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小公务员之死》,浅谈人人都有的卑和俗

人生而自由,却无处不在枷锁之中 。---《社会契约论》

原始社会开始,我们人类老祖宗披天而睡,伏地而眠,在自由自在的天然家园里,保持着动物的本能属性。他们没有灵智,也不懂得语言和交流,对大自然充满着敬畏。饿了打打野味,渴了饮饮山泉,累了随地而躺,这是人最本真最自然的生存状态。

天地变幻,日月穿梭,时间骑上比光速还快的白驹,带领着人类步入繁华璀璨的现代文明。人的生存环境发生爆炸似的变化,社会属性渐渐超越人的自然属性,甚至成为主流。

自我们出生起,被灌输各种各样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匆匆步入现实种种的条条框框,忙碌于各个形形色色的场合,焦头烂额,自顾不暇。成年之后,我们往往为生存和梦想所左右,违背自己的心意甚至是信仰,做着身不由己的事,说着言不由衷的话。

职场上,当我们实在是忍受不住想扔下手里的工作,甩头就走时,看到老板的脸色,立马噤若寒蝉;爱情上,当我们付出所有倾尽一切,得不到任何回应而心灰意冷时,看到他的消息,还是想马不停蹄乐呵呵的套近乎。

还是古龙大师说的好,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身在江湖,何得自由?大大小小的枷锁,套在我们的脖子上,想喘口气的功夫都没有。有的枷锁来自内心,是人为设置的,内倾性的人更为严重,挣扎痛苦而不得解脱;有的枷锁自外界而至,林林种种的压力,接踵而至的困境,扰乱我们的心境,脊梁愈加弯曲,沉重不堪。

比起外界的枷锁,我们自己亲手带上的颈套,更为紧凑而窒息。尤其是小人物,身在七拐八绕的狭小空间,仰望闪闪发光金字塔顶端人的鼻息,处处受限,面面封锁,内心冲突激烈,矛盾层层叠叠,如同深陷巨大的迷宫。一觉醒来,冷汗涔涔。

本文就来说说一个小人物的故事,很简短,就是因为一次不经意的喷嚏而卒。故事虽荒诞夸张,但背后的寓意发人深省。主人公是俄国作家契诃夫短篇小说《小公务员之死》里的伊凡·德米特里·切尔维亚科夫,办公文员,在一次看戏剧的时候不小心将唾沫溅到了前面将军级文官身上,内心惶恐不已,一次次的道歉导致将军最后的不耐烦,一声滚出去,让他在恐惧中一命呜呼。

读《小公务员之死》,浅谈人人都有的卑和俗


这是一部幽默的讽刺类小说,小人物的悲欢生死在大时代大格局的背景下显得微不足道。当时的俄国社会处在沙皇统治的黑暗时期,列宁曾评价这段时期是一种肆无忌惮毫无理性和残暴至极的反动。

虽然说外部环境,时局背景是导致小人物死亡不可逆的客观因素,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命运多数情况下,还是掌握在披荆斩棘的强者手里的。更直接一点,切尔维亚科夫是死在他自己的枷锁之下,死在他的恐惧之中,死在他的个性不成熟之上。

契诃夫,莫泊桑和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契诃夫的小说大多关注点都在小人物上,对他们身上的庸俗市侩,目光短浅,自私虚荣洞察的淋漓尽致,用细腻入微,幽默反讽的笔触将他们的形象刻画地栩栩如生。他采用以小见大,塑造典型人物的艺术手法,深刻的触及到人物的灵魂。因此,他笔下的人物都具有普遍意义,在性格上也反映了人们的共性特征。

强大的外界压力,向内形成极致的自卑感

切尔维亚科夫职位上只能算是一个文员,地位很低,在庞大的拥有特权的上层阶级面前,有着根深蒂固的自卑感。他的生存,前途都牢牢把握在上层的权利之网中,因此,他必须谨小慎微,小心翼翼,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算计在他幻想的完美形象里,生怕一个不小心就断送了自己的前程。

读《小公务员之死》,浅谈人人都有的卑和俗


阿勒泰在《自卑与超越》中给自卑下过一个定义,当个人面对一个他无法适当应付的问题时,他表示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此时出现的便是自卑感。

是的,人人都有自卑感,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程度不同,方向不同,效果也自然不一样。武志红曾经说过,无论一个人看上去多么的优秀,他们的自卑与惶恐和别人实质上都无两样。合理的自卑,正确的对待,都是勇敢的战士向前奋进的源动力,正是因为不足,所以才要改变。但不好的自卑,会造成难以抑制的后果。一旦形成相应的心理机制,碰到相似的情景,就如同弹簧一样,立即反弹起来。久而久之,就变成了自卑情结。自卑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卑情结。自卑情结是指,自卑成为一种推卸责任的借口和挡箭牌,事事不前,麻痹退缩。

