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慈禧的权力在清朝末期没人可以动摇?

蔚蓝宇宙浩瀚星空


1861年,咸丰皇帝死在了热河行宫,慈禧随即发动“辛酉政变”,此后47年清政府始终掌控在慈禧的手中。

清朝自乾隆末年开始衰落,后来又输了鸦片战争,被洋人给一脚踹开了国门,从此之后便陷入了风雨飘摇的动荡时代,慈禧掌权之后则又不断地抽走清朝这个已经行将就木的“老头”的骨髓。

那么,当时真的已经没人能够动摇慈禧的地位和权势了吗?

当然不是,慈禧自从发动辛酉政变之后,虽然拿到了清政府的话语权,可却没有我们想象中的拿得那么稳,且不论外部列强所带来的威胁,慈禧在清朝内部至少也曾经遇到过三次政治危机。

第一次,是慈禧发动辛酉政变之后。

第二次,是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运动之后。

第三次,是光绪皇帝发动维新变法之时。

不过,慈禧虽然没读过几本书,只是多听了点戏,可是她玩弄起政治权术来却不输任何一个人,手腕也厉害,这三次危机也被她一一化解。

1861年,咸丰皇帝虽然被吓死在热河行宫,可是他在临死之前为了防止儿子载淳即位后后宫或者外廷重臣擅权专政,也留下了后手。

咸丰先是任命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八人为“赞襄政务王大臣”,让他们赞襄政务,然后授予慈安一枚“御赏”印玺,授载淳一枚“同道堂”印玺,“同道堂”印实为载淳的生母慈禧所掌,凡辅臣所拟上谕,必须得同时加盖“御赏”和“同道堂”二印方能生效。

如此一来,皇帝、后宫和外廷三方相互牵制,便能够达到制衡后宫和外廷的目的。

但是,慈禧已经尝到了权力的甜头,所以不甘心受到钳制,这才想着铲除载垣、端华、肃顺等把人,然而凭她一人之力又不能完成,所以她只能寻找政治上的合作伙伴,找来找去,她找到了咸丰的弟弟奕訢和奕譞等人。

最终,在奕訢和奕譞的积极配合和运作之下,慈禧成功地打垮了顾命八大臣,毁掉了咸丰皇帝生前的布置,拿到了清朝的统治权。

奕訢作为辛酉政变的核心人物,政变成功后哪能没有回报?奕訢一度权倾朝野,慈禧也得让他三分,当时的奕訢不仅分走了慈禧的权,还威胁到了她的地位,所以两人虽有一段短暂的“蜜月期”,可很快便分道扬镳了。

只可惜,奕訢也斗不过慈禧,被慈禧打压地抬不起头来。

1864年,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运动之后,实力达到巅峰,声望也达到了巅峰,又手握重兵,不得不说对清朝而言确实是一个威胁。

当时也不断地传出了曾国藩手下的人“劝进”的传言——曾公,你这时候手握重兵,又破有人望,何不趁此良机携胜利之势,率师北上,推翻了满清,坐一坐皇帝的宝座?

慈禧听闻此事后,心中作何想法?

虽然曾国藩没有造反的想法,可是慈禧不知道呀,她也不相信曾国藩会不动心,即便曾国藩真的没想法,真的没动心,可要是他的部将学赵匡胤在陈桥驿一样唱一出“黄袍加身”呢?曾国藩反不反,还由得了他自己?

