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現狀有感


最近生態文明,鄉村振興,迴歸農業的宣傳報道多了起來,目不暇接,受益良多。不做評說,只談點感受。

中國歷史,的確有輝煌的成果,如能吸取精華,肯定能發揮很大正面作用。分析古代社會結構,不難發現百姓生活十輩人取其中,上下幾代人甚至十輩人之間幾乎沒有什麼發展變化,所以稱中國傳統社會是超穩定社會名副其實。當然他們要經歷天災、疫病等各種災害的自然淘汰,相信自身素質沒問題,但他們獲取信息量太有限。六十年一甲子,以新中國六十年為看點,天翻地覆,波瀾壯闊,試想什麼沒發生,什麼沒經歷。值得強調的是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一個明顯的分界線。可以概括為:濃縮三千年歷史,書寫六十歲春秋。

中斷中國傳統歷史發展軌跡的是中國近代史,教訓是落後就要捱打。這一教訓一直激勵無數仁人志士前赴後繼。歷史告訴我們,事物發展不以人的主觀意識而改變。客觀現實擺在面前,既要繼續發展科技,勇立潮頭,只有如此才能獨立自主,保持先進。也要借鑑繼承傳統的精華,但要努力去除歷史的糟粕。歷史最大糟粕就是限制、阻礙人的發展,這也是導致衰敗落後的主要原因。

農業結構轉型要圍繞以人為本,人的發展來進行,歷史反覆證明,農民的創造性是無法想象的。實踐證明城市化是必選項也是最佳選項之一。三農問題的徹底解決只能寄希望於深化改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