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會跟你孩子講孔融讓梨的故事嗎?

桔皮


 孔融有五個哥哥,一個弟弟。孔融四歲的時候,有一天,父親買了一些梨給孔融兄弟們吃。父親叫孔融的弟弟先挑,弟弟挑走了一個大梨。父親讓孔融挑,孔融卻挑了個最小的梨。父親看後十分驚訝,問孔融:“你為什麼挑一個最小的梨啊?”孔融說:“我年紀小,應該吃小梨,大梨該給哥哥們。”  父親聽後十分驚喜,又問:“那弟弟也比你小啊?你為什麼挑個最小的梨?” 孔融說:“因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應該讓著他。” 父親聽了很高興,誇獎孔融是一個懂事的好孩子。 


 孔融讓梨的故事告訴我們從小要相互尊重、謙讓,養成尊老愛幼的美德!我會給孩子講這個故事,但我會尊重孩子的意願,不會刻意引導孩子去“謙讓”、“去分享”。


東東五歲了歲,每天上幼兒園老師都鼓勵孩子分享,可當別的小朋友玩他最喜歡的恐龍時,無論媽媽怎麼說就是不肯,顯得特別“自私”。

  • 孩子真的是自私嗎?也許是大人在讓孩子分享的時候沒有尊重孩子的意願,強迫孩子分享。

“把你的玩具給弟弟玩一下,不然媽媽就不喜歡你了。”

“把你的餅乾給妹妹吃,不然媽媽以後再也不給你買了。”

“你是姐姐,弟弟比你小,你要把玩具給弟弟,媽媽給你再買一模一樣的。”



父母在教導孩子分享時根本就沒有尊重孩子的意願,純粹是“連哄帶騙”引導。孩子發現,玩具分享出去了,有的再也拿不回來了,有的壞了,說好再買一個的也沒有下文了。

  • 孩子在懂得分享之前,首先學會的是自我物品的保護,要讓孩子知道分享的快樂。
“媽媽知道你最喜歡這個玩具,但是和弟弟玩可能會更好玩,可以嗎?”

“你可以用積木搭個小車車,姐姐還會搭個房子,你倆一塊玩,是不是會搭很多漂亮的東西那?”

“你看,媽媽給你留了你最喜歡吃的蘋果,你可以把餅乾給弟弟吃嗎?”

孩子只要有自私的表現才知道分享的快樂,當孩子自私時父母不要強迫孩子去分享,尊重孩子的意願,鼓勵他分享會很快樂。當孩子感受到分享的快樂時,我相信你的孩子會變得越來越大方。


曉曉的心願


讓故事說話,先還原故事:孔融有5個哥哥,一個弟弟。孔融4歲的時候,有一次家裡吃梨,一盤梨子放在了大家面前,哥哥讓弟弟先拿,孔融呢不挑大的,不挑好的,只拿了一個最小的。父親問他為什麼要拿一個最小的?孔融說,我年紀小,應該拿個最小的,大的留給哥哥吃,他父親又問他,但是你還有個弟弟呢,弟弟不比你還是要小嗎?孔融說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所以我應該把大的留給弟弟吃。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道理呢?樹有高低,人有老幼!做人就是要懂得謙讓,尊長愛幼!所以這麼好的一個故事,一定要講給自己的孩子聽,這些都是做人的基本道理。

想培養孩子誠實不撒謊的好品質,就給他講《狼來了》的故事。

想培養孩子努力讀書學習,就跟他講《頭懸梁錐刺股》、《鑿壁借光》的故事。

培養孩子從小懂得謙讓,就跟他講《孔融讓梨》的故事。

我們國家有很多的非常具有典故的這些歷史故事、寓言故事,都是教育孩子很好的素材,所以作為大人一定要愛讀書讀好書,要給孩子講故事,讓孩子在故事中快樂健康的成長。現在的家長其實往往非常注重培養孩子的競爭意識、智力教育!缺少了團結協作,尊老愛幼啊,孝敬長輩啊,等等一些傳統、道德思想方面的教育,但是我覺得德育高於智育!我是 ,讓故事幫你搞定一切。喜歡的請關注下,謝謝。