曾国藩手上数十万湘军,如果他再学学朱元璋,打一个“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旗号营造声势的话,未必没有野心家相应他,最后结果如何也未可知。

只不过,也许是因为曾剃头在江南杀了太多人了,所以想放下屠刀,立地成圣。

他不仅没有造反的想法,甚至为了让慈禧放心,为自己塑造一个耿耿忠臣的形象,他还极为配合地裁撤了湘军。

慈禧一看曾国藩乖乖裁撤了湘军,这才满意地点了点头,为了报答他,慈禧还在他死后给了他一个“文正”的谥号,满足了曾国藩追求成圣的愿望。

1898年,光绪皇帝和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忽悠下,打着“变法图强”的口号发动了戊戌变法。

可实际上,这场变法不仅虚有其表,还目的不纯。

康有为是想将变法当成自己上升的阶梯,从一个屡试不中的“穷酸书生”一跃成为天子重臣,来一个鲤鱼翻身。

光绪皇帝也好不到哪里去,他虽然是皇帝,可是却处处受到慈禧的掣肘,慈禧嘴上说归政了,可是实际上却仍然死死地抓着权力不放,他之所以同意变法,也不过是想将变法当成一个突破口,一个能够夺回皇权的突破口。

所以,他们到底还是引起了以慈禧为首的实权派的忌惮和打压,以至于变法几乎寸步难行。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为了能够反败为胜,光绪皇帝竟然又同意了康有为他们提出来的“围园杀后”这一计划。

这时候,慈禧还能看得下去吗?再看下去的话,自己都被人给杀了。

于是,慈禧决定率先动手,发动了戊戌政变,软禁了光绪皇帝,又抓捕了几个“康党”,康有为则侥幸逃脱了。

光绪皇帝的这个威胁,也可以说被慈禧轻轻松松地化解了。

不过,说实话越往后的时候,慈禧的位置显然也是越来越不稳,以至于后来到了出不了京畿的地步,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时张之洞、袁世凯等人所发起的“东南互保”便是很好地验证了这一点。

所以,说到底也不是没人能够动摇得了慈禧的地位,只是各方为了自己的利益,没有人愿意率先打破这个平衡而已。


流浪的侯爵


慈禧能够执掌晚清将近半个世纪,不外乎就这三点:独特身份、权谋手段和恪守封建礼制。

【先说独特身份】-名分

慈禧手里最大的一张王牌就是,给咸丰帝生了唯一一个儿子。慈禧生孩子这事,不但改变了她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大清的命运,更改变了中国近代史。假如那晚上,咸丰把精力挥洒到别的女子妃子身上,真能改写中国历史了。

慈禧给咸丰生下儿子之后,从一个不起眼的懿嫔,一路升级到懿妃,再升级到懿贵妃。咸丰驾鹤西游之后,同治毫无悬念继承皇位。慈禧晋级为与慈安并列的“圣母皇太后”,从此成就全天下唯二的显赫地位。

后来慈安早逝,慈禧成为唯一皇太后。同治帝幼儿即位。慈禧作为皇太后垂帘听政,却也名正言顺,太后辅佐幼主,历来有之。

同治帝死后,光绪是过继给咸丰,作为咸丰继子的身份登基,由此,光绪也算慈禧继子。慈禧作为皇太后的身份没变,光绪也是幼儿即位,慈禧太后继续辅佐幼主。

光绪不够强势的情况下,什么时候还政于小皇帝?什么形式还政?还不是慈禧说了算。

【再说权谋手段】-厚黑

虽说当初咸丰留下顾命八大臣,慈禧也可以作为皇帝的母亲干预朝政。但是有顾命八大臣存在,慈禧无法做到大权独揽,于是就有了慈禧联合慈安拉拢恭亲王、醇亲王等人得“辛酉政变”。一举打掉八大臣,从此“垂帘听政”慈禧有机会掌握大权。

