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蜜的悲傷》:悲傷其實很苦澀,所以譯書的他也自殺了?


《甜蜜的悲傷》:悲傷其實很苦澀,所以譯書的他也自殺了?

遇見這本書後決定將其借回家,是因為譯者是孫仲旭

2017年,這位優秀的譯者因為抑鬱症從高樓一躍而下,丟下了他摯愛的家人。除了閱讀過他的譯筆,我與孫仲旭沒有交集,對我,紀念的最好辦法是,閱讀他翻譯的作品。

《甜蜜的悲傷》,美國戰地記者馬特·麥卡利斯特懷念母親的佳作,封面上“關於愛、家庭與美食的回憶”的副標題,讓我以為這將是一次愉快的閱讀旅程,結果不是。

“那一刻,我知道有一個辦法可能喚回我的媽媽:走進廚房,按照她的菜譜做東西。她的小排骨、巧克力脆餅、草莓冰淇淋——它們會成為門徑,讓我走進幾乎已忘記的過去……”在我讀完《甜蜜的悲傷》以後,再一次默唸印在封底上的這句話,我明白這只是作者馬特的願望。


《甜蜜的悲傷》:悲傷其實很苦澀,所以譯書的他也自殺了?

1970年代中葉,馬特只有10歲的時候,家人發現那個聰明、樂觀的家庭主婦變了,變成了一個脾氣暴躁、不可理喻的女人,瞧她,總是懷疑有人在詆譭她有人在勾引她的丈夫有人……重重疑慮讓安只好借酒澆愁,“它能讓我暫時高興起來”,安這樣回答馬特對她酗酒的不理解。那時,大家還沒有意識到安已經被一種名叫抑鬱的病魔糾纏著,直到安在某一天早上趁丈夫唐回老家奔喪之際告別一雙兒女開車到人跡稀少的高地服用了過多的藥物打算自殺,大家才意識到,安病了。

安病了,可是,對抑鬱症患者的家人來說,陪伴一個抑鬱症病人要比意識到家裡有一個抑鬱症患者,更難。在躲避母親這一下意識的指使下,馬特選擇了戰地記者作為自己的職業,伊拉克、阿富汗、以色列……直到安病入膏肓了,馬特和姐姐簡這才意識到,安需要他們無微不至的關懷。也正是這最後的陪伴,抑鬱症患者家屬的痛楚,掩飾不住地流露在馬特的筆端,所以,所謂的“美食的回憶”,其實是馬特想用美好的味覺來掩飾沮喪的感覺,試圖將抑鬱症患者家屬的痛苦陪伴用美食偽飾成一個有著甜蜜往事回憶的故事。他成功了嗎?可我,無法忘懷安從一個快樂、聰明的兩個孩子的媽媽慢慢變成一個孤獨的不可理喻的精神病患者的過程,無法忘懷馬特-麥卡利斯特在講述媽媽在生命晚期因為抑鬱症給自己以及家人帶來的困擾和怨憤及至無奈的過程。這個過程,叫人讀來直覺抑鬱症這個幽靈有多麼強悍和不可捉摸。最令人沮喪的是,每況愈下的生活狀態,是安這個抑鬱症患者自己無法控制的。


《甜蜜的悲傷》:悲傷其實很苦澀,所以譯書的他也自殺了?


兩種讓我們束手無策的疾病中,抑鬱猛於癌症——譯者孫仲旭在翻譯這本書時,一次次深入骨髓地體驗著一個抑鬱症患者給家人帶來的巨大困惑和麻煩,更叫他忐忑、無奈、絕望的是,他知道自己已經罹患了抑鬱症!讀完《甜蜜的悲傷》,越來越覺得譯者孫仲旭選擇自決的方式離開這個世界,與這本書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在生命的最後時刻,

孫仲旭大概覺得自己總有一天會像自己曾經翻譯的《甜蜜的悲傷》中的安一樣無法把控自己的病程,從而給家人帶來無盡的煩惱和憂憤,於是,他縱身一躍解脫了自己。他的死,帶給家人瞬間的銳痛,卻是長久的解脫嗎?說知道呢。

ps:不久前有一則新聞報道說,一位產婦因產後抑鬱掐死自己的新生兒。很多議論充滿著對抑鬱症的不解。一個癌症病人假如舉動瘋狂,我們能理解,對嗎?但是,抑鬱是比癌症更兇猛的病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