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几年的师专是什么水平?

typ1580402090


本人是1989年高中毕业的,这一年高考连师专都没考上,对于师专还是有一定的了解。可能有人认为师专不就是一个专科学校吗?根本看不上眼。但我要说,当年能考上师专的高中毕业生,成绩真的非常不错了,按同等比例算,他们现在参加高考是可以考取211大学的。

一、八几年师专毕业的大都可以教高中。记得上高中时,我们上的是一所农村高中,我们年轻的任课老师大都是零陵师专等毕业生,这些老师还是比较好的,而那些更老的老师,可能连这个大专学历都没有。偶尔有两个本科毕业的,那是当作学校的宝贝一样,比如我们的生物老师就是湖南农大毕业的。后来复读到当年市里最好的高中,依然有不少师专毕业的老师,并且最牛的物理老师就是零陵师专毕业的,是全地区的王牌物理老师。所以说八几年师专毕业生水平也是相当不错的。

二、八几年的师专也非常难考。我89年高中毕业时,高考成绩是495分,全部总分是710分,也就是语文和数学各120分,物理、化学、英语、政治各100分,生物70分。当年湖南的中专录取分数线是497分,所以我是没达到中专录取分数线的。而当年的零陵师专录取线也不高,虽说是专科,但实际录取分数线比中专线高不了几分就可录取,比专科录取线要低,属降分录取。我们就以1985年为例来说明,这一年总共录取62万中专、大专和本科生,对照2017年高考数据,全国211录取46万,一本录取114万。考虑到当年人口基数比现在更大,高考录取62万人相当于当年同龄人口的2.5%左右。不夸张地说,当年能够考取师专的学生,如果放在现在,基本上是可以考取211大学的。

之所以连师专也考不上,是因为当年的大学教育属精英教育。首先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都有淘汰。一方面那时经济条件不好,大家对教育不够重视,所以缀学的特别多,留级生也特别多。不像今天九年制义务教育,当时能上初中的占比不过60%,而能考上高中的初中毕业生又只有30%。当时有一段时间高中毕业高考前有一次预考,如果成绩不好,就没有资格高考。因此能够考上师专的学生绝对是当时成绩非常拔尖的高中毕业生了。

三、师专毕业后出了不少能人。由于当年高考大都是考分没出来前填高考志愿,有些人为了保险起见,就是成绩很好,也可能填报师专,而这些人智商很高,能力很强。比如零陵师专毕业的欧阳晓平,就是这其中的杰出代表。1983年,欧阳晓平从零陵师范专科学校物理专业毕业,主动要求到新疆做了一名中学教师。后到西北核技术研究所实验核物理专业硕士学位;2002年7月,获复旦大学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专业博士学位;1999-2000年,ORNL橡树岭实验室访问学者;2004-2006年,清华大学核科学与技术专业博士后。2009年获全国“发明创业奖”特等奖及“当代发明家”称号,入选总部科技“领军人才”。2011年晋升少将军衔。2013年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四、当年的师专大都升格为本科大学了。比如零陵师专现在升格为湖南科技学院,比如岳阳师专现升格为湖南理工学院,都属于本科层次招生,并且不再是单一的培养师资的大学,而是更综合的大学了。

大家觉得八十年代时的师专怎么样?当年能考上师专的学生如果现在参加高考能考上一本吗?欢迎大家留言交流。

良心老师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回顾一下80年代师专录取分数,本人师专85级的,88年师专毕业,以85年为例,广东考区,全国理科卷满分670(语数各120.理化政英各100.生30),省重本线502.本科线473.专科线(汕头地区最高468.其他诸如惠阳,肇庆等地区.460),本人所读班级(以汕头地区考生为主),最高分的526.过重本线的有好多个,过473分的,彼彼皆是,你说属于什么水平,当年重本,普本,专科,省中专,地区中专,五个层次毛录取率是35%,考虑预考因素(高考前预考先涮掉50%左右),实际上五个层次总录取率也只有18%左右,那么对应在考生中的位次:重本1%,普本2%~4%,专科5%~9%(本人472分,大概位置在6%左右),省中专10%~13%,地区中专14%~18%,入读分数和名次在全省考生中位次中属前百分几?一比较就清楚,毕竟数据最有说服力。这个专科位次:5%到9%放在现在,大概可上一本(一些高分低录的甚至可上211或偏远地区的985)。现在毕业30零年了,当初10个宿友中,据说善始善终从教只有3人,其他的不甘愿屈从于命运安排,或从政,或弃公职下海,早已逃之夭夭,离开教育战线了,混得还算凑合


