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筷公勺、戴口罩、勤洗手……疫情當前,肇慶市民養成了這些好習慣

公筷公勺、戴口罩、勤洗手……疫情當前,肇慶市民養成了這些好習慣

公筷公勺、戴口罩、勤洗手……疫情當前,肇慶市民養成了這些好習慣


疫情防控期間,

肇慶市民的自我防護意識大幅提高,

一些好的生活習慣正逐步養成,

從長遠看對個人和社會都是積極的作用。

公筷公勺、戴口罩、勤洗手……疫情當前,肇慶市民養成了這些好習慣


看看大家都有些什麼“改變”吧!

公筷公勺、戴口罩、勤洗手……疫情當前,肇慶市民養成了這些好習慣

上班族工作養成好習慣

工作交流保持安全距離成常態


戴口罩、測溫、與同事保持溝通距離……

這已成為端州區委辦工作人員杜哲鋒

近期的工作日常。

新冠肺炎疫情下,杜哲鋒工作所在的機關大院

採取了嚴密全面的防控措施,

切實保障辦事群眾和單位人員身體健康。


據杜哲鋒介紹,機關大院門口的崗亭,每天都有兩位保安給來訪人員測溫,無異常後才允許進入。該處崗亭原是智能管理,對有備案的車輛自行放行,但如今全部都變成人工管理,測溫後再放行,確保安全。


公筷公勺、戴口罩、勤洗手……疫情當前,肇慶市民養成了這些好習慣


辦公樓的大堂、走道、電梯、

衛生間等公共區域,都會有專人定時消毒,

電梯口設置了供人按電梯的紙巾,

一樓電梯處還設置了密封的口罩回收箱。

杜哲鋒告訴記者,在上班前,

他們辦公室號召各股室進行大掃除,

清潔人員也一天兩次對公共衛生間、

洗手檯等進行消毒。


公筷公勺、戴口罩、勤洗手……疫情當前,肇慶市民養成了這些好習慣

▲在沙湖社區居委會一小時報道室裡,工作人員與報道人員保持距離。西江日報記者 潘粵華 攝


端州區黃崗街道沙湖社區居委會

在疫情期間也採取了周全的防控措施,

戴口罩成標配,

同事之間交流保持一定距離。


家庭用餐習慣悄然改變飯桌上多了公筷公勺


在這個全民“宅”家的日子裡,

引發不少民眾對日常生活“關鍵小節”的反思,

並逐步形成健康生活理念、

養成文明生活好習慣。


因為防控需要,

原本在家一天只拖一次地的

市民葉明女士如今也改為一天早晚各拖地一次,

有時候會使用掃地機器人,

但更多時候還是選擇人工清掃。


公筷公勺、戴口罩、勤洗手……疫情當前,肇慶市民養成了這些好習慣

“之前在網上看到有人使用酒精清潔家居,但使用酒精需要注意很多事項,稍不謹慎很容易引發意外。”權衡之下,葉女士還是根據以往經驗,交替使用某品牌的消毒液和地面清潔劑。


除了在居家清潔上的次數變多了,葉明女士還特別注重家庭衛生間的清潔度,“疫情期間,衛生間必須是早晚各清潔一遍。如今堅持一月有餘,已經養成勤搞衛生的習慣了。”


突如其來的疫情,

也改變了大學生黃瑜瑾的吃飯習慣。

從疫情防控開始,

她勤於下廚,廚藝大增,

此外,一家人的飯桌上

也悄然發生變化:公勺公筷


“以前我們家也會偶爾使用公勺公筷,但並不成為約定成俗的習慣。但經過這次疫情,我們現在一日三餐都養成一菜一筷,一湯一勺的就餐習慣。”黃瑜瑾說。


公筷公勺、戴口罩、勤洗手……疫情當前,肇慶市民養成了這些好習慣


公筷公勺、戴口罩、勤洗手……疫情當前,肇慶市民養成了這些好習慣


單位飯堂用餐新風尚單獨吃飯不交談


經過此“疫”,

不少員工在飯堂用餐時,

養成了吃飯期間不講話等良好習慣。


3月10日中午,在端州區一家企業,員工曾碧環代表部門從飯堂取回飯盒,然後由個人自行領取。她每次取餐前,都用消毒液對手部進行清潔。用餐在會議室,此前已做好通風,員工分散就座。


公筷公勺、戴口罩、勤洗手……疫情當前,肇慶市民養成了這些好習慣

▲曾碧環(右一)與同事就餐時保持安全距離,雙方不說話。西江日報全媒體記者 嚴炯明 攝


用餐前,

曾碧環用75%酒精對桌面和椅子進行噴灑消毒,

做足清潔工作後,她才脫下口罩就餐,

用餐期間也沒有與同事進行交談。


公筷公勺、戴口罩、勤洗手……疫情當前,肇慶市民養成了這些好習慣


傅瑤是肇慶端州供電局職工,

以前習慣於在單位飯堂就餐,

現在飯堂不開放,

只能在自己辦公室用餐。


每次取餐回到辦公室,她首先對手部進行清潔,然後用75%酒精消毒桌面,餐餘垃圾也按照規定投放到指定回收點。往日,單位飯堂內就餐一張桌子最多坐著5位同事,現在在辦公室內就餐,同事間自覺保持一米以上距離。