但是,从同治选皇后和安德海被杀,这些事看出,慈禧大权独揽的路上,还有一只拦路虎——慈安。慈安40多岁就莫名其妙死掉,慈禧成为一匹脱缰野马,再也没有约束。

慈安死后三两年,慈禧再拿掉了洋务先锋恭亲王奕訢。从此,慈禧通过恩威并施,打压一拨扶植一拨的手段,把宗室王爷、王公大臣都驯服成一个个惟命是从的奴才。

【恪守封建礼制】-祖制

慈禧虽然大权独揽,但表面上一直是恪守了封建礼制。在同治、光绪两任皇帝身上,慈禧都是皇帝母亲,太后辅佐幼主历来有之,名正言顺。

但是无论如何,她不能走到女皇帝的位置上,一旦她走出那一步,满清统治集团必然群起而攻之。

为什么把光绪继嗣给咸丰?而不是找一个宗室子弟给同治继嗣?那是因为皇太后有资格辅佐幼主,如果给同治继嗣,那她就成太皇太后,就名不正言不顺了。

正因为慈禧始终恪守封建礼制,也没做出武则天“养男宠淫乱后宫”那样的事,同样恪守封建礼制的大臣们才信服她。

光绪16岁时,慈禧即使舍不得放权,也要做出还政于光绪的样子,自己并没有打破幼帝大婚后亲政的“祖制”。

即使慈禧仍然通过“训政”掌握大权,但是政治就这么虚伪,做样子也是必须的。很明显,慈禧这样做就有失去权力的风险,但是她仍然恪守了“祖制”。

1889——1898这个时间段,光绪是有机会逐步收回权力的,可惜光绪太怂,慈禧太横,反而搞得水火不容,最后“戊戌政变”,慈禧也没敢废掉光绪。

但是,慈禧跟光绪估计真的矛盾够深,慈禧发狠幽禁了光绪帝,实际上是赤裸裸挑战了皇权制度,算是有违封建礼制了,这就造成了朝中大臣的离心离德,慈禧的威信再也不复从前。

1900年八国联军进京,一众封疆大吏东南亚互保,不听号令,就能看出,慈禧失去了对朝局的绝对掌控。此后,督抚们阳奉阴违,革命运动风起云涌,慈禧即使不死也无力回天了。


尔朱少帅


晚晴时期慈禧太后垂帘听政40多年,可以说整个清朝的权力都集中到了她一人的手中。她的一言一行深深影响了整个国家,以至于在她死后竟然没人可以替代她,最终大清也就迅速的崩溃了。

那为何晚晴时期无人可以撼动慈禧的权力?

传闻慈禧自幼就聪明伶俐,非常的有主见。在她17岁第一次进宫的时候,还是一个默默无名的秀女。她深知在宫中只有成为皇帝的女人,安全才有保障。于是她买通了太监,在得知咸丰皇帝行踪之后,又设计了一出巧遇的情景。很顺利的慈禧就成了咸丰的女人,并被封为兰贵人。

借着咸丰的宠信,慈禧可以在咸丰批阅奏章的时候,自由的出入。因为慈禧学习能力极强,常常可以一眼就找出奏章中问题的所在,所以在咸丰皇帝病休期间,奏章都交给了慈禧处理。这也让慈禧练就了处理前朝政务的能力,应该说慈禧的执政能力比一般的皇族子弟强了太多。也是在这个时期,慈禧对权力有了很强的渴望。

1860年,英法联军进攻北京。咸丰皇帝逃亡到承德避暑山庄,并死在那里。咸丰在临终前,将政权交给了肃顺等八位顾命大臣,同时叮嘱他们要小心慈禧。但是没想到被慈禧太后先下手为强了。此时的慈禧对权力有了极大的野心,她先是联合了没啥文化的慈安太后,而后又拉拢了一直被咸丰压制的恭亲王奕欣,以极为狠绝的作风,迅速将咸丰辛苦安排的八位顾命大臣,打成乱党铲除。于是慈禧和慈安太后一起垂帘听政,但是没过多久作为唯一一个能够威胁到慈禧的慈安太后暴毙在钟粹宫。此时大清皇权尽在慈禧之手,慈禧开始真正的掌控国家政权。

慈禧驾驭朝堂的能力极强,但是她最厉害的地方不是消灭自己的政治对手,更厉害的是她的御下制衡之术。慈禧的亲政是皇权的代表,清朝时中国历史上中央集权最强的朝代,在清朝没有任何力量可以对抗皇权。而大清的宗室在法理上罢黜慈禧的可能性几乎没有。


弹指千年


慈禧身为一介女流之辈,能够执掌晚清47年,在朝中呼风唤雨、笑傲江湖,没有一点本事儿,那还是玩不动的。



这个“妇人”,是臣子口中的太后; 光绪面前的亲爸爸; 太监身边的老佛爷,而这一切的一切,还得从咸丰这个败家的短命鬼说起!

