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岁孩子每天骂妈妈去死怎么办?

台湾陪读妈妈


我也是5岁孩子的妈妈,孩子也上幼儿园小班。

完全理解你的感受,虽说童言无忌,但是要怎么改掉孩子的毛病,确实是个头痛的问题。

孩子出现这种情况,肯定是有原因的。家里有谁说过类似这样的话,幼儿园有谁说过这样的话,需要你去调查一下。

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他肯定从哪听了这句话,而且觉得有效果,才对你说的。

孩子就像一张白纸,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完全是在模仿达人,有样学样,家里一定要树立一个正能量形象,大人就是装,也要装的正人君子形象。

孩子说这句话时,你很生气,打声制止,打过,骂过,关过,教育过,声泪俱下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过,什么方法都用了,还是改不了。问题是不是孩子觉得你很生气,触动你的弦了,成功的引起了你得注意,他觉得目的达到了,咦,这个方法很有用,下次还这样。5岁的孩子也是很叛逆的。

倒不如这样,如果再出现类似情况,你不如装听不见,冷处理,自己该做什么就做什么。几次下来,孩子觉得没用了,说不准有效果。

其他方法没有用的情况下,这是最好的方法了。记得孩子也是会遗忘的。也许过一段时间就好了,

像我家孩子,有段时间老说妈妈是个大坏蛋,我也曾制止过,软硬兼施过,没有用。后来我干脆不管了,随他说去。反而后来再也听不到了。

不过,最近又说了其他“脏话”,全家还是跟着教育。孩子的问题就是这样,每段时间都会有每个出现的问题,需要妈妈不断跟进,不断教育。

妈妈跟孩子“斗争”是无休止的,我们要做的就是耐心、百毒不侵。

所以,你不要焦虑,试试我的方法。不是每个孩子生来就是天使,也不是每个孩子都是“good boy”,每个家庭都有每个孩子的烦恼。大家都是在不断前进而已。

加油吧。


绿芭蕉


七岁的那年,我的口头禅是“搞死你”,什么都喜欢用一个“搞”字,比如:你搞不搞?你搞什么呀?我就要这样搞!你不搞我来搞……真的,我明明是一个小女孩,平时很文明懂礼貌,也并不说其他什么的脏话,就是一开口就是“搞”。这样的状态大概持续了两三个月,后来慢慢就不说了。这得感谢我的妈妈正确的教育方式。

今天看到这位妈妈的求助,我就想起来我小时候的这段经历,把我妈妈的方法分享给你。

第一,平静心对待,反应过度会强化孩子继续说。我那时虽然已经7岁,但是发育好像总是慢别人一拍,平时很少看电视,媒体也不发达,对世界的认知应该和现在5,6岁的孩子差别不大。我并不理解“搞”字的真正意思,也没有骂人的意思。那时班上新转来一个小帅哥,每天拽拽的,出口就是一个“搞”字,第一次听的时候,我很不以为然,可听多了,我不自觉的学会了。每次说的时候也觉得自己拽拽的酷酷的。回到家,爸爸妈妈听了大吃一惊,但妈妈并没有批评我,只是淡淡的说,这是个骂人的字。我就意识到了,这个字,并不好,至少,在家里不受欢迎。

回到小孩说“死”字的问题,他这个年龄段正是语言发育关键期,但又理解不“死”字的涵义,他模仿能力强,听来了,就口无遮拦的顺嘴说出来。结果,妈妈反应太强烈,反倒强化了孩子说这个字。

我猜这位妈妈全职带娃,压力也比较大,平时对孩子管的比较严比较细,孩子心理应该是有压力的,但孩子不知道怎么舒缓和发泄压力。当孩子发现一说“死”字,妈妈就暴雷,他立刻发现自己有报复的成就感。

所以这位妈妈就不要管他,冷几天,不批评也不打骂,避免让孩子看到你的情绪反应,慢慢的,孩子发现吸引不了你的注意力,也就没兴趣说下去了。

第二,给孩子来一点生命教育吧。不要讲道理的那种,要和孩子一起互动。比如一起撒点种子,种蒜苗,种土豆,都可以,选长得快的植物,把浇水的任务交给孩子。过两天他看见发芽了,就会觉得很兴奋。你就趁机告诉他,这是生命。

