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行者武松,是否因为当初的杀嫂,从而对人生有所怀疑?

手心我心bxl版


《水浒传》中,我思最喜欢的只有两个人物,一则鲁提辖,一则武都头;他们都活出了自己。

鲁提辖大喝一声,“洒家始投老种经略相公,做到关西五路廉访使,也不枉了叫做‘镇关西’!你是个狗一般的人,也叫做‘镇关西’!”

武都头大笔一挥,“杀人者,打虎武松也。”

如此一般,同样的真豪气!同样的真英雄!同样的真汉子!

至于“武松是否因当初的杀嫂,从而对人生有所怀疑?”我思持否定态度。武松,天神一般的人物,何须怀疑人生,他急侠好义、刚猛不屈,以至六合寺出家,善终于八十岁。书中武松被封“清忠祖师”,也能表面施耐庵老先生对武松人生态度自始至终的肯定。

武松是人间正义的化身,他恩怨分明、知恩图报、疾恶如仇、敢作敢当;他景阳冈打虎、手刃潘金莲、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夜走蜈蚣岭;件件俱是刚胆、勇猛、仗义、机智;这样的人,如何会去怀疑人生呢?



我思WORDS


我也来说说武松。

《水浒传》中几百号人物,我最喜欢的是武松,什么一百零八条好汉?要说好汉大丈夫!武松才是第一条!

他没有宋江的虚伪作做、没有林冲的委屈求全、没有李逵的野蛮粗鲁、没有花和尚鲁智深冲动肤浅。

武松心思缜密,行事有度。当梁山众兄弟被宋江鼓动投降时,武松是少数几个头脑最清醒的人。因为他知道最靠不住的就是朝廷!但是为了大局,为了全兄弟们的大义,他选择了随众,拼搏冲杀直到“单臂擒方腊”。

二:恩怨分明,做事果断,在严词拒绝妖艳的潘金莲诱惑后,从东京回来得知哥哥己死,在悲痛欲绝之际并没失去理智,而是暗中搜集证据,当所有证据都指向武大是西门庆潘金莲这对奸夫淫妇所害时,并没有冲动地去寻仇,而是报官。而当县官受西门庆贿赂,将武松轰出大堂后,武松没有立即去找仇人报仇,而是私设“公堂”,留足证据,然后杀仇人自首。可见武松做事,有法有度,有情有义。

第三:武艺高强,除强扶弱,快义恩仇。得知蒋门神霸占快活林,帮金眼雕施恩复仇,醉打蒋门神的过程中,无论是一路吃酒装醉,还是挑逗蒋门神的小老婆,都可以看出武松行事有板有眼,有勇有谋。醉打蒋门神,恶战飞云浦,血溅鸳鸯楼。武二郎不但武艺令人折服,做事也干净利落。犹其鸳鸯楼上鲜红的八个大字:“杀人者,打虎武松也。"更彰显武松顶天立地大丈夫形象。



沧州老夫子


行者武松本人其实是个武艺高强而又非常有头脑的人,从一点就可以看出,当时他的哥哥被害,他的第一反应并不是靠着武力报仇,而是报官,这一点可以看出武松当时非常冷静,他知道该如何处理此事,因为武松清楚宋朝的法律,他知道潘金莲肯定会死,而且不用自己动手,因为宋朝法律明确规定合谋杀死丈夫,奸夫淫妇定会被处死的,而自己的亲人被杀也不能报私仇,否则同样会犯杀人罪。武松早就想到了这一点,所以并没有第一时间选择报复。但是很无奈第一种办法行不通,而且还没有给武松好脸色看,此时的武松并不是忘了法律,而是他深知官场的黑暗,而西门庆是什么人,他自然会花钱买通官员逃过一死,想到这武松就不得不展开报复了武松之所以杀潘金莲主要目的是因为潘金莲杀害了他的哥哥,并且还给他的哥哥戴了绿帽。但是从他的个人情感来说,是男人就会有爱慕之心况且潘金莲长着一副好的容貌。是男的都会心动,但是碍于伦理武松不能那样做。那是她的亲嫂子,武松是一个特别看重情义之人,所以就算他对潘金莲动了心。但是他也不能和潘金莲在一起,但是让他万万没有想到是潘金莲竟然和西门庆做了苟且之事,这使武松心中的那份不舍和爱恋彻底消失了。

怒杀潘金莲以后他的人生轨迹由此改变,心里落差也非常的大!开始怀疑自己的人生!




