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贊干布去世後,文成公主為何寧願寡居三十餘年也不回到唐朝?

國史春秋


其實歷史上面也發生過類似的情況,比如說王昭君在自己的丈夫死了以後,並不能夠接受草原的那種傳統,不想轉嫁給其他人!所以當時想像漢朝的皇帝說能不能讓我回去,但是並沒有同意!

文成公主嫁到吐蕃去了以後,他的地位並不低,為什麼他一直在外面宣揚自己的漢文化,並且主持著當時吐蕃文化跟漢文化之間的聯合,並且帶來了很多先進的生產技術以及漢朝的文化!帶來這些東西的文成公主,在當時很多藏族老百姓看來,那簡直就是神一般的地位,再加上他和松贊干布之間的聯姻!

這裡必須得提到!松贊干布所在的時期是吐蕃王朝少數幾個能夠聯合統一的時期,此時的吐蕃人仍然還是追求的是那種穩定和平的生活!松贊干布在吐蕃人的心裡面地位是不低的!

所以對於文成公主帶來的那些東西,當然十分的喜歡,並且積極地去迎合,而作為擁有這些東西傳播這些東西的文成公主來講,他自然而然成為了吐蕃人心中另外一種意義上面的神!

所以當松贊干布死了以後,吐蕃人對於文成公主的敬重並沒有減少,(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反而越來越敬重,東石文成公主還能夠參與到吐蕃高層的決策之中,由此可見文成公主在吐蕃人心中的地位!

此時文成公主如果要回去的話,她到底圖什麼呢?首先它在吐蕃人那裡擁有無上的地位,如果回到了大唐王朝,他是什麼?他就是一個曾經出去和親的公主,此時他回去了,謠言啊什麼的滿天飛,對於他來講本身就是一種折磨!

而且就當時的情況而言,吐蕃人也不會放棄文成公主,文成公主如果要回去,吐蕃人肯定會盡心盡力的阻攔,吐蕃人此時接受漢文化,對於他們來講漢文化的推行者和倡導者,文成公主就是一種另類,上面的領導者對於這個人的離去心裡面自然是不捨得,而且也不願意!所以吐蕃人不會放著文成公主回去!相反會盡心竭力的讓文成公主能夠留下來!對於吐蕃高層來講,文成公主一方面是松贊干布的妻子而且還是大堂派過來和親的人員,雙重身份加持之下,文成公主就算不做那個漢文化的推播者!他也是一個很好的吉祥物以及政治籌碼!吐蕃高層也不會放任他們回去!

作為大唐王朝的人來講,他們也不想文成公主回來,尤其是大唐王朝高層文成公主回來了就會社交很多政治資源的分配!尤其是接下來大唐王朝對於吐蕃的政策問題!

所以文成公主待在吐蕃反而是最好的選擇!


漩渦鳴人yy


松贊干布去世之後,文成公主在吐蕃寡居了三十餘年,最後因患天花去世,但窮其一生也沒有再回到唐朝。在我看來,文成公主沒有回到唐朝有兩方面原因:一個是她自己主觀意願的問題,即想不想回到唐朝;另外一個是吐蕃方面同不同意她回到唐朝的問題。



文成公主和松贊干布是沒有孩子的,因此在丈夫松贊干布去世以後,文成公主在吐蕃就沒有了親人。那麼文成公主對吐蕃這個地方到底有沒有留戀之情呢?對於回到大唐,她到底有沒有主觀的意願呢?我們從史書中對文成公主的記載上,就可以一窺端倪。史書上只記載文成公主是宗室女,對她的名字,父親是誰一概沒有記載。如果真的地位尊崇身份顯赫的話,在史書中沒有留下任何記載,這是十分不符合常理的。因此可以得出結論,文成公主不過是為了大唐和吐蕃保持友好關係,由唐太宗李世民冊封出來的公主,種種跡象表明,她可能連宗室女都不一定是,因此史官在史書中,才對文成公主的出身諱莫如深。

在貞觀十五年,文成公主入吐蕃成為松贊干布王后的時候,她還只有十六歲。這樣的年紀要是說她在剛到吐蕃的時候,心中就有什麼民族大義,立志於建立吐蕃和大唐之間的友好關係的話,我是不太相信的。文成公主是帶有政治使命的,但這個使命最初是強加在她身上,十六歲的花季,本該是自由無拘的,但文成公主卻因為皇帝的安排和政治得需要,來到了一個當時被大唐當做蠻夷之地的地方,嫁給了一個自己並不瞭解的人。我相信在文成公主的內心中,最初是矛盾和恐懼交織在一起的。

