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一定是24小時嗎?


一天一定是24小時嗎?

在恐龍時代末期,地球的自轉速度曾比現在快。近日發表在《古海洋學和古氣候學》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表明,當時地球一年自轉372圈,意味著每天只有23.5小時。

該研究分析了一種生活在晚白堊世的已滅絕軟體動物——Torreites sanchezi的貝殼化石。這一看起來像高品脫玻璃杯的古生物在熱帶地區的淺海床上生活了9年以上,兩個不對稱的殼像蛤蜊那樣合攏在一起,生長在密集的暗礁中。它生長迅速,隨著時間推移在貝殼上留下了生長環。

此次,研究人員使用激光技術在貝殼上製造了直徑10微米(大約和紅細胞一樣大小)的孔洞。對這些微小樣本中的微量元素進行分析就可以知道貝殼形成時海水的溫度和化學成分,並由此得到其生長環每日生長寬度和數量以及季節模式的精確測量值。

分析結果表明,晚白堊世時期的海洋溫度比此前估計的更高——夏季可達到40攝氏度,冬季最高溫可超過30攝氏度。比利時布魯塞爾自由大學的分析地球化學家、論文主要作者Niels de Winter認為,夏季高溫可能接近了軟體動物的生理極限。此外,貝殼成分的日變化比季節變化或海洋潮汐的週期變化更大。貝殼在白天比在晚上長得快得多,證明這些軟體動物擁有光合共生能力(類似於生活在地球上的巨型蛤蜊,它們體內有共生藻類)。“直到現在,所有已發表的有關厚殼蛤類光合共生能力的討論都建立在推測的基礎之上。這篇論文首次提供了支持這一假設的令人信服的證據。”古生物學研究人員Peter Skelton說。

研究中,De Winter仔細計數貝殼上的生長環數量後發現,當時的一年有372天。雖然遠古時期的日長比現在短並不稀奇,但這項研究不僅得出了迄今對白堊紀晚期日長的最準確的預測,還在模擬地球-月球系統的演化方面表現出驚人的應用潛力。

地球歷史上,一年的長度是恆定的,因為地球圍繞太陽的軌道是不變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月球引力引起的海洋潮汐摩擦減慢了地球自轉速度,致使一天的長度正在穩步增長。正因如此,一年內的天數一直在縮短。

潮汐的引力使月球在軌道上的運行速度加快了一點,因此,當地球自轉速度減慢時,月球就會向更遠的地方移動。目前,月球正以每年3.82釐米的速度遠離地球。

編譯:Max 審稿:西莫 責編:雷鑫宇

期刊編號:2572-4517

原文鏈接:https://news.agu.org/press-release/ancient-shell-shows-days-were-half-hour-shorter-70-million-years-ago/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