居安堂


有读者认为,施耐庵很偏心,《水浒传》中梁山好汉都有自己的绰号,唯独武松没有,因“行者”不能算绰号。其实,这是一种误读,“行者”就是武松的绰号。而且,这个绰号隐含了武松的来历,是施耐庵写武松杀嫂的蓝本灵感。

题主所问,似乎也有质疑“行者”的意思,武松做行者仿佛是一种彻悟,因为杀嫂怀疑人生而遁入了空门。其实,武松并没有怀疑人生,“行者”这个绰号中,本身就隐伏了杀人的“基因”。换句话说,武松杀嫂,正是因为武二爷是“行者”。

武松的蓝本故事

施耐庵的《水浒传》在一定程度上,称得上是二次创作的作品,梁山好汉“三十六天罡”全部有原型人物。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梁山总共一百单八将,其中有三十八人来源于蓝本故事和蓝本人物。施耐庵所依据的蓝本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大宋宣和遗事》,另一个是南宋龚开的《宋江三十六人画赞》。

三十六天罡的名单主要依据龚开的画赞,在创作《水浒传》时,去掉了“铁天王晁盖”,把孙立下放到地煞,从《大宋宣和遗事》中增补了公孙胜、林冲。地煞中,也拉进一人,就是在《宣和遗事》中出现在三十六人名单中的摸着天杜迁。

同时,三十六天罡中的人物故事,很多线索也被施耐庵揉进了《水浒传》。尤其是《宋江三十六人画赞》中的赞诗,几乎都可以视同梁山三十六天罡的“前世”。

关于武松,在《大宋宣和遗事》中,武二郎的绰号是“行者”。这个版本中的武松,排在花和尚鲁智深的后面,居二十八位,但没有任何故事。《宋江三十六人画赞》中,武松的绰号还是行者,也是排在花和尚之后,排名却提升到第十四位。

《水浒传》中,行者武松上应天伤星,位居鲁智深之后排名第十四,恰与《宋江三十六人画赞》一致。看来,施耐庵的三十六天罡,确实是以龚开的画赞为主要蓝本,《大宋宣和遗事》则是主要参考版本而已。那么,在龚开的画赞中,武松有没有故事呢?

龚开是宋末元初的画家,当时,梁山好汉的故事已经在坊间流传,这个时期一些人物便有了故事的雏形。所以,龚开在画像时,大概是依据当时的梁山好汉故事传说,或者是杂剧、话本,给三十六人配了一首四言四句赞诗。这些赞诗,可以说是梁山三十六人(包括孙立、晁盖)故事的高度浓缩,也是施耐庵创作《水浒传》三十六天罡的灵感线索。其中,武松的四句赞诗是:

汝优婆塞,五戒在身。酒色财气,更要杀人。

这首赞诗的第一句,便点明了武松“行者”这个绰号的来历。“优婆塞”指的是在家信佛、行佛事的男子,也就是“行者”的意思。看来,武松的原型故事并非是在十字坡被孙二娘打扮成行者的,此人一出江湖,就是一个货真价实的行者了。因而,以“行者”作为武松的绰号有什么不可以呢?又怎么能说是因为杀嫂之后怀疑人生而遁入空门的呢?

武松的“前世今生”

“优婆塞”原本是一个梵文译词,因为难以准确以汉语名词来取代,便直用了音译,以表述在家修行的男子。北宋时期,为了控制佛门规模,防止青壮年劳动力以出家为由躲避农耕、徭役、兵役,便规定男子在一定年龄前不得出家为僧,必须先带发修行,又称“童行”。受过三皈五戒后,到一定年龄才可经过审查,颁发(或者买)度牒,获得出家人资格。

北宋历代君王对带发修行的年龄限制不太一样,最低是年满十岁,最高则是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时规定,年满二十岁的男子才能做“童行”。被孙二娘杀掉的神秘头陀是有度牒的,说明他已经具备了出家人的资格,但却是一个游方苦行僧。武松时年二十五岁,也超过了“童行”的年龄,完全具备了做苦头陀的资格。

龚开的赞诗便是《水浒传》武松的“前世”,未出江湖前,武松就受了五戒,做了行者。后面两句,则是武松故事的高度概括,此人虽然做了“优婆塞”,但却是“酒色财气”样样不少,因为这四大爱好,便杀人犯事了。所以,《宋江三十六人画赞》与《大宋宣和遗事》对看,梁山上出现武松的名字,是因为杀了人才跑到梁山投奔了晁盖的。

施耐庵在《水浒传》中综合了两个蓝本故事,写了武松的“今生”,赋予了更为传奇的故事。然而,在武松杀嫂一节中,施耐庵又以隐伏的写法,与《宋江三十六人画赞》的浓缩故事暗合。这样的处理方式,既塑造了一个新的武松,属于施耐庵笔下的“天伤星”。又承接了坊间传奇,话本故事,使这个形象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被认可,被传颂。

因而,施耐庵的《水浒传》将武松在家修行的“前世”隐去,经过惹事、打虎、杀人一系列故事后,才假扮行者。即便如此,以“行者”为绰号也无不可,鲁智深也是半路出家,他的绰号也是莫名其妙就得了个“花和尚”。

鲁智深的绰号是因为背上有刺花的缘故,但从细节看,他脊背上的刺花应当是在渭州城做提辖的时候就有了。这个时候,施耐庵并没有叫他“花提辖”。原因大概与武松一样,这个人物也是有蓝本原型的,就是一个反叛的僧人。既然鲁智深可以因此得绰号,武松为什么不能呢?