但和松贊干布相處時日久之後,文成公主發現這個異域男子確實把自己捧在了手心,含在了嘴裡。文成公主入吐蕃是帶了大唐班底的,這個班底就是她陪嫁的嫁妝,除了珍寶、金玉飾物、佛像、醫學典籍、建築典籍、藥方、絲綢等之外,還有一大批唐太宗安排的唐朝文士隨文成公主入藏。在文成公主來的吐蕃之前,鬆散幹部在吐蕃的統治處於原始的狀態,而文成公主來到吐蕃之後,她帶領的文人團隊幫助整理了吐蕃的大量文獻資料,同時記錄松贊干布和大臣們的重要談話,讓吐蕃的政治從原始走向了正規化。所謂的文成公主博學多能,和唐太宗安排的這些隨文成公主入藏的飽學之士有著莫大的關係。


松贊干布對於文成公主的愛,造就了輝煌雄偉的布達拉宮,據說布達拉宮的設計就出自文成公主之手。文成公主則把大唐在經濟、文化方面積累的先進經驗,傳播到了吐蕃的山山水水和每一個角落。可以說文成公主帶來的唐文化改變了吐蕃,文成公主帶到吐蕃的耕種、紡織技術,極大的推動了吐蕃經濟文化的發展。

因此在松贊干布去世以後,文成公主並沒有選擇回到大唐,而是依然選擇留在吐蕃。此時的文成公主愛的已經不僅僅是松贊干布,而是整個吐蕃的人民,同樣吐蕃的人民也深深愛著這位來自遙遠大唐的美麗善良的公主。文成公主默默忍受自己對家鄉、對親人無盡的思念,依然選擇留在吐蕃這個陌生而熟悉的地方。此時的她已經成為吐蕃和大唐友好的一個象徵,她要把吐蕃和大唐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這種友好傳承下去。為此她選擇了留在吐蕃,把寂寞和對親人、對祖國的思念深埋在心裡,只為了吐蕃、大唐的人民能夠安居樂業、永享太平。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一個人的歷史


文成公主並不是真正的公主,她的父母是誰,史書上也沒有記載,只知道她是唐朝宗室女,625年(乙酉年)出生在山東濟寧市任城。文成公主16歲便離開故土去了高寒之地西藏,遠嫁25歲的松贊干布。婚後8年松贊干布去世,文成公主一直沒有自己的孩子,也可以說至少沒有孩子存活下來,她守寡30餘年,期間再未踏回故土。那麼死了丈夫又無子女的文成公主為何不回到長安呢?



文成公主不是真正的公主,是代嫁

我們知道,和親關係到國家的安寧,非同小可。儘管皇帝非常重視,但是要把自己的親生女兒下嫁到一個偏遠陌生的地方,是萬萬不捨的。所以,他們往往會從宗室中挑選他人的女兒封為公主來代替真正的公主下嫁。這樣一來既能穩定邊疆,又能保護自己的女兒,兩全其美。所以文成公主就是皇帝挑選的一位代嫁的女子,和昭君相似。

但這不代表嫁出去就不會再引起皇帝的關注。669年,也就是頌讚幹部去世19年後,唐高宗曾派尚凱出使土蕃,有意將孤寡的文成公主接回長安,但文成公主說自己對這裡感情濃厚,不想離開,她想把自己肩負的“促進唐和吐蕃友好”的使命繼續下去,直到生命結束。此時的文成公主吐蕃已經生活了21年,早就和這裡的人民融合在一起,而21年後的長安早就物是人非,也可能她的父母早就不在了,作為代嫁的她已經年僅近40,在古代來說已步入老年,而這裡吐蕃人民很需要她,她本人也受到吐蕃人民的愛戴,她為什麼要回去呢?

而她在唐朝的身份,最多是個宗室女,很可能是遠支。孃家沒有多高的身份地位,她也很可能像王昭君一樣是個普通人家的女子。她如果回去,身份尷尬。


文成公主忠誠於自己的丈夫,不願離開

文成公主知書達理、博學多能,深得松贊干布的喜愛。

公主嫁到,松贊干布率群臣到河源附近的柏海(今青海瑪多縣境內)迎接,謁見李道宗(多懷疑他是文成公主的生父),行子婿之禮。之後與公主同返。松贊干布特別疼愛遠道而來的文成公主,封她為王后,吐蕃書籍《賢者喜宴》記載:

“松贊干布登臨歡慶的寶座,為文成公主加冕、封作王后。”

松贊干布還為了她修建了富麗堂皇的布達拉宮,有宮室1000間,所有建築模仿唐朝。



由於公主不喜歡吐蕃人赭面(用紅顏料塗臉)的習俗,松贊干布為她下令廢除了,可見他對文成公主的愛,也可看出文成公主在吐蕃的地位很高。

松贊干布除了文成公主之外,其實還有4位妻子,在這些妻子當中,文成公主是地位最尊貴的,她被藏族人民認定為是綠度母的化身,深受敬重與愛戴。

畢竟和深愛自己的丈夫在一起生活了8年多,文成公主對他應該是有感情的,作為一個知書達理的女子自然會忠誠於他,選擇留下來完成他未完成的心願。

路途遙遠回去不便

文成公主一行從長安出發,途經西寧,翻日月山,長途跋涉,歷經各種艱辛到達拉薩。從長安到拉薩《舊唐書》載,吐蕃離長安路途曲折遙遠,足有8000裡。就拿我們現在的條件坐車,也受不了長時間的顛簸,更何況1000多年前條件有限,文成公主還是個16歲的弱女子可想而知路途上有多艱難險阻,而且還有惡劣的氣候因素,高原地區即使是初夏季節,也經常冰天雪地,寒風刺骨,文成公主當然不願再經歷這樣長途的顛簸。