还可以养小金鱼,养买出来做菜的小鲫鱼,让孩子帮忙喂食,换水。孩子在一次次的观察中会体会生命的意思的。至少,他会从心里觉得,随口就说“死”确实不太好。

每天晚上睡觉前,陪孩子看点正能量的书,听点寓言故事。网上有很多关于生命教育之类的书籍,我家小孩最近看的科普书《我们的身体》就蛮好,挑几本绘本故事,跟孩子讲一讲吧。

第三,多给孩子一点拥抱吧。妈妈的拥抱,简单,直接,告诉孩子,不管怎么样,妈妈无条件接纳你。孩子有时过激的行为和语言是为了吸引家长的注意力,得到家长的关注。可能这段时间父母对孩子的关心没那么多了,也可能这段时间孩子比以前调皮,挨批评比较多,孩子心理委屈,以为父母不爱自己了。

多给孩子拥抱和鼓励,孩子会感觉得到的。当他知道父母依然无条件爱他的时候,他会尝试理解父母,不故意挑事。

多点耐心和技巧,过不了多久,孩子就慢慢改掉说“死”的坏习惯。希望能帮到你。





小鹿成长志


你好,虽然我是个新手妈妈,但是看到您的问题,我也觉得很揪心,大家都知道养育孩子的辛苦,结果宝宝给予这样的回馈,对妈妈来说打击是致命的。

首先我想对你说一些话,作为全职妈妈,你很不容易,千万不要自暴自弃,不要因为这件事情而否定自己,我相信你比谁都希望你的孩子听话懂事讲礼貌。教育孩子任重而道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就的事。我的朋友圈也有一位像您一样的妈妈,她家的姑娘也是四五岁的样子,每天飞檐走壁,顶嘴耍赖,令她很苦恼。所以在这个世界上也有和您一样遭遇的妈妈,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那么优秀。毕竟她们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各有各的特点和天性。我从这位妈妈的描述中看到她的女儿非常的机灵,很聪明,反应力惊人。我相信你家孩子肯定也有很多优点。多多鼓励他好的方面。

改变孩子先要改变自己。你自己要反省一下,想想自己平时说话办事是不是存在不妥之处,有没有和他说过类似这样负面的词语。如果有,从现在开始改变,多说一些有爱的积极向上的话。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五岁的孩子说出这样的话,确实是很可怕的。他肯定不懂这到底是什么意思,所以你要让他明白这句话意味着什么。小孩子可以通过绘本给他讲道理,《外婆住在香水村》讲的就是关于生命的故事,很感人。还有一本是《猜猜我有多爱你》,爱才是我们之间最好的粘合剂,自己读了都感动到流泪。或者养个孩子喜欢的宠物,五岁的孩子他有了自己的想法,可以让他自己经历,让他自己体会失去,离开,甚至“死亡”,他明白了中间的道理,我相信他就不会那么轻易的说这句话了。

最后我还是想抱抱你,作为妈妈你辛苦了!真心希望能帮助到你。教育孩子是我们一辈子的课题,希望我们能交出令自己满意的答卷!加油加油^0^~




可可爱爱暖宝宝


当妈妈的应该注意自己的行为和言谈举止,大人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他们捡不良语言和行为非常快,现在他还小,冷他几天不和他说话,只给他吃饭和睡觉时照顾一下就行了,我的儿子巳经二十七岁多了,长这么大都没有说过一次脏话,多给他买点正能量的书、寓言故事、童画故事,每天晚上他要睡觉时在床上给他讲两个或三个故事,让他懂道理学知识,也便于你和他建立感情和好勾通,请记住他是你的孩子也是你的朋友,不能打骂他,是孩子就会犯错误,况且我们大人也经常会犯错误的,多表现鼓励他,即使错了也不要说他,给他说你能这样做就更好了,我想你的孩子不到一年就会彻底改变。


