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一批自我陶醉“附庸风雅",又“毫无诗情"的老干体“格律诗"?

雪月苍狼


老干体是什么样的诗,大家说的比较多了,无非就是表面看着像古诗,但既没有诗的格律,又缺少诗的韵味。似乎因退休老干部爱写这类诗而得名。其实,大凡没有经过一定古诗词写作的人只要尝试写古诗都会"沦陷"成老干体。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老干体呢?这才是一个更根本的问题。简言之,就是古诗词学习和创作的土壤严重恶化,但人们创作古诗词的热忱还在,所以这种奇葩或者说营养不良的胎儿就诞生了。

古诗词创作可简单概括为两点:其一,写作技术和技巧。其二,诗思,包括立意和情感。不用说,从现在七八十岁的老人到年轻人,受过良好系统的古典文学教育的人非常之少,你对汉字、音韵、对仗、典故、国学文化常识等都是门外汉,就非要写古诗那一定是力不从心勉为其难。好,这些也都可以放一边,诗心偏狭才最可怕。如果看到什么都想歌颂一下,赞美一下,对事物的感悟或是缺少层次和角度,或是充斥着莫名的亢奋激情,欠缺对社会和民生的悲悯反思,那可就太不好办了。

不过从好的方面说,其实老干体的存在,说明在一些老人心中至少还有写作古诗的念想和冲动,只是能力有限驾驭不好,但那也比彻底不碰古诗词强。只要通过学习提高上面所说的诗词创作两方面的修养,完全可以逐步提升诗词造诣。


探谜古小说


我是一位退休的,几十年在会计岗位工作着,对文学,诗歌没有多少沉淀的东西,但自从同学建立微信群后,在微信里同学之间有将诗发在微信群里的,同学们参与的热情很高,一直以来,在人际关系上我是那种很木纳的人,微信使我重新找到了埋在心底深处的情感,我写的“诗”都是在跟同学调侃时即兴写的,直接在微信里写成的诗几乎是一气呵成,有感而发,虽然自己都不懂这种情感的爆发永“诗”来表达源于自己何时的底气,但有句话我相信了,就是“功夫在诗外”,诗我不懂,但在同学群里得到了点赞,我很高兴,于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发现了诗歌网,所以,将自己的一些所谓“作品”也上传到诗歌网上,现在,也有自己的粉丝,还是还是专业知名人士,所以,只要自己喜欢,有热情,又一个要写诗的冲动,可以边写边学习


我是那片云彩


“老干体”一词的出现,而且使用频率还很高,这是一种文坛现象。但是,仔细分析和品味一下,“老干体”这三个字,绝不是赞扬之语,而是具有讽刺意味。

所谓的“老干体”,是指那些已经退休的老干部所写的诗词,并在一些报纸副刊或文学期刊上发表。这些诗词,有的严守格律,有些不守格律但却以律诗的形式出现。但是,细读这些诗词,内容平平,立意不新,有点类似于生活中的流水账,又有些象是标语口号。因为这种现象比较普遍,有人便把这类作品形象地概括为“老干体”。

事实上,我们应该以平和和宽容的态度来对待“”老干体”。自我陶醉也好,附庸风雅也罢,老干部们爱好诗词写作,这本身确实是风雅之事。他们的这种精神还是值得肯定的。持否定态度的人,你也应该矫正一下自己的目光,让自己的目光里多一些理解和友善成分。

我国即将进入老年化社会,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已接近13%。关爱老年人,不仅仅只体现在物质层面上,更值得关注的是他们的精神需求。一些爱好诗词写作的老年人,不仅仅都是老干部,而是存在于老年人的各个群体中。

无论怎么讲,爱好诗词写作,毕竟是一种高雅的行为,文坛乃至整个社会,应该让“老干体”占有一席之地。况且在“老干体”中,也不乏有好的作品出现。循序渐进,老干部们在创作中,会不断积累经验,提升水平和能力,说不准什么时候,“老干体”还会让人刮目相看呢!