在十字坡装扮行者,完全是为了逃避官府缉捕,武松根本就没有因为杀人太多而怀疑人生,与做行者也没有直接关联。即便是武松后来对人生前途感到迷茫甚至绝望,也是因为杀了张都监一门老小,与杀嫂关系也不是很大。这些事请,下文再说。

武松杀嫂与《宋江三十六人画赞》高度契合

且看《水浒传》中,武松杀嫂时的细节描写:第二十五回“偷骨殖何九送丧,供人头武二设祭”中写到,武松经过缜密调查,侦破了哥哥武大被毒死案,于是,便到县衙告状。不料,阳谷县令收受了西门庆的贿赂,不理武松的诉状。没奈何,武二郎决定自行了断。武大断七前一天,武松叫上三两个士兵,藏了砚瓦笔墨,三五张纸在身边,又买了个猪首,一只鹅,一只鸡,一担酒,和些果品之类,安排在家里。

武松安排妥当,便嘱咐潘金莲请邻居过来,感谢四邻在武大郎这件事上的帮忙。潘金莲不敢违拗,第二天武大郎断七,武松家里就请到了五位高邻,王婆自然是再请之列,其他四位则分别是:

下邻开银铺的姚二郎姚文卿,开纸马铺的赵四郎赵仲铭,卖冷酒店的胡正卿,卖餶飿儿的张公。

金圣叹先生在这四位高邻的大名之后,分别批注:“财、色、酒、气”四个字,也就是说,这四位高邻所从事的职业和经营的买卖,便隐含了这四个字。开银铺的自不待言,做的就是直接与财有关的营生。开纸马铺的,五颜六色,代表了“色”。卖酒的胡正卿,当然代表了“酒”。卖餶飿儿怎么又代表“气”呢?原来,餶飿儿就是馄饨,煮馄饨的时候,便是有很多蒸汽的。

回看龚开的《宋江三十六人画赞》,武松赞诗的最后两句:“酒色财气,便要杀人”,施耐庵的武松杀嫂故事,是不是就是这两句话的翻版与扩写呢?

故事高度契合,但含义却截然不同。龚开的赞诗,把武松写成了一个不守三皈五戒的行者,完全就是一个十足坏蛋。酒色财气样样都喜好,这样的恶棍、地痞、流氓,杀人不足为奇。因为杀人,便上了梁山。

施耐庵则完全反转了龚开画像中的武松,把他做行者的事放到后面写,等于是否决了“优婆塞”的“前世”,更否决了武松是一个“酒色财气”的坏人。武二郎杀嫂,是当着“酒色财气”干下的正义之事。官府受贿,不管小民生死,武松虽然是替兄报仇,但却是主张正义。可以说,这个情节连同“酒色财气”一并平反,这些都是与老百姓生计相关的大事。因而,也隐喻了这些与武大郎一样,都是需要正义保护的底层求生的百姓。

武松杀嫂是一件行侠仗义的英雄好汉勾当,武松能因此怀疑人生吗?然而,因为杀嫂,引出了武松后面的故事,武松变成“行者”,却与杀嫂这件事情密切相关。

武松的确怀疑过人生

且说武松在十字坡化妆成行者,按照张青的指引,怀揣推荐信,前往二龙山入伙。途中,经过孔明孔亮的孔家庄,与宋江不期而遇。

宋江、武松之间的兄弟感情极深,两人在孔家庄住了一段时间,便要各奔前程。宋江很是舍不得武松,便劝他一同去清风寨花荣那儿。武松却委婉谢绝了宋江的好意,说道:

哥哥怕不是好情分,带携兄弟投那里去住几时;只是武松做下的罪犯至重,遇赦不宥,因此发心,只是投二龙山落草避难。亦且我又做了头陀,难以和哥哥同往,路上被人设疑,倘或有些决撒了,须连累了哥哥。

从武松的话语中,略略感到一丝悲凉,完全没有了当初在柴进庄上以及打虎杀嫂时的豪劲。假若是当初的武松,宋江盛情相邀,武松也愿意追随,估计武二郎有可能一起去了清风寨。但是,武松自感此时的身份,已经不适合与宋江同行了。武松担心自己被官府缉捕,更担心因此连累宋江。武松的话非常实在,宋江与一个行者同行,也难免引起怀疑,不可避免的要遇到更为严格的盘查。武松此时也没有怀疑人生,而是出于义气和责任。

但是,接下来的话,就透露出武松怀疑人生了:

只是由兄弟投二龙山去了罢。天可怜见,异日不死,受了招安,那时却来寻访哥哥未迟。

这句话是接着上面的话讲下来的,因为杀人太多,得不到朝廷赦免,武松自知罪孽深重,难以自我救赎。不可救赎也无所谓,反正在二龙山也可安身立命,武松就具备了绿林侠义。但是,想到日后难以与宋江相见,便不觉悲从中来,开始怀疑此生能否活得下来。前途未卜,生死由命。武松只看到了一点希望,那就是希望上天垂怜,能够活到招安的那一天,再与宋江相见。