而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她肩負的歷史使命促使她留下來。

文成公主深知自己的價值所在,自從她入藏,避免了戰亂,人民得以安居樂業。唐蕃之間的友誼很快加深,她有很強的親和力,親自教吐蕃人民紡織技術等,她在吐蕃的存在不但鞏固了唐朝的西陲邊防,更把漢民族的政治、經濟、文化傳播到西藏,影響巨大!松贊干布去世後難免朝政動盪,以她在西藏的影響力,必要留下坐鎮。

綜上,無論從各方面來說,文成公主都需要留下。

永隆元年(680年),文成公主不幸患天花去世,享年55歲。吐蕃王朝對她風光大葬,唐遣使臣赴吐蕃弔祭。拉薩至今仍保存藏人為紀念她而造的塑像。


小姐姐講史


都別搶,我來答。

公元650年松贊干布去世了,直到680年文成公主去世,她獨自寡居了三十年。

為什麼不回到風俗和文化讓文成公主更習慣的唐朝呢?

簡單來說,兩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文成公主在松贊干布去世以後生活的很好,據說網上流傳著一些說文成公主過的不好的謠言。這是沒有根據的。

文成公主在藏地的地位很高,剛嫁過去的時候,松贊干布就給她修了布達拉宮。

文成公主的心態是比較積極的,並沒有因為初到藏地時,因為風俗和文化的不適應而感到苦惱。她積極推進漢藏文化的交流,促進漢地文化在藏地的擴散。

這些功勞都是有目共睹的歷史,不必我再次繼續贅述。

松贊干布去世以後,文成公主的地位並沒有因此降低,她依然在藏地決策層中佔有很高的地位。松贊干布的後代對她也很尊敬,也並沒有降低她的生活標誌。

應該說,這種穩定的生活讓文成公主根本沒有必要回到唐朝,再說倘若她執意要回唐朝,恐怕唐朝也不願意她回來,畢竟還需要她繼續發揮穩定漢藏關係的紐帶。

而且她回來以後也不見得會受到優待,畢竟她是嫁出去的女人,按照古代的倫理關係。她已經藏地的人,不屬於漢地人,當然這是就婚姻關係上來說。

其次就是藏地的風俗淳樸,畢竟普遍都是信奉佛教的藏民,社會風氣是相當不錯的。

而文成公主自己也是信奉佛教的,大昭寺、小昭寺都是在她的協助和提議下修建的,在拉薩大昭寺外面有些柳樹,據說就是她親自栽種的。

此外她在藏民心中地位很高,和松贊干布一起被視為是菩薩的化身。

那麼文成公主又怎麼會捨得離開佛國,回到漢地世俗世界呢?雖說唐朝藏地的開發確實很落後,但風氣淳樸,又是人間佛國,宗教氣息濃烈,對於文成公主來說繼續留在藏地完成自己的使命,融入其中又何樂不為呢?

提到文成公主在藏地的待遇,倒是可以說說一個反面例子,就是王昭君。

王昭君的運氣不怎麼好,遠嫁匈奴,這個遊牧民族比較落後,除了打仗厲害,其它基本不行。

而且社會風俗難以讓人接受,那就是“轉房婚”,什麼叫“轉房婚”,司馬遷在《史記》中寫道:

父死,妻其後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

在匈奴部落中,“人”也是財產的一種體現,所以當父親、兄弟去世以後,他的妻妾們也會被後代當成財產一併繼承。

當然,有直系血緣關係的不會,主要是父親、兄弟的小妾或後母之類的偏房,倒還沒有惡劣到兒子把自己親生母親給娶了。

所以王昭君的丈夫呼韓邪單于去世後,她很悲慘的下嫁給了丈夫的長子復株累單于。

當時王昭君無法接受這種風俗,所以強烈要求回國,她寫了一封《報漢元帝書》寄回國內,等信送到時,已經是漢成帝時代了,面對這一要求,漢成帝為了政治需要,要求王昭君從胡俗。

臣妾幸得備身禁臠,謂身依日月,死有餘芳。而失意丹青,遠竄異域,誠得捐軀報主,何敢自憐?獨惜國家黜涉,移於賤工,南望漢關徒增愴結耳。有父有弟,惟陛下幸少憐之。

被漢朝拋棄的王昭君只好下嫁給了丈夫的兒子。

匈奴相比藏地來說,其不管是風俗還是文化都是十分落後的,關於匈奴人的風俗司馬遷寫到:

其俗,寬則隨畜,因射獵禽獸為生業,急則人習戰攻以侵伐,其天性也。其長兵則弓矢,短兵則刀鋋。利則進,不利則退,不羞遁走。苟利所在,不知禮義。自君王以下,鹹食畜肉,衣其皮革,被旃裘。壯者食肥美,老者食其餘。貴壯健,賤老弱。

總之簡單來概括,那時候的匈奴人基本上還是一群土著,民風十分彪悍,而且匈奴人主要生活在大草原上。

我們今天看大草原好像很美,但實際上生活條件十分惡劣,缺水,寒冷,又沒有什麼娛樂活動。關鍵匈奴人本身基因裡就有幾分野蠻,這對於王昭君來說自然是難以忍受的。

相比之下,文成公主所在的藏地則是人間天堂了,她在藏地的地位又高,生活優越,而且藏地雖然海拔高,但好在有山有水,總比光禿禿的大草原要好。

最重要的是普遍信仰佛教,民風淳樸,加上文成公主自己也信佛,所以她自然沒有理由離開了。

只是苦了王昭君,在大草原上放眼望去啥也沒有,曾經喊自己母親的人今天居然娶了自己,這對於一個漢地女子來說,恐怕無論如何都是難以接受的吧。

但漢朝不要她,她也只能接受這種命運,想來也是十分的可憐。


圍爐談史




文成公主,李世民的乾女兒,不知道親生父母是誰,只知道她是宗室女子。何謂宗室女子?就是李姓女子,和唐太宗有著八竿子能打著的關係。

文成公主是和親的產物,她老公是松贊干布,是吐蕃王朝第33任贊普,實際上是吐蕃王朝立國之君。

松贊干布比文成公主大了8歲,這個差距不算很大。但是,松贊干布死得早,33歲時就掛了。松贊干布死去30年後,文成公主才去世,享年55歲。

問題是,文成公主的老公死了後,竟然寡居30年,沒回歸唐朝。這是為什麼,是誰不讓她回家?

文成公主不回去,是為宗教信仰



文成公主嫁過去時,只有17歲,而松贊干布也只有25歲,都很年輕,這樣的階段最容易滋生最真摯的感情。

文成公主去了西藏,帶去了大唐很多的物產,同時也帶去了大唐的文化。有書記載:

《吐蕃王朝世襲明鑑》(此書中有很多奇幻荒謬記載)記載,文成公主的陪嫁有有“釋迎佛像、珍寶、金玉書櫥、360卷經典、各種金玉飾物”,又有很多烹技食物,各類飲料,各種花紋圖案的錦緞墊被,卜筮經典300種,用以分別善與惡的明鑑,營造與工技著作60種,治404種病的醫方100種,醫學論著4種,診斷法5種,醫療器械6種。還帶了蕪菁種子等入藏。

文成公主嫁到西藏,是經過重重險阻的,到了之後,藏民們高興的像過年一樣。如今到了西藏,在布達拉宮,還可以看到很多關於文成公主的壁畫。也難怪,帶了那麼多書籍、寶貝、藥方、種子等過去,吐蕃人能不歡迎嗎,能不高興嗎?



在吐蕃那裡,文成公主信奉了藏傳佛教。眾所周知,信仰可以讓人的內心安寧,文成公主到了遙遠的藏地,孤獨寂寞,日子難過。還好有松贊干布,還好有信仰的宗教。

當松贊干布去世時,寺廟成了文成公主最常去的地方。在那裡,為逝去的人祈禱,為活著的人祈福,給自己的內心尋找一塊平靜。

那麼,回大唐就沒有佛教清修之地了嗎?有的,只是藏傳佛教和大唐佛教還是有所區別。

在西藏傳說中,文成公主是綠度母菩薩的化身。綠度母是誰?觀世音菩薩。所以在各代西藏人的意識裡,文成公主就是上天派來的活菩薩,怎麼能不留?

文成公主不回去,是在西藏找到了自己的價值



文成公主如果沒有嫁給松贊干布,那麼,她就是那個沒有歷史,沒有多大地位的李氏,僅此而已。

去了西藏後,文成公主的價值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體現。松贊干布也非常重視文成公主,要不然怎麼會封為王后呢?