至于有些写过“老干体”,且自我陶醉,感觉良好的人,毕竟还是少数,也由他便吧。久而久之,他会认识到自己的。

总之,对于“老干体”,还应以宽容为上。



徐文枢


什么叫自我陶醉附庸风雅的老干体呢?说这话之人应该是大有作为,成名成家了。你如若觉得人家”老干体”水平低,这是自娱自乐的一个自媒体平台,人家写人家的”老干体”,你写你的高水平”鲜肉体”,应该是井水不犯河水。俗话说:大路朝天,各走一边。何必用”自我陶醉附庸风雅”等字眼去挖苦、讽刺人呢?有句话叫做:狗咬耗子,多管闲事。也许也是因应了喝了点墨水不认识爹娘的洋东西了。🙏🙏🙏


方言歌者


关于“老干体”诗词,本人也想借此机会,凑凑热闹,发表一点不成熟的意见。

我对老干体诗词的总体看法是:

内容雅正,但文学性不足,如果用风、雅、颂进行衡量,那就是以雅颂见长,而难觅风韵。

我有很多老年朋友是写老干体的,还参加了不同的诗词协会、学会,有的还出了集子。

从内容上看,这些老干体诗词,基本上都是对人生阅历的回忆和对美好生活的歌颂,美好景物的歌唱。

从表现手法上看,这些老干体诗词,基本都不是从诗歌意象入手进行创作的,因而,语言直白笼统,口号连篇,大而空,很少真情实感,且基本上都有明显的模仿痕迹。

老干体诗词的出现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1.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离退休人群在逐渐的庞大。那些工作了几十年的人在离退休之后,对个人的经历念念不忘,也想对自己的人生有所总结,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因而写诗,写回忆录的人是很多的。老干体诗词,便在这样的环境下应运而生。

2.传统文化吸引了他们。每一个人都有诗心,每一个人都生活在文化中。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陆陆续续退休的老同志,说没有文化吧,也都有一定的文化基础;说有文化吧,但是,受到过中等以上教育的人是很少很少的。即便是上过大学的离退休老同志,所学的专业又大多不属于人文科学,便开始学习传统文化,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人文情怀。学习并开展传统诗词创作,便是一个很好的路径。

3.老干体诗词创作,使老年人的生活更有意义。说一些离退休的老干部附庸风雅也好,学习文化也好,回忆总结过去的人生经历也好,都成为他们离退休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是非常有意义的方面。

他们沉浸在传统文化和诗词的学习交流创作写作之中,使生活更加充实,也使人生获得了新的追求,激发他们积极地面对美好的生活。

4.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根据资料,2000年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2012年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27亿人,并且每年仍以800万人的速度在增加。2019年,我国的总人口突破14亿,而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12.6%,远远超过7%的国际通行标准。由于人口众多,写老干体诗词的人,相应地也就规模庞大。同时社会方方面面也把服务的价值点放到了老年人群上,因而老干体诗词得到了多方面的扶持,便应运而生,应运而发展。


郁津里


我从不取笑别人的诗词联。对在头条写作的作者,只要有时间,我都会点赞。谁有雅兴都可以在头条写作参与进来,只要不伤风败俗,不夜郎自大,不欺世盗名,我都愿与诗友们同乐。谁也不是再世诗仙诗圣,水平肯定有高低,但我不会取笑那些热爱写作的老人家的作品为老干体。毕竟,这词太侮辱人。活到老,学到老,发挥余热不好吗?谁家里没父母?难道你是从石头蹦出来的?老吾老及人之老,做人心态要宽容点,对待老人更要宽容点。

小编,先别说别人附庸风雅,先别指责别人是老干体,你出这题问本来就是侮辱了许多人。你很高水平?你有勇气发这题问,就应该有勇气发自己的作品出来让大家评论一下!