黄坤德


我是85年师范毕业的,我的同学也有考上师专的。那时高考报考师范专业降十分录取,还是专科,真不咋的,在现在大概应该考个普通本科吧,最多二本,重点绝对没戏。

这与后来成就大不大无关,高中文凭,初中文凭甚至小学没毕业又很有成就的多了。



仲乐175


八几年的师专是什么水平?

问这个问题的题主,应该好上了年纪的师专学校毕业的老师。这种老师是我比较佩服的一种款式的老师。

如果是现在的师专毕业生,可能一毕业就马上失业了:现在别说师专,就是本科师范院校(非公费师范生)的大学生,毕业之后在没有包分配工作的情况下很可能在就业方面存在比较大的压力,师范生在毕业后如果自己找工作,那和失业其实是没有多大的区别:我一个小学的同学,他读完师专之后没有包分配工作,一毕业就马上失业,后来他去工地搬砖,现在已经成为工地的一个小头目,他目前的待遇一个月好像有七八千左右。

而80年代的师专,有一个最大的“福利”就是国家包分配工作:只要你顺利从师专毕业,那么你就可以顺利成为农村中学老师。我记得我当年的那些初中老师,十有八九是师专毕业的。至于小学,当年要是有一个师专的毕业生来到某个小学任教,学校校长会激动到在校门口放鞭炮庆祝的程度。

在智力水平方面,80年代的师专毕业生和双一流高校的大学生差不多。

80年代的一批初中毕业生,他们参加中考之后的去向比较“诡异”:成绩最牛的学生,如果对教书育人比较感兴趣的话,他们一般会直接选择去中等师范院校去就读,成为中师生,毕业后直接“跳出”农门,捧上“铁饭碗”;成绩比中师生差一些的,才选择读读高中上大学(包括上师专)。所以,中师和师专比起来,前者的毕业生相当于985院校的大学生的智力,后者差不多相当于现在双一流高校的大学生的智力水平。

在考上师专的难度方面,80年代的师专毕业生和211高校的大学生差不多。

是不是所有的高中生都能考上师专呢?如果是现在的高考,我相信大部分高三考生考上师专基本上是没有多大难度的;但是换做80年代,如果你的成绩无法保持在班级top5之内,你想考上师专,那只不过是痴人说梦罢了。可以说,当年的高中生想要考上师专,难度和现在的高三考生考上211大学的难度是差不多的。

在知识层面方面,80年代的师专毕业生和现在的普通本科生差不多。

师专拥有大专学历,培养师专毕业生主要是为了和初中的教育教学工作实现“无缝对接”。大部分师专学校的学制年限一般是2年的居多,而在这短短的2年时间里,在所学知识的厚度方面充其量只能和普通“双非”(非985、非211)的知识层面差不多。所以,当年的师专毕业生,虽然个个智商不低,但是在知识层面无法和现在的985、211大学生相媲美的。

朋友们,你身边的老师有没有是当年的师专学校毕业的呢?


微雨润苗


我是八五年师专毕业的。考上大专以上的人,有一雅称“天之娇子”,在当时很有成就感!记得与从小读书的一帮人(我们是县城的),能读上初中也就七成左右吧,读上高中也就两成左右,全班只有我一人上了重点高中。到了高考前,还要参加预选考,我所在一中(全县最学府),还淘汰了几十人,只有八成多的人有资格参加高考,普通高中更少了。那一年高考,记得我们县有一百六十多人考上大专以上学校,我们县可是一个有一百多万人口的大县,当时的高中有三十多所,应届毕业生好几千人。能考上大专是很不容易的,真是千军万马挤过独木桥!


