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霞寺旁边这块被人忽略掉的石碑,原来是山中一宝

此碑位于栖霞寺山门外侧,叫明征君碑,和千佛岩石窟和舍利塔并称栖霞山三宝,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朝上元三年(676年)所立,全名“摄山栖霞寺明征君之碑”,距今有1300年历史,不仅是南京地区保存最好、最大的唐碑,在全国现存唐碑中,也是极其罕见的珍品,上面所刻碑文书法是中国最早的行书碑刻之一,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为了更好地保护此碑,近年栖霞山在碑上建亭予以保护,并且是常年闭门。


栖霞寺旁边这块被人忽略掉的石碑,原来是山中一宝


此碑有几个亮点:

其一,碑文是唐高宗李治所撰,通篇四六韵文,后用十首铭词结束;

其二,正文为唐代著名书法家高正臣书,高正臣的书法造诣深厚,其基本笔意取自王羲之,又汲取初唐“四大家”之一的褚遂良笔法,融会贯通,自成一家,受到唐高宗李治、壑宗李旦和玄宗李隆基的青睐,广受习书者的喜爱和摹学,唐代书法史论家张怀瓘说他的字“筋骨兼备”,宋代陈思称其“善正、行、草书”,清代叶昌炽谓之“风骨凝重,精光闪含”,可见历代对他的书法成就评价甚高。而本碑以行书写就,通篇气韵充沛,古雅凝重,结体则圆润秀逸,刚健婀娜,既保持了魏晋时的风神,又含有初唐时的端严,实在是碑中逸品,书坛佳构,弥足珍贵;

其三,碑额“明征君碑”四字则为另一书法家王知敬所篆,其书法作品有“精妙绝伦,不逊虞褚”的美誉,此碑额书法意度沉密,笔力深厚,令人叹赏。

其四,碑阴“栖霞”二字为唐高宗亲笔所书,笔势雄健,笔力遒劲雄浑,神采奕奕,气势开阔,确有大家风范。

其五,碑材采自栖霞山,是栖霞组灰岩石,又系动物化石,表面梅花状斑纹均是2.8亿年前生长于浅海中的动物海百合茎化石与中国孔珊瑚化石,有22000多个,是地质界罕见的化石标本,又具有很高的地学价值,有“梅花石”之称。这座碑历经一千多年的风雨侵蚀尚能不失其当年光彩,堪称奇迹。

其六,碑额上六龙拱额的纹饰和碑身两侧的狮首绶带西番莲纹饰,体现了唐代的时尚,使得该碑成为一件不可多得的书法艺术瑰宝。

其七,根据史料记载,在明代之前,驮碑者多为龟,到宋代依然如此,而此碑刻驮碑者乃龙头,实乃唐碑中的孤品。

其八,此碑文里出现了“南京”二字,是讫今为止在南京地区最早出现“南京”二字的文物。原文是“凌江迥憩,遂届南京;负仗泉丘,游耽林壑”。此“南京”是否就是指现在的南京,有待考证。毕竟史书记载“南京”作为我们现在这座城市地名最早明代洪武元年。


栖霞寺旁边这块被人忽略掉的石碑,原来是山中一宝


明征君原名明僧绍,字承烈,山东人。刘宋时历任征直郎、参军、正员外郎等,他后来先是隐山东崂山,聚徒讲学,后随其弟明庆符往郁州(今连云港)弇榆山,“栖云精舍,欣玩水石,竟不一入州城”。庆符回首建康后,明僧绍随归,至南朝萧齐时隐居摄山,在此期间,皇帝曾多次下诏书征他担任官职,但他始终坚辞不就,他这种甘于淡泊、不图富贵、洁身自爱、严持操守的真隐士精神得到了人们的崇敬,于是遂有“征君”“隐君”之誉。南齐永明七年(489年),明僧绍捐出了自己在摄山的住宅,建成寺庙,因他别名“栖霞”,故寺称“栖霞精舍”,也就是现在的栖霞寺,摄山也因此得名栖霞山了,因而明征君就是栖霞寺的开山鼻祖。


栖霞寺旁边这块被人忽略掉的石碑,原来是山中一宝


此碑正文33行,行74字,全文2376字,现尚存2363 字,仅缺13字,字迹清晰可辨,碑高2.74米,宽1.31米,厚0.36米


栖霞寺旁边这块被人忽略掉的石碑,原来是山中一宝


明僧绍去世后,转眼又过了将近200年,到唐高宗李治当政时期,明僧绍的五代孙明崇俨以擅长“方外之术”而受到李治和皇后武则天的重用,担任了冀王府文学,后又累迁为正谏大夫。史书上说他有呼风唤雨、役使鬼神的本领,施动法术,能“盛夏得雪,四月得瓜”,又设法坛为高宗祈福延年,极得皇帝恩遇。就在明崇俨位重势显之时,他未忘了光宗耀祖,抬高门户,特意向李治提出要为五世祖明僧绍树碑立传,唐高宗慨然应允,亲自撰写了这一篇碑文,赐立下此碑于栖霞寺西侧。


栖霞寺旁边这块被人忽略掉的石碑,原来是山中一宝


栖霞寺旁边这块被人忽略掉的石碑,原来是山中一宝


碑文追述了明僧绍当年信奉佛教,隐居栖霞,婉谢皇帝征召的过程,同时也讲到齐、梁二代在摄山营造佛像,即栖霞山开凿千佛岩的史实,褒扬了明崇俨引以为豪的这位先祖的洁操高行,该碑碑文具有一定的史学意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