公筷公勺、戴口罩、勤洗手……疫情當前,肇慶市民養成了這些好習慣


公筷公勺、戴口罩、勤洗手……疫情當前,肇慶市民養成了這些好習慣

▲端州供電局飯堂員工正在打包飯菜讓職工拿回辦公室就餐。 西江日報全媒體記者嚴炯明攝


市民出行多了些防備工作開車前先用酒精消消毒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事態持續好轉,

公共場所的人流量也逐漸增加。

記者觀察發現,出行的人群基本都戴口罩,

相互間保持著一定距離。

這似乎成為了一種習慣。


公筷公勺、戴口罩、勤洗手……疫情當前,肇慶市民養成了這些好習慣


▲市民戴口罩出行。西江日報全媒體記者 吳威豪 攝

陳芯燕是一名社工,疫情下仍然堅持開展各種社會服務。她之前主要是乘坐公共汽車出行,如今改為了騎行電動自行車或者乘坐滴滴。“自己騎車,感覺更加安心。”陳芯燕表示,由於服務過程中會接觸更多的人群,所以每當回家,入屋時首先向手部、揹包、手機等噴灑酒精消毒,然後把外套、鞋子放置在專門區域。對於不是很厚的外套,會直接放在洗衣機裡清洗。

公筷公勺、戴口罩、勤洗手……疫情當前,肇慶市民養成了這些好習慣


公筷公勺、戴口罩、勤洗手……疫情當前,肇慶市民養成了這些好習慣

▲市民戴口罩出行。西江日報全媒體記者 吳威豪 攝


黃三梅是一名退休人員,住在城東街道閱江社區江景花苑小區,平時外出主要場所是農貿市場。附近不遠處有多個市場,她通常是步行前往。“看到人特別多的時候,我會避開,等一等或者直接繞路走。買東西時,一旦接觸過東西,我會第一時間找地方洗手,彷彿更加潔癖了。”黃三梅表示,以前洗手洗得比較簡單,過過水就算了,現在很注重洗手,基本上按照七步訣進行。

公筷公勺、戴口罩、勤洗手……疫情當前,肇慶市民養成了這些好習慣


戰疫一線工作人員戴四層手套搞清潔


在戰“疫”工作中,一線的工作人員

形成了良好的自我防護習慣,將病毒“隔離”。

3月9日上午,記者來到端州

一家安置集中隔離人員的酒店,

採訪戰“疫”人員的工作情況。


公筷公勺、戴口罩、勤洗手……疫情當前,肇慶市民養成了這些好習慣

▲韓汝池在詢問隔離人員情況。西江日報全媒體記者 楊麗娟 攝

韓汝池是端州城西社區服務中心副主任醫師,正準備與同事上到酒店6樓,瞭解隔離者的身體狀況。他們在做好一級防護的基礎上,增加多一個Kn95口罩和一雙手套,並戴上護目鏡、腳套等。“隔離人員最多時超過130人,忙完要三四個小時,裡外衣服全溼透,護目鏡也變得朦朧。”韓汝池說,因出汗和長期戴護目鏡、口罩等,在皮膚上勒出一道道痕跡。

公筷公勺、戴口罩、勤洗手……疫情當前,肇慶市民養成了這些好習慣


記者看到,

韓汝池和隔離者溝通時,

始終保持著一定的距離,

測量體溫後,安慰他們調整心態。

“部分用過的醫療防護品,要進行消毒等。”

韓汝池對記者說道。


公筷公勺、戴口罩、勤洗手……疫情當前,肇慶市民養成了這些好習慣

▲韓汝池在做登記工作。西江日報全媒體記者 楊麗娟 攝


酒店清潔工李麗婷,

她戴著手套、口罩,穿著高位水鞋,

對走廊進行清潔、消毒。

據她說,平時搞衛生只戴一隻手套,

現在她戴了4層手套,

如果進入隔離人員的房間清潔,

更是防護升級,要穿上雨衣等。


公筷公勺、戴口罩、勤洗手……疫情當前,肇慶市民養成了這些好習慣

▲李麗婷在做好防護下搞衛生。西江日報全媒體記者 楊麗娟 攝

在該酒店還有黨員志願者,負責送飯給隔離人員,為他們提供生活便利。市生態環境局黨員志願者冼智恆是其中一個。他告訴記者,為了做好防護,他每次送餐時都不與他人接觸,直接將盒飯放在房間的凳子上,後按門鈴提醒,並以最快的時間完成這項工作,做完後對全身進行消毒。

公筷公勺、戴口罩、勤洗手……疫情當前,肇慶市民養成了這些好習慣


西江日報全媒體記者 潘粵華、夏紫怡、

嚴炯明、吳威豪、楊麗娟

通訊員 楊玉林、杜文廣

校對 林雪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