此时的武松,确实怀疑人生。但是,这也是经过了义夺快活林,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都监府的重大变迁之后,又遇到宋江时,才产生的思想巨变。对比杀嫂之后的表现,武松当时可谓是慷慨充军,十字坡遇孙二娘,孟州牢城不惧管营的黑手段,丝毫没有产生怀疑人生,活得依然潇洒豪迈。假扮行者时,也仅是为了逃避官府缉捕,能够顺利到达二龙山。

遇到宋江,是武松人生的一大转折,在第二次遭遇人生“十字坡”后,武松开始“思考人生”。到了二龙山,武松便不再如行走江湖时狂饮,也不再擅杀一人。除了曾头市之战,与鲁智深并肩攻打正东大寨,追杀副教师苏定这一仗,武松便没有再开杀戒。

攻打曾头市是梁山步军头领担任方面主将的少有战役,这一仗中,青面兽杨志负责攻打正北大寨,在追击苏定时,鲁智深、武松、杨志在正北大寨会师。这就意味着二龙山好汉将在此后的抗金战斗中,携手“保境安民”。

因而,“行者”武松就是武二郎的绰号,这个绰号并非因为怀疑人生而得。一则是施耐庵依据蓝本人物改写,二则写武松人生的重大转折。武二郎从一个快意恩仇的江湖豪侠,杀人不眨眼的魔头,转而成为梁山好汉,最终按照宋江“日后但是去边上,一刀一枪,博得个封妻荫子,久后青史上留一个好名”的嘱托,完成了英雄般传奇的人生。


绿野萍踪01


施耐庵在《水浒》中,创造武松这个人物,在性情世故上也是循序渐进的。

武松在家乡青河县,只是个小年轻,因对乡里恶人的不满,怒而打伤人外逃。他逃到小旋风柴进的庄上,初始柴进也是对他很好的,但武松不知天高地厚,不知收敛性情,动不动与庄上的庄客下人,就动拳头,弄得柴进对他也很不满,下看他,对他也不再优待,直到宋江到来,武松一直在庄上是个醉汉的存在。后来经过宋江的感化,武松明白了很多,他懂得了忍让,懂得了以理服人,懂得了王法规矩,这从以后在阳谷县的所作所为中就可看出。时逢皇帝大赦天下,他离开柴进庄上,与宋江分别后,要回家乡找哥哥。路过景阳岗,武松打虎,震动了阳谷县,也巧遇了在阳谷县卖吹饼的哥哥武大郎。县太爷很欣赏武松,就让他做了阳谷县都头,捕盗抓差办案,正是他的擅长,这给武松迎来了最为美好的人生。然而由于和大哥三寸钉武大郎的相认,武松平和的人生再起隐患。极丑极矮的武大郎,却找了个颇有些姿色的潘金莲,二人的不对称,让世俗人看在眼里,嫉恨于心里。潘金莲本人也不是个好鸟,水性杨花,如果不是这样,她也不会被嫁给武大郎。不平衡的心理,欲诱武松不得,又在邻居王干娘的不断挑拨下,潘金莲本就荡漾的春心,愈来愈不安分。偶然的机会,让潘金莲邂逅了色狼西门庆。二人在王干娘的媒介下,就干柴烈火、翻云覆雨起来,给武大郎戴了个不大不小的绿帽。后来武大郎知道后,捉奸不成反被踢成重伤,养病在家。西门庆为了与潘金莲做长久夫妻,在王干娘的出谋划策下,竟毒死了武大郎。这些事的发生,都在武松去京城出差时期,等武松回来,哥哥却是已不在人世。从小与哥哥相依为命,受哥哥抚养长大的武松,闻听噩耗,不亚于晴天霹雳。这时愤怒无比的武松,却与以往大打出手的性格不同,表现出了异常的冷静细心。他搜集了西门庆、王干娘和潘金莲毒死武大郎的确切证据,到县衙状告西门庆。无奈西门庆有钱有势,早已买通县令,县令以种种理由推辞武松。这时的武松恐怕已对官府的腐败有了真切的认识,但长兄如父,杀父之仇不共戴天,这样的不白之冤,武松怎能不伸不报?武松就以自己的方式,有理性地刀剜潘金莲,斗杀西门庆。在县城一众父老的保举下,而且西门庆已亡,知县才对武松重罪轻判,判了个冲军发配孟州了事。从这次为武大郎报仇这件事上,可以看出,武松知性了不少,既杀了仇人,又保护了自己,而且面对知县对西门庆的庇护,武松没有据理力争,而是用自己的方式,保仇雪恨,又让县令能接受并给自己以轻判减刑。武松成熟了,已不再是少不更事、动不动就与人比拳头的楞头青。也许从这次经历中,武松看到了男女虚伪的人性,看到了社会赤裸的金钱至上,也让他抱定了不近女色的好汉秉性。