话说咸丰这个老儿,年号倒是取的还好,“咸”是普遍的意思,“丰”是富足的意思,“咸丰”自然就是天下丰衣足食的意思了,可这在当时看来,这个“天下丰衣足食”完全就是咸丰自个儿,想象出来的产物,是个完全不切实际的幻想!


英法联军侵入北京,火烧圆明园,这是外患; 太平天国占领南京,搞得百姓水生火热,这是内忧!

而咸丰倒好,趁着年轻,,带着老婆儿子,王公大臣等一大批跟班儿,一屁股冒烟就逃到承德避暑山庄消遣去了,还美其名曰“巡狩”!

你说他跑就跑了吧,你看看他在承德做的事儿,就知道他为啥是个败家子儿了!

你以为他在承德避暑山庄,设法挽救国家危亡、关怀黎民涂炭?带着大臣讨论家国大事儿?不,都不是!咸丰有着他自己的“爱好”,我简称四贪:

  1. 贪美酒
  2. 贪鸦片
  3. 贪丝竹
  4. 贪女色

这还真不是个省油的灯儿,前面“三贪”我们就不说了,咱重点来摆一摆咸丰到底有多“贪色”了?

这个风流的主儿啊,对于美人,那是从来不吝色,他有所谓的汉女“四春”:牡丹春、海棠春、杏花春、陀罗春,除此之外还独爱“天地一家春”,那就是我们的慈禧大美人儿了。
(年轻时的慈禧)


后来慈禧也自己曾说:“入宫后,宫人以我美,咸妒我,但皆为我所制。”

《十叶野闻》则记载:“当文宗初幸慈禧之日,颇有惑溺之象,《长恨歌》中所谓‘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者,仿佛似之。”

这慈禧可大有来头啊,她给咸丰生了唯一的一宝贝个儿子——载淳(后来的同治皇帝),当时慈禧还只有27岁,正是风华正茂的时候,可咸丰这个风流皇帝,还没来得及多看看这个美好的世界,就于1861年在热河一命呜呼了,享年仅31岁。

这可倒好,咸丰死后,6岁的同治继位,尊慈禧为皇太后,慈禧身为帝后势力联合慈安,再加上同治的地位,完全把咸丰生前制定的“顾命八大臣”压得喘不过气来,最后发动宫廷政变即“辛酉政变”,一举摧毁了这八大臣集团,从此掌握了朝中大权!
(同治皇帝)


辛酉政变后,慈禧开了皇太后“垂帘听政”的先河,牢牢掌控着同治、光绪两代皇帝。

同治也是个不争气的家伙,但这也倒不能完全怪他,究起源头还得怪他这个败家的老爹。

6岁登极的同治,一直到十四岁之前,每天都是去养心殿摆摆样子,走走过场,一下朝之后,又喜欢贪玩,不爱读书,在这期间都是由两宫皇太亲自后“垂帘听政”,掌管朝中大事,所以慈禧的势力和威望是这么一步一步培养起来的。


之所以会有一个“同治中兴”,那完全是因为同治年间,正处于太平天国没落时期,外国侵略的缓冲时期,这就给同治提供了一次大好的机会,让他手下诸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等这些大臣,有了发展的空间,搞了个“洋务运动”。

同治年轻气盛,就昙花一现,19岁就挂了,也没有留下子嗣,所以了光绪这个主儿,还是慈禧一手操作的了,他能不听慈禧的话吗?他敢不听慈禧的话吗?他在慈禧面前除了叫“亲爸爸”,除了下跪、还是下跪,他还能做什么了?