用户8084828515258


我是84年上的是师专。那时,学校管的不严,主要在于自己对自己的要求。那个年代考上大学的,都是苦读出来的。学校不给我们补课,但我们自己找题做,去老师办公室找老师问。学校周六周日不上课,我们在周末跟平时一样,不过是自学而已。早起晚睡,跟现在的高中生读书没区别。可以说,考上大学的同学们,都是自我管理出色的,苦读出色的。


天涯00173


恢复高考是1977年,当时能考上大专以上的大都是老三届,因为这些人上学时学校教学还正常,基础扎实。且能读老三届学生也不多。我是78年上的中师,记得当时的上线率在百分之六左右包括大中专。但各地情况不同,录取率差距很大。后来这些年,高考录取率逐年上升,学校恢复正常,能考上师专的学生应该是优等生。但各地情况不同,八十年代初中期,我所在的地方,特别是农村,中考首选是中专中师,因为上中专中师就能分配工作。因此最优秀的学生首先上了这些学校,二流的才上重点高中。那时的高中能考大学也能考中专中师,不过能上师专水平也算不错的了。


潇潇雨1958


应该最起码算是一本吧。八十年代我们县只有一所高中,当时我们88届文科两个班,每班大约七八十人,当年每个班考取约十几人,包括本科专科和中专。考取的比前几年算是多的,因为这一年师专扩招。那时学生没有现在这么累,该玩的玩,该学的学,虽然知道考取了就有饭碗,但因为学生贪玩,家长只是嘴上说说实际不问事,老师也是顺其自然,所以能考取的也算是百里挑一了吧。


虹耀86128386


我认为相当于当今的双一流学生。我88年的师专生,高考462分。那时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录取率都在五分之一左右,高中考上大学的录取率更低。当时的师专生,个人素质,学习能力都很高,但由于时代的限制,眼界和知识不如今天的双一流学生。


亚运世博


其实中国的高考一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都是十分艰难的。之后的不包分配了又扩招了就不算很难了。那么,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之前的高考难到什么程度呢?那我们就以中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学校和学生升学情况来慢慢的说道说道。

一、小学升初中。

那个时候,上世纪五、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就知道,还没有实行义务教育,小学升初中也要通过考试录取一次,录取的范围以区镇为单位,而且那时每个村(当时叫大队)基本上都有一间小学,规模每级有大约一二个班,有些甚至每年级有好几个班,而且在小学阶段只读到五年级毕业,所以竞争压力还是很大的。那么,当时的小升初难度大不大?说大也不大,说小也不小。这么说吧,按一般的招生比例,在农村的一个大队的学校教育质量不是很好的情况下,小升初每班也只不过几个人,也就是说,堂堂一个大队升初中的学生也就才几个到十来个不等,且当时农村一个大队的学生人数一定是比现在农村的一个村的学生人数要多,所以当时大多数农民子弟只要小学一毕业,就回家务农了,升学继续读书的机率是非常小的。可想而知,在当时农村学生升学的机会不是很大的。如果以一个村民组(当时叫生产队)为单位,有时每年只有一个把小学生能升到初中,甚至可能打白板。可想而知,当时小升初是比较困难的。并且,那时,从一年级到五年级,成绩不合格的还要留级。所以,在那时,一个学生不算很聪明而又不很努力学习的话,就一般的升学都是很难的了,更不要说一路畅通考上大学了。

