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里雍正为什么愿意戴个金黄色的假发画像?有什么隐含的意义吗?

青灯问史


之前看《雍正王朝》时,总是觉得郎世宁给雍正皇帝画画像,这个场景非常的有趣,雍正皇帝顶着一头金色假发,身穿皇帝的龙袍,这种中西结合的打扮非常滑稽,显得有些不伦不类,和皇帝这个不苟言笑的严肃身份形成了强烈的反差,那么雍正皇帝为什么会有这样特殊的打扮呢?

在古代中国和西方的交流一直都没有停下来,开始交流比较频繁是在明朝晚期,在清朝建立之后,顺治皇帝到乾隆皇帝统治期间,清朝都有雇佣外籍大臣,他们主要把西洋的医学,宗教,天文学等相关知识传进了中国,其中一些还很受清朝皇帝的器重,比如利马窦,汤若望。

这些传教士传播进来并不只是科学,宗教,还包括了西方的一些流行元素,也就包括了假发,因为在古代的西方,有一些人认为,掉发是非常恐怖的,为什么呢?他们把掉发视为了被恶魔诅咒,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才出现了假发,中国古代一些非常夸张的发式其实也有一部分是假发。

假发在西方开始流行是从十六世纪开始,对于国家司法人员,假发可以彰显他们的权威,对于参加宴会的女性,假发可以盘出不同的发型展现魅力,随着西洋传教士来到中国传教,假发这个西方的流行元素也被带进了中国,当然了,普通百姓是没有机会去尝试一下的。

而《雍正王朝》中,雍正皇帝也戴上了这种金色假发,让画师为他画像,而这里有一个背景,那就是雍正皇帝稳定住皇位之后,开始逐渐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新政,但是在推行新政的过程中,雍正皇帝遇到了巨大的阻力,这时他需要向文武百官表达一下自己的态度。

这种西方的发型代表的就是一种新的文化,而皇帝主动尝试金发画像,代表的就是对新事物的接纳,而雍正皇帝代表的是皇权,国家,前面也说过在西方国家,司法人员带这种假发,也是彰显权威的一种方式,雍正皇帝带着金色假发,也是在彰显自己的皇权和至高无上的权威

另外雍正皇帝对新事物的接纳能力还是很强的,比如就有雍正皇帝带眼睛的场景,清朝皇室定期会举行涉猎活动,雍正皇帝也曾经用火枪打过猎,一些宫廷画中也留下了雍正一些想象中的生活场景,比如打虎图,弯弓射孔雀图,我们也能看出来雍正皇帝是非常结地气的。

所以雍正皇帝带上金发画画像,首先是他能够接受新鲜事物,其次金发也代表了雍正皇帝作为国家统治者的权威,最后雍正皇帝也是要通过这件事,告诉文武百官,自己要将新政推行到底的决心。

我是玄坤,一个热爱并不断学习历史文化的求学者,每天一点分享,期待着朋友们的关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学习,感谢各位阅读!


玄坤文史


雍正一辈子都在赌气,我们看雍正的生平,其实也觉得挺糟心的。

我们知道,雍正的爷爷顺治皇帝,6岁就登基了;雍正的爹康熙8岁也登基了。但到了雍正这里,40岁才登基。这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可能有清一朝,在雍正之前,其他人是没什么做太子的经历和经验的。缺乏皇帝偶尔的指导,而雍正自己平时也不敢和王公大臣走的太近,毕竟中央集权到了清朝,谁当皇帝是写在密诏里,放在“正大光明”牌匾后面的。

所以雍正夹着尾巴过了40岁生日,才迎来登基。

结果别人当皇帝日子都过的特别自由,想干嘛干嘛。但在清朝的制度下,雍正每天的就是批奏折,批奏折,批奏折,啥也干不了。

按照史景迁大爷的说法,康熙老爷子60岁的时候,没事了还能去打猎,而且收获颇丰,结果到了雍正这里,他连打猎都不擅长了,那怎么办呢?

