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最後一公里,《戰“疫”故事》聚焦“信號人”的無私堅守

2020新春伊始,一場突如其來、席捲全國的疫情打破了本應屬於春節假期的熱鬧、團圓與祥和,也時刻牽動著14億中國人的心。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疫”中,有人逆行,有人堅守,在特殊時期,這群勇敢而堅定的普通人,成為了“平民英雄”,凝聚起了抗擊疫情的磅礴力量。

3月8日起,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央視綜藝頻道將每晚推出系列節目《戰“疫”故事》,記錄那些共赴時艱裡的動人故事,記錄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的默默付出與奉獻。


打通最後一公里,《戰“疫”故事》聚焦“信號人”的無私堅守


一場疫情,改變了很多人原有的節奏,也改變了我們許多的習以為常。疫情的爆發,打亂了無數師生的教學節奏,也讓線上教育在一夜之間迅速走進千千萬萬的學校。網絡教學、網絡輔導、網上考試,本是一個既能兼顧防疫,又能追趕複習進度的好方法,但當這種線上教育落實到貧困山區時,卻遭遇到了另一重困難。

在《戰“疫”故事》的首期節目中,故事講述人朱迅帶領觀眾認識了一群質樸而堅定的“信號守護人”。他們不願讓任何一個孩子掉隊,於是向雪山而去,把網課連通到最偏僻的山村;向險處而去,在離病毒最近的地方保障醫護人員信息共享,為攻克疫情搶奪時間……


打通最後一公里,《戰“疫”故事》聚焦“信號人”的無私堅守


節目中,家住西藏昌都的斯朗巴珍因為家裡四面雪山環繞,地勢低,每天要去山上找網學習,-3℃的天氣,石頭成了她的“課桌椅”,一坐就是4個小時。

中國鐵塔的師傅們知道情況後,經過7個小時的跋涉到她所在的村子,連夜奮戰施工。在多次調試信號也不理想後,工作人員做了一個不是那麼容易的決定:給波格村再建一座4G基站。

波格自然村常住人口才11戶、共50餘人,這意味著,建設新基站是一個幾乎只有投入沒有回報的事情。


打通最後一公里,《戰“疫”故事》聚焦“信號人”的無私堅守


由於道路不通,工作人員只能肩扛、手抬,徒步將上噸的基站設備和光纜運往施工現場,當時晚上最低氣溫是零下20多度,工作人員的手套被汗水浸溼,粘在了設備上。3天后,新的基站建了起來,斯朗巴珍終於可以在家上網課,而在平常一座基站的建立往往需要1個月的時間。

但負責人告訴朱迅,最難的不是用木頭架子搭起一個簡易基站,而是疫情期間各地都在封路,從縣城到各個村鎮,沿途要經過14個關卡,她拿著縣長的介紹信四處協調、上報。她說,她著急,怕耽誤了孩子上網課的時間。

隔離時期,網絡成為維繫人與人、人與世界之間的連接。對於節目中斯朗巴珍這些孩子而言,網絡便是備考的法寶,信號就是命根。

所以,無論颳大風,下暴雪,無論西部邊陲還是心臟腹地,“信號人”,始終在路上,他們跋山涉水,只為你不再爬向雪山崖頂、懸崖峭壁。


打通最後一公里,《戰“疫”故事》聚焦“信號人”的無私堅守


始終堅守在疫情防控第一線24小時隨時待命,24小時保障網絡通信暢通,24小時守護著通信質量……這些“信號守護人” ,原本也是在疫情面前會害怕的平凡人,但正是這些閃閃發亮的普通人,讓無數人在陰霾的日子感受到溫暖。他們的樣子,就是中國愈挫愈勇的信心;他們的努力,就是中國曆劫不磨的底氣。

據悉,系列節目《戰“疫”故事》將聚焦於醫護工作者、社區工作者、善良的普通人、志願者、公安幹警等五類人群,精選疫情防控阻擊戰中的典型人物、典型事例、典型場景、典型畫面,融合情景報告、文學朗讀、歌曲展播等形式,由朱迅、任魯豫、李思思、尼格買提、朱廣權、歐陽夏丹、李梓萌等央視著名主持人擔綱故事講述人,用他們的第一視角,展開危難中守護相望的真實戰“疫”故事。


打通最後一公里,《戰“疫”故事》聚焦“信號人”的無私堅守


該系列節目於3月8日20:25分首播,並連續12天每晚20:30檔在CCTV3央視綜藝頻道播出,其他頻道不同時段滾動播出,央視頻、B站、抖音、騰訊等全網平臺將同步播出,以愛之名,共克時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