二、初中升高中,师范,中专,中技。

考上初中之后,还要学习三年。这些初中生在那时基本没有笨的人,几乎没有学渣(当然后来你不努力学习,调皮捣蛋还是有可能变成学渣的,那是另外一回事了),因为毕竟被录取过一次的,不像现在,管他什么学生,一律赶上去读初中。三年之后,如果你考高中,只考两次,第一次预选,包括是师范、中专、中技的第一次预选。那么,这次的预选录取比例是多少呢?按当时的一般应届毕业生(因为也有一定的补习班级)班级来核算,第一次预选平均至少要刷脱三分之二左右,有些班级甚至要刷脱更多,只有几个能通过第一次预选。然后是第二次预选。第二次预选是初中升高中的考试,同时也是升师范、中专、中技的第二次预选考试。这一次刷脱的人至少也要占一半。然后是第三次考试,升中师、中专、中技等。最终,把升高中、中师、中专、中技等的学生一起核算,按应届毕业生计算,大约每班平均只有十来个左右,其升学的比例是非常小的。

三、高中升大学。

新中国成立以后,高中最开始有几届是只读两年的,后来读三年。那么,高考有好难?那时除了初中考的中师、中专、中技包分配工作以外,高考能考上大中专院校的学生也是可以分配工作的。所以,每年国家招生的学生也是按国家每年需要多少在编工作人员来核算招生的。因而,每年招生的比例是十分少的。并且,每年的高考也是考两次。第一次预选至少被刷脱一大半,有些班甚至只留下几个。第二次决定性的考试,成绩特别好的很少的高中毕业班级,升学的比例大约也只占一半左右,一般大多数班级,升学的比例是很少很少的,一般每班也不过十个以内,甚至有些班级是空白的也有。可想而知,当时的高考是多么的难。

所以,九十年代中期以前的大学毕业生,从小学到高中,其决定性的考试就有小学一次,初中两次,高中两次,总共五次,层层筛选,而只要有其中任何一次不能通过,你就与大学无缘,更谈不上能跳出农门,而每次都要筛掉很大一部分学生,所以剩下的真的是精华中的精华了。就是在以前的皇朝时代的读书人要当官跳出农门,也才只有三次决定性的考试:考秀才,考举人,最后一次是考进士,就可以跳出农门了。还有一次殿试,理论上不是跳出农门的决定性考试,而是通过皇帝来考试决定状元、榜眼、探花的,可以不算它,那是读书人已经跳出农门可以候补等做官之后的再一次筛选精华中的精华。那么,现在的大学毕业生从小学到参加工作(指有编制的工作)经历了几次决定性的考试?也只有三次,这就有点相当于以前的八股考试了:第一次是初中升高中,只考一次;第二次是高中升大学,只考一次;第三次是大学毕业之后参加国考,考编制,不过这最后一次的国考的比例也是非常小的,有的岗位达到了几千比一,其难度还是相当大的。但是,作为当代大学生,考不上国家事业编制,也没有什么,毕竟现在就业机会很多。所以综合起来考量,现在的各级学生远远没有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的各级学生那样艰难,因为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的学生要经历五次决定性的考试,每一次都能决定你的命运。当然,现在的学生普通考试也很多,比如学期考试,小毕考,高中的会考等,但这些考试的压力基本为零,是不起决定性作用的。

所以,在九十年代中期以前的大学毕业生是很困难的,每一次升学考试都是决定其命运走向的考试,那种心灵折磨是一般人难以想像的。当然,如果是学渣类的学生,就没有必要经历这些折磨了。而现在的大学生,严格地说,如果你不想考编制,那么你可能一生只经历一次考试就够了,而这一次你考不起,好像也没有什么折磨的。那么,这唯一的一次考试是什么考试呢?那就是初中升高中的考试,这应该是最难最起决定性作用的考试。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只要你能考上高中,那么,你就有可能百分之百的能够读得到上一级学校,比如普通大专院校,高职等,其发展的平台是广阔的。只要你愿意读,好坏大学总有你读的,然后才考虑其他问题,发展的空间就很广了。所以,理论上说,现在的大专院校毕业生,严格意义来说,就只考一次决定性的考试。

所以,综上所述,八几年的师专甚至包括当时的中师生、中专生、中技生等,至少相当于现在的985或211类的师范院校的毕业生,按其比例来说,是所有学生当中极少的一部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