會講故事會講話


我會跟孩子講孔融讓梨故事。

我讀小學課本就教孔融讓梨的故事。做為千年傳承的故事,一定有它生命力的地方。

傳承尊老愛幼的謙讓美德。

孔融有五個哥哥,一個弟弟。現在計劃生育,很多家庭獨生。一個小孩指揮6個大人,一般不缺吃,也不會看重一個梨子大小差別。但是小時候的我社會物質匱乏,吃個雞蛋就不得了。媽媽給我們過生日,水煮兩個蛋一碗麵,三個姐弟,誰生日吃一個雞蛋,另一個雞蛋給其他姐弟瓜分半個雞蛋。最辛苦的媽媽沒有吃到蛋。想想心有不忍,那時候雖然學了孔融讓梨,沒有一個孩子把雞蛋讓給媽媽吃。知與行,還是有差距。

告訴弱者學會低頭

百年青島認為:“蘊含的哲理是契合人性和社會法則的。自然界存在的弱肉強食法則同樣適應人類社會,那就是當你力量弱小的時候要學會低頭,你才可能換來強者一句誇:這小子懂規矩。”我也覺得深有體會。記得我很小,沒有弟妹的時候,去鄰居家玩,我帶的爆米花被鄰居孩子強行瓜分。還哄騙我去偷拿爸爸鋼筆,煙去給他們。當自己力量不夠,沒有能力要到大額度物質,不如學會舍。

深入瞭解,方知善始善終的難度

小時候孔融美德故事,家喻戶曉,傳承千年。這樣孩子為什麼成年後被曹操以不孝殺了?眾多考證,歷史真相湮滅在時間長河。人應如何做人處事,才得以善終?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當能力不足,請為家人活著。


夏蓮老師


我想我不會!

我想我多能體會的就是與時俱進!我不能否認的是,很多的精神很多的文化需要我們傳承和保護,可是我們要知道的是要與時俱進。

現階段孩子的教育出現了多樣化,多媒體和知識的公開化讓孩子和我們成人會更加的瞭解著是當代的進步和發展。孩子的謙讓很重要可是我覺著在現代社會真實更加重要。看見了自己喜歡的東西就要努力的追求,是自己的東西就要保護好,其實很多時候我們著實是為了面子失去了很多。朋友和孩子來家裡玩,看上我兒子的一個小熊,我知道那是我兒子最喜歡的玩具,他每晚都會摟著小熊睡覺。兒子抓住不放,我並沒有對兒子說什麼讓別人玩一會,要學會謙讓。我只是對朋友的孩子說那是我兒子最喜歡的玩具,如果你喜歡下次叔叔可以給你帶一個!雖然最後和朋友不歡而散,但是我看到了兒子眼神中的感激!有的時候,我們家交給孩子不僅又是謙讓,還有做真實的自己!

我是秋風嫵媚,歡迎留言我們一起成長!


秋風嫵媚


沒講過,因為我不認為這是個好的育兒故事。原因有三點,1、沒有實操性,現在誰家也不缺梨,基本物質生活都能滿足,幹講孩子也聽不明白。2、教孩子共贏,比成全別人委屈自己更真實,不願意讓孩子長成表裡不一的人。3、該純真的年紀純真,該成熟的年紀成熟符合成長規律,我不需要自己的孩子年少老成。

成年人給孩子講“孔融讓梨”的故事大概出於3點原因,1、禮讓是傳統美德,孩子在外人面前不知禮會讓外人笑話。2、把“損己利人”當成懂事和乖巧。3、道德綁架(古代的小孩4歲已經懂了捨己為人的道理)。



如何讓孩子學會維護自身權益的同時,懂得分享和共贏呢?我也講個小故事。

父母外出度假,留下5個孩子在家,最大的孩子16、7歲,最小的孩子3、4歲,父母走的時候,把不在家這段時間的食物給孩子們等量分好放在冰箱裡,同時把每天該做的家務列了清單,父母走後,孩子們很快就發現了兩個問題。

問題一,吃飯時候發現的,每個人的食物是等量的,可食量不一樣,大孩子根本不夠吃,小孩子吃不了還剩不少。

問題二,幹活時候發現的,每個人的家務工作是一樣的,可年齡有別能力不同,繁重複雜的家務年齡小的根本幹不了。



於是孩子們通過協商討論重新調整了食物和工作分配方案,父母回家以後,看到家裡一切井井有條,彼此相視一笑。

孩子們如何調整的呢?

