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弓-ⅡB”战术弹道导弹研发始末及应用


多年前虽然海峡对岸对“天弓-ⅡB”-直遮遮掩掩,外间媒体几乎没有公布过任何照片,性能数据、作战使用等情况更是从未公开。不过,从通过一些零散的资料仍能根据经验进行类推,分析出该导弹的基本参数和技术性能。

“天弓-ⅡB”战术弹道导弹研发始末及应用

“天弓-ⅡB”导弹是在“天弓-Ⅱ”远程防空导弹基础上发展的,从不对弹体结构和布局作较大调整这个原则出发,“天弓-ⅡB”战术弹道导弹的布局和结构基本沿用“天弓-Ⅱ”是合情合理的,只是内部布局可能根据需要做了调整。从他们的导弹技术水平和近年来他们进行相关实弹发射试验情况看,如没有获得美国的技术支持,“天弓-ⅡB”难以突破弹头和弹体分离的技术瓶颈,而采用和早期“飞毛腿”类似头体不分离的整体突防方式,虽然现在还没有“天弓-IIB”的准确再入段性能数据,但类比其他射程相近的战术弹道导弹,可以初步推测其全程飞行时间约为4-5分钟再入段飞行时间约为45-50秒,再入速度约3.5马赫。

“天弓-ⅡB”战术弹道导弹研发始末及应用


“天弓-ⅡB”-战术弹道导弹的母型“天弓-Ⅱ”早期采用85度准垂直发射,后改为固定式垂直发射,这表明他们已获得捷联惯导技术,可控制发射时的弹体偏转,同样的,由“天弓-Ⅱ”导弹采取的准垂直发射方式也可以推测出其可能采用了和美国“爱国者PAC-3”相同的准最佳弹道式飞行轨迹,对于防空导弹来说,这种飞行航迹能最大限度地节约能量,使导弹尽量爬高,然后从高处向下攻击,在弹道末端存速较高,有利于攻击机动目标,对于改造为战术弹道导弹也非常有利。当然, “天弓-ⅡB”的飞行弹道和那些由防空导弹“半路出家”的弹道导弹还有差别,因为毕竟它从设计时便考虑到了衍生为战术弹道导弹。估计他们“中科院”也是考虑到这一点,才处心积虑地在设计“天弓-Ⅱ”时,一反师承欧美风格方式,转而学习苏联S-300 系列的理念,为日后改造奠定了坚实基础,诸多涉及发展新一代防空导弹与战术弹道导弹共用的技术难关都在研制中“逐一攻破”

“天弓-ⅡB”战术弹道导弹研发始末及应用

“天弓-Ⅱ”采取“无翼结构+垂直发射+准弹道轨迹”这一系列的弹道导弹痕迹,便可看出其良苦用心,从天弓-ⅡB开始研制到最终定型准备的情况看,也能从侧面印证这种猜测。在“天弓-IIB”问世之前, “中科院”已经有专门研制的“青蜂”战术弹道导弹问世,虽然该型导弹性能参数不及“天弓-ⅡB”,但尺寸、发射质量和结构布局相差不大,因此,“青蜂”导弹的爆破杀伤战斗部稍加改进便可移植到“天弓-ⅡIB”上。此外,据其媒报道,他们已试验成功“青云”燃料空气炸弹,经过改进后,也可作为“天弓-ⅡB”的战斗部,用于攻击重兵集结地、机场和城市、民生目标。此外,其很可能发展结合GPS制导系统使用的硬目标侵彻战斗部,用于攻击加固的掩体目标,但要制这种战斗部,必须解决侵彻体形状、壳体材料、炸药等问题,而且值得注意的是,没有急剧减速时能够正常工作的引信,即使能制造出具备一定侵彻能力的战斗部,也不能确保战斗部的可靠性。


“天弓-ⅡB”战术弹道导弹研发始末及应用

实际上,真正困扰 “中科院”的,恐怕还是“天弓-ⅡB”的末端制导方式了。如果按照纯粹的惯性制导,以他们的工业水平,难以研制出可靠性甚佳的高精度陀螺仪和其他相关设备,例如“青蜂”导弹射程130公里,圆概率偏差(CEP)达到150 -250米,而以“天弓-ⅡB”的射程估算,可能会超过350米,同时,“天弓-II”防空导弹的战斗部质量为100公斤,就算天弓-ⅡB按照上述改进方法,将导引头、主要控制系统等拆除,换成战斗部,至多也就能达到300公斤,而按照300米的误差来攻击目标的话,恐怕除了放在发射架上恐吓一下无知百姓,狗急跳墙时效仿两伊战争时的袭城战攻击城市这类大面积目标外,也别无更大的作为了。目前,可供选择的新型战术弹道导弹末段制导技术很多,导引头的新技术包括多光谱、雷达区域相关制导、合成孔径雷达成像制导、GPS与惯性导航复合制导(GPS / INS)、捷联和非冷却红外导引头等。但考虑到他们的技术水平和能获得的技术支持,“天弓-ⅡB”最可能采用的方式将GPS / INS。他们的雷达技术尚无法研制出体积、性能和可靠性都满足弹载要求的合成孔径雷达,光一个耐高温雷达透波天线罩就足够“中科院”忙活不少年头了。

“天弓-ⅡB”战术弹道导弹研发始末及应用

而多光谱和红外成像导引头用于战术弹道导弹的非常少,各国也都只还处在预研阶段。唯有 GPS / INS 复合制导既可大幅度提高制导精度,技术难度又不大、研制和装备成本都较低,还具有向反舰导弹、巡航导弹等移植推广的价值,且能得到美国的技术支持,同时又能尽快形成战斗力,因此,“天弓-ⅡB”走这条路也是顺理成章的

从提高生存性的角度考虑,他们当然希望“天弓-ⅡB”能像“飞毛腿”等型号一样,具有机动发射能力,但从“天弓-ⅡB”惯导系统、测地定位系统的情况看,可能因为其惯导系统性能有限,在机动发射状态下精瞄、调整时间较长(如“飞毛腿”发射前需进行近1小时的初始化),战时恐难有这样从容调整的机会,权衡再三后,还是采用了以地下发射井为主的发射方式,但仍有可能还在进一步改进惯导系统后,研制机动发射装置。

“天弓-ⅡB”战术弹道导弹研发始末及应用


“天弓-ⅡB”的作战使用

根据“天弓-ⅡB’’性能和作战能力分析,一旦台-海有事,“天弓-ⅡB”将作为第一波的较量,配合“雄风-IIE”巡航导弹使用,前者由于精度尚不足以攻击单个点目标,故主要对沿海地区的港口、码头、机场、交通枢纽或重兵集结地等重要面积型目标实施突击,后者由于采取了红外成像+雷达地形匹配等复合制导体制,则重点突击指控中心、雷达站、观通站、桥梁、等坚固点目标。

但是,仔细分析一下当前双方态势,我们不难发现,这种计划恐怕难以实现。根据中国航天精密机械集团在各次航展上展出的FT-2000等多型防空导弹性能看,其杀伤区已远及岛西部纵深30-50公里范围,更不用说还有海军驱逐舰载防空导弹可更加靠近岛,战时,依靠合成孔径雷达卫星、预警机、侧视合成孔径雷达监视机等监控体系,可以保证“天弓-IIB”发射井一打开顶盖,便被掌握,进而摧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