老先生8899


你可以先平心静气的问问孩子,知不知道死是什么意思,在问他为什么要妈妈去死,你得先弄清楚原因再找解决方法。我孩子今年六岁了,五岁的时候她所有的能叫出来的人在她嘴里已经死过N次了,我就是先问她知不知道死是什么意思,她不知道我就告诉她,然后再告诉她死了之后她会永远失去这个亲人,慢慢的她懂了之后就不会再说了,偶尔又说了之后也会很自责眼泪汪汪的!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通过电视,家人和其他小朋友们的对话中是会接受很多信息的,她不懂就会不停重复,也许觉得新鲜也许觉得好玩,但是先别急于打骂,搞清楚问题的根源再说。别着急,别难过,慢慢来,一点一点教他!


吾静悟空


孩子才5岁,能骂出这么狠毒的话,绝对跟家教有关。孩子出生的时候是张白纸。他生长的家庭氛围就是塑造他人生观和价值观环境。很多家长很愚昧,小时候逗孩子,还教孩子骂人,觉着好玩,孩子幼小的心灵根本不了解这些话的负能量,还有夫妻吵架,跟父母吵架,不背着孩子,孩子耳濡目染父母的行为,自然一身的 脏话,负能量,这样家庭教育的孩子,就是一颗颗毒瘤,很多犯罪分子,就是从小生长在这样的一个环境。是原生家庭完成他以后的不幸。现在孩子才5岁,应该马上制止他这种行为,如果是你的孩子,一定查明他为什么会说这种话,是谁教唆的,如果你也经常对老人或者媳妇说,孩子肯定学你,马上改正自己的毛病,,如果是老人教唆的,跟老人谈,不让老人这么教育孩子,如果跟别人学的,狠揍他一顿,让他长记性,以后不许这么说妈妈。


开心葡萄


你好!首先非常佩服你一个全职女性,还能一边带孩子。 老一辈的人都说带一个孩子,哪有那么矫情啊?但是我们8090后做父母的就都知道,想要教好一个孩子必须要自己在身边时时刻刻的叮嘱。给他树立正确的三观。

每一个孩子出生的时候都是一张白纸。 我们作为父母,是他人生中第一任老师。所以我们需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进步陪着他慢慢成长。

第一,了解一下孩子身边的有没有经常讲粗话的人。确认他是不是在模仿别人讲话。孩子太小还不怎么会表达,很多时候他并不理解真正的意思只是纯粹的模仿别人。

第二,是不是孩子缺乏安全感,想引起妈妈的注意。 每天睡觉前,给他讲讲睡前故事,花十几分钟跟他聊天。当你们感情亲密的时候,他什么都会愿意跟你讲。你要引导他说出他心里的想法。这里注意一下,有时候小朋友说出来的话并不是他心里的想法。你要用他的语言方式试着把他心里的想法表达出来,确认他的想法。 孩子不会天生邪恶的。不管他们做什么说什么,肯定是跟他们生活中接触的东西环境有关系。





xiaosimin


这个育儿中的烦恼实在是太多了,孩子跟你好像总有一个正在生气的状态之中:

要么是他在公园里玩上了瘾,你叫他回家就大哭大闹;

要么是马上就要上课迟到了,他还在那里慢慢悠悠的玩玩具,你恨不得踹他一脚;

再不然就是为了买不买一包零食,你们俩吵的面红耳赤,两个人都怒火冲天。

你跟她那个亲情的小船啊简直是说翻就翻,怎么办呢?