自卑,从字面意思来看,是自己认为是卑微的,不重要的,不值一提的,将自己的价值和能量混成一堆不成泥的灰。非常含有自贬自轻的意味。自卑往往出自于比较,与理想的我比较,与他人的优势比较。比较得出的结果,基本认定为自己不够好,不够优秀,不够强大。他们反复强调的是自己不好的一面,消极的一面,紧紧盯着别人的负面评价,通过夸张放大的形式,加重自卑感的力量,因此深陷泥潭,不能自拔。

当现实不能解决问题,自卑的战场在个人的内心,战斗的结果一般表现出来的情绪为自责,压抑,焦虑或者恐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逃避,眼泪和道歉往往是自卑的特征。

切尔维亚科夫一次又一次的道歉,正好说明了他内心极端的自卑情结,可怜而痛苦。他没有办法进行正常的思维活动,对上层阶级产生莫名的恐慌以及对自身无理由的压迫,人性扭曲变形,一心只想着怎么挽回在高贵的将军面前的形象。

然而找回自尊的过程中,遭受将军不耐烦的打击,内心一度倾斜,在主观臆断的不合理想象中,心理极度受到创伤。更滑稽的是想打扮一下再登门道歉,这种行为,无异于对自己人格的践踏,简单一点来说,就是把自己的脸面直接塞到鞋底板上去。这是极度可悲的。

所以,自卑者还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活在自己夸大的想象里,无论是向内攻击还是自负自大,都不敢正视真实存在的现实问题。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他的精神胜利法,从本质上来说,也是自卑的变形体。不去解决,那份痛感,将永生难消。

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能自己给自己下套,自己把自己圈禁起来。或许你会认为,我个子矮,体格胖,成绩不够好,赚钱不够多,没人家漂亮,职位福利靠后站等等等等。So,没关系,这人人都存在的小问题,不值得大惊小怪的。事实上,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怎么看待真实的自己。你能不能完全的接纳有缺陷的你。这个有缺陷的你,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你。

自卑不是癌症,顶多算是不大不小的感冒,偶尔发点炎,但是是可以完全自愈的,难的是你有没有勇气去改变自己消极片面的看法和根深蒂固的观念。就比如,你认为你比别人个子矮,这个矮,是你自己通过比较,将自己的劣势和别人的优势,进行不合理的称量所得出来的。事实上,矮这个特性,是你自己赋予的,其他毫无意义,是你主观的认为自己矮了。记住,主观是可以自己改变的,一旦你改变了,那么矮这件问题,将毫不存在。任何事情,都是自己赋予的意义,主观上的变化,一切都焕然一新,你会看到一个崭新的世界。给自己快乐点,生活完全不一样。

在《被讨厌的勇气》一书里,提出了一个令我耳目一新的观念,在这里忍不住拿出来和大家分享。书中的哲人认为,很多烦恼都是自找的,都是从自我出发,目的就是让自己不开心,感觉到郁闷。他的核心论点就是目的论,和原因论比起来,有点反传统的感觉。是你自己让你不开心的,你的目的就是寻找烦恼和不快乐,自卑当然包含其中。

听起来有点匪夷所思,天方夜谭,脑子里只有一个大大的问号。但是仔细分析起来,又毫不无道理。他从目的论这个结点出发,层层分析,丝丝拨茧。首先,是你为了让你不开心,自己主动寻找的烦恼,然后你再有意识的加重这个观念,搜集各种各式各样的证据,让自己主动往上靠。比如,你就是认为你个子矮,这个就是你的目的,然后你再找出你矮的证据,别人果然比我高,那么你就真正的矮了。

结果也是很有意义的,反推一下即可。如果你的目的是让你快乐,那么根本就不存在个子矮这个烦恼。这个逻辑是相当严密和精巧的。需要每个人细细琢磨一番,得到一些,始终能受用一些。

回到主题上,切尔维亚科夫就是自寻烦恼,神经兮兮,整日惶恐不安,活在自设的牢笼里面,他脑海里只认一个真理,那就是他比不过上层阶级,越比越伤心,越比越难过,就好比一层一层的将自己慢慢用绳子捆起来,结果只能是越捆越紧。他给他自己设置了一个难以跨越的天堑,他永日待在里面,无法挣脱。

我们绝不能做可怜的切尔维亚科夫,我们要做真实的自己。那个勇敢,光芒四射的自己。而钥匙,不在他处,就在自己的手里,别名叫做勇气。

小人物的悲剧,不停的媚俗

人的本质上是平等的,价值都是独一无二的,因为生命的重量是一致相等的。不能因为谁赚钱的多少,来决定地位高低。然而,在强大的现实问题面前,切尔维亚科夫和大部分人表现得一样,选择了卑躬屈膝,畏首畏尾,刻意讨好将军,丝毫谈不上自己的尊严和价值。

某种境地下,个体在群体面前是软弱无力的,他要面临被抛弃和被消灭的风险,为了先行保存自己的生存,他必须要做出某种心理上的弯曲和妥协,来迎合某一体制或者大众所推崇的价值观念。于是乎,媚俗就应运而生了。

