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孫楊的“強權取代公理”到一戰的“公理戰勝強權”

昨天,孫楊的律師團隊發了一個聲明,其中有一組短語頗為亮眼:

“邪惡戰勝正義、強權取代公理”

龍馬君研究生讀的法律,後來也過了司考,當然,最後沒做律師。說實話,看了這個聲明,憑著所剩不多的知識儲備,龍馬君有些著急,就不評價了,相信有更專業的人士來解讀。作為一個歷史領域作者,今天,龍馬君就和各位讀者老爺聊下聲明裡提到的“強權取代公理”。

從孫楊的“強權取代公理”到一戰的“公理戰勝強權”

這個短語並非空穴來風,他濫觴於100多年前的第一次世界大戰。

彼時,第一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以英法俄為首的協約國戰勝了以德奧為首的同盟國。中國由於在戰爭後期加入了協約國陣營,於是也成了戰勝國。

戰勝的消息傳來,國內頓覺揚眉吐氣,民眾歡欣鼓舞,一眾名士也是搖旗吶喊,有個教授就在報紙上發表了一篇文章,其中有這麼一段話:

德國倚仗著他的學問好,兵力強,專門侵害各國的平等自由,如今他打得大敗,稍微懂得點公理的協約國,居然打勝了。這就叫做“公理戰勝強權”!

公理戰勝強權!代表公理的協約國戰勝了代表強權的德國,多麼簡明扼要而正確!

幾乎是一夜間,這句話就成了大家的口頭禪,公理戰勝強權!公理戰勝強權!

從孫楊的“強權取代公理”到一戰的“公理戰勝強權”

頗為激動的民眾很快便拆毀了代表德國強權的“克林德牌坊”。義和團時期,德國公使克林德遇害,八國聯軍侵華後,應德國的要求,清廷立了這個牌坊以表歉意與懺悔。

到了第二年,協約國又以戰勝國的名義要求德國修復了這個牌坊,這次不叫“克林德牌坊”了,時代變了,改叫“公理戰勝牌坊”!

偌大的牌坊上鐫刻上“公理戰勝”四個大字,看著真是揚眉吐氣!

至此,有讀者老爺不禁要問了,真的是“公理戰勝強權”嗎?

從孫楊的“強權取代公理”到一戰的“公理戰勝強權”

按照前文那位教授所提及的“學問好、兵力強、專門侵害他國”三條標準,無論是協約國英法俄還是同盟國的德奧,哪個都是學問好、兵力強、專門侵害他國啊!當然有讀者老爺可能要指出,沙俄的學問可能和其他四國有差距。

另外,平心而論,由於德國統一遲,下手晚,它可能是上述五國中侵害他國最少的。

其實,我們的歷史書早有公允的評價:

這是一場新舊殖民主義矛盾激化、各帝國主義經濟發展不平衡,秩序劃分不對等的背景下,為重新瓜分世界和爭奪全球霸權而爆發的一場世界級帝國主義戰爭。

通俗的說:這是一場狗咬狗的戰爭。

所以,根本就不存在什麼“公理戰勝強權”,只是強權戰勝強權。

那為什麼協約國要說“公理戰勝強權”,因為他們戰勝了嘛!如果戰敗了,他們可能就會反過來說了。

從孫楊的“強權取代公理”到一戰的“公理戰勝強權”

回到孫楊的案件,是不是“強權取代公理”呢?龍馬君畢竟是個歷史作者,不便評論,有請各位讀者老爺在評論區各抒高見,龍馬君一定好好拜讀。

不過,從歷史的大趨勢上來看,隨著我們偉大祖國的和平崛起,龍馬君覺得,整個世界還是在向著“公理戰勝強權”的方向發展的。

畢竟大家這些年都蠻努力的嘛!

歡迎關注,與龍馬君一起用歷史解讀現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