至于后来,光绪长大后,真正想干点大事儿了,想搞个“戊戌变法”,结果被慈禧毫不留情的来了个“戊戌政变”。活生生的镇压下去了!
(戊戌变法六君子)


事后慈禧可能觉得,光绪你小子是不是翅膀长硬了,也太不尊重我这个“老佛爷”这个称号了,便一脚把把光绪“囚禁”到瀛台,哪凉快哪待着去!

至此,慈禧的权力可谓是达到了巅峰,用“无人之下,万人之上”来说也一点不过份!

综合说来,慈禧能掌握大权、在朝中能呼风唤雨,还是这几个不争气的皇帝惹的祸,她被尊为皇太后,手中没有一点实力、没有一点权力,那还能算回事儿吗?


文史议春秋


慈禧的权力本来还是有所制衡的,只是那些人不争气罢了。

前人挖的“坑”

朱元璋废了宰相之后,皇帝的权力开始走向巅峰。但是毕竟刚废宰相,皇帝负担就增大了,于是就有了内阁,而后明朝一些时期的内阁在一定程度上极大的制衡了皇帝权力。清朝立国搬的是明朝的制度,且在此基础改进了,设立了军机处,至此皇权达到顶峰,正常情况下臣子难以威胁皇权。这就给慈禧专权提供了制度上的优势,算是前人挖的“坑”。



不争气的人啊

咸丰死的时候,用互相制衡来提防慈禧等后妃或者大臣专权,所以就有两宫太后和顾命八大臣。但是顾命八大臣却不争气,几下就被慈禧给算计挂了。哪怕慈禧的盟友,亦是斗争不过慈禧。

随着同治年岁渐长,慈禧不得不让同治亲政,但是同治也是不争气,年纪轻轻的就挂了,这样又给了慈禧复夺权力的机会,慈禧权力进一步巩固。

慈安虽然去世的最晚,但是对权力追求并没有慈禧那么狂热,而且光绪七年慈安亦亡去。慈禧从此一人独大,当然不可动摇。


慈禧的地位并不是一开始就没有人可以动摇,只是这些人基本上都不争气,要么就是对权力不感兴趣,最终才使得慈禧权力走向巅峰,变得没有人能制衡。


淡看天上月


中国古代史上最有影响力的3个女人,他们分别是吕雉、武则天和慈禧。当然了,这三个女人也是最具争议的。而争议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她们干政。在男人为主导的古代,女人干政,本身就是大忌。但是她们不但干政,还制造出了改变历史的影响.

慈禧能牢牢掌权历史原因:

慈禧不是吕后则天,她心向婆家,不但少重用自己的家族叶赫那拉还尽量禁止叶赫那拉参政,而且竭力维护爱新觉罗家族的统治。再有一个家族的天性问题,满人内部十分团结重大局,清朝基本没什么满奸。

还有一个特殊的原因,那就是满人当时已经走下坡路,国家充满内外危机,满人贵族中没几个有本事的,能干的大臣都是汉人,光绪平庸,一帮爱新觉罗王爷也巴不得听从慈禧指挥,他们都是利益共同体。

慈禧别的不说,至少在保持清王朝中央政权方面是个很有能力的人,一个女流之辈就能镇住下面一大群军阀大臣,连袁世凯当年也曾坦言自己每次见慈禧都是冷汗。如果换成光绪掌权,说不定清朝不用等到孙大炮出马就分崩离析了。

简单总结下:

1 慈禧太后是封建保守者的坚强的后盾。

2 清朝大部分官员的思想非常保守,不开放。

3 清朝的制度太腐败,皇帝没有实权,朝廷变成洋人的天堂。

4 中国封建势力根深蒂固。

5 很少有人有改革精神。所以改变不了清朝这种腐败无能的现状。






好言老爸


回眸近代百年史,知近代中国落后之根源。

为什么清末慈禧太后的地位无法被动摇呢?最主要有几个原因。

第一、慈禧的地位是正统合法地位

慈禧是咸丰皇帝的妃子,同治皇帝的母亲,慈禧太后的位置一直是正统的。

咸丰皇帝死的时候,确立了三方互相制衡的正统权力,慈安、同治帝(慈禧)、顾命八大臣。

然而慈安慈禧两太后伙同恭亲王奕訢、蒙古名将僧格林沁发动政变,顾命八大臣被顺利铲除。

后来随着慈安太后的去世,慈禧太后一家独大。

因为军权代表僧格林沁死亡,慈禧太后将军权握在手中。

唯一能抗衡慈禧的人是恭亲王奕訢,但是奕訢最大的短板是他的权力来源不合法,是发动政变来的,最终被慈禧太后踢出权力中心。

慈禧太后真正做到一家独大应该是从1884年开始的。

第二、湘军集团、汉族势力的威胁

湘军势力的坐大,汉族势力的抬头迫使满清贵族渴望一位有政治权威、有政治手腕的人物来带领他们进行抗衡。

慈安太后去世、同治皇帝早夭、恭亲王奕訢地位的不合法、光绪皇帝年幼,导致清朝能与湘军集团、汉族势力相抗衡的正统领袖只能是慈禧太后。

事实也证明满清贵族是迫于湘军集团抱团的,很多人并不认同慈禧太后。当光绪皇帝长大之后,很大一部分满清贵族和清朝官员倒向光绪皇帝,形成帝党,但是此时已经太晚,慈禧太后已经成了气候,直接发动政变将光绪皇帝囚禁。

连光绪皇帝这样一个过继的皇帝长大后都对慈禧太后的地位形成威胁,可想而知如果真正的按照法统继承的皇帝权威有多大,但是很可惜最后一位按照法统上位的同治皇帝早就死了。

第三、慈禧太后的政变手段很“温柔”

慈禧发动了三次政变,祺祥政变、辛酉政变、戊戌政变,一次是铲除了顾命八大臣,一次是铲除了恭亲王奕訢势力,一次是铲除了光绪皇帝身边的帝党势力。

中国历朝历代,政变都是“血腥”的代名词,基本每次都是血流成河。

但是,慈禧的这三次政变却没杀多少人。

  • 第一次政变别说余党,就是八大顾命大臣都只杀了三位,为了照顾大臣们的体面,除了肃顺之外,其余都是在家自尽。
  • 第二次政变也只是让恭亲王奕訢强制回家疗休,也是一人未杀。
  • 第三次政变也只杀了带头的“戊戌六君子”。

相比之下,汉朝吕后、唐朝武后的手段太过酷烈,虽然也震慑了很多人,但是也导致很多人没有退路,只能一条路走到黑。

这对于慈禧的政敌还是湘军集团来说都是乐见其成的,因为谁都不愿意自己因为莫名其妙的理由而被朝廷清算,极大的保证了朝廷的稳定性。



第四、慈禧太后搞“均衡”“平衡”的手段特别高超

这项技能是统治者的天赋技能,在中国,只要是统治者,都无师自通这项技能。

第五、慈禧太后擅长给自己制造“拉仇恨值”的肉盾,也就是所谓的替罪羊

针对湘军集团的肉盾“两江总督马新贻”;

天津教案让曾国藩办理,使曾国藩在洋人和百姓面前两面不是人;

中法越南战争又一次成功的甩锅给恭亲王奕訢,导致其下台;

签署不平等条约的“御用肉盾”李鸿章;

慈禧太后后期一直想变法,但是自己不动,让光绪皇帝和康有为冲在前面躺雷,等差不多了,囚禁光绪皇帝,捕杀变法人士,然后三年后自己进行变法。

总结

慈禧太后长达半世纪的权力并不是偶然造成的,而是时代背景和慈禧太后高超的政治手段共同造成的。

但是慈禧太后政治手段再厉害,也只能证明她是一位老谋深算的政客,而不是一位为国为民的政治家。

她的权力只能用于满足自己的私欲,而不能改变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陈子帅菌读文史曰