小孩子多餘的食物分給了大孩子,大孩子分出部分水果給了小孩子;小孩子幫大孩子幹瑣碎但輕省的活,大孩子幫小孩子幹繁重複雜的活,因為方案是所有孩子一起定的,所以執行過程中沒有產生異議。



孩子的成長過程裡問題疊著問題是尋常事,為孩子好,就不能替孩子思考和代工,而是讓孩子動腦子自己想辦法解決,實在解決不了請父母幫忙,再介入也不遲,這樣的幫忙孩子才會承情,孩子在擔責和示弱的過程裡自然學會了尊重和感恩。

最好的教育是喚醒,最快的成長是自燃。我是[阿娥你好],一個傳播能量、樂於分享的媽媽,[關注]我的原創內容,和孩子一起進步,見證彼此的成長。

阿娥你好


講實話,我不會跟孩子講“孔融讓梨”的故事,因為我個人本身對這個故事就有許多疑問。

首先,在我的家庭裡,媽媽買回來的水果基本都是均一的,大小差異很小的,基本不存在需要弟弟謙讓大水果的機會。

其次,孔融讓梨的故事裡有一個很大的bug,那就是孔融到底喜不喜歡吃梨?如果他不喜歡吃的話,那說明他不誠實,還很虛偽地說出那些冠冕堂皇的話。如果是這種情況的話,那這個故事的教育意義在何處呢?

再者說如果被孔融讓梨的那個大哥哥不喜歡吃梨的話又該怎麼辦?孔融不在意別人的喜好就隨便讓梨,這種做法可不能教孩子學會謙讓。

最後孔融父親讓孔融來選梨,不僅不公平地剝脫了其他孩子的選擇權,還傷了其他孩子的自尊心,為什麼他們沒有表現的機會?家裡孩子多的時候最重要的是要一碗水端平,不能厚此薄彼,讓孩子心裡有陰影。






十月Maggie


孔融讓梨,這個故事流傳了千百年。千百年來,之所以在民間一直流傳至今,是因為這是一個關於情商,愛商,智商的故事。

小小年紀的孔融,在吃梨時主動把大的梨子🍐讓給兄長,這是多麼的懂事,讓人欽佩。幾歲的小孩就有了這樣的覺悟,可見其父母平時的教育方式有多優秀,加之孩子本身的情商很高,做出的每一件事情,每一個舉動,都讓人刮目相看。

如今,我們都身為人父人母,每次教導小孩也都是以身作則,諄諄教誨。當今社會,從家庭教育到學校教育,教育子女,無不是從每一個細節處入手,引導孩子健康快樂成長。古人云:3歲看大,7歲看老,每一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當中,都會或這或那的犯些小錯誤,也正是從這些錯誤的認知當中,每一位小朋友才慢慢的學會了長大,明辯了是非。

我們現在很多的孩子都過得很充實。學習.生活.娛樂三不誤,筆者認為,小夥伴們在健康快樂成長的同時,也希望每位小朋友都能怡然自得,徳智體美勞全方位的發展,長大後做一個有著中華優良傳統的中國人!




