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陽三臺的水文化

推進水情教育讓黨群幹群口述歷史也是一種重要路徑,為迎接新中國成立七十週年,由川大青年志願者、成都馨雲公益基金會副理事長吳顯勇發起,四川大學溫故口述史協會專門負責實施,馨雲公益作民間資金支持,三臺縣委黨史研究室(地方誌辦公室)與縣水利局辦公室具體協同開展,一部《口述歷史在中國——四川省人民渠七期工程》項目正如火如荼地推進。

綿陽三臺的水文化


魯班水庫位於四川省三臺縣魯班鎮,是“先秦都江古堰”延伸工程。庫區有13平方公里水面,蓄水2.78億立方米,實現了川西北、川中地區三臺、射洪、蓬溪、大英、中江五縣63萬畝(其中:三臺灌面38萬畝)超過200萬人的糧農、飲水、漁業、生態效益。水庫以大國工匠祖師爺魯班命名,坐落於清代魯班廟和魯班橋上。這廟與橋是遠古春秋時期魯班到郪國、蜀國、巴國傳授土木工程技藝的重要地點,在漫長的歷史記憶中,這兒曾商貿繁華,如今卻是水鄉澤國,存留於後人記憶裡,也為新時代留下了耐人追尋的傳說。“興修水利惠子孫,一窮二白靠精神。”頗具天斧神功之作的魯班水庫灌區,是新中國一窮二白的歷史條件下,依靠三臺百萬人民自己的力量,實現了主壩標準化砌石40萬立方米,一座以條石堆砌的巨大人工湖,不僅雄偉壯麗,還有著生態迷離的秀雅。這無疑是三臺人民勤勞智慧的結晶。

《口述歷史在中國——四川省人民渠七期工程》項目主要圍繞“四川都江堰人民渠七期魯班水庫工程”來進行研究,對參加人民渠七期工程的建設者、搬遷戶進行深度走訪慰問,從而獲取大量的口述史料。通過口述採訪,更為直觀地去認識中國20世紀70年代都江堰人民渠第七期工程的修建過程,發掘出人民渠七期灌區背後的歷史內涵,並將研究視角延伸到文明史、政治史、經濟史、社會史等不同史學領域。吳顯勇表示:該項目分為實地調研、文獻閱讀與口述史採集、分析總結三個階段實施。川大的青年志願者們將對蒐集的文獻和檔案進行歸集整理,不斷深入地對口述歷史資源進行採集,更進一步完善三臺人民渠工程修建包括社會集體化時期在城鄉基層各方面的詳細史實,有效填充三臺現代地方史的一些空白,為民生水利事業包括社會發展提供借鑑,同時也為綿陽三臺現代黨史和地方史志研究提供真實材料。

都江堰人民渠魯班水庫灌區的水利建設口述歷史,有著不容忽視的水情教育史料價值和紅色記憶。這批年逾古稀的偉大建設者不僅提供了史料,還在搶救保護史料這一層面上具有重大的意義。川大青年志願者通過水情教育民間公益項目進一步加深對口述史的研究,切實發掘個體記憶,開發全民智力,培養廣大民眾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有助於魯班文化和灌區文明的保護傳承。據悉:《炎黃春秋》等知名媒體、雜誌已正式與《口述歷史在中國——四川省人民渠七期工程》項目約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