简单的说:找乐子。

比如有人说,清朝不是正宗的皇帝啊!这事情放在顺治那里,直接就上文字狱了。

但雍正就不。

开始搞辩论赛,还搞的有声有色的,最后把大家的观点编成了一本《大义觉迷录》——后来啊,这本书就被乾隆当成禁书了。

雍正的另一个爱好就是cosplay。

除了带着假发的洋人以外,雍正还cos过农夫、武松、沙和尚、道士、佛祖……所以某一幅画真的没什么深意,就是心血来潮,就是自己想闹一下,好像这样也没毛病。

反正你是皇帝,还能把你怎么着了?







酒骑风


康熙时期,大量的洋人和传教士涌入中国,带来了很多洋玩意,很多都流入到宫中,比如座钟,皇宫内就收藏了很多。实际上,到了雍正时期,清朝实际上已经开始落后于西方的发展,但有意思的是双方都不知道,所以仍保持着互通。有两名法国传教士来到清朝传教,在当时外来传教士要通过官府的允许,于是这两人就被带去见雍正,这时的雍正就穿着西洋衣服,带着洋卷发,脖子上还带了领结,嘴上贴了八字假胡,带着一副眼镜,不仔细看以为是个洋人呢。待两位传教士走后,雍正找来了宫廷画师郎世宁画了这幅画,保留在宫中。

雍正对于西洋的新鲜事物并不讨厌,他也收藏了很多西洋钟表,经常赏赐给阿哥和大臣们。我们都知道雍正是位勤劳的皇上,经常批阅奏折”知道了“到深夜,自然眼镜近视或是老花眼,听说西洋有种叫眼镜的东西,可以帮他看清字,找洋人定做了很多眼镜,有水晶石的,有玻璃的,眼镜框都是纯金的。

虽然雍正很能接受西洋玩意儿,但是他却驱逐传教士,他为什么要驱逐洋传教士呢?主要有两点原因。

第一、康熙时期,罗马教皇曾发布禁约,严禁中国教徒尊孔祭天,所以康熙也颁布了诏令,只准承认中国礼仪的传教士留在中国。在雍正时期,也同样颁布了此类诏令。

第二、西方天主教在清朝的信徒越来越多,康熙末年达到了三十多万人,并且活动频繁,传教士宣扬的是人人平等,这对于封建君主和贵族们是大逆不道的思想,同时地方有举报传教士借教堂之名敛财的情况,所以雍正决定驱逐传教士。

综上,我们能看出至少在雍正时期,并不是完全闭关锁国和排外的,尤其是皇帝对于接受新鲜事物的热情是非常高涨的。对于如此新潮的雍正,你是怎么看的呢?欢迎留言评论。

我是薄面贫生,感谢您的评论和关注。


薄面贫生


意大利传教士朗世宁曾在做康雍乾隆三代宫廷画师时,曾不惜笔墨,大篇幅地记载了雍正皇帝的生活轶事。

在朗世宁的眼里,雍正简直就是个工作狂人,每日朝九晚五的伏案工作。如此勤勉的作风,以致让他一度难以理解乾隆却为何是个及时行乐的帝王。

雍正皇帝修佛,却又偏偏爱吃肉,特别是鸭肉、驴肉,他常说“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



他的价值观十分独特而又有趣,就连休闲生活也与旁人不一致。那时候,皇帝实际上大多数时候已经搬出了紫禁城,到了圆明园里办公。雍正皇帝最喜欢纵情于山水之间了,只是与他的儿子乾隆不同,他的山水是自己亲自操刀设计的圆明园的一亩三分地。


