房地产开发商以三旧改造建成住宅。光华路的新厂区的办公楼已被拆除,挨在一起的是联泰地产的住宅展厅,估计也是要改为住宅,但目前厂区的牌子还在。光华路仍然是没什么改变,最大变化就是龙光地产圈地的地盘。在中国,已经有许多的工厂被房地产开发成住宅,工人们的工作,工龄都被买断了。这也许就是这些工厂的命运,在当今社会,不适应的终究会被淘汰出局,这也是一种大趋势,谁都改变不了。

汕头塑料二厂的回忆


为何一转眼,时光飞逝如电?塑料二厂已成历史,并在我们这一代人中留下无限的记忆,酸甜苦辣也各自知。当我站在新旧厂区昏暗的门前时,只有无限的忧愁,好想好想能重现往日的时光,同事们,你们现在怎么样了?一生有缘才能同在一家工厂共事,虽然工厂没了,但情缘长在,愿友谊永恒,往后余生,大家安康吉祥。

汕头塑料二厂的回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