后来武松发配孟州,经过一系列的牢城遇施恩,醉打蒋门神,结识张督监,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等等事件,让武松真正认识到了社会的黑暗,人性的险恶,好人真的难做。从孟州城的经历中,武松进一步认清了世界的丑恶不清静,对现实世界真的好无留恋,正是在这种情势下,施耐庵方不失时机地为武松披上了一套行者服装,让武松真正成为了上天派来为人间除暴安良的行者武松,才达到了天人合一的觉境。


sunjin72976689


武松杀嫂后对人生有所怀疑应该说只是个开端,以后发生的很多事情才让武松大彻大悟,真正思考人生。

其实武松之前并没有出家,他是个假行者。武松在阳谷县杀了潘金莲和西门庆为哥哥报了仇,被发配到了孟州。在去孟州的路上,在十字坡,遇到了孙二娘和张青,并和他们结拜。到孟州后,武松又被张都监陷害,从而大开杀戒,逃到了孙二娘家。为躲避官兵缉拿,孙二娘给了武松一套头陀的服装,这样,武松就化妆成了行者,绰号“行者”就此得名。

那么武松为什么会对人生有所怀疑呢?我认为有如下四点:

一、怒杀潘金莲。

武松从小由哥哥武大郎带大,所以他对哥哥有很深的感情。但由于嫂子潘金莲和西门庆偷情被武大郎发现,嫂子毒死了哥哥。武松得知真相后告到县衙,希望官府能给自己伸张正义。但知县已被西门庆收买,说证据不足,就没再理会武松。这时的武松对官府开始失望了,认为官场腐败,老百姓受欺压,指望官府是不行的。所以他一怒之下,杀了潘金莲和西门庆,然后到县衙自首。这件事的打击,应该是武松怀疑人生的起点。

二、被张都监陷害。

杀了潘金莲和西门庆后,武松被发配到孟州,本以为可以忘记过去,重新开始。但武松怎么也没想到,他被张都监陷害关进大牢。不仅如此,张都监、张团练、蒋门神还要致武松于死地。武松这时对官府心灰意冷,认为官府实在太黑暗,逼得人们没有活路,只能奋起反抗。所以武松在情绪失控的情况下杀死了张都监、张团练、蒋门神以及张都监全家。这个事件之后,武松彻底走向了反叛的道路,也是他怀疑人生的延续。

三、宋江决定招安。

武松在孟州大开杀戒之后,穿上了孙二娘给的一个头陀的行装,假扮行者。他先是投奔了鲁智深和杨志的二龙山,之后又随二龙山合并到水泊梁山。梁山在宋江的领导下日益壮大,武松本以为在梁山可以每天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地度过一生,但宋江的招安决定让武松感觉有如晴天霹雳。当宋江试探性地提出招安计划时,武松第一个站出来反对。《水浒传》原文这样写到:只见武松叫道:“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去,冷了弟兄们的心!” 可见武松是多么的痛恨朝廷,反对为朝廷卖命。无奈宋江招安决心很大,又有吴用、公孙胜等人帮助忽悠,最终梁山接受招安。这时的武松对人生有些心灰意冷了。

四、征完方腊死了很多兄弟。

梁山受招安后,朝廷果然派梁山人马去征讨其他的起义军,分别是征田虎、王庆、大辽、方腊。特别是征完方腊后,梁山军损失惨重,阵亡了五十九个兄弟(含女将),武松也断了一只胳膊。这时武松和鲁智深大彻大悟了,他们俩认为朝廷就是利用梁山人马,胜利之后肯定要卸磨杀驴,所以他们俩一起留在六和寺出家,没有随其他兄弟回京受封。这次是武松对人生看得最透的一次,名利都是过往云烟,清心寡欲的生活比什么都强。结果武松得以善终,一直活到八十岁。

结语:

终观武松一生,从杀嫂起到六和寺真正出家,是他人生经历的重要阶段,也是对人生感悟不断升华的阶段。


博超讲堂


武松从一个人变为行者,杀嫂只是个开头!是从他上了梁山之后一系列的事,让他由表及里变为一个行者!

第一,是当时官场的黑暗,社会的混乱!由于宋徽宗太傻,被高俅童贯等人蒙骗,致使国之不国,上下官吏无不贪污腐败,鱼肉百姓,武松有一身武艺,可谓报国无门!实在是郁闷!

第二,上梁山之后,本想过个安稳日子,谁知宋江这货,一心想着诏安,根本不顾兄弟们的死活,替朝廷打方腊,结果死了多少弟兄,本就无亲人,只剩了好兄弟,兄弟又死了,更郁闷!

第三,宋江选择诏安的路,但是武松早已看穿了高俅的本性,诏安不过是把你变成他们更容易弄死的人!他说服不了别人,只能选择自己的人生,郁闷至极,做个行者吧!


