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打36000錘的章丘鐵鍋,曾日銷過萬,現在為啥很少看到了?

因為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的播出,帶火了很多小吃店,在《舌尖》第3季裡出現過的章丘鐵鍋,也曾經隨著片子的播出,在全國火了一把。當時那一陣,火山、快手上,淘寶上,一刷就是章丘鐵鍋,短視頻軟件一打開,就是叮叮鐺鐺在那錘鍋的。十二道工序、十八遍火候,一千度高溫、三萬六千錘鍛打,鍋明如鏡,水炒不沾。一時間章丘鐵鍋炙手可熱。但是熱過一段之後,現在網上如果不是專門搜,都很少看到這種鍋了。今天我們就來扒一扒這個36000錘的章丘鐵鍋,現在到底咋樣了?

要打36000錘的章丘鐵鍋,曾日銷過萬,現在為啥很少看到了?

曾是冶鐵中心,鐵匠雲集

章丘鐵鍋的這個章丘,是個地名,以前叫章丘縣,現在是濟南市的一個區。此地自古人傑地靈,名人輩出,大宋時期著名的文藝女青年李清照就是這裡人,此外還有大唐名相房玄齡等等不少名人。章丘是傳統的冶鐵中心,早年出鐵匠,據說在50年代,當地還有幾十萬鐵匠。現代冶鐵工業推廣後,傳統冶鐵工藝逐步退出歷史舞臺,鐵匠絕大部分也都改了行。當地最有名的事物變成了大蔥,他們種出的大蔥和人一樣高,大蔥的名聲反而蓋過了冶鐵。既然以前有這麼多鐵匠,打鍋自然是不在話下,章丘出鐵鍋一說就是擱這來的。

要打36000錘的章丘鐵鍋,曾日銷過萬,現在為啥很少看到了?

曾經一鍋難求,火遍全網

《舌尖》3播出之後,徹底把章丘鐵鍋帶火了。《舌尖》3鐵鍋那一集播出的當晚,當地鐵鍋在網上就賣斷貨了。一時間網上賣章丘鐵鍋的蜂擁而起,火山、快手、抖音,淘寶一片叮叮鐺鐺之聲。貴的賣到上千塊,便宜的幾十塊,據不完全統計日銷鐵鍋也有上萬口。頗有一番購銷兩旺的態勢。12道工序,18遍火候,1000攝氏度錘打36000錘,按照每秒 2 錘計算,每一口鍋是36000錘,等於300分鐘,也就是5小時。錘鍋還需加溫時間、冷卻時間,淬火時間。打一口鍋至少8小時,也就是說,手工製作鐵鍋,一天最多隻能打一口。由於工藝、產能所限,一時“洛陽紙貴,章丘無鍋”。

如今繁華落盡,迴歸平常

然而僅僅半年之後,這叮叮鐺鐺的聲音便不多了。章丘鐵鍋象一顆流星一樣,在天空中劃了一下,留下了一道光芒之後,便不見了。網上多名購買者爆料說鍋使用起來也很平常,不放油它也沾鍋,放長了也生鏽,炒菜也沒見特別香。2018年6月15日,曾有記者實地探訪了章丘區相公莊鎮和普集鎮部分生產鐵鍋的村莊,發現村裡大部分手工作坊已暫停生產。2018年7月,人們發現,曾紅極一時、日銷上萬的“章丘鐵鍋”已經開始賣不動了。從“章丘無鍋”到“假鍋橫行”再到“無人問鍋”,全過程不到半年。

有人仍在堅守,寵辱不驚


要打36000錘的章丘鐵鍋,曾日銷過萬,現在為啥很少看到了?