雍正年的时候,圆明园的金碧辉煌与壮丽,还远比不上乾隆朝三分一,但是雍正却是能常常一个人在这里面玩得不亦乐乎。

雍正皇帝修佛,性喜静,经常在圆明园搞角色扮演。

或冥想苦修的禅师。

或放荡不羁地醉酒诗人。


或隐匿修仙的道士。

或松下琴瑟的雅士。


或樵夫,或钓叟,或摆渡。地点也颇具中国古人文人雅士高山流水之风,或怪石嶙峋之间,或瑰丽松柏之下,或缥缈湖泊孤舟之中。

并且衣着也都很考究,如果不是知道他便是大清朝的雍正皇帝,便很容易便信了。

雍正每次搞角色扮演,必定会拉着朗世宁给他做画,留待后世观摩。

可见,二月河老师《雍正王朝》里面对雍正这个戴金发的刻画,并非乱点一通的,而是有考究的。雍正思想前卫,活跳,总能够很乐意第一时间接受新事物,并且亲临其境。




当时的金发,对于欧洲人来说,都是大权贵人的发饰。雍正那些小心思,都在二月河老师的笔里了。


不书


《雍正王朝》里面,郎世宁为雍正画像的时候,除了穿着龙袍外,就是戴着金黄色的假发,给人一种不伦不类的感觉,可是雍正似乎并没有感到抗拒,没有画完,还嘱咐等他有空了继续画完。

雍正此举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吗?让我们一起来分析分析。

1.假发并不稀奇,假发流行皆因时尚。如果有兴趣的朋友,可以通过度娘对假发的定义进行查询,你会发现,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假发起源于很早很早。从假发的起源到发展,各种史书上都有迹可循,可谓假发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一起在发展。无论是平头百姓还是王公贵族,对假发的热爱从未间断。为什么假发如此流行,如果按照现在的用词来表述,就是两个字:时尚。不要认为封建社会就没有时尚,时尚自古有之,时尚之流行,在于人类对于美的感悟和喜爱,假发,作为时尚的一部分,流行于各朝各代正常不过。《雍正王朝》虽然是一部正剧,雍正戴个假发玩儿玩儿与假发时尚流行并不违和,想必是当时金黄色的外国发套在中国流行,所以雍正也戴戴试试。

2.彰显皇室风范。当然,雍正不是平头百姓,一定不会戴一个普通平民使用的假发在宫中显摆,郎世宁从国外来,带来的画风必然也是欧洲皇室的画风风格。雍正所戴的金黄色假发,据我查证,正是当时欧洲皇室流行的假发发饰,大家可以在度娘上搜索,雍正时代,大概欧洲皇室很多贵族画中,都有这种假发的身影。所以,郎世宁在给雍正画画的时候,为了表达身份和地位的尊贵,也戴此种假发。

3.凸显雍正改革家的风范。如果看二月河原著小说,你看到的是一个阴毒严苛的雍正,如果你看电视剧《雍正王朝》你看到的是一个极具改革精神的改革家。雍正不是保守派,对世界充满好奇感,是一个爱接受新鲜事物的皇帝,而历史上真正的雍正也是如此,作为改革家,雍正戴上西洋的假发,是要向世人展示,他对改革的信心和坚持。其时正值雍正的改革新政进行得如火如荼,保守派与清流,以及大官僚大地主阶级不断制造改革的阻力,已经令雍正焦头烂额,但是雍正对改革的意志是坚定不移的,谁也别想因此而破坏改革新政。不要小看一个假发,一次画像,从这个细节就可以充分表现雍正的决心。这也是这部剧之所以成为经典的缘故,这绝不是一个毫无用处的镜头。

这个镜头虽然不比其他情节更具内涵,但是其中隐含的意义非凡,是非常暗和整个《雍正王朝》主题的。


青灯问史


雍正皇帝是一个矛盾的人,他清心寡欲,参禅修道,又有颠覆传统的特立独行。他大刀阔斧地改革,坚持多民族国家,接纳西方文化。



雍正不墨守陈规,他喜欢西方文化,不排斥西方的服装,他戴眼镜,他戴西方的假发套。他特立独行的性格,让许多官吏瞠目结舌。



雍正带着金黄色的假发套的画像,在今天也是令人吃惊的。雍正的大一统思想,包罗万象,他认为满人,汉人,蒙古人,以及远在万里之外的西方都是大清子民,他可以穿这些人的民族服装。雍正还穿着蒙古服装,画过像。雍正的心胸之大,不愧是大清皇帝。



雍正皇帝节俭朴素,他喜欢的瓷器大多是白色,图案简单,不像奢华的皇帝反而像文人雅士。



雍正登基前,自称“天下第一闲人”。每天吟风弄月,“洗竹浇花坐钓台”。因此他的画像有樵夫,有渔翁,有摆渡人,有道士,有书生。



雍正还有狩猎的情怀和侠客的情怀,因此他有一幅穿着西方侠客服装的打虎图。



雍正皇帝爱穿西装,体现了他开明,豁达,不食古不化的个性。

润杨阆苑恭候您多时了!欢迎关注转发!


