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情,做一盞“逆行”的燈

戰疫情,做一盞“逆行”的燈


“你回來了嗎?”“路上還有車嗎?”


“沒有。”“有。”


昨日,19歲的鄭林濤翻閱著微信上與爸爸的最後一次聊天記錄,淚水奪眶而出。


1月30日零點,她的爸爸——滎陽市司法局社區矯正科科長鄭凱駕車赴卡點執勤途中突遭車禍,將生命永遠定格在了抗擊疫情的路上。


幾天過去了,而對於鄭林濤來說,爸爸離家時的堅定背影,依然清晰。


“都怪我,那天要是攔他一下,或者隨便找個事耽誤他一會兒,要他晚走幾分鐘,也不會發生這樣的事兒。”提及丈夫,鄭凱的妻子陳素平泣不成聲。


鄭凱走得太匆忙了,來不及和他最牽掛的親人、最親密的戰友道別。


45歲的生命,止步於這個本該闔家團圓的新春佳節裡。


1月31日,鄭州市委決定追授鄭凱 “鄭州市優秀共產黨員”稱號。習慣了謙讓的他,這一次,再也無法謙讓了。


“人生的價值在你的手中,只要你自己把握住人生的金鑰匙,人生的價值就會閃閃發光。”


這是鄭凱朋友圈裡的話,也是他的人生寫照。


戰疫情,做一盞“逆行”的燈


抗擊疫情

無畏勇士衝鋒在前


1月29日,農曆正月初五。


深夜11點,鬧鐘驟然響起,鄭凱立即從床上爬起,準備趕往約25公里外的10號防疫服務站。


“爸爸,你不是凌晨1點才交接班嗎?幹嗎走這麼早?”出發前,睡眼惺忪的鄭林濤問。


“天冷,咱們早點去,上一班的同志就能早點下班呀。”摸摸女兒的頭,鄭凱出門了。


這條他走了許多次的路,沒有人想到,竟是他最後一次走。


這方他無比熱愛的土地,沒有人想到,這是他最後一次執勤。


作為滎陽市司法局“黨員抗疫先鋒隊”一員,他一直奮戰在抗擊疫情一線。


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也是檢驗黨員幹部初心的考場。滎陽市司法局局長賈學軍告訴記者,在最危險、最關鍵的時刻,鄭凱總是衝在前面,他人很實誠,不怕困難,不怕嚴寒,主動要求值挑戰性最大的凌晨夜班。


同為卡點執勤人員的滎陽市司法局副局長王英濤介紹,全局負責的10號防疫服務站,位於中原西路滎陽和上街交界處。鄭凱的工作是疏導交通、人員登記、執勤人員調配等,還要配合做好體溫檢測、疫情處理等。“工作任務繁雜,但他從不叫苦。”


史忠輝和鄭凱在同一個科室,他說,從大年三十到出事那天,鄭凱一直在值班。


按照安排,鄭凱的值班時間是凌晨1點至7點,從家到卡點,20多分鐘車程,但他總提前倆小時出門,對工作非常負責任,替別人著想。


“每次交接班鄭凱都說,同事在寒風裡堅守崗位幾個小時了,他要早點去接班,所以每次都提前出發。”與鄭凱一同值班的司法局幹部崔立志說。


戰疫情,做一盞“逆行”的燈


22年堅守

默默無聞紮根基層


從22歲步入工作崗位,到倒在了去工作的途中,鄭凱在基層一線,足足幹了22年。


1975年12月,鄭凱出生於滎陽市索河街道辦一個普通村莊。1997年,他進入滎陽市司法局工作,是滎陽市政法系統出了名的“拼命三郎”,先後任劉河司法所所長、局辦公室副主任、宣教科副科長、司法鑑定科指導員、索河司法所副所長,直至2019年7月調任社區矯正科科長。


22年的從業經歷中,鄭凱不僅在工作上取得了成績,還有一些“傻傻的勁頭”讓同事們欽佩不已——


滎陽市司法局普法與依法治理科科長張瑜回憶,她和鄭凱在索河司法所共事近10年,印象最深的就是,有一次和鄭凱及兩名同事配合索河街道辦事處做居民拆遷動員工作,行至鄭上老城路段時,一戶居民家中起火,他們迅速趕往起火點,當了解到居民家裡沒有人,但有一個煤氣罐時,現場人員迅速後撤。


“當時消防隊員還沒到,我正著急。一轉眼,鄭凱已衝進著火的居民家中。”


張瑜滿臉是淚地說,也就片刻工夫,鄭凱和辦事處一名工作人員,拉著一個煤氣罐從火海中跑出,上衣已經著火。“我們趕緊上前將他衣服上的火苗撲滅,幸虧有驚無險。”


“我當時說:凱哥,你真不要命了,太危險了。”張瑜責怪道。


誰知鄭凱卻說:“如果煤氣罐爆炸了,不是傷人更多?”