《舌尖》3播出後,紀錄片裡出鏡的那家廠的網店裡的章丘鐵鍋,下架了3個月。下架是主動的,也是無奈的,因為庫存的鐵鍋在紀錄片播出後幾分鐘即告售罄,而他廠裡的師傅們,根本來不及打新的。所以,當整個章丘在熱火朝天地賣鍋時,紀錄片裡出鏡的那家廠、以及王立芳、王玉海師傅卻沒有再過多出鏡。現在該公司的劉總正為公司申報的金屬鍛制技藝(章丘鐵鍋鍛打技藝)濟南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同時還在為章丘鐵鍋申請中國地理標識產品。

一桶點評:

從繁華到落寞,也僅僅不到半年時間,雖然仍有少數良心企業在堅守,但不得不承認,章丘鐵鍋大火的熱度已經過去。章丘鐵鍋是如何把這一手好牌打的稀爛的呢?應該說有如下幾個原因:

一、有品類,無品牌

章丘鐵鍋隨著《舌尖》3的播出,火起來了。但是人們對這個產品的印象是章丘那裡出產一種好鐵鍋,而再繼續深究下去,這個鐵鍋是哪個廠生產的?什麼牌子?說不出來了。這也是全國很多特產的一種困境。說起茶葉,大家對黃山毛峰、鐵觀音、烏龍茶等品類如數家珍,但再問這些茶葉有什麼在全國叫得響的代表性品牌?大多數人答不出。這個我們要向白酒產業學習,不但要有品類、有香型、有特色,還要打出品牌(其實白酒的“特產”屬性也很深厚,一般也是出了那個地方就做不了,勉強做了也不是那個韻味,而各地的特色白酒卻都有了大品牌。解放前白酒也是有品類無品牌)。大家都知道章丘鐵鍋好,那最好的鐵鍋是什麼牌子?估計沒有哪一家是大家耳熟能詳的。

二、有工藝,無標準

十二道工序、十八遍火候,一千度高溫、三萬六千錘鍛打。這些都是工藝,工藝很重要,但這些工藝做出來的產品有什麼簡單易行的判斷標準,能讓人家一看就知道這樣的就是章丘鐵鍋,做不到這樣就不是?沒有大家即熟悉又能簡單判斷的標準。同時在生產工藝上,叮叮鐺鐺在那敲的曾經也不少,但材質、工藝、成品上的標準有嗎?即使有它也不普及,叮叮鐺鐺敲的人八成也不知道。這也是我們各地特產的另一個通病:把工藝當標準。工藝是給生產者用的,應當適當保密,質量判斷的標準才是要推廣給消費者的。而大多數特產卻把它倒過來了,大力宣傳工藝卻模糊了標準。

要打36000錘的章丘鐵鍋,曾日銷過萬,現在為啥很少看到了?

三、有故事,無文化

現在都在說地方特色、地方文化,很多地方也想搞宣傳、樹品牌,而這些想法最終落實到行動上,就變成了講故事。章丘鐵鍋因為有了舌尖的故事,火了一把,但這背後的文化卻沒有被髮掘好、宣揚好。章丘曾經那麼的人傑地靈,隨便發掘一下都是重量級的,這裡還曾經是冶鐵中心,曾經鐵匠雲集,這些文化底蘊的發掘還不夠,大家只知道個三萬六千錘。一流的企業做文化,二流的企業做標準,三流的企業做產品。現在對於文化,大家是想重視卻不知道怎麼重視。現在很多地方、很多產品,都還沒有達到做文化的層次,充其量只能算是講故事,而且講故事的水平還還停留在生拉硬扯、牽強附會的階段上。蘋果手機的技術就比華的高嗎?其實都是在中國境內生產的,為啥它就賣的那麼貴呢?人家做的是文化。

要打36000錘的章丘鐵鍋,曾日銷過萬,現在為啥很少看到了?

我們只看到章丘鐵鍋的一擁而上、良莠不齊,最後自己人把自己人搞垮了。卻很少有人認真反思過為什麼會這樣,我覺得上面說的這幾條是因,良莠不齊、一擁而上只是果。要想重振章丘鐵鍋,還要從因做起。其實我們的很多傳統優勢產業、優勢產品都存在以上這三條問題,這些東西有一個大家公認的名字:“土特產”,特產就特產唄,還非要加個“土”字,可見這些產品在大家心目中都是啥地位了。以上這些話是對章丘鐵鍋講的,也是對全國大多數“土特產”講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