题浮罗


行者武松是国人都有记忆,都有一番评论,都有不少说辞的艺术人物。

武松是《水浒传》中一个活灵活现、武艺高强、行侠仗义、思维缜密、头脑清醒、抱打不平、拳打老虎的人物形象。凡是阅读过名著或者看过影视剧的人十有八九都非常喜欢他。

武松快人快语,行动力极强,具有爱憎分明的典型特点。我们从他替兄行义,一番拳脚相加将其嫂杀毙,这足以说明在他脑海中伦理道德观念、是非曲直、好恶分明的性格特点一览无余。

我认为武松在行事前早已做过盘算,分析过此行为造成的不可逆的,势必会致使官方通缉逮捕的最终结果。

从武松最终“逼上梁山”以及在梁山上的种种作为可以看出,他对于自己的决定、产生的后果,走上梁山的选择,在一百单八将中的不同作为,没有后悔,没有产生怀疑,对他人生的再次选择曾有过迟疑,但从未怀疑过,并且一路走到底。

由此可见,行者武松对他行义杀毙其嫂并未怀疑过人生。





西部大帝


不是!

在我看来,不是武松杀嫂后对人生产生怀疑,而是作者本人在借武松之名怀疑人生。为什么这样说呢?是因为我从武松身上看到了作者的影子,是作者在通过武松向世人表述他的精神世界,向往、追求以及人生的终极目标。

咱不能看见了不说,这样做人不厚道,当然,我说了你也可以不信,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就是这个道理。但我也不能没有来由的乱说,这也不符合我做人的标准,所以,请先不要先对我加于“训诫”,且听我说出我的理由。

在我看来,作者对《水浒传》的描写最终想要表达的意思就在武松身上,武松是书中人物不假,但书中武松的灵魂我坚持说就是作者本人,所以我说不是武松在对人生产生怀疑,而是作者本人在借武松之名怀疑人生。

为什么一百单八将那么多人我谁都不说,偏偏只指证武松呢?因为那是我看完《水浒》后心存以久的答案,今天好不容易逮这么一个机会不说出来,我都觉得对不起我自己,以下我就来说说我的理由:

在说理由之前我先提几个问题:一、《水浒传》向我们揭露了什么样的社会制度?二、作者通过《水浒》想表达什么样的个人观点及愿望?三、《水浒》里谁是男一号?为了节省时间,方便答题,我还是简单点说吧,不然篇幅就太长了。

1、武松就是作者本人的假想人,通过武松来阐述他个人的政治观点。

2、通过对武松的英雄形象及爱恨情仇的描写(打虎、杀嫂、侠义、追随等等)来反映英雄孑然一身,报国无门的囧态,所以抹杀了武松一些不合情理的行为,这便是导致提问者的疑惑所在。

3、通过对武松战场断臂,战后出家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朝廷失望之极的态度。

4、通过对武松在和尚庙里出家当道士的描写(清忠祖师),表达了作者既不想受道家约束,又不想受佛教约束以及还不想受朝延约束的愿望。

5、最后赐钱十万贯 终天年,表达了作者向往的无忧无虑的生活态度。

6、武松最后以享年八十善终,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敬重,毕竟那个年代是:人活七十古来稀。

综上所述,故我认为不是武松在对人生产生怀疑,而是作者本人在借武松之名怀疑人生。

(因还没写完却一不小心点了发布,导致手忙脚乱,心神紊乱,故匆匆结尾,实在抱歉!🤗)


襄阳郭大侠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在我看来,武松杀嫂一事,不但是其对原有“三观”的践行,杀完以后,反而让他对自己的人生没有了怀疑。可以想见,从此他的头顶上多了一道“杀嫂好汉”的光环,而在那个时代,杀死一对奸夫淫妇,是多么一件光荣、伟大、正确的事情?享受这个荣耀还来不及,怎么还会“怀疑人生”呢?

话已至此,接下来不妨多谈谈武松。

整部《水浒传》,关于武松的着墨很多、颇为精彩。在小说里,他的人生轨迹从落魄登上人生巅峰,打虎、杀嫂堪称成名之举、得意之笔。

而遍观武松的成长轨迹、性格特征,他逞强打虎、愤而杀嫂并不意外,同时,打虎、杀嫂也为他跻身水泊梁山英雄谱刷足了“副本”,更是他“职场履历”的高光时刻。

那么,武松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从头捋一遍。

  • 蛮不讲理

在小说里,武松的出场并不闪亮。

那天,宋江杀了阎婆惜投奔了仗义疏财的柴大官人。酒过八分,宋江要去解个手。就在廊下,一个不小心踢翻了一个害了疟疾、正在烤火的大汉的火锨,炭火掀了大汉一脸。大汉恼了,跳起来抓住宋押司就大骂:“你是什么鸟人,敢来消遣我!”这个大汉,就是武松。

瞧,就是这样一个莽夫。

相貌堂堂、气概凌云的武松,是因何缘由寄居在柴进门下,书中未表。但是却着重讲了柴进有多么不喜欢这个莽夫:

柴进因何不喜武松?原来武松初来投奔柴进时,也一般接纳管待。次后在庄上,但吃醉了酒,性气刚,庄客有些顾管不到处,他便下拳打他们,因此满庄里庄客每一个道他好。众人只是嫌他,都去柴进面前告诉他许多不是处。柴进虽然不赶他,只是相待得他慢了。

这就好比说,有个并不沾亲带故的网友住你家,不交房租不说,吃你的、喝你的,却没有一点感恩之心,你家保姆稍有招待不周的地方,他不是打、就是骂,你对此人又作何评价呢?也就是仗着柴大官人心胸宽广!