行雲流水999888999


《三字經》中“融四歲,能讓梨”耳熟能詳,意在推崇謙讓精神,或遵守良好的道德習俗。但我們絕對僅僅是簡單講一個故事給孩子聽就好,因為社會在變化。


孔融讓梨的另類解讀

網絡上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

美國有一位心理學家在全美選出了50位成功人士和50名罪犯,分別給他們寫信,請他們談談母親對自己的影響。有兩封回信給他的印象特別深。


一封來信是這樣寫的:小時候,有一天,媽媽拿來幾個蘋果,紅紅的大小不同,我一眼就看見中間的又紅又大的,別提多想得到了。媽媽把蘋果放在桌上,問我和弟弟:“你們想要哪個呀?”我剛想說要最大最紅的那個,沒想到弟弟搶先一步把這話說了出來。媽媽聽後瞪了弟弟一眼,責備他:“好孩子,要學會把好東西讓給別人,不能總想著自己。”一聽到這個話,我馬上轉過彎來了,改口對媽媽說:“媽媽,我想要最小的,把大的留給弟弟吧。”媽媽聽了很高興,就把那個大蘋果“獎”給了我。從此我知道了,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不能直接說出來,要學會說謊。以後我學會了打架、偷、搶,只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就不擇手段。直到現在我被送進了監獄。這是一名犯人寫來的信。


第二封信是一位叫約翰的成功人士寫來的,信中說:“小時侯,有一天媽媽拿來幾個蘋果,紅紅綠綠、大小不同。我和弟弟們都爭著要大的,媽媽把那個最大最紅的蘋果舉在手中,對我們說:‘這個蘋果最大、最紅、最好吃,誰都想要它。很好,現在,讓我們來做比賽,我把門前的草坪分成三塊,你們三個人每人一塊,負責修剪好,誰幹得最好,誰就有權利得到它!’於是我們三個人開始比賽剪草,結果我贏得了那個最大的蘋果。我非常感謝母親,她讓我明白了一個最簡單也是最重要的道理:要想得到最好的,就必須努力爭第一。她一直都是這樣教育我們,也是這樣做的。在我們家裡,你想要什麼好東西,都要通過比賽來贏得,這很公平,你想要什麼、要多少,就必須為此付出相應的努力和代價!”


這大概是”孔融讓梨“的美國版吧。兩位母親的本意肯定是好的。但是社會複雜,在教導孩子的同時,也要讓他們懂得審時度勢。謙讓是善良,但是公正也很重要。如果披著善良的外衣而投機取巧,那不可取。


孔融其人其事

孔融(153年-208年),字文舉。魯國人。東漢末“建安七子”之一。少有異才,勤奮好學,曾任北海相,在任六年,修城邑,立學校,舉賢才,表儒術,經劉備表薦兼領青州刺史。

建安元年(196年),袁譚攻北海,孔融與其激戰數月,最終敗逃山東。不久,被朝廷徵為將作大匠,遷少府,又任太中大夫。性好賓客,喜抨議時政,言辭激烈,後因觸怒曹操而為其所殺。

孔融能詩善文,曹丕稱其文“揚(揚雄)、班(班固)儔也。”


孔融讓梨是真事嗎?

《後漢書·孔融傳》李賢注“《融家傳》曰:‘年四歲時,與諸兄共食梨,融輒引小者。’大人問其故,答曰:‘我小兒,法當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

最早的引用來自《融家傳》,這本書從名可知,是孔家編撰的,是本什麼書,何人所作、何時成書,現在無人知曉。因此有人懷疑這個故事的真實性。

同樣的,華盛頓的“落櫻神斧”、愛迪生的“鏡子無影燈”,都曾收入教材,但後來證明都是杜撰的。


史書上關於孔融的記載:

《後漢書.孔融傳》:“融負其高氣,志在靖難,而才疏意廣,迄無成功。”

黃巾軍從冀州至北海郡,孔融帶人截擊,被黃巾軍擊敗,孔融束手無策,只能派太史慈去請劉備。劉備派三千人過來擊退黃巾軍。

建安元年,為袁譚所攻,自春至夏,戰士所餘裁數百人,流矢雨集,戈矛內接。融隱几讀書,談笑自若。城夜陷,乃奔東山,妻、子為譚所虜

大敵當前,談笑自若,他以為他是諸葛亮呢?最後呢,城被破,妻、子被人俘虜。

還有後來不斷得罪曹操。

後操討烏桓,又嘲之曰:"大將軍遠征,蕭條海外。昔肅慎不貢楛矢,丁零盜蘇武牛羊,可併案也。"

