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申請有這種想法,不可取

今年基金委官方4月20日截止,那麼大學截止時間一般要提前7-10天,醫院的截止時間還得提前7-10天,算下來

大部分醫院的截止時間會集中在3月25日左右(北上廣醫院會更早一點)。

那麼3月大家開足馬力寫本子,一定會經歷各種內心的鬥爭,甚至是幻覺。

那麼有哪些常見的幻覺呢?給那些在認真寫本子的白衣天使們。

(1)我的本子,文獻依據充分,沒預實驗也能中!

想的美!

作為資深的科研專業人士,會經常見到一個類型的國自然本子,什麼樣的?通篇都沒有預實驗,只是在綜述“臨床問題”“國內外研究現狀”“自己發現一條貌似很可靠的思路”,最後形成的結論是什麼呢?因為大牛A在α疾病中發現了X分子;大牛B在β疾病中發現了Y分子;大牛C在γ疾病中發現了Z分子,所以拼湊起來一個XYZ的科研思路。

這種行不通,大家想一個最基本的現實情況:國自然本子每年多少份?7萬份左右。

那麼中標率只有15%了!

10個人裡面,總會有4、5個人有預實驗結果的吧?那麼你想想你自己有啥理由讓專家去支持一個不做預實驗的申請人呢?

(2)一定要結合熱點,沒熱點肯定中不了!要結合熱點,沒熱點肯定中不

熱點是肯定要追蹤的,但是也不能強行去結合,不然就是“蹭”!

這裡面的風險在於,你已發表文章沒有該熱點,雖然非常創新,那就要求你要有一定基礎的預實驗,但是如果你沒有,那就是“蹭”,且沒有實驗依據,也很難中的。

總是聽有人說“microRNA很爛”“細胞自噬太老”“凋亡都幾十年了”“lncRNA沒啥意思了”。

基金申請有這種想法,不可取

部分數據

這些觀點也是不對的,只考慮了創新性,沒有結合自己的基礎,“延續性”“能否順利完成項目”也是現在國自然考察的重點之一。試想,“本子熱點再新,如果沒預實驗,只是空中樓閣”。不過青年基金可以更加創新一些,面上基金主要是延續性為主。

基金申請有這種想法,不可取

隨機挑幾個青年項目,miRNA在非腫瘤裡的研究尚可,腫瘤較少。腫瘤方向沒有新的方向做的預實驗,多半會是炮灰了。

(3)我的文章分數高數量多,去年本子沒中,是有人黑我!

這種自信通常來自於對本子的長時間的修改,讓各種專家看結構和細節!各種精心修改!處處洋溢著對實驗的自信,對中標的必勝信心,不給我那就是沒天理!覺得自己的發現一定比別人好,相同方向的其他人都不如自己。

這種盲目地自信就很要命了,國自然相對來講是相對公開的,評審專家都是各自專業的精英,3-5個專家肯定會看出每個項目存在的弊端,結果就看這種缺點影不影響總體,而這種瑕疵在個人來看根本沒是注意不到的,因為“臨床問題切入”“科學問題的依據”“假說的合理性”“預實驗數據規範性”“研究方案是否合適”“研究內容的多寡”“預算中價格的高低和分配”等等。

1001個有可能出問題的地方,造成了沒有完美的標書!自信是好事兒,但是心態好是更要推薦的!畢竟中標這個事情有概率,你我決定不了,你把它當做足球彩票來看待吧,有一定內在的規律,但是需要很大程度的運氣。

(4)只要把去年的評審意見改了,今年肯定能中!

“去年差點上會!”

“去年上會了但是沒中!”

很多年都想著今年把評審意見都改了,肯定能中,自己幻想著,就跟投文章一樣,一次一次投稿失敗換來的是數據的合理,寫作的提高,語言的合格。但是國自然未必,因為你的函審專家,每年換一批,而且函審專家可能也是給自己的博士生改,至於今年又會出現什麼樣的評審意見就不太清楚了,因為標書的主觀內容太多,和SCI那種客觀數據來證明一個結論的情況還大不相同,不要有這種幻覺。

基金申請有這種想法,不可取

(5)別人那麼爛的文章都能中,我也可以

別人都說國自然難,為何某些人文章很爛也能中?想必慢慢地有些人心裡都開始不平衡了。其實大可不必,因為下面這張圖:

基金申請有這種想法,不可取

這裡面就有三個必要不充分條件:①文章基礎紮實②標書寫得好③當年遇到的專家不是槓精。

或許別人文章不是很好,但是隻要本子寫的80分往上,加上運氣好,遇到nice的專家,中標也沒什麼好奇的了,而且前幾年的國自然中標率和難度沒那麼變態的。只能怪自己沒早申請吧,就跟買房一樣,早買早享受。

我想這裡面很清楚,唯有標書是可以短時間內提升,好的標書需要給專家這樣的印象:

基金申請有這種想法,不可取

說起來簡單,要想達到這般登峰造極肯定需要大量的寫作經驗和文字功底,望大家把寫標書當做一種生存技能學習,不斷去磨練筆頭,不斷去積累失敗的經驗。

基金申請有這種想法,不可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