润杨阆苑


雍正是清朝的历史上第五位皇帝,也是最勤勉的一位皇帝,他在位短短十三年,留下朱批的字数加起来有1000多万字,在那个完全靠手写的年代,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雍正接收康熙的是一个国库空虚的烂摊子,而他死后,留给乾隆是一个国库充盈的国家。

在影视剧中雍正被塑造成一个心狠手辣,冷酷绝情的铁血君主。其实 ,历史上雍正还有他可爱的一面。



在今天的故宫博物院,收藏了许多雍正画像,大多是衣带飘飘,一副儒雅之时的装扮,当然也有金发盖头的西洋装束。从中不难看出,当时的清朝远非我们想象那么封闭落后。清朝初期为了强化统治闭关锁国,为了让汉人臣服,又实行残酷的剃发易服。到雍正时,政权已经稳固,服饰没有清初那样严格要求,对外交流也逐步放开,中国的茶叶、瓷器、丝绸通过海路走向世界,西方的传教士也纷纷来到中国。


做为清朝最高统治者雍正,不仅对汉族的文化、服饰情有独钟,对传教士带来的钟表、假发等物品也充满了好奇与喜爱。他头戴金色假发的画像,从一个侧面印证那时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深度与广度,说明雍正不是一个妄自尊大、自以为是的人。假如雍正多活十年,中国的历史也许会是另一面,他一定会像彼得大帝那样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与生产力,让清朝跟上世界发展的步伐!可惜,他在位时间太短了,而他的儿子乾隆太过排外,处处以天朝大国自居,最终,让清朝落伍于世界,让领先世界一千年的中国走进一个封闭落后的死胡同。


洛水清风


雍正皇帝是一个另类的皇帝,一般的皇帝除了处理军国大事,还喜欢享受生活,并不把皇帝的本职工作当作主业,都是把皇帝的本职工作当副业,把吃喝玩乐当主业。

雍正正好相反,完全把皇帝的本职工作当成自己的主业,其他的优游燕乐当作副业,而且是很少的副业。雍正一年只给自己放三天假,分别是冬至、除夕和他自己的生日,由于十分勤快,所以雍正在位十三年朱批过的奏折有360卷之多。

这样一个勤劳的皇帝,有没有自己的业余爱好呢?这个工作狂一般的皇帝是有业余爱好的,比如他喜欢台湾的西瓜,不是看的是吃的,他自己曾经在夏季中过暑,所以他非常喜欢吃西瓜,他还特意把北京的西瓜子赏赐给福建官员,让他们带到台湾去种。

因为雍正喜欢台湾西瓜,所以福建的官员每年都会进贡。这是个很热爱生活的皇帝呀,在大热天一边批阅奏折,一边吃着西瓜,这也是一幅很有趣的画面嘛。

除了吃西瓜之外,雍正喜欢鼻烟和鼻烟壶。雍正和他后世的子孙不一样,他厉行禁烟,在国内大力禁止种植和吸食鸦片,所以那个时候的大清王朝,还是很有一番生机勃勃的气象的。

虽然他禁止民间种植和吸食烟草,但是他自己却非常喜欢鼻烟和鼻烟壶。鼻烟壶是一种流行在官僚贵族阶层的,一种兼具实用性和观赏性的器物。当年袁世凯到上海去找他的老师谋职的时候,没直接找老师而是先到“带颜色的院子”去了,和一个叫吕商英的女人一见如故,整天厮混在一起。

虽然说是厮混但是这两个人都是琵琶高手,也算是知音了。后来袁世凯床头金尽,就把祖传的一个鼻烟壶卖了,买主竟然和他的老师认识,见到了这个鼻烟壶以后知道袁世凯到了上海,于是找到了袁世凯,把袁世凯狠狠的教训一顿,然后让袁世凯在他家中读书,后来这位老师帮袁世凯赎回了鼻烟壶。