吐蕃書籍《賢者喜宴》記載“松贊干布登臨歡慶的寶座,為文成公主加冕、封作王后。”

文成公主去的時候,吐蕃人熱烈歡迎,以後,吐蕃人對文成公主的尊敬無以復加。雖然出生在唐朝宗室中,但並不是李世民的近親,在唐朝何時獲得過如此的尊敬?這種感覺非常好,是當家做主的感覺。



而且,文成公主不是一個人來吐蕃的,還有一些隨從。

那些隨從文士們,幫助整理吐蕃的有關文獻,記錄松贊干布與大臣們的重要談話,使吐蕃的政治走出原始性,走向正規化。

這樣的貢獻,吐蕃人是看得見的,越發的尊敬文成公主。

一個人的一生落腳點在哪裡,關鍵是看她的人生價值在哪裡,而文成公主的價值在吐蕃,於是,文成公主在松贊干布故去後,繼續留在了吐蕃。

正所謂哪裡的黃土不埋人,關鍵是看價值體現在了哪裡。

文成公主迴歸大唐,這是唐朝不支持的



文成公主在吐蕃,豐富了吐蕃的文化,發展了吐蕃的經濟,增加了唐朝和吐蕃的交流,迎來了邊境的穩定。這些,都和文成公主有關。

文成公主就是唐朝和吐蕃之間的交流使者,對於兩國的文化交流,商旅往來,貢獻太大了。

如果文成公主回來,誰還能擔當此任?沒有人能擔當。在唐朝李家皇族來看,文成公主最好的選擇,就是呆在吐蕃,繼續為唐朝和吐蕃的睦鄰友好做貢獻。

有些時候就是這樣,你想回不見得能回得去。



綜合說來,文成公主在松贊干布去世後,寡居三十年不回唐朝,原因是:一是對藏傳佛教的虔誠,二是在吐蕃體現了自己的價值,三是唐朝並不支持她回來。


藍風破曉


文成公主並非唐太宗的親生女兒,唐朝300年曆史中,和親的“公主”就有20多位,但都是假公主,並非皇室後人。

史書上也只提到文成公主是“宗室女”,連她的籍貫和父母姓名都未提到一筆,很顯然這個“宗室女”的“宗室”二字也是值得商榷的,或許僅僅是和王昭君一樣的普通女子,被強行牽扯入政治漩渦,然後被史書著力刻畫,千古傳誦。事實上,她們的和親生涯真的如史書描繪的那麼美麼?

文成公主/松贊干布的曲折邂逅史

印象中,九年義務教育上著力刻畫的文成公主和親,帶來吐蕃國和中原百年的和平。然而史書上並未對其單獨列篇傳頌,因為她不是皇帝的女兒,史書寥寥幾筆,只說貞觀十四年,唐太宗封一個宗室的女兒為公主和親,封號為——文成。

貞觀8年,吐蕃贊普松贊干布遣使大唐,提出要迎娶一位大唐公主,遭到唐太宗的拒絕;

貞觀12年,松贊干布出兵擊敗吐谷渾、党項、白蘭羌,直逼唐朝松州,隨後遭到牛進達的抗擊,退出谷渾三地,再次提出要娶一位大唐公主。

唐太宗將一宗室女封為公主,打算嫁給松贊干布,了卻兩國數年的戰亂。

貞觀15年正月十五,唐太宗將文成公主下嫁松贊干布,來到拉薩。

此時,文成公主16歲,松贊干布25歲(並非傳言的70多歲,可能是把文成公主和王昭君混為一談)。

貞觀23年唐太宗去世後一年,松贊干布去世,此時文成公主24歲,開始了寡婦生涯。直至公元680年因病去世,獨守31年的文成公主從未踏足中原半步,在番邦度過了大半生。

文成公主為什麼不回唐朝?

因為症治聯姻的背景存在,且松贊干布已經有了一個藏族妻子,生了唯一一個後代。而文成公主和松贊干布9年婚姻,也並未留下子嗣。所以很多人懷疑“布達拉宮”是否真的是為文成公主所建立,並且認為文成公主在吐蕃過得並不像史書上描繪的那麼美滿。

實際上無論是《新唐書》等中原的史書記載,還是藏傳歷史記載,文成公主都是受到松贊干布寵愛的,畢竟當時唐朝的文明要早於吐蕃,兩者聯姻文成公主的確帶入了大量先進文明,引導並改善了當地土著的生活文化。

史書記載唐高宗曾經要迎接文成公主回到大唐,但是被公主婉拒了,這其中文成公主究竟如何作想,筆者認為存在以下幾點原因:

1、要和親就封為“公主”,使命完成後就讓回去,那文成公主就真的成為一個政治道具了。這要發生在今天,微博拳師能把唐高宗的皇宮扒了信不信;

2、可以想象,文成公主在吐蕃受到當地百姓的愛戴(如菩薩活佛),她的靈魂是自由的,人格是高尚的。而一個回到中土的“無名宗室女”和親公主會受到怎樣的待遇可想而知,而且在吐蕃9年,在大唐也才16年(還是少不更事的少年時期),可以說吐蕃的生活已經融入文成公主的靈魂。留在吐蕃,雖然免不了客死異鄉的結局,但至少後半生可以自由的生活。這一點,已經勝過大部分和親公主了;