鉴水渔翁


`我也发表老干体词几首

.沁园春,七十华诞

七十周年,

白驹过隙,

弹指一挥。

看中华大地,

奇迹涌现。

综合国为,

诸强比肩。

军队战力,

世界前沿。

小康社会近眼前。

齐奋起,

创世界第一,

宛若星系。

艰险征程历历,

万千豪情盈胸臆。

在朝鲜战场,

打趴美帝。

中苏论战,

抗摧城力。

抢险救灾,

昂首挺立。

百年复兴定可期。

创新纪,

垂改革春风,

永不停歇。

千秋岁引,联谊会

欢歌笑语,

同学重聚,

光阴荏苒四十秋。

晨光曦露书声琅,

月挂西山仍求索。

书山路,

苦作舟,巯

宛如昨。

有幸降临新社会,

穷孩离家把学求,

家族史上开先河。

初始家国小康乐,

现为复兴强国求,

少年时,

韶华后,

永不休。

国产航母起航,欣喜,特依词贺喜

菩萨蛮

浩浩荡荡我起航,

五洲四海勤巡逛。

历史翻新篇,

航母产龙地。

昂首为和平,

正义添强援。

载十四亿喜,

直航向岸彼。

十六字会三首

威,

红旗猎猎万里展,

齐欢庆,

辉煌七十载。

威,

天地星空有利器,

为中华,

铸长城铁壁。

威,

睡狮才醒要发威,

地球村,

成中华世界〈纪)。


千里马想伯乐


自己写格律诗也很多年了。写格律诗,要讲究平仄;押韵,一般是平水韵;填词,可用词林正韵;如果是律诗,无论五言七言,颔联颈联的对仗有严格要求。

至于老干体,我认为舆论不必苛求。写诗,是内心情感的表达方式,我们讲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如果自娱自乐就没必要苛求他们,如果要宣传,发表,编辑就要慎之又慎,一是自己要懂,而是要求得高,否则就会在引领方向上出问题。

格律诗是传统文化的瑰宝,平仄跌宕起伏,韵律朗朗上口!作为初学者,必须严格要求。如果没有兴趣或者觉得很难,就写新诗吧。否则,邯郸学步,四不像,就不好了。




谁共从容


不能一概而论吧?如果说“老干体”就是附庸风雅,只是缺点儿才气而已…我最真实的感悟就是,我的爸爸就是只上了两年小学,然后就参了军。他所有的文化知识都是在部队自学的。闲来也写写诗。用我现在的水平看来,称其为打油诗也可以。但是他对文化的热衷,还有乐观自信的心态,永远是我不断努力向上的榜样和标杆!!!是我永远值得尊重的,最伟大,最伟岸的形象!!!也是我不断学习,奋发努力的动力!如果你们从心眼里看不起“老干体”的话,只能说你才华横溢,横溢到不知道什么地方去了……(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斜雨钓叟576


“老干体”是个新词汇,是传统诗词创作发展过程中特定时期的特殊文化现象,这类诗词套话连篇、毫无生气,不仅地方小报有,一些专业诗词刊物也有,网络诗词也不乏正宗“老干体”,俨然成为当今诗词创作的一大流派。

因为题主问的是如何看待,就不对老干体的历史、成因做过多解释。只谈个人看法。

老干体作为一种新兴诗体最近几年好像没有原来那么热火朝天了,毕竟这个名词已经带了贬义。而老干体最多发的就是纸媒,在网上虽然也有,但是由于网络是个双向的,多元的地界,老干体在网络上只要露面就难免不被嘲讽一番。作为在生活中有台面、家庭中有地位、单位上有影响的老干体创作者,谁能受得了网络上这么一喷?

所以,在新媒体上发老干体诗文的人数量还是相对少些。

如果还有,大都是喷都喷不怕的思想顽固分子。他们不需要也不会接受别人的意见,一意孤行还当自己是英雄。

真正有头脑、热爱诗歌的人即便是囿于几十年生活经历,以老干体入门诗歌,在网络这个大染缸见识到真正的诗词天地,大部分会收起骄傲,从头学起。

我周围就有很多这种人。位置的变化让他们重新思考,更注重诗词本身的内涵,尽量打散自身老干体格局,作出好诗来。

我们说老干体是新兴诗体,其实也不确切。细想下来,中华千年官场下来,哪个文人不能写两首诗呢?哪个退养的官员没写过歌功颂德的应制诗呢?所以,老干体从本源上来讲并不是个新兴玩意。李白、杜甫、王维、高适、欧阳修、苏轼、辛弃疾,这些响当当地,头上放射万丈光芒的大诗人,谁还没老过,谁还没写过?

但是,为何又说老干体是新兴诗体,而那些诗人写的不算呢?因为人家有文采。

中国传统官场上的大官不论怎么说,都是文采过关的。他便要歌功颂德也会七转八拐,不会因为阿谀奉承而显得无耻。而文化断层正是新中国这一代人无法弥补的缺憾,这与统治阶层有关,与意识有关。

而到了今天,在全社会更加重视文化素养的环境下,全社会对传统文化的提倡宣讲下,我们下一辈人,走到这个退休创作时节,自然要比当今这一辈高杆很多,也不用再重头来学格律规范,也不会把心中的无比热情用纯朴简单的套话直截了当地写成口号输出。

文艺范和口号鼓动本生就是相克的两个东西。

这两个相克的东西就形成了老干体这个怪胎。

随着整个社会文化层次的提高,这个怪胎除了在一些无法避免的场合之外,应该就会消失了。

希望这一天早点到来,文坛与诗坛幸甚。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