年飢兵興,操表制酒禁,融頻書爭之,多侮慢之辭。

從這些來看,就算孔融讓梨是真事,這個人的所作所為也得分開來看,不是全部值得學習的。


殘陽暮裡酹江月


作為一個四歲小孩的爸爸,我經常會給兒子講“孔融讓梨”的故事。我本身是個傳統文化愛好者,從這個故事可以衍生出「孝悌」「謙卦」「孔姓」「三國」很多方面,對小孩的教育很有幫助,可以建立良好的德道觀,啟蒙基礎的文化素養。下面我就具體解析一下各個知識點,希望對大家的家庭教育都有用。

“孔融讓梨” 是中國古代東漢末文學家孔融的真實故事,雖然他一生爭議較大,還留下了一些汙名,最後也被誅殺滅族,但這些和這個故事本身沒有太大關係。《三字經》中“融四歲,能讓梨”即出於此。

「孝悌」說的是孝悌之道,這裡主要是悌即兄則友,弟則恭。儒家思想表彰的八種德行,即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孝」的觀念源遠流長,殷商甲骨文中就已出現“孝”字。俗話說,百善孝為先。在中國傳統道德規範中,孝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漢字教育的“教”字,就由“孝”和“文”組成,因此教育的根本就建立在孝道人倫的基礎上,一切的教育隨之擴展開來,起到化育人民的作用。「悌」是兄弟姐妹之間的愛護,尊重和相互幫助。“孝悌”指的是孝敬父母、尊重長輩、友愛兄弟及關愛幼者的倫理行為,體現出感恩、回報和禮敬。推及一切皆加禮敬,善待他人,名曰行“仁”,此為古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基礎。

「謙卦」提起“謙謙君子”,很多人都不陌生,其實這句話是來自《周易》中的第十五卦“謙卦”,是初六爻的爻辭,原文是:謙謙君子,用涉大川,吉。《周易》號稱群經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人文實踐的理論根源,是古代漢民族思想、智慧的結晶。內容極其豐富,對中國幾千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

「孔姓」孔姓在自孔子之後的兩千多年裡,族屬繁衍日眾,從魯國(山東曲阜)遍及全國各州府縣。孔氏家族的族譜是中國歷史上延續時間最長、包羅內容最豐富、譜系最完整的族譜。孔氏宗族視修譜為合族大事,通過修譜可以把居住分散、血緣關係相對疏遠的孔氏族人組成一體。

「三國」有一些和孔融有交集的歷史名詞。漢獻帝即位後,任孔融為北海相,時稱孔北海。在任六年,修城邑,立學校,舉賢才,表儒術,後兼領青州刺史。性好賓客,喜抨議時政,言辭激烈,後因觸怒曹操而被殺。建安七子之一,漢建安年間的七位文學家分別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再加上曹氏父子即曹操、曹丕、曹植的文學成,得到了後世的普遍承認,文學特點統稱為“建安風骨”。

其實還能發散更多,不過我這裡就點到為止,如果各位還有什麼想說的,可以下面留言。最後,我想說這麼好的故事有什麼理由不講給孩子們聽呢?





老牛蹄切


我會跟孩子一起講孔融讓梨的故事,教育深刻!

說東漢魯國,有個名叫孔融的孩子,十分聰明,也非常懂事。孔融還有五個哥哥,一個小弟弟,兄弟七人相處得十分融洽。

有一天,孔融的媽媽買來許多梨,一盤梨子放在桌子上,哥哥們讓孔融和最小的弟弟先拿。孔融看了看盤子中的梨,發現梨子有大有小。

他不挑好的,不揀大的,只拿了一隻最小的梨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於是他故意問孔融:“盤子裡這麼多的梨,又讓你先拿,你為什麼不拿大的,只拿一個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說:“我年紀小,應該拿個最小的,大的應該讓給哥哥吃。”爸爸接著問道:“你弟弟不是比你還要小嗎?照你這麼說,他應該拿最小的一個才對呀?”

孔融說:“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應該把大的留給小弟弟吃。”爸爸聽他這麼說,哈哈大笑道:“好孩子,好孩子,你真是一個好孩子,以後一定會很有出息。”

該故事告訴我們凡事應該懂得謙讓,兄弟姐妹之間應當友好相處。所以孩子從小就得學習謙讓相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