其实孩子处于生气状态大家不用急火攻心,因为小孩子的情绪调节,冲动意志,还有理性决定能力就是很差的,所以他们这么表现是正常的。

我们反而正好利用这个机会来培养他们的共情能力,也就是让他们能更好的理解别人,这也是整个社交能力的基础。因为社交能力归根到底是要靠孩子将来用真诚打动别人,而不是仅仅靠一些说话做事的技巧,那么共情就是最重要的能力。

共情(EMPATHY)能力,或译作移情能力,指的是一种能设身处地体验他人处境,从而达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

共情能力意味着超越自身的自恋而去理解别人自恋的能力。

具体的做法很简单,一共有三部:

第一部是接纳孩子的情绪;

第二步是让孩子知道我的情绪;

第三步是大家一起讨论解决问题。

为什么你要首先接纳孩子的情绪呢?因为这样你就给孩子树立了一个榜样,让他看到父母是这样处理别人的情绪,他们理解并且接纳别人的情绪,而不是否定压制别人的情绪。

比如说,有时候孩子在公园里玩得不想回家,我一拉它就闹,我恨不得就想骂她有什么好玩儿的,都玩了一个下午了还没玩厌啊!

这句话其实是我的视角,因为我在他在这个公园里玩一下午了,我已经待厌了,但孩子确实没有玩厌啊,所以我还是首先得肯定他的情绪。跟他说嗯,我知道你还想再玩会儿或者呢,我催你回家,你可能很烦是吧,这样做的好处是,当孩子感到自己的情绪被大人接纳后它就会慢慢的平静下来。

相反,如果你一味的命令或者压制他的情绪,比如你跟他说,我不管你还想不想玩?现在就是在给我回家,那他心里的对抗情绪就会更厉害,也就更难平静下来了。更重要的是这样一来,他也从你那里自动学到了这种共情的沟通方式。

第二步是直接让孩子来共情,就是让她知道你目前的感受。

你在确认完她的情绪之后,可以说,可是我也担心我们要是还不回家,就来不及吃饭了。你也可以让他知道别人的感受。比如奶奶在家里都把饭菜烧好了,你还不回去奶奶就要把饭菜重新热一遍,那她多累呀!

总之就是只表达你和别人的感受,但不带对孩子的指责。

比如,你不能说奶奶在家里把饭都烧了,你还不回去你,怎么这么不懂事!或者,你有没有时间观念啊,你再不回家晚上就没有时间做作业啦!

因为孩子一被指责,他就进入对抗状态,哪里还有心思来共你的情!

如果你实在心里头有火,可以把孩子的行为加到你的话里,去告诉他你为什么生气!

比如,你到了时间还不回家让我很生气,我觉得奶奶烧好了饭你还不回去吃会让她失望。

就是只描述孩子的行为,不加指责的告诉孩子他的行为对别人的影响。这样以来,他既知到了别人的感受,又不会太过对抗。

这个第二步并不是可有可无的,有些家长会有保护孩子个性的想法,结果就会掉进让孩子无法无天的误区,一点也不顾及别人的感受。这就是所谓的熊孩子。没有共情能力是不可能受别人欢迎的。

第三部是大家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也就是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绪,我需要怎样才能消除这样的情绪。

这也是更高级的共情能力,就是你不仅仅知道对方是什么情绪,而且知道他这个情绪是怎么来,还有怎么才能去。

比如,上次我儿子在公园玩,都不愿意回来的时候,我就问他为什么一让你回家你就烦呢。他说我还想再多玩一会儿啊!我说可是我也担心,你再不回家奶奶烧的饭就凉了,而且为你一个人想在公园里玩,大家都没办法按时吃饭!就让我对你有点生气哟!这时候他的回答特别可爱,他说那我也没有办法呀,我就是必须还要再玩一会儿得!我说那这样吧,我设个闹钟,你在玩一分钟!他立刻抗议说那不行,至少也要十分钟!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后我们定在五分钟,然后闹钟一响,他果然就乖乖的回家了。

这样一个谈判过程,其实就是再教他如何用理性的讨论来解决问题,而不是要么孩子用哭闹来要挟大人,要么是大人用暴力来制服小孩儿。

在这样的谈判过程中,重要的不是谁说服谁,而是听到对方的意见,感受到对方的感受。

我们前面一直在说,不要让孩子进入对抗状态。

但有时候,其实我们做家长的更加要注意,别让你自己先进入对抗状态。无论你有多生气多失望,也得告诉自己,这不是孩子的错,他这个年纪就该这样气死人。相反,他现在这样闹是好事,这不就给了你一个机会了解他,也给了他一个机会了解别人嘛!

