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博士回鄉投入蔬菜育種 青春夢想寫在田野

袁曉偉畢業於山東農業大學,獲理學博士學位。畢業後,她毅然拒絕了去科研院所和高校工作的機會,帶著滿滿的家鄉情懷,回到濰坊青州,加入了當時已經是山東省蔬菜龍頭企業的山東省華盛農業股份有限公司。

“當時,中國的科研水平已經非常高,但是跟發達國家相比,科技成果轉化的能力還比較弱,尤其是基層,就更加缺乏這樣的科技人才,我就想把國際前沿的科技與應用相結合起來,給種業插上騰飛的翅膀。”袁曉偉對於自己的選擇充滿了信心和決心。

蔬菜生物育種,必須要有分子實驗室,而當時公司的科研樓仍未建成,分子實驗室更無從談起。自然而然,這個任務就落在這個初出茅廬的女生肩上。“倍感壓力巨大,我手裡只有建築圖紙,眼前是空曠的主體建築,兩者尺寸還不相符,這讓我很是頭疼。”

“最笨的辦法,也是最精確的辦法”。她就用尺子一段一段地量,並開始畫圖紙。操作檯的間隔多麼大、水電線路怎麼走,所有裝修需要注意的問題都必須考慮,與此同時,她先後到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農業大學、山東農業大學等地參觀、請教,設計圖紙,反覆修改,確定方案。憑著一股子韌勁,從沒接觸過建築領域的袁曉偉苦心鑽研,使分子實驗室以最短的時間建成並投入使用。實驗室建成了,袁曉偉的巾幗團隊也組建完成,戲臺已經搭好,到了唱好戲的時候了,可隨後出現的一個個難題,讓她認識到育種之路的艱難。

“西葫蘆葉子比較大,特別容易感染病毒,有一次,我們做病毒研究的時候,一種病毒的來源把我們難住了。”在科研面前,袁曉偉是個有事不能等明天的人。她和她的團隊沒有放棄,沒有低頭認輸,不斷地進行頭腦風暴,尋找答案。“我們就去田間地頭,尤其是比較偏遠的地方,尋找病毒,從那裡面我們篩到了單株,然後才進行了後邊的實驗,前前後後用了快兩年的時間,才把這個難關攻克。”

病毒在不斷變異,難題會不時出現,在與病毒、難題的較量中,她們收穫了成長,用袁曉偉的話說,這一路走來就是在“打怪升級”。實驗室獲批省級重點實驗室,袁曉偉的科研成果《蔬菜種質創新及新品種選育與推廣》先後榮獲BMC“科研進展”二等獎,全國農牧漁業豐收三等獎,山東省農牧漁業豐收二等獎等獎項,她利用單倍體育種技術及常規篩選方法創新西葫蘆、番茄、黃瓜、辣椒等蔬菜種質資源500餘份,成功建立了蔬菜抗病篩選等23項企業技術規程,開發200多條西葫蘆、番茄、辣椒等蔬菜的分子標記,成功育成蔬菜新品種37個,其中通過省級品種審定3個,育成的品種全部進行產業化推廣,如春秋茬西葫蘆新品種“秀玉4363”已經在全國範圍大面積推廣,目前種植面積達1萬餘畝,為農民增收過億元。

巾幗不讓鬚眉,紅顏更勝兒郎。眼下,在華盛農業股份有限公司實驗室內,袁曉偉和同事正全身心的投入在蔬菜生物育種上,力爭為入選省首批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公關課題的蔬菜新品種選育開發項目打好底、開好局、起好步。

“我覺得搞育種,感覺心裡挺踏實,也比較有成就感,這麼多年所學有了用武之地,能切切實實地為社會做點貢獻。”

巾幗建功新時代,作為一支全部由女性組成的高水平專業科研團隊,袁曉偉帶領她的科研團隊先後獲得濰坊市女博士團隊示範實驗室、濰坊巾幗文明崗的團隊,她們立志將繼續以“敬業奉獻、服務三農”為宗旨,以市場為導向,加快蔬菜種業科技成果轉化步伐,造福更多人。

“現在中國的種業研究還處在剛剛起步的階段,跟國際上的差距還是挺大的。我希望有更多的科研人員,科研工作者,來到基層,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讓科學報國的理想在服務人民的行動中開花結果,實現人生價值。”袁曉偉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