  • 被害妄想

宋江带着武松在柴进的东庄上吃吃喝喝十几天后,武松想家了,要回清河县老家看看哥哥。注意,武松走的时候,柴进除了给银两、管顿饭之外,并没有出门相送。而是刚结识武松不久的宋江、宋清哥俩儿,送了十来里路。

而最让人觉得有趣的是,宋江、宋清送完武松,往回刚走了5里路,柴大官人亲自骑着马,背后牵着两匹空马来迎接宋江、宋清了。

各位看官,送武松的时候,柴大官人不方便,现在跑上几里路就方便了?武松此去路程要好几天,不差钱儿的柴大官人连匹马都送不起了? 你品,你仔细品!

闲话不表。武松自离别了宋江,走了几天路,就来到了阳谷县地面。这个桥段,想必大家都比较清楚了——他走近了一家门前招旗上写着“三碗不过岗”的酒店。

就是在这家小店里,武松的种种做派,确实让人明白了柴进的庄客为何不待见他。

首先,武松不但有小人之心,还有点“被害妄想症”。

武松喝了三碗酒之后,酒家劝他别喝了。只因这酒后劲太大(在景阳冈,武松醉倒,证明酒家所言不假)。面对一片好心劝说,武松上来就怼:“休要胡说,没地(难道)不还你钱?”

呵呵,这话说的。一来,你前面让店家切肉,你让切多少,人家切多少,何曾怕你缺钱了?说出这种话,不得不让人揣摩这层心理:要么是穷惯了,有点自卑,别人说啥武松都能朝那方面想;要么是赖账赖惯了,形成了思维定式。

整个对话中,酒家从未主动提过钱的事,而算上这次,武松一共提了6次:

“主人家,我吃一碗,还你一碗钱”

“主人家,且来看我银子,还你酒肉钱够么?”

“我又不白吃你的”

“叫我做甚么?我又不少你酒钱”

“你留我在家里歇,莫不是半夜三更要谋我财”

接着,店家告诉他,这酒喝多了没药医。武松又怼:“休得胡鸟说!便是你使蒙汗药在里面,我也有鼻子。”

这会儿,又怀疑店家使了蒙汗药,这是不是典型的小人之心?不但小人之心,还有点被害妄想症。

酒家让他暂住一碗,武松怀疑“你留我在家里歇,莫不是半夜三更要谋我财”;

登上景阳冈,大树上写的清清楚楚“景阳冈大虫伤人“,武松还自以为很聪明地认为:“这是酒家诡诈,惊吓那等客人,便去那厮家里宿歇。”

直到在岗上看了“官宣”,武松这才认了头。

事实上,这位好汉第一反应不是“怕甚么鸟”,而是“欲待步再回酒店里来”。可是转念又一想:我回去时,须吃他耻笑,不是好汉,难以转去。

武松,就是这么刚!就是这么敏感!就是这么爱慕虚荣!就是这么小人之心!

  • 沽名钓誉

武松的沽名钓誉,除了上述怕“不是好汉”,还有很多例证。

因为景阳冈上打虎有功,武松得到了县领导的亲切接待。若真是英雄好汉,此处该是“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武松却没有。

在景阳冈上,猎户发现他时,问他可曾见到大虫,武松照实便说:“被我一顿拳打死了。”

猎户不信,武松急了:不信?你看我身上有血迹吗?继而,还“把那打大虫的本事,再说了一遍”,人家还是不信,武松非带着人家去看现场。

众人信了,把他请进村里,武松“把那打虎的身分拳脚,细说了一遍”。

见到如此神武的武松,老虎又被打死了,大家自然开心无比,又是宰羊、又是送酒,甚至还把段匹花红挂在武松身上游街,武松一一受用。

这事也惊动了县老爷,并且亲自出面接待。到了县衙,武松又神武了一把“扛着大虫,都到厅前,放在甬道上”。面对知县一脸的惊讶,武松“就厅前将打虎的本事,说了一遍”。(注意,打虎这件事,武松至此说了三遍了。)

惊呆了的县老爷立马赐酒,并且将猎户们凑的1000贯钱赏赐给武松。

乖乖!1000贯不是小数目。1贯钱名义上是1000文铜钱,从五代开始,1贯钱实数是750文,所以说,1000贯,至少是75万文铜钱。

什么概念呢?北宋时期,1斗米的价格在40-100文铜钱,1贯钱可以买200斤大米,1000贯可以买20万斤大米。

折合到今天,每斤大米3.2元(市价),20万斤大米就是64万元人民币。

面对这笔巨款,武松坚决不要,说什么“小人托赖相公的福荫,偶然侥幸……非小人之能,如何敢受赏赐……何不把这一千贯给散与众人去用?”