王英濤告訴記者,鄭凱是真正的幹一行愛一行。2014年,在省司法廳組織的社區矯正卷宗評比中,鄭凱負責的索河所在滎陽司法局15個司法所中做得最好。


“2015年11月,鄭凱主持工作的索河所,榮獲司法部‘全國先進司法所’稱號,這項榮譽在當時是全局唯一,保持到了現在。”王英濤說。


戰疫情,做一盞“逆行”的燈


多辦實事

“服務百姓心裡就踏實”


在位於滎陽市政法街滎陽司法局斜對面,踏上四層鋼架結構的步梯,就到了司法局社區矯正科的辦公地點。


辦公室門口的名牌上,鄭凱的名字後面顯示“在崗”。


“在我們心中,凱哥就一直在崗。”史忠輝哽咽著說。


記者在鄭凱的辦公桌上,看到一臺筆記本電腦、一個工作證、一個寫著工作日記的筆記本,還有1月22日,局裡召開“防疫”工作的會議記錄。


字體乾淨、整齊、樸素,一如身邊群眾對他的回憶——


在索河,鄭凱為當地群眾做了很多好事實事。平時,群眾有事他從來都是隨叫隨到、到了就辦。


鄭凱常說:“多給群眾辦點實事,覺著心裡踏實。”


“有事情,找鄭凱”是當地百姓掛在嘴邊的口頭禪。在街道辦,同事或鄉親們都親切喊他“凱哥”。


熟悉鄭凱的人都知道,他善於做調解工作。社會上戲稱,調解是“沒權沒錢跑斷腿,不吃不喝磨破嘴”的苦差事,但鄭凱認為:“辦成一個事,心裡就覺得對得起這份工作,有成就感。”


老湯83歲,患癌症晚期,2016年春節期間暫予監外執行,按要求,老湯應該每週到索河司法所報到一次,但他年事已高加上身患重病,在這種情況下,鄭凱便經常去看老湯。


索河司法所工作人員李靜介紹,2017年夏天,她跟鄭凱一起去看老湯,途中,鄭凱突然把車停在超市門口,提了兩提奶。而和躺在床上的老湯嘮嗑後離開時,鄭凱又掏出500元錢,塞進老湯枕頭下面,“他心裡裝著老湯,這個事,老湯在心裡一直記著”。


翻開鄭凱的工作日記,上面有這麼一句話:“你心裡要是裝著群眾,群眾心裡就會裝著你。”


戰疫情,做一盞“逆行”的燈


戰“疫”路上

堅定身影像一盞燈


昨日上午,鄭凱的父親、69歲的鄭長明坐在自家客廳的沙發上,滿臉憔悴,眼圈通紅。“1月30日下午我還見兒子了。他說想吃雞蛋韭菜粉條菜角,我去買好菜,他媽媽做好,我讓他帶走時,叮囑他注意身體,誰知再也見不到他了……”說著,鄭長明老淚縱橫。


鄭凱是鄭長明唯一的兒子。


在鄭長明眼裡,“鄭凱是個好孩子,老實孩子。”


退休前,鄭長明是一名機關幹部,他教育兒子要為人正直、兢兢業業。可是,當鄭凱每次加班到深夜的時候,鄭長明會嘮叨他注意身體,“我就是心疼他。”


鄭凱的敬業,不僅是老父親眼中的“心疼”,也是女兒鄭林濤心中的“錯怪”。


在女兒眼中,天天加班曾是她最討厭爸爸的地方。


“我從小學、初中到高中,感覺爸爸很陌生,他總是在加班,總是很晚回家。我總是抱怨他不能陪我,可是現在我知道錯怪他了,他卻再也回不來了……”


可是,忘我工作的鄭凱卻從不曾忘記過爸爸媽媽、妻子女兒的每一個生日。


“爸屬兔,我總是送他兔子小禮物,他都開心地放在車上、掛在鑰匙上。我太不懂事了,總怪他不陪我……”


“爸爸再也回不來了。”鄭林濤忍著眼淚,一字一句地說,“我想告訴我爸,我會照顧好媽媽和爺爺奶奶。我要讓他放心!”


鄭長明家客廳裡,為新年掛上的“福”字顏色還正鮮豔。


沙發背後的牆上,掛著他們近幾年來唯一的全家福。照片上,一家人簇擁著,燦爛地笑著。


現在,鄭凱走了,生命定格在了45歲。


可他的身影,就像一盞燈,永遠閃亮在滎陽百姓的心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