清朝末年慈溪太后垂帘听政四十余年,成为中国政治最高的主宰者,权力无人可以撼动,直到去世都牢牢地掌握着权力。我想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这得益于慈禧太后的个人能力。不管我们是否喜欢她,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她的确拥有较强的政治能力。慈禧太后的文化素养是比较高的,这为她掌握政权提供了基础。在中国历史上,试图临朝的太后不止一个,但是有些人由于自身的文化素质不高,并不能有所作为。比如在同治年间,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共同听政,但是慈安太后的个人文化素养显然无法和慈溪相提并论。我们知道中国古代的文言文都是没有标点的,全靠阅读者的断句。而慈安太后不会断句,她根本看不懂大臣们所上的奏折。她如何能够和慈溪相抗衡呢?慈禧太后的政治能力也不可小觑。早在咸丰皇帝还活着的时候,她就已经参与到朝政之中,经过了这些历练,使得慈溪的政治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在此后数十年的政治斗争中,慈禧太后的斗争策略和斗争技巧都在与日俱增。

其次,慈禧太后的临朝是代表了皇权的。清朝是中国历史上中央集权空前加强的朝代,也是皇权空前强大的朝代。在清朝,没有任何力量可以对抗皇权。无论是军机处还是内阁,都只是皇帝的秘书而已,其权限和前朝的丞相是无法比拟的,根本形不成对皇权的抗衡和制约。而清朝后期,地方的权限虽说有所扩大,但是地方也没有能够形成对抗中央的权威。所以,曾国藩在铲平太平天国之后,根本不敢动非分之想。

再次,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专制王朝了,经过了此前历代王朝的灌输,忠君思想深入人心,反对慈溪就意味着是不忠,任何和慈溪对抗的人都可以被她扣上不忠的罪名从而受到人们的唾弃。

第四,当然皇帝本人和太后之间不能没有矛盾,皇帝都想自己乾纲独断。但是,同治皇帝作为慈溪的儿子,自幼被母亲严格管教,他虽然对母亲有不满的地方,但不会从根本上反对母亲。而光绪皇帝作为一个傀儡天子,根本没有对抗慈溪的资本。戊戌政变的时候,慈溪轻而易举地就把他囚禁起来。

也正因为这样,慈溪才能掌握最高权力长达四十余年。


野叟杂谈


满清入关,统治达260年,到了清朝末期后,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四十余年,牢牢的把控着清朝的全部权力,她的一言一行,甚至还影响着整个国家的正常运转,但这也使得在她死后,清朝无法找出任何人来替代她,但是最后迅速的崩溃了。 慈禧为什么能够牢牢的把控住清朝的全部权力,无人可以动摇呢?



一-自身聪敏,巧设机缘遇咸丰

当慈禧17岁进宫的时候,她还仅仅是一个寂寂无名的秀女,但对于慈禧来说,进宫最大的目的,就是要成为皇帝的女人,于是她通过买通太监,提前获知了咸丰皇帝的出行路线,设计了一出巧遇的戏码。 但咸丰巧遇慈禧的时候,这对于爱看戏的咸丰皇帝而言,这简直就是西厢记里经典的桥段,于是便一发不可收拾,非常喜欢上了这个看似娇羞的小秀女,将其纳为兰贵人,自此博得了入宫之后的第一个进阶之身。 此后,慈禧更是在咸丰病痛之时,在御书房经常帮助咸丰批阅奏折。 那么为什么咸丰会让她来批阅,肯定不会是别人以为的她书法好,可以肯定的是,慈禧在看问题的时候,大多能够一针见血找出奏折中的问题所在,并能够提出解决方案,这才是慈禧能够在御书房帮助咸丰批阅奏折的原因,看过这一幕大家是否觉得很眼熟,没错当年武则天也是因为李治多病且极有主见,而逐渐代理了唐朝的政权,而慈禧对权力的欲望估计也是在那个时候养成的。