雍正不但喜欢鼻烟壶还自己定款式,下令清宫造办处制造。康熙皇帝收到过两广总督进贡的水晶眼镜,赐给雍正一副,所以雍正喜欢戴眼镜,因为视力不好,加上要批阅的公文太多,所以戴眼镜既是爱好,也是必需品,清宫造办处为雍正皇帝专门制作的各式眼镜达35副之多。

雍正还指示造办处专门制作玻璃平光眼罩,给建造房屋的泼灰工匠保护眼睛。在清朝皇帝中还有一位喜欢眼镜的——末代皇帝溥仪,溥仪在伪满洲国时期就有43副眼镜,把他的前人比下去了。

除了这些爱好,雍正皇帝还喜欢养狗,喜欢化妆。这些都是一个封建君主的业余爱好,他能处理好当皇帝和个人爱好的关系,在位期间完成了大量的工作。

当这些工作让他疲倦的时候,他也会给自己找一些开心的事情,比如说化妆易服,让画师画下来,北京故宫博物院保存着《雍正行乐图》,记录了这个勤奋的皇帝休闲的场景。


小小嬴政


这画恐怕是一副油画,外国人画的。要不大清国剪头发扎辫子尚来不及,还戴什么假发?不仅是假的,而且是金色的。放在大清国这是不伦不类的蔑祖行为。是不允许的。但又画出来了,有一点则是肯定的雍正被忽悠了。被忽悠是自我膨胀了。天朝皇帝,番邦没见真容,那画一张也行,并且要符合番邦异域的审美习惯,借鉴外国国王皇帝的装束服饰。经过这样忽悠,雍正果然要以大清帝国的皇帝真容俯视番邦,供人瞻仰。于是外国画师扣门而入,操作起来。成了具有外国服饰元素的中国皇帝的画像。

另有一说,说吕四娘潜伏宫中,割了加班的皇帝的人头,跑出宫去,不知所踪。宫中发现皇帝无头有身。惊骇,又不敢声张。雍正生前又少有画像。由于需要,就请中外的人来画。这一画,各式版本各种风格的都有。这里面恐怕就有这么样的金色假发的一桢画像恐怕也是有的。





劉一千五


在《雍正王朝》中,雍正戴着金黄色的假发,让郎世宁给自己画像。虽然只是一个看似不经意的镜头,但是内涵却意义深远。


《雍正王朝》的主题是改革。而决定改革成败的不单单是坚强意志,还有高屋建瓴的视野。雍正究竟站在什么高度去改革?

雍正头戴欧洲皇室流行的金色假发,身穿龙袍,这种打扮,实际上是改造过的。

他的原型是雍正的一副完全的欧洲皇室风格的全身画像。这幅画像中,雍正除了一张面孔是东方的之外,其余都是西方的打扮,关键穿着这身服饰大虎,颇有创意。


这幅打扮曾经令困囿于成见中的儒生仕子们诟病,喻为不伦不类,有伤风化。堂堂天下之君,竟然仿效西方苦寒之地、蕞尔小国君主的穿着打扮。这是天朝上国的儒生们无法接受的。

然而我们熟悉的清朝到了中期,清朝皇室各种愚昧颟顸。视文明于不见,固步自封,一切都遵循祖宗成发,愈发脱离世界文明。才有了晚清失去的20世纪。

”头戴假发,身穿龙袍”这实际上是在说明雍正的改革虽然有高度,但是仍然是属于对封建制度本身的改革。


但实际上这个并不能怪雍正。雍正戴假发,已经说明了他具有国际性视野了。但是当时的世界真正发生剧烈变化的是乾隆时期,也就是说雍正死的过早了。

《雍正王朝》里有一个雍正年间的“火器”改革,并未被提到,但就当时而言,整个清朝对“武器”的最大规模代际革新,除了”洋务运动”李鸿章主导的那次以外,雍正朝的这次革新是清朝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所以雍正在他当时的历史处境之下,完成了自己可以完成的历史使命。如果假他以时间呢?


无疑改革是需要付出代价的,雍正的改革,付出了自己几世骂名的代价。却让清朝又雄居世界60年。如果乾隆也能坐下来画一副戴假发穿洋服的画,晚清就不至于那么悲惨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