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水利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刘川电力提灌工程

在靖远县农业水利建设发展史上,刘川电力提灌工程是一块永恒的丰碑。


农业水利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刘川电力提灌工程

刘川曾经是一方神奇的土地,两千年前水泽丰沛,草木繁茂,先民们在此生存繁衍,留下了神秘的吴家川岩画。汉唐时期,著名的古丝绸之路从这里经过,在远去的驼铃声中,无数的商旅使团来来往往,踏下了中西文化交流的足迹。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虎豹口渡过黄河,行军至吴家川,遭到国民党马步青骑兵第五师马禄部和祁明山步兵旅的狙击,红30军267团与敌军展开激烈战斗,击退了敌人的进攻,踏上了西征的历程。20世纪70年代初,甘肃稀土公司在此动工兴建,成为我国重要的稀土工业基地。


农业水利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刘川电力提灌工程

翻过一页页历史的画卷,刘川这块土地留给人们并非都是美好的回忆。曾几何时,这里自然环境恶劣,干旱贫瘠,风沙肆虐,荒凉成了刘川的代名词。“山似和尚头,风沙吹倒牛,十种九不收,吃水贵如油。”这首民谣即为真实写照。严酷的自然环境条件,制约着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人们守着一方宽阔的土地,无助地承受着贫穷的困扰。渴望的田野,期待着雨水的浇灌,荒芜的家园,期盼着未来的开发。


农业水利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刘川电力提灌工程

群众的愿望就是决策者思考的方向,一个引黄河之水灌溉刘川的宏伟计划终于酝酿成熟,付诸行动了。1974年8月的某一天,定西地区收到来自靖远县的一份沉甸甸的请示信件,这就是《靖远县刘川电灌工程设计任务书的报告》。报告书中写道,兴建刘川电力提灌工程,不仅为了改变当地的生产条件,而是将目标确定在解决靖远县沿黄灌区人稠地狭的糜滩、北湾以及干旱山区的若笠、曹岘等地群众的生活问题,通过县内移民开发建设刘川,为更多的群众造福。


农业水利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刘川电力提灌工程

1974年10月,刘川电灌工程指挥部成立。虽然时值冬季,但是信心十足的老百姓们不畏严寒,走进石板沟,在山丘上挖窑洞,打地铺,饿了吃自带的炒面、干粮,渴了喝冰雪融化的水。在30公里长的引水线路上,布满了低矮的窑洞,来自移民区的900多民工,苦战三个月,做好了前期的所有准备工作。


农业水利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刘川电力提灌工程

1975年3月,刘川电灌工程建设正式拉开了序幕。由于受到施工条件的限制,工程的建设者凭着改变贫困面貌的雄心壮志,靠架子车、马车作运输工具,使用铁锹、铁镐、钢钎、大锤等简陋的生产工具,投入民工5000多人,历时四个春秋,终于完成了大量的土建工程。

在其后的岁月里,刘川电灌工程的建设经过了曲折的历程。由于当时急于开工兴建,对渠道路线没有进行地质勘探,勘测设计不正规,建设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难题,多次修改方案或重新设计。先后经历了初建、维修加固、续建、一次加固改建、二次加固改建,以及五个小提灌、两条延长段设计建设等过程。


农业水利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刘川电力提灌工程

1976年5月1日,刘川工程一泵站开始试上水。1978年5月25日,总干渠一至六泵站主体工程竣工,建成总干及南干渠道33.4公里,泵站11座,渠道建筑物130处,35千伏变电所3座,实现了总干五泵站开通上水。1980年6月,自总干七泵站至十泵站的建设工程开工,1983年9月25日,总干渠十级泵站全线通水。1984年10月15日,刘川电灌工程被世界粮食计划署列为2697粮食援建项目,计划三年时间如期完成。1985年3月至1986年12月,完成了刘川工程一次加固改建工程。1988年3月至1990年12月,实施了二次加固改建工程。

刘川电灌工程最初设计为六级提水,总扬程213米,提水量每秒3立方米,灌溉面积6万亩。省上批复中将其修改为九级提水,总扬程270米,灌溉面积扩大到7.5万亩。为此于1991年开始,实施了五个小提灌和两处延长段续建工程项目。1995年以来,陆续兴建小提灌工程,使其灌溉面积逐年扩大。


农业水利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刘川电力提灌工程

引来黄河水,浇出新绿洲。刘川电灌工程建设三十多年来,已经收到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成为支撑靖远地方农业乃至县域经济发展的坚强支柱。在靖远农业水利发展史上,刘川工程留下了一组令人振奋的数字,建成泵站22座,新建35千伏变电所3处,安装设备139台套,装机总容量1.38万千瓦。修建干支渠道23条,总长度112公里。架设输电线路17条,总长63公里,通讯线路45公里。开凿隧洞1875米,铸建渡槽、涵洞、倒虹吸等5525米。投入劳动工日1070万个,投资3642.8万元。先后从县内干旱山区若笠、大芦、石门等乡,人多地少的黄河沿岸乡镇,以及县外会宁、定西等地,移民安居2.5万余人。


农业水利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刘川电力提灌工程

水利建设给刘川这块昔日的不毛之地披上了绿装,使其以崭新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走刘川,务水地,已成为干旱山区老百姓的深情向往。今日刘川,已经成为一个生机勃发的新型灌溉农业区,林田交错,新居栉比,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国道109线刘(寨柯)白(银)高速公路、白(银)宝(积)铁路横穿境内,西去白银、兰州,东向宁夏、内蒙,南往天水、西安,交通便捷,四通八达。同时,还被确立为县域工业集中区,等待着开发建设。

刘川电灌工程,是农业水利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

靖远县平堡镇文化中心主任刘文清摘自杜树泽主编《靖远史话》 摄影 刘文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