二、杀伐果断,联慈安杀尽八大臣

咸丰在英法联军进攻北京之后,仓皇逃亡承德避暑山庄,最终死在了那里。或许是他死前警觉到了慈禧有可能成为第二个武则天,但又不舍得杀死自己所爱之人,于是便将政权委托给肃顺等顾命八大臣。希望用这种方式来限制慈禧。 但是,他没想到的是,已经对权力产生了极大欲望的慈禧。在面对稍纵即逝的机会面前,永远会选择紧紧抓住权力。 于是她联合了没啥文化,好忽悠的慈安太后,拉拢在咸丰时期一直被咸丰这个亲哥哥压制着的皇叔恭亲王奕欣。以恨决的作风迅速的将咸丰辛苦安排的顾命八大臣,打成了大逆不道之徒,予以铲除。 当政权真正到手之后,近仅过了七年,作为唯一能够威胁慈禧掌控政权法统正确性的慈安太后暴毙于钟粹宫,自此两宫垂帘变成了慈禧一人垂帘,慈禧开始真正的独自掌控清朝的国家政权。



三、擅制衡,灭天国,兴洋务,无一不是

在灭太平天国的时候,慈禧火线提拔增强李鸿章所率领的淮军实力,以此制约曾国藩越发膨胀的湘军,并制造湘军与淮军之间的不和,断绝了曾国藩反叛的可能。 并在之后的洋务运动中,以恭亲王奕欣为总理大臣总制中央,但实际权力掌握在慈禧自己的手中。 而地方上,慈禧以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和左宗棠,这四位大臣作为地方洋务运动的代表,形成竞争及制约作用。很好地将政治矛头由地方针对中央,转变为地方与地方之间的矛盾。 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家内部矛盾,但也为清朝覆亡之后,军阀割据的局面埋下了隐患。



从慈禧掌控清朝政权的过程中,可以看到她是个对权力充满欲望的女人。但是由于缺乏武则天那样的大局观和对国家利益的最终认识,尽管她始终掌握着清朝的政权。 但是,她始终只能算是一个玩弄政权的政客,投机取巧的实际控制人,对国家百姓没有任何的好处


历史的循环


因为慈禧是皇太后,这就是唯一的原因。

想要挑战慈禧,前提是你要有和她匹敌的身份。所以,肃顺这些顾命八大臣失败了,光绪这个子皇帝也失败了。

慈禧的母后身份,使她超然于帝国的一切人物。

古代社会的基本伦理是什么?

忠和孝。忠是指忠君,孝是指孝顺父母。

  • 肃顺作为臣子反对皇太后,那么就是不忠;

  • 光绪作为儿子挑战母亲,就是不孝。

由此可见,慈禧是完全站在当时社会的道德制高点上。这无关于慈禧本人的政治素养和水平,身份就是慈禧最大的依仗。


具体以光绪为例。

光绪的上台完全是慈禧推动的结果,这就导致光绪在慈禧面前天然会爱上一头。对母后不孝,何以统治天下?即便光绪手握大权,也必须要尊敬慈禧。

更何况光绪只是傀儡,慈禧从未放弃权力,光绪怎么会有机会动摇慈禧的统治呢?

再说说朝廷大臣的情况。

无论是被慈禧除掉的顾命八大臣,还是恭亲王、翁同龢、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这些人,不管他们握有多少权力,在慈禧面前的身份都是一样的——

都是必须忠诚于皇太后、恪守臣节的大臣。

因此,如果你发起对慈禧的挑战,就有可能沦为众矢之的,这是忠君思想在古代的必然结果。

我想这个问题的答案还是非常明显的,慈禧的权力不可能被任何人动摇,除非你彻底推翻清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