3、一朝天子一朝臣,文成公主是唐太宗一朝的功臣,屬於前朝遺老,與唐高宗並無一絲一毫的關係。可以想象,文成公主回到大唐有兩個去處:一是孃家,而在古代嫁出去的女兒撥出去的水,回到孃家忍受的也是無休止異樣的眼神;二是唐高宗盛情挽留她在宮中養老,那不就成為冷宮怨婦,籠中鳥了麼?無論選擇哪一個,都不如在吐蕃好。

雖然歷史上都是大力描繪刻畫文成公主的和親生涯是多麼隆重,多麼幸福,實際上一個16歲的花季少女,突然被封為公主,隨後就被送到異國他鄉,其中的辛酸不言自明。無論歷史如何包裝文成公主,都不可否認文成公主作為一個女子在政治漩渦中的工具人,她的一生都是悲劇的代言,值得後世緬懷ing。


史味人生


既然你誠心誠意的問了,我便認認真真的回答你。

歷來和親都伴隨著犧牲,作為溝通兩個國家之間的橋樑,和親公主的命運大多數都是悲慘的,那麼,松贊干布死後,唐高宗要接回文成公主,她卻為何堅持留在西藏?


第一個就是與松贊干布的情分深厚

和松贊干布相處時日久之後,文成公主發現這個異域男子確實把自己捧在了手心,含在了嘴裡。所以,在松贊干布死後,文成公主也留在了西藏,你想想,一個十六歲的女孩子,就算不是貴族之家,也算是官宦之家,這樣家庭裡的大家閨秀到了陌生的地方,受到了恩寵一般的待遇,對於故國,是沒有什麼可以留戀的,你說是不是?

其次就是為了和親使命而來

文成公主在入吐蕃的時候帶來了醫學典籍、建築典籍、藥方、絲綢等,還有一大批唐太宗安排的唐朝文士隨文成公主入藏。她帶領的文人團隊幫助整理了吐蕃的大量文獻資料,同時記錄松贊干布和大臣們的重要談話,讓吐蕃的政治從原始走向了正規化。為促進西藏與中原文化的交流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第三個就是有了一個屬於自己的家

松贊干布對於文成公主的愛,造就了輝煌雄偉的布達拉宮,據說布達拉宮的設計就出自文成公主之手。對於一個來自東土大唐的人而言,這就是自己的家了,因為這裡是自己丈夫留給自己的禮物,若是回去,還能將這個帶回去嗎?不會的!萬一回去以後,再讓自己去和親呢?還不如在這裡,這是自己的家。

歷史上也說了文成公主在嫁過去之後也是非常受松贊干布的寵愛,松贊干布不僅為文成公主造建了一棟非常繁華的宮殿,而且還給她非常尊貴的待遇。文成公主在這裡並不比在唐朝過的不好,總的來說,文成公主對這次聯姻還是比較滿意的。

在眾多和親公主中,文成公主其實是比較幸運的了,畢竟她遇到了愛她的丈夫,愛她的吐蕃人民。她所帶來的先進知識文化所改變的吐蕃大地,也將她的故事久久的流傳了下去。


江水趣談


“自從貴主和親後,一半胡風似漢家。”,文成公主以弱柳之姿遠嫁吐蕃,將大唐文化傳遍雪域高原,成為藏民心中神聖的綠度母菩薩。

可其輝煌背後的悽苦心酸又有誰知呢?文成公主只經歷了九年短暫婚姻生活,松贊干布就英年早逝,那年文成公主只有25歲。

文成公主年少守寡,而大唐風氣開放,對寡居女人再嫁包容有加。那文成公主為何寧願守寡三十多年,也不回唐朝呢?

月是故鄉明,夢迴長安應是文成公主最真的夢,可其心中更多的是愛與職責。

松贊干布是吐蕃第三十二任贊普朗日松讚的兒子。他自幼志向遠大,父親被叛亂貴族殺死後,十二歲就撐起了吐蕃天下。松贊干布志在稱霸整個西域,遂遣使赴大唐請求和親,以增強吐蕃實力。可松贊干布兩次求親,皆被唐太宗拒絕。

