喊了無數次的“爹爹”就要出院了

文字整理/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陳輝 通訊員 張紅霞 陳利芬 成守珍

從前線醫護人員的日誌中,我們常能讀到一些驚心動魄的搶救,也常能讀到一些小故事、小細節,這些小細節常常很暖心,讓我們從另一個側面、更加立體地瞭解他們在武漢抗疫一線的工作生活。

講述者: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支援武漢醫療隊護士 鍾春玲 廖昌貴 李元 曾慶兵 胡傲

鍾春玲:我們人肉揹物資回病區

今天上第一個外勤班,也是30年護理職業生涯的第一個外勤班。所謂外勤,就是護士走出病房門,拉著車床經過高低不平的路段,分別在不同的四個庫房——原職工飯堂臨時改造成大庫房,領取隔離病房必需物資:護目鏡、護面罩、N95口罩、洗手衣、紙尿褲、一次性帽子、鞋套、飲用水等,以及治療護理患者需要使用的呼吸機連接管、氧管、面罩、消毒液、棉籤、套管針、輸液管、胃管、尿管等等。防護物資大多由社會愛心人士捐贈,身為前線中一員的我深刻體會到什麼是“國家有難,匹夫有責”。

外勤,不需要進隔離病房,聽似輕鬆,其實不然。去領物的時間如果不湊巧得排隊,好在四個領物點相隔不遠,我們挨個點去領取:護目鏡50個、防護服100套……擺得滿滿的一車床,人肉背上還來一大包。來,我們一起用力,下坡適當用拉著車使其穩穩當當的,拐彎“小心腳下有水”,上坡一起使勁“加油”。小雨時而點綴著天空——艱苦中浪漫的身影,終將成為歷史的一瞥。

喊了无数次的“爹爹”就要出院了

鍾春玲與鄧秀梅運物資回到病房

廖昌貴:從阿叔改口叫“爹爹”一下子接受不了

在廣州通常會把年長的男性尊稱為“阿叔”,但湖北的習慣或者說是本地方言是“爹爹”。開始,我不懂也一下子接受不了,但也只能隨鄉入俗。你若是叫他為“阿叔”他不明所以地看著你,於是,我只好改口在一個班裡就叫了無數個“爹爹”。“爹爹”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意思,在北方是父親的意思,有些地方則是“爺爺”。

喊了无数次的“爹爹”就要出院了

廖昌貴和他喊過無數次快出院的湖北“爹爹”合照

李元:胃管返流禍首竟是病人身高?

查房時,我觀察到患者老伯伯的胃管有“返流”現象,怎麼辦?我在腦海裡打了問號,此時,黃天雯護長走了過來,與我一起評估,我們把胃管的開口泡在杯裡的水中,沒看到氣泡溢出,證明它不在氣管而在胃內。

那返流的原因?繼續評估:患者,身高185cm,可能與這個有關。“對,不會錯的”,按我的經驗判斷。胃管雖然在胃內,但應該是長度不夠,如是在這個基礎上,考慮再將胃管置入5cm,而後,再次從胃管內注入溫開水20ML,觀察沒有再出現返流的情況,心裡暗自得意——我成功了,患者更舒適了,儘管我汗溼了衣服。

喊了无数次的“爹爹”就要出院了

一不小心就溼身了

曾慶兵:“一對一”關愛活動讓我們感動

為了讓我們衝鋒在前線的隊員更安心工作,在醫院領導的號召下,護理部、工會等開展了馳援武漢醫療隊員“一對一”關愛活動,我們很感動、放心,就算家裡有什麼困難也有組織的關照。

還特別創造機會讓前線我們與家裡的妻兒連線,我對孩子們說,“爸爸很想念你們,但還得離開你們一段時間,你們要聽媽媽和外婆的話。”

喊了无数次的“爹爹”就要出院了

曾慶兵與家人

胡傲:一位武漢的志願者每天接送我們上下班

這幾天有幸認識了一位年輕的武漢志願者,自我們醫療隊來到武漢,他就一直奔波於我們下榻的酒店和醫療隊進駐的協和醫院西院區之前,每天接送醫療隊隊員上下班,幫助醫療隊搬運物資,無論何時,隨叫隨到。

喊了无数次的“爹爹”就要出院了

志願者幫忙搬運物資

記得有一次我晚上十點下班,他沒有吃晚飯便來送我回酒店,我不忍心問他“怎麼還麼吃飯,身體好,免疫力才好,才能預防新冠病毒的侵犯。”

他敦厚地笑笑:“這是應該的,你們更辛苦,我們同心協力才能儘快控制疫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