从这里可以看出,武松也是粗中有细啊!

先拍拍县老爷的马屁——托赖相公的福荫;再谦虚推让一下——非小人之能,如何敢受赏赐;再卖个人情——何不把这一千贯给散与众人去用。

这一通骚操作之后,赢得了县令的好感,替他参了一个都头。这个都头,大概等于县公安局辖下的派出所所长。

只不过当了官家的小小的皂吏小厮,武松立马跪舔:“若蒙恩相抬举,小人终身受赐。”骄矜自满之色露于言表:“我本要回清河县去看望哥哥,谁想到来阳谷县做了都头。”

亲,您还记得您是回家探亲呢?您还知道家里有个生活不怎样的大哥呀?

武松既没有把那1000贯去孝敬哥哥,也没有立马回家探亲,而是换了个所长没事儿人一样地留下来了。

  • 挟偏带私

这里要讲讲武松杀嫂的事儿。

武松为何杀嫂,大家都很清楚。潘金莲与西门庆通奸,并且阴谋毒杀武二郎。潘金莲、西门庆该不该死?即便放到今天,如此泯没人性之举,也确实该死。

但这就能证明,武松杀嫂的正当性吗?我看未必。

首先,武大郎与潘金莲的结合,本身就是一个悲剧、闹剧。

武大郎何等面目:身不满五尺,面目生得狰狞,头脑可笑,得了一个外号——三寸丁谷树皮。云谷树皮者,甚言其皮色斑麻粗恶也。就是说,武大郎不但长得矮、面目狰狞,皮肤也不太好,像一块又干又糙老树皮。

潘金莲何等姿色:眉似初春柳叶,常含着雨恨云愁;脸如三月桃花,暗藏着风情月意,纤腰袅娜,拘束的燕懒莺慵;檀口轻盈,勾引得蜂狂蝶乱,玉貌妖娆花解语,芳容窈窕玉生香。脸蛋俏、身材好,标准的大美女。

这两个人的结合,纯粹是潘金莲人生的不幸:在别人家当丫头的时候,主人要缠她,她不从,就被主人恨上了,怕武大郎聘不起,还拿钱倒贴嫁妆,愣是推给了武大郎。

这明摆着就是一幅“你不从劳资是吧?劳资把你推进火坑里!”这明摆着是一种残酷的惩罚、是对潘金莲赤裸裸地糟蹋!

胆大心细的武松不明白这个道理?真是有良知的好汉,该是告诉大哥,放人家姑娘一马,大户欺负人家,你怎么还帮凶呢?

并没有。武松似乎觉得“有便宜不占王八蛋”,也明知道,凭着武大郎这等人才,绝对降不住情窦初开的潘金莲。可是,他宁可自欺欺人,也不敢面对现实。

最后,大哥被人毒杀,这才气急败坏地杀嫂,您,早干嘛去了?

  • 甘当小弟

武松杀了嫂子和西门庆,背了人命官司,被发配到了孟州城。路上结识了靠杀人越货、开黑店为生的张青、孙二娘夫妇;随后又来到了安平寨。

在这里,武松又迎来一个高光时刻:醉打蒋门神。

可是深究一下,为啥要打蒋门神,事实的真相,还真是一地鸡毛。

武松在安平寨遇到了当地流氓头子——施恩。

这真不是有意抹黑武松的人际圈子。施恩小时候学过武术,当地人给他起了一个外号:金眼彪。

安平寨有个市场叫快活林,山东、河北的客商都在这里做买卖,有100多个客店、二三十个赌坊、当铺。

施恩仗着一身的武术,又团结了本地一些亡命歹徒,开了一家“人肉店”,其实就是黑社会。干点什么勾当呢?有过路的妓女,先得参见他,然后才允许在本地卖淫,从中抽点份子钱;同时,对当地的客店、赌坊、当铺收点保护费。

这难道不是典型的流氓团伙吗?

这块肥肉,被当地的张团练看中了。不知道从哪里请来一个蒋名忠,诨名蒋门神。这家伙本事好,三下五除二就打得施恩“两个月起不得床”。

一看武松这个愣头青来了,立马拉拢过来,才有了后来的醉打蒋门神。

武松以堂堂大丈夫的八尺身躯,并不是除暴安良,反而甘心当起了打手、小弟。这算哪门子英雄好汉?

但是,按照武松的理解,他这是报恩。因为施恩父子动不动就给点优待:免一场杀威棒,送点酒肉喂他几场。几个小管营给他拜一下,他就有些飘飘然了,感恩戴德,任凭施恩父子把他当牛马驱使。

如果他糊涂,更说明他没出息;如果他心里明白,那他不过只是囿于奴才道德的斗宵之士而已。

所以,武松杀嫂,无所谓“怀疑人生”,这不过是一个真真实实、有血有肉的他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