重要的不是这么一个小冲突也不是最后谁赢谁输,而是通过这个机会来培养他以后的共情能力,让他知道别人也有别的感受和想法。这样才能让他将来更好的与别人打交道。

当然共情能力,不仅仅是只有在冲突中才能培养的。在平时我们也可以注意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阅读。

有一项研究发现,阅读好小说能增加人的共情能力,但是读非虚构的书,或者烂小说就不行。因为好小说会生动的描写人的情感,让读者可以身临其境的去感受别人的情感。而非虚构或者烂小说,要么不写情感,要么写的太差,还不如不写。所以平时我们就可以和孩子一起读优秀的故事读本,就是那些能描绘真实情感的好书,一边读一边问孩子给你看兔子的表情,你猜他现在的感受是什么?如果你是小约翰,你现在会怎么想呢?这就是在想象的场景中,激发孩子的共情能力了。

各位家长朋友,共情能力是人类最美好的能力之一,甚至有人把他称为人类道德的基础。

我还记得有一天早上,我因为家里有些事很不高兴,这时候我孩子就观察到了说爸爸,这个一定让你挺生气。这是我育儿过程中最让我感动又欣慰的时刻之一,所以希望大家也能培养自己孩子的共情能力,这不仅仅是为了她将来的社交,更是因为如果能与别人感同身受,孩子就会有一个更美好的人生!


爱折腾享生活


5岁是孩子语言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说“恶毒”的语言并不是真的让妈妈去死。对于这么大的孩子来说,对生老病死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也许是妈妈太过唠叨或者对他们的管理太过严格,他只不过想让妈妈暂时不要管他而已,才会说出这样的话。

希望家长们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不要打骂。

对于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说,打骂他是不公平的,而且越打他他便越逆反。在孩子和家长发生冲突的时候,他们说出了这样的话,导致家长暴躁,甚至让孩子有一种“成就感”,觉得这是非常有趣的。

第二,不要讲大道理。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心智还不够成熟,讲道理对于他们来说也没什么用,他们也听不懂。只告诉他,说“恶毒”的话是一种非常不文明的行为,如果对亲近的人说这样的话,会让人伤心难过。或者是仅仅告诉他,“去死”,说这句话很不好。父母在这个问题上不要长篇大论。

第三,父母以一颗平静的心来对待这件事。

妈妈从小带到大孩子说出这样的话,的确伤了妈妈的心,但是妈妈一定要明白,并不是孩子真的要你去死,跟一个5岁的孩子去计较他的语言给成人带来的伤害,是不合理的。

第四,看看孩子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说出这些话的。

究竟是因为父母的行为让他们感到不满,还是因为自己的某些要求没有达到目的,亦或者是因为妈妈管他太过严格,这些都有可能让孩子感到焦虑,而说出了伤人的话。

家长要看看根源究竟在哪,然后有针对性的去改善孩子的行为,例如,要是因为妈妈管理他太过严格而说“恶毒”的话,说明妈妈现在的教育方式已经让孩子感到反感了,妈妈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去跟孩子交流。

第五,父母做一个好榜样。

孩子说一些“恶毒”的语言有可能是跟别人学的,家长可以问问他从哪里学来这样的话,让孩子以后少去这样的环境,少接触语言不文明的人,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

父母要以身作则,好好反思一下,夫妻两个人吵架的时候,是不是曾经说过这样的话。

父母平时多使用一些文明用语,例如:请、谢谢、麻烦您,让孩子习惯使用这些有礼貌的话,慢慢的就可以改善他们的行为。

想改变孩子的语言习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父母给他们讲了一次道理,他们就明白是怎么回事,然后就不再说这样的话,这是毫无可能,家长一定要放平心态,理智的对待这件事,不要因此在孩子面前表现的焦虑、无奈、暴躁,父母这样的表现对于改善孩子的行为来说没有任何好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