公元636年,惱羞成怒的松贊干布,自覺是大唐屬國吐谷渾從中挑撥離間,遂興兵打敗吐谷渾,然後乘勝襲擊大唐領地松州(今四川松潘),卻被大唐先鋒牛進達擊潰。

公元640年,松贊干布不得不再次遣使赴長安求和尚親。大唐疆域遼闊,各方騷亂不斷,唐太宗亦不願與吐蕃再動干戈,遂將宗室女文成公主許嫁松贊干布。

史書中並未記載文成公主確切姓名與家世。世人皆以其出生于山東任城,推測其應是封地在任城的江夏王李道宗之女。

可李道宗身為李淵之侄在唐朝地位顯赫,如文成公主真是其女,史書又怎無記載呢?可見文成公主應是李唐不知名的遠支宗親,其家族在大唐地位並不甚高。

唐太宗賜其文成公主之號,並贈其大量金銀珠寶、能工巧匠等豐厚嫁妝以提高其身價,其中最珍貴的就是釋迦牟尼十二歲等身像。

松贊干布離開邏些(今拉薩),親赴柏海(今青海境內)迎親,並對送親使李道宗行子婿禮,可見文成公主在其心中重視程度。

文成公主入藏時只有16歲,可良好的家庭教育,使她懂得自己肩負的職責,不僅要將大唐先進科技文化引入吐蕃,更要消弭大唐與吐蕃矛盾維護和平。

文成公主婚後在丈夫支持下,極力推廣大唐文化以改變吐蕃落後文化習俗,贏得了吐蕃百姓廣泛擁戴。

公元650年,只有34歲的松贊干布猝逝。因其子早亡,只得由其孫芒松芒贊繼任吐蕃贊普。當時曾有人提議文成公主為松贊干布殉葬,引起文成公主隨從強烈抗議,此事才得以作罷。

唐高宗聞聽文成公主在吐蕃處境,遂派使接其回長安。可沉浸喪夫之痛的文成公主,卻堅決回絕了高宗好意。因為她知道自己回大唐身份尷尬,未來只能湮沒人海,只有留在吐蕃更能發揮其人生價值,更何況吐蕃還有愛的回憶。

文成公主忘不了松贊干布給予她的榮寵,西藏的《賢者喜宴》記載:“松贊干布登臨歡慶的寶座,為文成公主加冕、封作王后”。

在文成公主之前,松贊干布身邊已有五個女人,其中最尊貴的是尼婆羅尺尊公主。可唯有文成公主享有了贊蒙王后之榮。甚至松贊干布還為文成公主修建了布達拉宮,至今布達拉宮內還留有兩人洞房遺址供遊客瞻仰。

雖說吐蕃《大事紀年》以及《敦煌吐蕃歷史文書》,曾記載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九年婚姻,只有三年共渡時光。可是松贊干布日理萬機,而且他為政治利益不可能獨寵一人,這已經是松贊干布送給文成公主最長陪伴了。

更何況松贊干布為支持文成公主改變吐蕃習俗,率先穿上漢族絲綢服裝,摒棄赭面陋習。人間遇到愛不難,可最難的是懂得。文成公主豈能忘記兩人攜手前行的幸福,松贊干布靈魂在哪裡,她就留在哪裡。

當然文成公主不回大唐還有政治考量,芒松芒贊繼位時年紀尚幼,文成公主亦擔心其被人蠱惑挑起與大唐干戈,遂想繼續留在吐蕃維繫和平。

芒松芒贊剛繼位時,拜祿東贊為大相。祿東贊就是當年出使長安的求親使,有親唐傾向始終與唐朝保持良好關係,可其繼承了松贊干布的擴張策略,一直擴軍備戰與周邊小國戰事不斷。

公元663年,吐蕃一舉吞併了吐谷渾成為西域霸主。大唐身為吐谷渾宗主國豈能坐視不理,唐高宗遂派薛仁貴遠征吐蕃。

可惜唐軍將帥失和,致使白袍將薛仁貴指揮失當,兵敗大非川,自此大唐與吐蕃再度失和,雙方軍事力量對比也發生反轉。尤其是祿東贊之子論欽陵掌權後,吐蕃軍事實力大增,幾乎將整個西域納入囊中,與大唐之間軍事摩擦不斷。

文成公主眼見孃家與婆家大打出手,身為弱女子夾在中間無有歸處,只得遠赴松贊干布故鄉山南地區,每日奔波廣建寺廟虔誠為雙方百姓祈禱。

後來大唐黑齒常將軍大勝吐蕃軍隊,為大唐扳回顏面,迫使芒松芒贊繼任者赤都松贊向大唐乞和,可這已到了文成公主生命最後時刻。

公元680年,文成公主被于闐僧人感染黑豆病猝逝。她入藏整整四十年,卻寡居三十一年。松贊干布初逝時,她本可回大唐,卻為心中愛與職責選擇留下。後來雙方失和,她再想回大唐亦不可得。

文成公主犧牲自己雖只為唐蕃帶來22年和平,可其博大胸懷已被世人視若天神,其半生孤寂值得了。


歲月靜好一世晴天


看到文成公主,我立馬就想到了西藏的布達拉宮。文成公主是唐朝的遠支宗女,640年被封為了文成公主。641年,16歲的她遠嫁給了吐蕃的贊普,松贊干布。贊普是藏王的稱號,宗教的信仰。

649年,松贊干布去世,24歲的文成公主便成為了寡婦,直到680年因病去世。這31年中,文成公主一直是孤身一人,她並沒有選擇回到唐朝,這是為何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是屬於中原王朝和外國的政治聯姻,也就是和親。為什麼要和親呢?目的是為了使兩國達到友好。在文成公主還未嫁給松贊干布之前,松贊干布曾兩次向唐朝提婚,第一次唐朝拒絕,松贊干布出兵入侵唐朝,但被唐朝打敗,第二次則是請罪順便正式下聘禮,文成公主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遠嫁給吐番國國君松贊干布的。