古籍《势胜学》中有句话很具体的描述了这一过程:势者,利也。人者,俗也。世不公,人乃附。上多伪,下乃媚。义不张,情乃贱。

这里的媚指的是, 个体出于自私的心态,刻意讨好上官,以获得好处或利益的行为举动。那么,上下一气,蔚然成风,自然变成了客观意义上的俗。当然,这种俗,对应的媚,是粗陋的,上不得台面的,我们应当谴责和批判的。

读《小公务员之死》,浅谈人人都有的卑和俗


媚俗的关键词在于媚,女子的眉毛,有抚媚,谄媚,讨好的意思,媚的对象是什么?俗,俗气,俗态。别人怎么做,那我也照着做,完全不顾内心的想法和意见,就是俗。

媚俗者往往刻意迎合他人的观念,同时又是自欺的虚伪者。他活在他人的目光里,用一种背离自我的方式打扮和靠近理想中的谎言之境,失去真实的自我,只为虚幻的假象而活。媚俗者总有些见不得人的勾当,偷偷摸摸,虚与委蛇,遮遮掩掩,以图更大的利益。

然而,鲁迅先生在《坟 文化偏至论》中说,如其《民敌》一书,谓有人宝守真理,不阿世媚俗,而不见容于人群。

由此可见,媚俗在一定程度上和人群是相统一的。人群的意志,个体就要去服从和遵守,媚俗是不可免的行为。昆德拉认为,人的这种媚俗心理是长久以来的,是人类固有的一种生存状态。

人生在世,谁能免得了俗气。我们中国有句老话叫入乡随俗。

《礼经》中记载: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这里的俗,大多指代是风俗,礼俗,传统习俗。强调是礼节和尊重,是对别人或者某个民族地区的习惯和传统表示的一种敬意,是交往双方保持的最基本的人情世故。

新西兰人的见面方式就是碰鼻子,在美国你不能打孩子,否则可能会失去抚养权。我们国家少数民族的传统各不相同,但各有特色,有他内在的历史传承和文化基因,我们可以不去认同,但必须要尊重。日常生活中,到了清明节我们就该严静肃穆的回家扫墓,祭奠先人。到了中秋节,我们赏的是清辉满溢的圆月,吃的是团团圆圆的月饼。

过传统的俗,更多的是代表一种情怀和愿景,是全体大众之间约定俗成的记忆和准则,深深凝聚在每个人的心里。

那么,很显而易见,我们要辩证的去对待和思考。对于俗,我们可以有不同的态度和观点,但是我们必须要坚守自己的底线和原则,必须要有自己独立的思维和见解。不媚俗,可以适当的随俗。不管是人际交往,还是传统风俗,我们总归要在合适的场合说合适的话,做合适的事情。你总不能穿着大裤衩,拖个人字拖,在几百个甚至几千个乌泱泱的观众面前,发表你的正式演讲。这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还是我们纪昀纪大学士说的好,君子之于世也,可随俗者随,不必苟异;不可随俗者不随,亦不苟同。

意思是,君子活在世上,可随俗的地方随俗,不必严格要求不与之不同;不可随俗的地方不要随俗,也不必将就着就一样了。俗与不俗,都要有自己的界限和一定的尺度,对于别人,要有一颗博大的宽容的心。

契诃夫给切尔维亚科夫的结局是死亡,小人物的枷锁总是太多太多,多的让他无法喘息。个人认为,这种死亡,更是精神上的死亡,病态人性的毁灭。切尔维亚科夫向内是自卑的,不能独立,只能依附,向外是媚俗的,歪着身子,不雅而难堪。因此他的结局是注定的。

结语

伟大的作品背后,总有个伟大的灵魂支撑着。有人说,作家是人类灵魂的建筑工程师。他们深深知道人类的痛疾与麻木,他们用敏锐的目光和精准的手术技法,将人们内脏各种各样的症结,掰开了揉碎了,给我们看。他们知道什么是美,也心甘情愿的做一个指路人,指给我们看,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丑陋的。

爱之深,责之切。正是因为伟大作家对人类深沉的爱和关心,他们才痛心疾首的指出人类精神的顽疾,血淋淋的展示给我们看。契诃夫无疑是伟大的,他的作品主题只有一个,那就是人。关于人的尊严,人的个性,人的命运,人的未来。

耶尔米洛夫在《契诃夫传》中评价他,他温柔地羞怯地爱着他们,但是除去这种爱而外,在契诃夫的作品里也永远可以听到一种贬谪的调子,怀疑的调子,永远可以看见一缕悲伤的嘲笑的痕迹。

最后我想说的是,关于自卑,我们完全可以主观的改变,只需要一点点勇气。就目的论而言,改变的就是关注点。你关注阳光,你就活在阳光里;你关注雨水,你就活在雨水里。关于俗气,我们也完全可以做到,随而不俗,用大度的胸襟和诚恳的态度,冷静的思考和面对。

最后的最后,我还想说的一句是:人人随身携带着枷锁,但我们可以翩翩起舞,自由翱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