松贊干布非常喜歡文成公主,不僅為她建立了布達拉宮,而且還在文成公主的影響下學習了漢族的文化。文成公主的遠嫁和親,可謂是一次成功的和親,是文成公主讓唐朝和吐番建立了友好關係,也是文成公主傳播了漢族文化並且推進了藏族文化。

文成公主在松贊干布去世後,並沒有回唐朝,而是選擇留下,繼續維護並加強唐朝和吐番之間的友好關係。她在吐番受到了極大的擁戴,甚至被認為是藏傳佛教綠度母的化身,而綠度母又是觀音菩薩的化身。

從以上所說,我們不難看出文成公主留在吐番的原因,第一點是為了兩國的友好,第二點則是為了傳播文化,第三點則是因為文成公主喜歡這裡。文成公主為何會喜歡這裡呢?因為松贊干布。他和松贊干布之間的感情非常濃厚,即便松贊干布不在了,她也捨不得這片土地。


理科男讀歷史


文成公主到底是不是公主?她到底是誰的女兒呢?歷史上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她肯定不是唐太宗的女兒,這一點毋庸置疑。

有人猜測她是李道宗的兒女,因為文成公主遠嫁吐蕃國時,李道宗一路互送,翻山越嶺,長途跋涉,到了拉薩之後,吐蕃國國王松贊干布向李道宗行了翁婿之禮,所以有人據此猜測,文成公主是李道宗的女兒。



令人不解的是,既然是李道宗的女兒,為何史書上沒有文成公主的祖籍記載,甚至連她的出生地、名字、父母也略去不表,只簡單的說是宗室之女呢?

而李道宗乃大唐開國名將,是李淵的堂侄,又是李世民的堂哥,位高權重,假如有個女兒嫁給吐蕃國國王,他應該感到光宗耀祖才對,不該藏著掖著。

為何史書對文成公主身份如此諱莫如深呢?唯一的解釋就是,文成公主根本不是李道宗的女兒,也不是宗室女兒,她最可能的身份就是個普普通通的宮女。

就像王昭君一樣。



既然不是真正的公主,也不是宗室之女,文成公主想回來根本不可能,沒人敢接收啊!

其實,松贊干布是個不錯的男人,他喜歡唐朝女子,唐朝女子體態豐腴,面容姣好,皮膚吹彈可破,而西藏女子呢?高原紅。

來兩張圖片對比一下,你就知道松贊干布為什麼喜歡唐朝女子了吧!





為了娶文成公主,松贊干布頗費周折。

初次求婚失敗。

貞觀八年,松贊干布遣使到大唐,提出要娶個唐朝公主,但被唐太宗無情的拒絕了。

唐太宗真是的,人家松贊干布有什麼不好啊?要房有房,要錢又錢,要地位有地位,想認你做老丈人就這麼難嗎?

軟的不行來硬的。



貞觀十二年,松贊干布出兵直逼四川松潘,揚言唐太宗要是不把女兒嫁給他,他就帶兵入侵唐朝,武力逼婚。

這次唐太宗腦火了,這是明搶啊!我還怕了你不成,你以為我是嚇大的嗎,很快唐軍就擊敗了吐蕃軍。松贊干布很委屈,我就是想娶個老婆,本來就是想嚇嚇你,沒想到你們當真了!

還是來軟的吧。

松贊干布還不死心,讓大使帶了5000兩黃金以及價值連城的稀世珍寶,又來唐朝下聘禮。

這回唐太宗也覺得不好意思了,松贊干布雖然魯莽了點,但還是挺有誠意的!還是賜他個公主吧!

但李世民又不願親生女兒遠嫁,於是就找了面容姣好的宮女做代嫁,賜她做了文成公主。李世民又讓人抹去文成公主的檔案資料,對外宣稱她是宗室之女。

就這樣,松贊干布娶到了文成公主。

松贊干布是個寵妻狂魔。



文成公主不喜歡吐蕃國的赭面習俗,松贊干布下令禁止這一習俗。什麼是赭面?就是用紅色顏色塗在臉上,非洲土著人喜歡這樣做。

文成公主不喜歡吐蕃國的居住環境,松贊干布就給文成公主建了布達拉宮,房屋造型模仿唐朝建築,並融入了西藏文化特色。

可是,幸福的生活總是很短暫。



松贊干布英年早逝,年僅三十四歲,文成公主又繼續在西藏生活了三十年。

寡居的文成公主肯定想回到中原,想回到魂牽夢繞的家鄉,但這是不允許的。文成公主已經成了兩國之間的聯繫紐帶,已成為兩國友誼的見證者,已成為政治工具。

她只是個宮女,唐朝沒人關心她的死活。

公元680年,文成公主患天花而死,享年55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